关于中国经典名人小故事【三篇】

合集下载

现代名人故事【三篇】

现代名人故事【三篇】

现代名人故事【三篇】导读:本文现代名人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现代名人故事1:马云的三次高考】马云,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

马云的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试想,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去学习一门手艺,安安稳稳过他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

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显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面败北。

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

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

那是作家路遥的代表作。

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

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面。

从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

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

于是,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

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

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中国名人小故事_故事大全

中国名人小故事_故事大全

中国名人小故事江山代有人才出,我国有不少的名人,你对哪一位名人的故事比较了解?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中国名人小故事篇1:智对民族英雄林则徐,从小聪明好学。

林则徐八岁那年,正月十五那天,邻居家的小伙伴都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但林则徐没有去。

原来这些天他有些贪玩,父亲怕耽误了他的学业,故意不让他出去的。

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林则徐心急如焚,他跑去对父亲说:“爹,邻居叔叔说今晚的灯会非常好看,你带我去好吗?”林则徐的父亲说:“你爱看灯,想出去开开眼界,这是好事,但是你这些天太贪玩,功课都耽误了。

”“没有。

我学得很好呢。

”林则徐急忙说道。

“那好,我就考考你,如果你能对上我出的对子,我就带你去。

”林则徐看灯心切,一口答应:“爹,您说吧。

”父亲抬头想了想,正好看到林则徐的奶奶和母亲正在梳头准备去观灯,便出了一句上联:“婆媳中青双有髻。

”林则徐听罢父亲的上联,仔细观察四周,看见爷爷正抱着幼小的弟弟,便灵机一动,连忙对上:“公孙老幼两无牙。

”父亲点了点头,目光又落在院子旁边的鸟笼上,又给林则徐出了一联:“鸟笼撒谷谷饲鸟。

”林则徐走到院子里,看了看花,问父亲:“爹,今天是你浇的花吗?”“是的,你不对句问这个做什么?”父亲问道。

“爹,有了。

您看这句好不好?”说着,林则徐对出下句:“花钵装泥泥种花。

”父亲一听林则徐对句机灵工整,再没话说,便带着他去看花灯了。

中国名人小故事篇2:纪晓岚联对塾师纪晓岚年幼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称得上是天资聪颖。

这天,塾师向所教的几个学生出联,要他们应对。

塾师是山东兖州人,祖籍在曲阜,为了炫耀家乡的人杰地灵,借以标榜自己的出身和学识,塾师出的上联是:齐鲁出圣人。

语句虽通俗易懂,可真要对出恰当的下联,莫说是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就是有功名的秀才,怕是也要费一番脑筋的。

见到学生们大眼瞪小眼,张口结舌,无以为对,塾师不觉有些自鸣得意。

这时,纪晓岚开口对出了下联:燕赵多烈士。

塾师听过纪晓岚的对句,不由一惊,这孩子答对得如此高超,这可是万万没有料到的啊。

中国古代名人事迹6篇

中国古代名人事迹6篇

中国古代名人事迹6篇中国古代名人事迹【篇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

25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

李白毕生写诗。

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

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气势宏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

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

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

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

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

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

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

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

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

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

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

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

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

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

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中国古代名人小故事范例5篇中国古代名人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

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

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

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精选31篇)在我们学习工作之余,找一些关于名人简短的励志故事来看看还是很不错的,有哪些的名人故事是你知道的?这些名人故事都有激励人心的作用。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关于名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篇1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篇2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

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

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

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中国历史的名人故事篇3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现代名人故事【三篇】

现代名人故事【三篇】

【导语】中国现代名⼈数不胜数,他们⾝上都发⽣过哪些励志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学习呢?了解名⼈的故事,从中汲取⼀份正能量吧。

下⾯这些是⽆忧考为⼤家推荐的中国现代名⼈故事,欢迎阅读。

【中国现代名⼈故事1:马云的三次⾼考】 马云,⼀张棱⾓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派狂放不羁、特⽴独⾏的做事风格,⼀副两肋插⼑、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英雄⼈物“西湖论剑”。

马云的种种⾔⾏,颇似⼀位纵横商海江湖的⼤侠。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个很⼤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样,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

