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子兵学思想的几个不足与缺陷
孙子的思想总结感悟作文

孙子的思想总结感悟作文孙子的思想总结感悟孙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家、战术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成熟、最完美的兵法之一。
这本兵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的著作,更是孙子智慧的结晶,是一部涵盖了哲学、战略、领导、心理等多个领域的巨著。
首先,孙子的思想强调的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的思想告诉我们,军事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军事问题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决不可忽视。
他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影响,强调决策者必须对军事问题高度重视,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其次,孙子的思想重视策略和智慧。
他在《孙子兵法》中讲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这句话意味着在实施战争之前,必须进行准确的思维分析和方案设计。
只有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战争,还适用于各个领域的竞争与决策。
此外,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强调了诸多关键的军事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者,诡道也”,等等。
这些原则无不突出了孙子的智慧和战略思维的独到之处。
他的思想告诉我们,在实施战争或者面对竞争时,必须灵活应对,随机应变,并善于从细微处发现和把握机会。
孙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世界,军事竞争和战争仍然存在,无论是国家间的军备竞赛还是地区冲突,孙子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同时,孙子的思想也适用于各类组织和企业的管理及战略决策。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激烈,决策复杂,需要借鉴孙子的思想,善于把握机会,灵活应变,制定合理的战略和计划。
此外,孙子的思想还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学习和理解孙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制定个人发展的战略和计划。
同时,孙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在人生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不断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取得成功。
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读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军事
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孙子兵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强调了解敌人的思想、策略和行动方式的重要性。
只有深入了解敌人,才能更好地制定战略和战术,从而取得胜利。
2.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孙子认为,战争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存在,战争胜负关系到
国家的存亡。
因此,制定明确的政治目标,并将战争与政治相结合,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3. 灵活应变,以变应敌。
《孙子兵法》中强调了在战争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根据敌情
和战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和战术,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
4. 制敌制胜,不求长期消耗。
《孙子兵法》提倡用最少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
不
把战争看作是拖延和消耗的长期斗争,而是通过精准的打击和优秀的组织能力,迅速
获得战争的胜利。
5. 以智取胜,以智守胜。
孙子兵法认为,智慧在战争中至关重要。
通过善于运用智慧,洞察敌人的意图和行动,以及准确判断形势,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获得胜利。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强调战争的政治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我认为,《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军事著作,更是一本关于战略思考和领导艺术的经典之作。
它所提出的一
些准则和原则,不仅对于战争指挥官有启发作用,对于日常生活和事业发展也有借鉴
意义。
孙子兵法学习总结

《孙子兵法》学习总结教师:X老师姓名:班级:学号:2011-6-14一、课程学习总结《孙子兵法》原本是一部兵书,但到了现代,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兵书,里面包含的战略战术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环境,指导着商业战略,而它富含的哲理也是非常深远的。
通过一学期对《孙子兵法》的学习,在孙洪义老师精彩的讲解和辅助下,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学生,我从中寻找到了许多对生活和学习很重要的启示。
《孙子兵法》告诉我做事一定要有“庙算”,就是要有预先的谋划。
俗话说的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而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以及为理想而努力不懈的奋斗的规划。
打有准备的战,做新世纪的四有人才,奉献祖国和人民。
我们的学习一定要讲求效率,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改掉不良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果断,不可以犹豫不决,以致错过良机。
然而果断并非武断,果断是经过了仔细思考和掂量得出的最佳选择,不能够靠感情用事而做出错误选择,导致失败或更大的损失。
保守国家秘密是我们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而保守个人、朋友或集体的秘密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孙子兵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有选择性的学习和吸收其中的东西,虽然课程即将结束,但是我还会继续学习《孙子兵法》,以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非常感谢孙老师为我们做的精彩的讲解!二、学习笔记1、始计篇《始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
孙子思想精髓心得体会

孙子思想精髓心得体会孙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凝聚了古代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它包含了诸多智慧和策略,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其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思考孙子思想,我深刻领悟到了其精髓和价值,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孙子思想强调战略思维的重要性。
战略是一种上层次的思考方式,是在整体上进行规划和决策,以达成最终目标。
