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粹、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粹、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军事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思想精粹、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不可忽视。
首先,《孙子兵法》的思想精粹在于其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强调战略重于战术。
在《孙子兵法》中,军事活动的本质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不是去展示武力或者斗争的残忍性。
此外,孙子强调战争的目的是要保证全局的胜利,也就是说,应该把握大的方向,确定最终的胜利手段,最终走向胜利。
其次,《孙子兵法》的理论贡献在于其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理论,并专注于研究战争本质及其规律。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深入思考了战争的本质及其规律,以此去揭示出战争中的战术和策略,以及胜利的真正手段。
他强调战争中的重要规律,例如用兵之道奇正相生、形神兼备,以及主帅必须了解情况、相信并运用将士等。
最后,《孙子兵法》的当代价值在于其对于军事战略、领导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孙子的教导仍然非常重要,其背后蕴含着我们必须学习的军事策略和军事战略手段,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所需的智慧和实践技巧。
此外,《孙子兵法》也是一部包含着领导和团队精神的经典之作,其方法、技能和智慧,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商业和其他领域。
总之,《孙子兵法》一直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典文本,其思想精粹、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都不可亵渎。
《孙子兵法》军事哲学思想研究

《 孙子兵法》 作为 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 的兵 书 , 其 的探索与认识
文化 中 占据着 重要 地位 。唐太 宗 曾赞 之 日 : “ 朕 观诸 兵 是 的原则 , 认 为要 想赢 得 战争 胜利 , 必 须具 备强 大 的物
书, 无出孙武 , 孙武十三篇 , 无 出虚实。 夫用兵识虚实之 质基础 , 具 备 战争取 胜 的各 种 条件 。 “ 经之 以五 事 , 校 之
书早 ,而且 还形 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军 事哲 学 思想 理论 体 展” 和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的理性思维等方面, 对孙子 以就教 于大 方之家 。 系, 并被世人广泛流传 , 享有崇高 的地位 。《 孙子兵法》 的军 事哲 学思 想作 些粗 浅 的探讨 , 共 1 3篇 , 包 括 计篇 、 作战篇、 谋攻篇 、 行篇 、 势篇 、 虚 实 篇、 军争篇 、 九 变篇 、 行军篇 、 地形篇 、 九 地篇 、 火 攻篇 、
世界上 最 早 的兵 书 。 它早 在唐 朝 时就传 到 了 日本 , 稍 后 哲学 意 义。
传人朝 鲜 , 十八 世 纪 以后 又传 到 欧洲 , 陆续有 多 国文 字
的译本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 备受世人重视。
中 的军 事 思想 处处 闪烁着 智 慧 的光芒 ,在 中 国历 史 与
二、 战场上胜 负判 断 , 孙武 进行 了唯物 主义
者, 远近 、 险易 、 广狭 、 死生也。将者 , 智、 信、 仁、 勇、 严 也。 法者 , 曲制、 官道、 主用也。 凡此五者 , 将莫不闻, 知
的主要 因素 。
四、 结 语
《 孙子兵法》 作为世界上最早 的一部兵法 , 它不仅 之 者胜 , 不 知 者不 胜 。 ” 这 五个 方面 , 是 预测 战 争胜 负 是一部卓 越 的军 事著作 ,而且是 一部 闪烁 着智 慧光 芒 的哲学著作 ,其中所具有的哲学观点是其在历史上产 辩 证唯 物主 义认 为 , 理 论来 自实 践 , 经过 实践 检验 生长期而深远的原 因之一。 现如今 , 《 孙子兵法》 更是被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以崇道尚义贵和慎战为特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以崇道尚义贵和慎战为特色
1、重站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3、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
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如下: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六、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的启发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家孙武所著的著名兵书,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孙子兵法提出了一套治军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1.强调军事组织的科学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组织应当根据国家的资源和人力条件
进行规划,使军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
要的启发作用。
2.强调军队的严肃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队的纪律和训练要严格,以保证军队的战斗
力和服从性。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
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3.强调军事指挥的科学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指挥要根据战略目标和战场情况进行
科学规划,以使军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更快地取得胜利。
4.强调军事斗争的多种形式。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有多种形式,包括直接战斗、
攻城掠地、谋略计谋等。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和战场情况采取适当的军事斗争方式,以取得最大
的战斗力。
5.强调军队的联合作战能力。
孙子兵法提出,军队应当建立良好的联合作战机制,使
不同部队能够协同作战,以取得最大的战斗力。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
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出贡献。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它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字字玑珠,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
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军思想,它是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和“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是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孙子·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其意思是领导者应以恩仁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心悦诚服;同时也须以刑威去整治下属的行为,而使之整齐划一。
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众的爱戴和敬畏。
这里还是说要“恩威并重”,即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士兵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W·曼彻斯特指出:“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
”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二、“修道保法”是治军的依据,也是《孙子兵法》治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制度要完备。
《孙子?计篇》中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谓“曲制”,就是军队中的各项编制和军事制度;所谓“官道”,就是官员的任免和职责等官吏制度;所谓“主用”,就是军费、粮秣、车马、器械等管理和开支的财务制度。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国家维持政权和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2.慎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孙吴非常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够站在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是囿于单纯的军事角度。
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
