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传播途径

合集下载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

普通植物病理学重点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病害,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多循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大,有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季节流行曲线:在一个生长季中如果定期系统调查田间发病情况,获得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随病害流行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再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发病数量为纵坐标,绘制成发病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被称为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

曲线的起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为病害始发期,斜线反映了流行速率,曲线最高点表明流行程度。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且能够在土壤有机质上繁殖。

腐霉属,丝核菌属和一些引起萎蔫的镰孢霉属、真菌都是土壤习居菌的代表。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存货,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都属于这一类。

微效基因抗病性 :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遗传上表现为数量性状的抗病性。

主效基因抗病性:植物体内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盂德尔法则遗传的抗病性。

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调节植物的微生态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或者是其对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

毒素: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所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的非酶类化合物。

植物病理学 第9章 病害循环 图文

植物病理学 第9章 病害循环 图文

第九章 病害循环(侵染循环)
概念:
➢侵染循环(Disease cycle):从上一生长季 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 过程。
➢不同于病害的生活史; ➢不同于侵染过程(病程); ➢了解病害循环的目的:选择最薄弱的环节
进行治理,切断病害的循环
第一节 初侵染和再侵染
• 概念 初侵染 (一次) 再侵染(多次)
➢多循环病害(polycylic disease): 病害在 生长季节中有多次侵染,如马铃薯晚疫病 、稻瘟病、禾谷类锈病;
➢单循环病害 (monocyclic disease): 有些 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没有 再侵染。如小麦散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 等
第二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田间病株 ➢种子、苗木和其他无性繁殖材料 ➢土壤(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 ➢病株残体 ➢肥料
第三节 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许多真菌病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传播(细菌和一些真菌病害) ➢生物介体(昆虫、线虫、真菌等传病毒) ➢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人为因素传播
几类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 西瓜和棉花的枯萎病:土传病害 • 小麦的腥黑穗病:种传病害(局部侵入,
系统侵染的病害) • 植物的白粉病:气流和雨水传病害 • 蔬菜根结线虫病:土传病害

农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

水稻病害一.水稻稻瘟病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潮湿时产生灰绿色霉状物1.症状分8种类型: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2.叶瘟病斑有4种类型:①白点型②急性型③慢性型④褐点型3.慢性型三部一线: 病斑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

慢性型病斑自外向内可分为中毒部、坏死部和崩溃4.越冬方式与场所: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5.传播方式: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二.水稻纹枯病1.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烂脚病”2.危害部位:叶鞘、叶片、茎秆、稻穗3.诊断要点:病斑为云纹状,后期病部生鼠粪状菌核,后期潮湿时并不产生白色子实层。

4.越冬方式和场所: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其他寄主和田边杂草上越冬5.近距离传播方式:菌丝向四周蔓延6.发病条件:a.菌核基数:上季或上年轻病田,打捞菌核彻底的田块和新垦田,一般发病轻;反之,历年重病田区,上季或上年重病田,越冬菌核残留量多,初期发病也较多。

b.气象条件: 纹枯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c.水肥管理: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施氮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菌侵入 d.种植密度和方式:密度与发病呈正相关 e.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病;在相同条件下,杂交稻比常规品种病重;一般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比生育期长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植株矮、分蘖能力强的发病重。

7.病害控制:a.清除菌源:打捞“浪渣b.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排灌,以水控病;做到浅水发根、薄水养胎、湿润长穗;分蘖末期至拔节前进行适时搁(晒)田、后期干干湿湿的排灌管理;氮、磷、钾要配合施用,做到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要前期发得起、中期站得稳、后期不脱肥,做到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收割时青秆黄熟。

C.种植抗病品种 d.药剂防治: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复方多菌灵、芽孢生防菌株B908三.水稻白叶枯病(普通型凋萎型急性型中脉型)1.诊断要点:是病斑沿叶缘坏死,边缘呈倒V字形斑,病部有黄色菌脓溢出,干燥时形成菌胶2.越冬:病菌主要潜伏于稻种表面、胚和胚乳表面随病稻种越冬或随病稻草、稻桩越冬,作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3.传播途径:带菌稻种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新病区的主要初侵染源小麦病害二.小麦赤霉病:症状: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植物病理学部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 )()()()()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 )()五种类型。