孙子思想中的“谋定而后动”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都突出了战略思维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需要这样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规划个人的职业发展,还是解决团队的问题,都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思考和考虑,制定合适的战略。
其次,孙子思想强调运用智慧取胜。
在孙子的著作中,频繁提到了智慧和计谋的重要性。
他认为,用智慧取胜远胜于靠武力。
只有运用智慧,才能把握战争的规律,找到对方的弱点,并针对性地制定战略和计策。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智慧来解决问题。
智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工作、学习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再次,孙子思想强调灵活变通的策略。
在孙子的著作中,他多次强调了灵活变通的重要性。
他认为,战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战场上的情况时刻在发生变化,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地调整战略和战术,才能取得胜利。
同样,在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
只有灵活应对,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取得成功。
最后,孙子思想强调领导者的重要作用。
在孙子的著作中,他对领导者的作用和要求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领导者必须具备智慧、勇气和道德,对部下进行正确的引领和管理,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领导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能够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综上所述,孙子思想是一部宝贵的智慧之书,其中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核心思想。
通过学习和思考孙子思想,我深刻认识到了战略思维的重要性,以及灵活变通、运用智慧以及领导者的重要作用。
这些思想不仅可以应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孙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反思

对于孙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反思对于孙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反思五柳先生孙子在《形篇》中提出“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对此,很多人认为战前必操可胜之权,然后才敢于一战,还有人认为这与《始计篇》提出的“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是一个意思。
历代注孙子也大多是这种观点。
比如,唐代的杜牧在注释此句时,认为“以众击寡,以理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士练卒击殴众白徒,故能百战百胜。
此则先胜而后求战之义也。
”宋代的梅尧臣注为“可胜而战,战则胜矣;未见可胜,胜可得乎?”宋代张预则引用《尉镣子》加以注述,尉镣子曰:“兵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此之谓也。
我看,以上看法似未合于战道,是对孙子这句名言的误解。
在战争中,胜负往往出人意料之外。
战前,敌我双方都自料操必胜之权,必敢于一战。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战前自以为必胜的一方,常常吃了败仗。
胜负诸条件,既有作战计划之优劣,作战实力之强弱,士气之盛衰,又有作战过程中,双方指挥员在对抗过程中心智与胆略的较量。
作战计划之优劣在某种情况下是相对的,因为战前拟定的作战计划很少有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不加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作战实力的强弱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相对的,因为实力再强大,如果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不出来,比如被分割、失去指挥、相互影响和牵制等,在关键点上能够发挥的实力就很有限了;士气之盛衰对作战胜负的影响也是相对的,因为士气旺盛的反面就是骄怠,骄兵必败,如楚将之“灭此朝食”而卒溃师。
对于此点,林彪在1934年5月4日曾论述道:“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充分具备着,但胜利的取得还要靠着在战争中各级在各种情况中有正确的决心和动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统一作战指挥的原则,这样才能保障在战斗的经过中,上级的决心能为下级了解,下级的机断才能合乎上级的企图,各部之间才能有很好的协同动作,在战斗中,虽通信联络不好,亦不致发生动作上的决心上的不一致。
孙子的智慧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孙子智慧的讲座,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
此次讲座让我对孙子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孙子智慧的核心思想孙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孙子智慧强调战争的本质是斗智斗勇,而非单纯的兵力对比。
以下是我对孙子智慧核心思想的几点体会:1.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孙子智慧认为,战争与和平是相辅相成的。
战争是和平的延续,和平是战争的终极目标。
在战争与和平的博弈中,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争取和平,但也要做好战争的准备。
2. 战争的智慧:孙子智慧强调战争的智慧,即如何运用谋略和策略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出奇制胜、知己知彼、因势利导。
3. 民本思想:孙子智慧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思想。
他认为,战争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的核心是民众的利益。
因此,战争中要关注民生,保障民众的利益。
二、孙子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孙子智慧不仅适用于战争,还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我对孙子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几点应用体会:1. 商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孙子智慧中的谋略和策略,如知己知彼、出奇制胜等,以取得竞争优势。
2. 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孙子智慧中的“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的人际关系特点,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
3. 工作方法: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孙子智慧中的“兵贵神速”,提高工作效率,以实现工作目标。
三、孙子智慧的启示通过此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孙子智慧的重要性和价值。
