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土壤氮磷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滇池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分析

滇池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状况分析

环境保护 !""# ・ $
5 34 5
自然生态保护 !"#$%&’()*+*,-)"+./*01&%2"#-*0.
处置利用率可达 !"# 以上。洛龙、马金铺、晋城、古 城与松花坝则无统一的垃圾站,居民将垃圾堆在地里 或扔在废弃地,或直接倒入沟渠河道中流入滇池,处 置率在 $"# 左右。按每人每天产生 "%&’( 生活垃圾计, 综合上述分析,化肥的过量施用是农村面源氮、 磷 流 失 的 主 要 原 因 (表 +、图 $、 图 -) , 分 别 占 4*# 和 4$# ,农村生活污水对氮、磷流失的贡献率为 $# , 农村固体废弃物分别为 +#和 -#。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温室大棚种植区的覆盖阻挡 了雨水对农作物根部土壤的直接冲刷,减少了肥料的 流失,但因其施肥强度远远高于秧田、稻田等敞开式 种植方式,大量的氮、磷通过灌溉等方式流入水体, 因此大棚种植区是氮、磷最重要的污染源。
%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重点放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集、
(!!.(*)+$/ 0 1%!・ 2, 最 低 的 是 晋 城 ( 主 要 种 植 水 稻 、
玉米等) , 为 !(3)*)$/ 0 1%! ・ 。调查区平均 2 (见 图 () 使 用 强 度 为 4+++*($/ 0 1%!・ 2, 与 !### 年 +&""*!&$/ 0
表! 滇池流域 !" 个乡镇的土壤养分情况 (#$ % &$)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测定项目 样本数 极差 有机质 (& ’ %& ) 速效氮 有效磷 速效钾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氮磷流失分析研究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氮磷流失分析研究

第22卷第5期2008年10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 nal of Soil and W ater Conserv ationVo l.22No.5Oct.,2008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氮磷流失分析研究程文娟,史 静,夏运生,张乃明*(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摘要:采用实地调查与田间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滇池流域沿湖15个乡镇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污染负荷很高,年均流失量差异较大,总氮为5.07~113.16kg/hm2,总磷为0.15~10.14kg/hm2。

高强度的化肥施用是造成农田径流氮、磷流失量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土地利用方式、水肥管理方式及种植制度有关;不同坡度农田径流中氮、磷的输出量不同,从6 ~12 氮、磷流失急剧增大,12 以后流失量增加减缓;无论在一次降雨中,还是在作物生长周期内,径流中氮、磷流失速率均表现出随时间参数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施肥处理不同,氮、磷流失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尿素与普钙配合施用可减少氮、磷流失,同时获得较高的白菜产量。

关键词:农田土壤;氮;磷;非点源污染;滇池流域中图分类号:S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242(2008)05 0052 04Farmland Runoff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Dianchi WatershedCH ENG Wen juan,SH I Jing,XIA Yun sheng,ZH ANG Nai m ing*(College of Resour ces Envir onment S cience,Yunnan A gr iculture Univ er sity,K unming,Yunnan650201) Abstract:M eans of field survey and simulation test,the present status and influent factors o f nitr 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fro m farmland runoff w ere studied ar ound Dianchi Lake15villages and tow ns.T he r esult show ed that the pollutional loads of nitrog en and phosphorus in farmland runoff in the inv estig ated area w er e hig h,the m ean annual discharge o f nitrog en and phosphorus w as different g reatly,to tal nitrog en 5.07~ 113.16kg/hm2,total pho spho rus0.15~10.14kg/hm2.Ex cessiv e application o f fer tilizer w as the primary reason of nitrogen and pho sphro us loss lar gely,w hich w as also related to land use patter n,w ater and soil manag em ent,farming sy stem.The discharg e of nitrog en and phosphorus varied w ith slopness,increased rapidly fro m6 to12 and increased slow ly from greater than12 .Whether in once rainfall or in crop gr ow th period,the co ncentratio n of nitro 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runoff submitted to do w ntrend fo llow temporal pro cess.T he discharge o f nitro gen and pho spho rus varied w ith different fertilizer application,urea and su perphosphate applicatio n could reduce nitrog en and phosphorus loss and heig hten cabbag e yield.Key words:far mland;nitrog en;phosphorus;non point source po llution;Dianchi w atershed滇池流域地处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总面积2920km2。