5、()( )()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 )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 引起.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 )和().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 )( )等.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7、病症、病状8、马铃薯晚疫病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三、选择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b。

霉状物c。

粉状物d。

颗粒状物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

a. 霜霉病b。

晚疫病c。

《普通植物病理学》寄生植物章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寄生植物章笔记

第六章寄生植物一、寄生植物的一般性状1. 寄生植物的定义:- 寄生植物是指一类无法独立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寄生在其他植物上才能生存的植物。

2. 寄生植物的特征:- 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没有根系,通过与宿主植物的根系紧密连接,吸收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

- 具有特殊的结构,如吸盘、根瘤等,用于与宿主植物的根系连接。

3. 寄生植物的营养吸收:- 寄生植物通过吸盘、根瘤等结构,与宿主植物的根系紧密连接,吸收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

- 寄生植物的根瘤可以产生特定的激素,促进宿主植物的根系分泌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二、寄生植物的繁殖与传播1. 繁殖方式:- 寄生植物的繁殖主要依靠种子或孢子进行无性繁殖。

- 种子或孢子通过风、水、昆虫等方式传播到宿主植物附近。

2. 传播途径:- 风传播:种子或孢子随风传播到宿主植物附近。

- 水传播:种子或孢子随水流传播到宿主植物附近。

- 昆虫传播:昆虫携带种子或孢子传播到宿主植物附近。

三、寄生植物的主要类群1. 菟丝子属(Cuscuta):- 寄生在多种植物上,包括大豆、棉花等。

- 吸盘与宿主植物的根系紧密连接,吸收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

2. 列当属(Orobanche):- 寄生在豆科、菊科等植物上。

- 吸盘与宿主植物的根系紧密连接,吸收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

四、寄生植物的危害1. 寄生植物与宿主植物的竞争:- 寄生植物通过吸收宿主植物的水分和养分,导致宿主植物生长受阻。

- 寄生植物与宿主植物在光照、水分、养分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2. 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 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包括根瘤病、萎蔫病等。

- 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会导致宿主植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五、寄生植物的防治1. 农业防治:- 轮作:避免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易受寄生植物侵害的作物。

-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寄生植物的寄生机会。

2. 生物防治:- 利用寄生植物的天敌,如寄生植物寄生蜂、寄生植物寄生菌等。

- 引入寄生植物的天敌,控制寄生植物的繁殖和扩散。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方法。

在植物病理学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植物疾病发生的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植物病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侵入植物并在其体内生长,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或器官坏死。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致病菌、致病菌株或者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土壤、虫媒、器官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引发植物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植物种类、病原体的侵染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4. 病斑:病斑是病害在植物器官上形成的局部病变区域。

病斑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病害的类型,并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症状:症状是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表现出的外部特征。

症状可以包括叶片变黄、枯萎、变形、裂伤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症状,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

6. 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表现抗性,如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性蛋白等来保护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抗病性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和质粒遗传抗性两种。

7. 寄主:寄主是指植物病害的宿主植物。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水平决定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播。

8.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发生的病害流行。

疫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程度、寄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有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对于制定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9.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群内个体基因组的差异程度。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破坏和病害发生有关。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4.菌核:真菌病害中丝核菌和核盘菌常见特征。较大、深色、越冬结
构。
5.菌脓:细菌病害常见特征。菌脓失水干燥后变成菌痂。 * 注意:由于植物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因此只有病状,而不产生
病症。
黄瓜霜霉病
豇豆白粉病
豇豆锈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三、 症状的变化
1.典型症状 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Ly图表园林
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利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其生长
发育受到阻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理学
一.植物病害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 了能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 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1.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毒等。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其场所:
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病株残体 ,土壤或肥料,昆 虫或其他介体。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病原物 的传播
主动传播
被动传播
气流传播
水流传播
人为传播
昆虫等 介体传播
植物病理学
(2)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是病原真菌的主要传播方式 雨水传播:植物病原细菌和部分真菌的分生孢子或土壤中的病原物; 昆虫或其他生物介体传播:病毒、菌原体和部分细菌、真菌、线虫; 人为因素传播:人为调种、农事操作等。
坏死
番茄斑枯病
坏死
柑橘溃疡病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
3、病状的类型--腐烂
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 细胞破坏消解。