他⾼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试想,如果马云在第⼆次⾼考失败后,听从了⽗母的劝告,去学习⼀门⼿艺,安安稳稳过他当临时⼯的⽣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巴巴吗? 第⼀次⾼考,遭遇滑铁卢。

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中显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败北。

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后来踩着三轮车帮⼈家送书。

有⼀次,他给⼀家⽂化单位送书时,捡到⼀本名为《⼈⽣》的⼩说。

那是作家路遥的代表作。

⼩说的主⼈公,农村知识青年⾼加林曲折的⽣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

⾼加林是⼀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步,就会有⼀种阻⼒横在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不得不⾯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

从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步。

在⼈⽣的道路上,没有⼀个⼈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句话:“⼈⽣不如意事⼗有⼋九。

”既然⽣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们就应该坦然地去⾯对。

于是,马云下定决⼼,要参加第⼆次⾼考。

那年夏天,马云报了⾼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车,两点⼀线,在家⾥和补习班间游⾛。

没想到第⼆次⾼考依然失利。

这⼀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且这⼀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学还抱有⼀丝希望的⽗母都觉得他不⽤再考了。

中国名人故事精选(5篇)

中国名人故事精选(5篇)

【导语】历史长河川流不息,从古代到现代名⼈成千上万,他们的故事源远流长,想必每个⼈都听过⼀些名⼈事迹。

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中国名⼈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中国名⼈故事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将,他曾多次⽴下⼤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将军了,肩上担⼦很重,⼀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次,他读到孙膑⽤“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头钻进书堆⾥,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有长进。

孙权⼤为⾼兴,就让吕蒙担任了⼤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说:“⽣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之后知道的⼈,是次⼀等的⼈;经历困苦才学习的⼈,⼜次⼀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了。

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的知识,增长⾃⼰的才⼲,为今后的就业谋⽣做好充分的准备。

2.中国名⼈故事 车胤是晋代的名⾂,以博学闻名。

他从⼩勤奋好学,但家⾥特别穷困,有时甚⾄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常苦恼。

⼀个夏夜,车胤⽆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飞来飞去的萤⽕⾍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上⼀闪⼀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个⽤⽩纱制成的⼩⼝袋,⼀⼝⽓捉了⼏⼗只萤⽕⾍放在⼝袋⾥。

这么多⾍⼦发出的光聚在⼀起,不就是⼀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的苦读,终于成为⼀个有学问的⼈。

【感悟】晋朝⼀代名⾂车胤,⼩时候家⾥的条件并不好,甚⾄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馁,⽤装了⼏⼗只萤⽕⾍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个有学问的⼈。

经典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四篇】

经典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四篇】

经典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四篇】经典中国古代名人故事【篇一】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

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

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

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

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

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大家都很称赞他。

经典中国古代名人故事【篇二】公元105年,中常侍(侍从皇帝的官员)、尚方令(负责朝政的官员)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挑选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

汉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创造发明,同时立刻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

从此,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

在此之前,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

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

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

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五十斤左右)。

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经典名人小故事【三篇】
【忒缺钱】
孙中山一生支持革命。

曾经有人到东京跟孙中山说要在山东革命,一切完备,可惜钱不够,孙中山就把自己仅有的1200元给了那人。

过了几天,有朋友说:“那个人把钱乱花了,你为什么要轻信他们,老是被骗呢?”孙中山说:“革命不怕被骗,不怕失败,一百件革命事业只要有一件,革命就能胜利。


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许多人听说他带回来好多华侨捐款,把他当成了财神爷,天天盼着他回到上海。

等到孙中山一下轮船,还在老远的地方人们就看见了他,跑过去围着他很直接地问:“这次回国带了多少大洋回来啊?”孙中山笑着说:“钱我没有带回来,带回来的只有宝贵的革命精神!”
1911年孙中山去南京前夕很穷。

他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回忆:黄昏,宫崎寅藏走进了孙中山的住所,没什么人,孙中山说:“你能借我500万元吗?我明天就要当总统了,身上却没一点钱。