滇池东大河流域土壤磷素累积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滇池东大河流域土壤磷素累积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滇池东大河流域土壤磷素累积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包立;张乃明;农明英
【期刊名称】《土壤》
【年(卷),期】2014(046)003
【摘要】滇池是中国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之一,磷是造成滇池有害藻类“水华”的限制因子.本文以滇池南岸主要入滇河流——东大河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流域内磷素的累积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流域下游有显著的磷素累积.②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土壤磷素累积有显著影响,设施农业是土壤磷素累积的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③流域东北部靠近滇池的区域是磷素累积最严重的区域.
【总页数】5页(P470-474)
【作者】包立;张乃明;农明英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昆明65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6.4
【相关文献】
1.滇池流域表层土壤磷素演变与积累特征研究 [J], 包立;张乃明;刘朗伶;康日峰;赵学通;张丹丹
2.滇池大清河流域农田土壤磷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J], 文波龙;刘兴土;张乃明
3.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磷的累积及吸附特征研究 [J], 夏运生;李阳红;史静;张乃明
4.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磷素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J], 杨振兴;张乃明;王磊;张刚
5.滇池流域大棚土壤磷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杨浩瑜;张敏;邓洪;刘惠见;张乃明;包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滇池北岸居民-农田混合区域农田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滇池北岸居民-农田混合区域农田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Ab ta tIfr ai b u esa a v r blyo n rg n N) nsi q i dfr s sig s o r a d t w t o y a d s c : om t na o th p t l a a it f i o e ( i l i r u e s s l s rm f ml a r d , n r n o t i i i t o s se r o a e n N o f a n o eb
土壤总氮含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 土壤硝氮含量则 以西南部花卉大棚 区最高 , 同的种植方式( 不 花卉大棚栽 培) 是土壤硝氮含 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夏季高温多雨 , 花卉揭棚将增加土壤硝酸盐淋溶, 径流的迁移风险 , 蔬菜 田块土壤氮矿化也可能加剧土壤氮的淋 溶, 径流迁移。因此 , 在滇池流域湖滨区居 民生活污水 、 养殖污水 的排放 , 作物种植方式与布局 , 对农 田氮的迁移及水体污染具有重要
的影 响 。
关键词 : 滇池 ; ; 氮 蔬菜地 ; 花卉地 ; 空间变异 ; 面源污染 中图分类号 : 8 3 X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6 2 2 4 ( 1)8 1 1— 6 17 — 0 32 0 — 6 8 0 00
S ail r blyo i o e ol i amln jcn u u b nV l g s t o tenB n f a c i p t i it f t gni S i F r a dAda e t b r a ia e r r a ko n h a Va a i N r n sn S l aN h Di
地为对象 , 2 0 年 8月通过网格法 (0 (0 9 ) 布点采集 12个表层土样 , 于 06 4 m x 8~ 0 m) 1 研究了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 , 调查 区土壤 T N为 1 8 61 -g ( . ~ . g k- 均值 33 -g’、 O 一 2 7 . gk- N ;N为 37 6 1 ・g ( 6 ) . 9 .mgk 均值 8 g k 。调查 区东北部韭菜种植区由于接受 ~ 7 9m ・g ) 生活污水 、 养殖废水 , 土壤总氮含量最高 , 而西南部韭菜 、 花卉种植 区土壤总氮含量相对较低 , 高浓度养殖和生活污水 的排放是导致

滇池流域斗南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养分的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滇池流域斗南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养分的分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高明, 浩 (京 范 学 理 学 院 江 南 20) 杨 南 师 大 地 科 学 , 苏 京 l 7 0 9
摘要 在滇池流域斗南村选取 5 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的2 5个土壤样品, 对土壤 中氮、 磷和有机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不 同 土地

利用类型 氮、 和有机 质含量 有明显 差别 : 菜花卉地 上的含量都 是 最 高的 ; 次是抛 荒 的蔬 菜花卉 地 ; 为粮 食作 物 和 水 土保持 措施 磷 蔬 其 作
wt i e irsln netp i tni i cia e Im yb ugs t t atl d vgt l ndf w radb ma r o-o t orePl — i Da h。 ut gi u ohc i nDa h lk .t a esge ̄ h w s a , ee bea l e l e h n e i r ao n a en a o n j N npi uc o u o n S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 u a o A hi .c 20 。 ( }65 — 27 65 J r l f nu A S . 6 3 2 :25 65 。 9 o n i0 4 3 2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孙红 忠
滇池 流 域 斗南 不 同 +i N 下 土壤 养 分 的 分布 及 其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 m
h vn i orlt n i a ighg c r ai s t h e o wh friz t n.1 en x wf nwat ad atrvg tbe ad f we l t g.W ha a d adwo da dwe' rr l etie sfo u pisa d wae n etiai l o h e t l ¥i sel f eea l n l rpa i n e o n e tln n o ln l aeyfrizd a od s p le n  ̄ l rra d