以下是我对孙子智慧的几点启示:1. 善于观察、分析:孙子智慧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形势,把握时机,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2. 勇于创新、突破:孙子智慧强调出奇制胜,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勇于创新、突破,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 团结协作:孙子智慧中的“众志成城”告诉我们,团结协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缺陷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缺陷《孙子》十三篇瑕瑜互见,它的光明面比重固然较大,但它阴暗面上的黑点亦甚刺目。
第一,在战争认识上的阶级局限。
由于他所受教育的影响和所处时代的限制,这就决走了他著兵书是为当时诸侯互为掠夺的战争服务的(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十三篇》就是孙武那时写给吴王阖闾看的一部军事计划书。
吴王看了大加赞赏,遂委孙武为将,辅伍员统兵伐楚。
终于打垮楚军,占领楚都。
孙武也因此显名诸侯)。
因此,他未能再进一步揭发战争的本质,也未能把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严加区别,因而也就不能正确掌握这两种战争的不同规律。
如,吴军人郢(楚都)后,就曾大肆抢掠杀戮,不义行为颇多,旋因吴国内乱,吴王闻讯,不得不亲统大军回国勘乱。
留在楚国的吴军,兵力因之削弱,楚昭王于是乘隙纠合余烬,并借用秦国的援军,合力把吴军驱逐出境,收复了失地。
这次不义战争才算有了结局。
孙子在《军争篇》不惮倡言“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正赤裸裸地暴露了侵略面目。
孙子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对战争的认识自然不能超越时代。
因之他的军事学说和哲学思想也都有了缺陷。
比如在谈到将帅的政治品格时,既曰“唯民是保”,紧接着又曰“利合于主”。
在他看来,国家建军的目的是“唯民是保”。
但是,作为2500年以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将”孙武,却不得不归结到符合封建头子个人的利益(“利合于主”)。
虽系只字片语,但既属封建性的糟粕,就要把它摒弃。
第二,在战略思想上,孙子为避免战祸,力主非至危迫不得已之时,决不可轻启衅端。
如果两国遇有纷争,最好采取外交方式解决,不必即诉诸武力。
《谋攻篇》有“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的说法。
这些对于战争决策者不能不考虑,但决不能把它抬得过高。
因为用兵攻战,多费时日,尚难保证取得胜利,孙子却说不用费时耗力,即可“屈人之兵”,“拨人之城”,“毁人之国”。
论《孙子兵法》的基本精神与缺陷

作者: 徐子宏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03-106页
主题词: 《孙子兵法》;军事理论;基本精神;吴国;战争经验;吴楚;楚国;诸侯;吴王;大国实力
摘要: <正>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它提出了一些揭示战争一般规律的命题,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敌制胜”等名言,的确具有超领域、超时代的意义,古往今来均受到人们高度的评价。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它的基本精神的历史特征,尤其不能忽略它与春秋时期丰富的战争经验以及发展着的战争实践相比,所显示出来的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孙子兵学思想的几个不足与缺陷 Brief Review of the Insufficiency and Defects of Sun Zi’s Military Thinking 姚振文/ Yao Zhenwen摘 要:结合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和个人的体会,作者对孙子兵学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战争问题缺乏深远思考和预防观念;整体内容上具有“重谋轻力”的思想倾向;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暴力性揭示不足;对战争的对抗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
孙子思想的这种不足与缺陷,既与其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求仕经历有关,也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兵学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vailable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comprehens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s on the historic limitations of Sun Zi’s military thinking. First, the deficiency of far-reaching thinking and protective ideas; Second, the whole contents have the ideological inclination of look up to strategies and down on power; Third, the insufficient reveal of the ruthlessness and violence of wars; Fourth, 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antagonism and complexity of wars. The insufficiency and defects of Sun Zi’s thinking are related to the times background and Sun Zi’s personal career. At the same time, this was determined by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military science. 关键词:孙子兵法 兵学思想 局限性Key Words: The Art of War ; Military Thinking; Limitations收稿日期:2016-6-23作者简介:姚振文,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孙子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被尊为“兵圣”。
他所著就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军事名著,被誉为“兵学圣典”。
古今中外,人们对孙子兵学思想的评价是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说将其推崇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完美的思想理论。
汤一介认为,“任何历史上的思想体系,甚至现存的思想体系,没有完全正确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它必然有局限性,其体系往往包含着某些内在矛盾。
”①基于此,笔者结合近几年学术界的有关成果及个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思考,提出《孙子兵法》的几个不足和缺陷,并加以论证分析,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一、对战争问题缺乏深远思考和预防观念战争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它的爆发会先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酝酿过程,这就为人类通过自身努力避免或预防战争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然而,综观《孙子兵法》全书,孙子并没有讨论这一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假定战争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如何做好战前谋划及战争过程的用兵指导上。
如孙子讲“庙算”,是对战争爆发前夕的战略环境分析与决策;孙子讲“先知”,是对临战之际及战争过程中的情报获取与分析;孙子讲“先胜”,是强调在保证自身不败的前提下,如何捕捉有效胜敌的最佳机会。
这些内容都属于“当前”的战争危机处理和应对,而不是一种远程的思考。