”宫崎寅藏说:“我不是耍杂耍的,上哪一晚上给你变出这么多钱。

”孙中山说:“那一个星期好了,要不然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

然而,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闲杂人等走开!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的!”孙中山不禁笑了,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穿着很普通的人竟是大总统,吓得连连请罪。

犬养毅曾经问孙中山:“您喜欢什么呢?”孙中山不假思索地说:“革命!*清政府!”犬养毅继续问道:“没有您最喜欢的吗?”孙中山说:“书,!”犬养毅说:“不愧是大丈夫!”说完两人都笑了。

【汤显祖谜讽狂士】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
祭文。

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

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

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

说完,汤显祖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

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

”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来了。

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也写一篇。

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

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写成的东西,请汤显祖评点。

满以为汤多少会夸赞几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

哪知道汤显祖只是在结尾空白处写了一句曲词:“他去也,怎把心儿放。

”狂生起先以为汤显祖是补充去世人心态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细一琢磨,才悟出原来人家写的是一字谜,这一字就是对他文章的评价,那脸刷地就红了,心想,幸亏没求人家说出来……
【侯宝林打牌】
侯宝林在日常生活当中喜欢打牌。

1984年,青岛市举办“首届全国相声新作调演”,天津许多相声演员都去了,侯宝林担任相声大赛的顾问。

当时,大赛有两个顾问,一个是侯宝林,一个是马三立。

天津演员有很长没见着侯宝林,大家说:“咱们给侯大师带点什么东西呢?带土特产?”常宝霆说:“侯宝林跟我提过,就爱吃天津的大果仁。


王佩元说:“这事我去办。


那时,天津还没建“南市食品街”,王佩元挺费劲地买了五包天津传统五香果仁,每包都是用报纸包成小三角包的那种,带到青岛。

侯宝林一看这几包果仁,高兴坏了:“哎呀,我在天津时,就喜欢吃这口。

”他先拆开一包,把里面的果仁倒在自己的口袋里,手在口袋里碾皮儿,碾一粒吃一粒。

“真是这味儿,是天津五香大果仁的味儿。

”侯宝林高兴了,说,“咱们打牌吧。


于是,大家就陪他打扑克。

“打牌,咱们怎么玩呢?”
“怎么玩?贴纸条。


大师打牌也贴纸条。

王佩元和常宝丰一拨,侯宝林和常宝华一拨,他俩技术不如年轻人,老输,侯宝林的脸上,左贴一张纸条,右贴一张纸条,贴了不少。

这时,侯宝林还“砸挂”:“哎呀,打一晚上牌,我这脑袋呀……都成墩布了。

”贴纸条是由赢的两人往输的两人脸上贴,王佩元、常宝丰专门往他脑门儿上贴,纸条把眼睛都给挡住了。

侯先生看牌,还得用手把纸条撩起来,他又“砸挂”:“这好,我整个一垂帘听政。


这时,有人报告说:“侯先生,青岛市的市长来看您。


侯宝林赶紧把纸条摘了,去会见青岛市长,这屋打牌的,改成侯耀文和石富宽。

打着打着,侯宝林回来进屋一看,就“夯了”(也就是火了),说:“你们怎么还打牌呀?都几点了?不知道这灯前是火吗?明天还要演节目,即便是活熟了,嗓子也需要休息呀,你们像话吗?”
王佩元、常宝丰那次演的是《并非讽刺裁判》。

侯宝林说:“你们这个节目不错。

耀文、富宽,你们明天该演出了,还玩儿?”
侯耀文和石富宽对一下眼神儿就走了。

可侯宝林还想打牌,没法直接说,于是喊:“佩元、宝华、宝丰,
你们上我那屋去,我留了点好东西。


这三个人跟着侯宝林进屋,门打开以后,侯宝林把手往柜子上摸,摸了半天,什么也没摸着,说:“不知道让谁给融了。


“融了”的意思,就是偷了。

王佩元心想:“什么融了?你是想把我们仨骗到这屋来。

”果不其然,他们看见桌子上有一副扑克牌。

侯宝林把牌往桌子上一拍,理直气壮地说:“来吧,我告诉你们,咱们这牌呀……打到天亮,必须散。


打到天亮啊?还必须散?能不散吗?这个“砸挂”,证明侯宝林在生活中也有童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