滇池湖滨缓冲带及农田土壤无机磷分布特征及其淋失风险

滇池湖滨缓冲带及农田土壤无机磷分布特征及其淋失风险

-0.756**
-0.595* -0.524*
4 结论
缓冲带建设导致土壤无机磷组分呈现明 1
显分异,而浅表地下水埋深是引起这种
变化的因素之一。
土壤表层是滇池湖滨土壤磷素淋失的主
2 要层次,土壤磷素主要以Olsen-P、
Al-P和Fe-P形态淋失。
素,说明浅表地下水埋深是影响土壤磷素淋失的因素之一。
3.3滇池湖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剖面分布
缓冲带土壤全磷和Olsen-P含量显 著低于农田。
缓冲带土壤Olsen-P含量超出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60 mg/kg的样点占总数的20%,农田I占40%,农田II达100%。
表明农田土壤磷元素淋失风险十分严重,缓冲带土壤磷素同样存
农田 Ⅱ
每块样地都布置有5个土壤及浅表地下水采样点。
每个土壤采样点采取0~20 cm、20~40 cm、40~60 cm、
60~80 cm、80~100 cm土层的土壤。
3.1滇池湖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
3 结果与分析
滇池湖滨缓冲带土壤有机碳和全 氮含量显著高于各农田,土壤pH
没有显著差异。
滇池湖滨缓冲带及农田土壤无机 磷分布特征及其淋失风险源自目录1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结论
3
4
1 研究意义
1)土壤磷素通过径流和淋溶方式进入附近水体,
成为水体污染物。
2)土壤磷素淋溶损失对水环境污染的贡献不容
忽略。 3)土壤磷素形态研究有助于揭示土壤磷素流失 特征。
2 研究方法
缓冲带
农田Ⅰ 滇池
在淋失风险。
滇池湖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素剖面分布
缓冲带浅表地下水埋深较浅,引起其土 壤磷素的释放淋失。

滇池沿岸台地水土、氮磷流失特征与控制对策分析

滇池沿岸台地水土、氮磷流失特征与控制对策分析
Cm

坡度低 ,植被盖度 高,土壤侵蚀量最小 。我们在研
究中测定 了各观测场 的土壤性质 ,表明不同的观测 场即不同的土地利用下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有 差异。由于不 同的土地利 用方式下植 被覆盖度 不 同,土壤粘粒含量及孔隙度不同,流经该土地利用 类型的地表径流水中的悬浮泥粒含量也不相同,土
蚰 ∞ ∞ 舯 酏 如 ∞ 0 径流量是流域养分径流输出非常重要的一个 因
子。根据 自动雨量计记 录统计得 出:20 0 1年总降 雨量 为 7 18 m,其 中 形 成 径 流 的 降 雨 量 为 2 .m 573 m,占总降雨量的 7 %。图 1 4.m 6 为降雨及各观 测场产流月分布图。
, /

. 一 . . . . . .

土地空间利用 、人为活动等多种 因素影响 , 是一个 综合性很强的指标。
3 3 台地区污染物特征 .


3 3 1 台地区降雨径流中氮 、磷的空问分布状况 ..
各观测场污染 物流失浓度基本情况见表 3 ,T

圈 1 降 雨 量 和 产 水 量 月 分 布 圈
昆明 602 ) 52 8
要:研 究分析 了滇池沿岸台地的水土流失和氮、磷流失的特征、形态、迁移规律。针对滇池 台地
区地形及土地利用破碎、类型复杂、功能混乱等特点 ,提 出源头削减、域 内因地 因类制宣控制、分项模块
治理 ,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与辅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技 术手段 ,形成一套完整的台地水土和氯磷流失控制集

湖山上的台地一部分成了旱种和果树的种植区,因 为林间频繁的翻种 ,土壤变得极其疏松。每当降雨 来临,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氮磷流失 ,这些污 染物随降雨流向下游 ,与农田、生活、固废等产生