就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而言,孙子虽然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者胜”等观点,但如何做到这一点他没有分析,换言之,他并未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做深入系统的思考。
相反,儒家的代表人物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是比较深刻的。
如孔子主张,“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②孟子则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则“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故曰:“仁者无敌。
”③荀子也谈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
”④先秦之时,军事技术不发达,军事实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兵员的众寡,而儒家主张通过实行仁政,吸引民众归附,以壮大国家军事实力,争取战争胜利。
这实际上是较好地处理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尽管其“仁者无敌”的观念具有理想化色彩,但此种“道胜”较之孙子的“道胜”更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就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而言,孙子深知战争对国家经济资源有着巨大的消耗性和依赖性。
“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
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作战篇》)然而,他的应对策略主要限于战争过程的“速胜”与“因粮于敌”,并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厚植国力”的问题,更无“富国强兵”之论。
关于“富国强兵”的论述,法家学派有深刻的见解。
如商鞅提出农战方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⑤后世兵家人物尉缭子也有类似的主张:“万乘农战,千乘救守,百乘事养。
农战不外索权,救守不外索助,事养不外索资。
夫出不足战,入不足守者,治之以市。
市者,所以给战守也。
”⑥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通过“农战方略”,做到足食足兵,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便在战争中取得绝对优势。
此种着眼于宏观和长远的经国治军战略思想在《孙子兵法》中没有能够体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孙子思想的一大缺憾。
就战争与国防的关系而言,孙子虽然力主慎战、备战,提倡易胜和全胜,力求最大限度避免战争的暴力冲突及危害,但孙子却没有考虑到如何避免和预防战争的问题,这一点也使他对战争的起因未做任何的讨论分析。
明末清初的唐甄在《潜书·全学》早已分析过孙子思想的这一弱点,他说:“昔者贤良之任将也,如己身有疾委之良医,必日除疾易而体气无伤焉。
孙子十三篇,智通微妙,然知除疾而未知养体也。
夫为将者,智足于军,未善也,军不可遍也。
知足于战,未善也,战不可渎也.智足于破敌,未誊也,破一敌又有一敌也。
善军者,使天下不烦军;善战者,使天下不欲战;善破敌者,使天下不立敌。
”⑦西方的战略学家博福尔也认为,战略的主旨是“防避”(avert),而不是治疗(cure)。
⑧克劳塞维茨也谈到自己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深刻教训:“战前数十年的国家政策,已经决定了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的失败。
”⑨正所谓“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⑩,《孙子兵法》中有先知、先算、先备、先胜等思想,说明其有明确的前瞻意识,但其战争理论中未涉及战争预防观念,只知“除疾”而不知“养体”,则说明他的前瞻意识还是不够深远。
二、整体内容上具有“重谋轻力”的思想倾向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强胜弱败、优胜劣败是战争的普遍规律。
倪乐雄先生曾经指出,“历史上一些民族、国家的兴衰存亡最终都是力量较量的结果。
这样,对力量的追求不仅变成人的天性,而且在历史范围内,变成一切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毫不夸张地讲,人类的全部历史是一部力量角逐的历史,一部所有的民族和国家在强权法则的支配下,追求强大目标的历史。
”就《孙子兵法》而言,孙子确实已经认识到了实力在战争中的基础作用。
《孙子兵法》中的《形篇》即是专门论述战争中的实力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实力决定战争胜负的著名观点。
如“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等等。
然而,就整个十三篇的内容而言,笔者还是感到孙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谋轻力的思想倾向。
除《形篇》专门论述实力问题及个别篇章论及兵力众寡的情形以外,《孙子兵法》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论述谋略的地位和作用。
与实力因素相比,孙子似乎更相信他的智谋:“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势篇》);“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虚实篇》)。
孙子论及兵力“众寡之用”的问题,也强调“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谋攻篇》)、“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地形篇》)。
但孙子认为,此种失败的情况是由将帅的指挥失误所造成的,如果将帅不失误,而且谋略高明,孙子的结论则是:“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虚实篇》)、“兵非多益,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行军篇》)可见,在孙子的眼里,谋略还是比实力更有价值,将帅谋略能够化解实力的不足,但是如果对方将帅的谋略也高明呢?孙子未谈这种情况。
再如,孙子在论述其著名的全胜思想时,先是讲“五全”,然后提出“不战屈人”乃“善之善”,最后说明实现全胜的方法是伐谋与伐交,整个内容并没有论及实力问题。
所谓“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建立在强大的实力基础之上”的说法,乃是后人联想或推断得出的结论。
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谋”与“力”在《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这一点我们从后人对《孙子兵法》的一些评价言论也可得到佐证。
如曹操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苏洵则言:“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
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明代赵本学亦言:“孙子十三篇,实权谋之万变也”;戴溪有云:“孙武之书十三篇,从家之说备矣。
奇正、虚实、强弱、众寡、饥饱、劳逸、彼己、主客之情状,与夫山泽、水陆之阵,战守攻围之法,无不尽也。
微妙深密,千变万化而不可穷”。
自古评论孙子者不计其数,然多数内容都是赞赏其谋略高超,而不见有人谈及孙子对实力问题的重视,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的推断和分析。
对于上述看法和结论,我们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特点及其与西方军事文化的比较,做进一步的论证分析。
中国是谋略大国,注重发展智谋而忽视实力是国人竞争的传统。
“斗智为上,斗力为下”、“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崇尚羽扇纶巾的运筹帷幄,贬斥鲁莽灭裂的血气之勇,一直是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最突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