植物病理学)5植物病毒知识介绍

植物病理学)5植物病毒知识介绍

病毒会影响植物内部营养物质 的合成和分布,导致果实营养 成分含量降低或比例失调。
病毒侵染还会影响植物的香气 和口感等品质性状,降低农产 品的品质和商业价值。
03
植物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症状观察
总结词
通过观察植物的异常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病毒。
详细描述
植物感染病毒后,通常会出现变色、畸形、坏死等症状,如 叶片黄化、花斑、皱缩等。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初步判 断植物是否感染病毒。
植物病毒的分类
根据遗传物质分类
植物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 毒两类。
根据传播方式分类
植物病毒可分为虫传病毒、土传病毒 和气传病毒等。
植物病毒的传播方式
虫传
气传
通过昆虫(如蚜虫、粉虱等)传播, 昆虫在感染植物上吸取汁液时将病毒 带入,再传播给其他健康植物。
通过空气中的病毒颗粒传播,主要通 过花粉、风和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植物病毒生态学研究还涉及到病毒与其他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 昆虫介体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对病毒存活和传播的影响等。这些研 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的生态学特征,为防治植物病毒病提供更多策略。
THANKS
感谢观看
土传
通过土壤中的真菌或细菌传播,病毒 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通过根部接触 感染。
02
植物病毒的危害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病毒会破坏植物的细胞结构,导致植物生长受阻,表现为生长缓慢、矮化、叶 片变形等症状。
病毒侵染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 生长过程。
病毒还会影响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导致植物营养不足,生长不良。
利用微生物的寄生和竞争作用 来降低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传播途径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科学学科。

病害
传播是植物疾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病害的传播路径多种多样。


文将介绍植物病害的几种主要传播途径。

一、直接接触传播
1. 蔓延传播:有些病害通过植物的直接接触传播,比如病害在植物
体表面形成复杂的结构,使得植物之间的接触导致病害的传播。

例如,植物病害中的霜霉病就通过叶片之间的接触进行传播。

2. 根际传播:部分植物病原菌通过植物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从而导
致病害在植物中蔓延。

根际传播途径包括土壤、栽培介质和根际微生
物等,它们可以促进病原体的生长、侵染和传播。

二、空气传播
1. 风传:风传是植物病原体通过风力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病原体
经过侵染的植物部分在风力的作用下分散到空气中,并通过气流传播
到其他植物上。

例如,稻瘟病、白粉病等都是通过风传进行传播。

2. 水雾传播:部分植物病原物通过水雾传播。

当水滴携带病原体飞
溅到植物上,病原体侵染植物叶片或器官,从而导致病害的传播。

例如,番茄早疫病和马铃薯晚疫病都通过水雾传播。

三、生物媒介传播
1. 昆虫传播:很多昆虫是植物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它们通过叮咬、吸食植物汁液或将病原体带在体表上,引起植物的疾病感染。

例如,蚜虫是许多病毒性病害的传播媒介。

2. 动物传播:有些大型动物可以将植物病原体传播到其他地区,从而导致病害在植物群体中传播。

例如,一些黄花羊齿病毒通过羊和山羊传播到其他地区。

四、非生物因素传播
1. 土传:部分植物病害通过土壤传播。

例如,根瘤菌病就是通过土壤中的传播途径引起的。

2. 工具传播:人类活动中使用的工具也可能成为植物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比如农具、割草机等。

当这些工具接触到植物病原体时,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消毒,就有可能将病原体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总结起来,植物病害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生物媒介传播和非生物因素传播。

了解病害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和科学的农作物轮作制度也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传播风险。

在未来的研究中,人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病害的传播机制,以便更好地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