滇池现代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及其对环境影响

滇池现代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及其对环境影响

滇池现代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及其对环境影响夏学惠;东野脉兴;周建民;田升平;张灼;彭彦华【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2(020)003【摘要】湖泊沉积物中,磷是产生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湖泊中磷元素含量、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它的复杂矿物学特征,使人们对磷的研究极为重视.滇池湖中总磷超标10.3倍,底泥沉积物中P2O5平均含量0.52%,最高可达1.92%.滇池地处磷矿区,是磷质来源最丰富的湖泊,统计表明,磷含量每年在不断增长.滇池沉积物中磷主要以吸附态、有机态、铁结合态、钙结合态、铝结合态等几种形式存在.这些形态磷在底泥中是不稳定的,它们在环境改变条件下,又将磷释放到水体中.微生物在磷的循环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乳酸菌对不溶性磷酸盐的分解,使湖泊中可溶磷含量增高.聚磷菌对磷元素的富集以及聚磷菌死亡后发生有机磷的矿化作用,是湖泊中水合磷酸盐矿物沉积的重要途径.当湖泊中这种不稳定的水合磷酸盐矿物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经沉积物覆盖成岩作用后,最终形成磷灰石.【总页数】5页(P416-420)【作者】夏学惠;东野脉兴;周建民;田升平;张灼;彭彦华【作者单位】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4;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4;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4;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4;云南大学生物系,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物系,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X141【相关文献】1.湖泊现代化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作用及环境效应 [J], 王雨春;万国江;黄荣贵;邹申清;陈刚才2.滇池沉积物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J], 朱元荣;张润宇;吴丰昌3.湖泊现代化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作用及环境效应 [J], 王雨春;万国江;黄荣贵;邹申清;陈刚才4.滇池福保湾沉积物磷的形态及其与间隙水磷的关系 [J], 李宝;范成新;丁士明;张路;钟继承;尹洪斌;赵斌5.滇池沉积物磷的释放以及不同形态磷的贡献 [J], 高丽;杨浩;周健民;陈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滇池流域土壤氮磷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胡斌;和树庄;陈春瑜;吕文龙;雷冬梅【摘要】为了从流域尺度了解滇池流域土壤氮、磷的水平分布特征,本研究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在滇池流域选择130个样点进行表层土壤pH、氮、磷和有机质的测定.结果表明,水平分布呈现为滇池东部盆地区的斗南、马金铺、晋城主要农耕区及西山片区全氮含量较高;北部松花坝、东北部宝象河及南部的山地区全氮含量较低.其中斗南片区土壤氮的含量最高,为2.21 g kg-l;宝象河片区最低,为1.32 g kg-1.土壤全磷水平分布为南部上蒜和东部马金铺、斗南、晋城较高;西山、东大河次之;北部松花坝和东北部宝象河最低.其中上蒜片区最高,含量为2.21 g kg-1;宝象河片区最低,为0.80 g kg-1.大量化肥投入导致污染物氮、磷高积累的大棚种植区和湖滨坝平地成为滇池农业面源污染的高潜力区.因此,有必要重点加强对大棚种植区、湖滨区和坝平地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In order to underst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Dianchi watershed at the watershed scale, soil pH, total nitrogen (TN) , total phosphorus (TP) ,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were analyzed of 130 surface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lands different in land-use type in the Dianchi Basi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s in the major fanning regions including Dounan, Majingpu and Jincheng in the basin east to Lake Dianchi and some of Xis-han, were higher in total N, and those in Songhuaba in the north, Baoxiang River area in the northeast, and the mountains in the south of the watershed were lower. The highest and the lowest TN content was found in Dounan (2. 21 g kg-1) and Baoxiang River area (1. 32 g kg-1 ) , respectively. And the soils in Shangsuan in the south and Ma-jingpu,Dounan and Jincheng in the east of the watershed were the highest in total P, and followed by those in Xishan are Dongda River area, and those in Songhuaba in the north and Baoxiang River area in the northeast the lowest. The highest and lowest content of TP was found in Shangsuan (2.21 g kg-1) and Baoxiang River area (0. 80 g kg-1) , respectivel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 the greenhouse fanning dominated regions, lakeside plains and flat tablelands,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has led to high accumulation of N and P in the soil, thus making these areas highly potential non-point source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s.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intensif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ose areas.【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2(049)006【总页数】7页(P1178-1184)【关键词】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土壤;氮;磷;分布特征【作者】胡斌;和树庄;陈春瑜;吕文龙;雷冬梅【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091;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氮、磷是引发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是水污染的核心问题[1]。

随着点源污染物控制的加强,非点源污染物的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非点源已成为水环境的一大污染源或首要污染源[2-4]。

从流域尺度研究非点源污染物氮、磷流失是目前国内外的热点[5]。

流域降雨形成地表径流时,就会加重水土流失,径流携带地表当中的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给水体功能正常发挥带来负面影响[3-4,6]。

污染物性质和污染负荷量由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共同决定。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养分管理、养分循环或养分平衡上有很大的差异[6-7]。

对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地表水水质研究表明,林地和草地控制的小流域的地表水水质明显好于以耕地为主的小流域;随着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的增加,非点源污染降低,而随着耕地比例的升高,非点源污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8]。

滇池流域是云南省人口与工业分布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污染物的大量排入,滇池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近年来,滇池流域点源污染控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氮、磷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滇池水质的主要来源。

有关滇池流域部分农田和小流域氮磷积累方面已有过一些研究[5,9]。

但从流域尺度上整体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分布特征的研究还较少。

签于此,本研究从流域的尺度结合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滇池流域内土壤进行采样分析,探讨非点源污染物氮、磷在滇池流域的分布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为滇池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治理提供基础支持和积累资料。

1 研究区概况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24°29'~25°28'N,102°29'~103°01'E,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2 920 km2。

地形四周为山地、丘陵构成的南北长东西窄的湖盆地。

年均气温14.7℃,年均降水量1 006 mm。

按地理条件和不同的功能要求可划分为3个区:滇池水体保护区;滇池周围的盆地区;盆地区以外、分水岭以内的水源涵养区。

入滇河流主要有盘龙江、东白沙河、宝象河、马料河等。

地带性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绝大部分破坏,常见的植被类型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等次生林。

主要成土母质有中生代紫色砂页岩、碳酸岩、第四纪冲积母质、坡(残)积物、第四纪湖积物风化母质。

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棕壤、水稻土和少量紫色土。

主要农作物有蔬菜、花卉、水稻、蚕豆、小麦、烤烟、玉米和豌豆等[10-11]。

2 材料与方法2.1 样点的设计与样品采集样品采集的样点布设是根据该区卫星影像图、地形图、结合各小流域单元将滇池流域划分为西山(11)、斗南(11)、松花坝(16)、马金铺(11)、宝象河(13)、晋城新街(37)、东大河(17)、上蒜(18)共8个采样单元,按网格法设计采样点。

设计时首先采用网格法抽取近似网格的样点,在网格初步抽样的基础上再按统计学中的分层抽样法的代表性原则核查初步抽取的样点。

遇村庄、道路等不适合采样时移位到邻近同类土壤采取。

经过实地调查,在滇池流域共布设130个代表性样地,GPS进行定位,每个样地采取0~20 cm耕作层多点混合样品一份带回实验室处理备用。

其中坝平地20个、大棚土壤28个、林地31个(滇青冈林、云南松林、银荆林、针阔混交林)、坡耕地26个、台地14个、湖滨土壤10个,共6类土地利用方式合计130个样地。

采样点见土壤采样点分布图(图1)。

2.2 样品的制备与分析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弃除动植物残体和结核等。

四分法分取所需要风干样品磨细过2 mm和0.25 mm筛装入自封袋备用。

分析方法均按照相关标准方法进行:土壤pH,用1∶2.5的土水质量比,pHsj-3B型酸度计测定;土壤有机质,重铬酸钾外热容量法测定;土壤全氮,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全磷,氢氧化钠熔溶-钼锑抗比色法测定[12-13]。

2.3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和Excel进行统计分析,用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

3 结果与分析3.1 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土壤基本性质见表1。

6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pH以湖滨土壤相对较高,为7.68;其次是坝平地和大棚土壤,分别为6.79、6.75,而林地和台地土壤偏酸性,分别为5.36和5.43。

表1 滇池流域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Table1 Soil pH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Dianchi Watershed项目item 坝平地Flatland(n=20)大棚土壤Greenhouse(n=28)林地Forestland(n=31)坡耕地Slope farmland(n=26)台地Tableland(n=14)湖滨土壤Lakeside soil(n=11)pH 平均值±标准差Mean±SD 6.79±1.05 6.75±1.03 5.36±0.84 5.62±1.17 5.43±0.91 7.68±0.30 15.5 15.2 15.6 20.8 16.8 4.2有机质OM(g kg-1)范围Range 4.81~8.04 4.16~8.024.49~7.87 4.14~8.04 4.47~7.24 7.16~8.03变异系数CV(%)平均值±标准差Mean±SD 34.9±12.2 35.3±7.3 27.0±11.2 28.1±10.8 26.0±8.7 39.1±18.3范围Range 19.0~57.5 22.3~56.2 8.5~53.7 12.8~54.3 12.3~44.6 18.7~59.7变异系数CV(%)35.0 20.7 41.4 38.4 33.4 34.3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以湖滨土壤最高,为39.1 g kg-1,其中,最高值出现在安乐村小河尾样点(59.7 g kg-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