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都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
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及现实启示

《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及现实启示军事谋略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简要过程和主要方法,体现了原始唯物思想和朴素辩证思维,其思想或思维对当前我们备战和作战均有强烈启示意义。
标签:理想目标;哲学思考;人文情怀;《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军事谋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探讨了战争制胜的目标、条件和策略问题。
一、提供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有人习惯性地依此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主要是隐真示假、以迂为直之类的狭义的军事谋略,玩弄技巧,擅长示形,甚至将“美人计”“走为上计”之类的也罗列其中。
其实,无论制胜目标还是用谋条件,《孙子兵法》的见解均非同寻常。
(一)树立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筹划战争、运筹作战,目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
但《孙子兵法》并不满足于此,其《谋攻》篇认为“百战百胜”也不过如此。
唯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才是“善之善”。
可见,在《孙子兵法》看来,力争以最小代价获取战争最大胜利才是最理想的目标。
“善之善”“利可全”,这其实也是给军事家、谋略家甚至政治家等制订了一条谋略制胜的理想标准。
《孙子兵法》的真正意图是倡导慎战、备战和善战,反对穷兵黩武、耀武扬威和仓促应战。
这无论以往还是当今,无论中国还是世界,仍然是惊世鸿论。
(二)提供了战争制胜的基本条件谋略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结果,故强调智商。
而军事谋略作为战争领域的克知制胜的思维活动,尤其强调高智商。
因此,“将者,智、信、仁、勇、严”,《计》篇将“智”作为将领的“五德”之首。
“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智将务食于敌”“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是故智者,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视,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胜之形”,《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指出,能否用好高智商的间谍,能否很好地解决境外作战的后勤保障问题,能否在作战过程中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能否围绕作战目标任务并根据战场变化“因敌制胜”,能否隐藏自己的作战意图却能洞察敌方的作战企图,这才是“大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被称为"武经之冠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文词言简意赅。
宋人郑有贤说:"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
"①所谓"包四种",即包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的特色;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的精华。
正就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②下分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革新进步的战争观
《孙子兵法》开章明义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当时,战争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③。
孙子瞧到,诸侯列国互相兼并,亡国破军的惨祸不断发生,因此,她告诫国君要把战争问题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引起重视。
兵凶战危,不就是儿戏,只有深刻地认识战争。
才能慎重地对待战争。
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 良将警之。
"国君"慎",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不要轻启战端;她要将帅"警",即"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妄动干戈。
军事就是科学,战争就是艺术。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武天才地发现"胜可知",同时也"胜可为",并且对探求战争胜利的规律作了明确而辩证的表述。
首先,她认识到客观物质力量就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这物质力量她概括为"五事"--道(政治)、天(天时)、地(地理)、将(将帅)、法(法制),并进一步归结为"称"这一概念。
"称'就就是军事实力,甚至可以译为综合国力,请瞧孙子的解释:"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即就是说。
称就是从土地、物产、兵源等诸因素综合推算出来的。
在孙子瞧来,要夺取战争的胜利,我与敌之力量对比应当如同"以镒称铢"④
那样处于绝对优势。
孙子一方面重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对二者加以辩证的分析,她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所谓"计利",就是指根据对敌我双方"五事"的对比分析所提出的作战方针,这一方针还只具有胜利的可能性。
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为胜利的取得创造现实的条件。
孙子所说的"造势",便就是指靠指挥员能动地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与凌敌威势。
孙子论战争,瞧到了政治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她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修道而保法"。
但就是,她毕竟还未能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只就是停留在功利主义的认识上。
在她瞧来,只要有利就可以兴师,就可以进攻,即所谓"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这就是孙子在战争观上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第二,异彩纷呈的制胜之术
《孙子兵法》揭示出一系列指导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若干著名的军事原则与军事范畴,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孙子兵法》之所以受到后世的重视,主要就是因为她从战争指导规律的角度,提出了在全胜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制胜之术。
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而不通过直接交战迫使敌人放下武器,屈服归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胜,孙子称之为"全";战而胜之,她称之为"破"。
"全"为上策,"破"为下策。
因此,她明确指出:"百战百胜,非各之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另一个方面就是在作战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
通观《孙子兵法》,其绝大多数篇幅就是论述如何战而胜之的。
对于如何赢得战争的胜利,孙子作了完整而系统的论述。
在战争准备上,她提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要求确有胜利的把握才可求战。
她还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即自己必须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自己占有优势,但这还只就是具备了一半的胜利条件;能否战胜敌人。
还要瞧敌人就是否有隙可乘。
因此,孙子在指出"先为不可胜"之后,紧接着指出"以待敌之可胜",要待敌之隙,待敌之虚,等待敌人犯错误,等待敌人暴露弱点。
在作战指导上,孙子主张"因敌制胜",灵活多变。
为了作到这一点,她非常重视对敌情的了解,强调"知彼知已"、"知天知地",要求通过"五间俱起",了解敌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
孙子十分反对将帅打莽撞仗,有勇无谋。
她指出"将有五危","兵有六过","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必须就是"静以幽,正以治",具有沉着镇定、机智果敢的军事素养。
在指导战争时,作战方向要正确,所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即将主攻方向指向敌人薄弱的翼侧,攻击点必须就是敌人的关节部位、要害部位,即所谓"避实击虚","先其所爱"。
兵力优势就应当进攻,"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而实施进攻作战就要速战速决("兵之情主速"),突然袭击("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快速行动("动如脱兔"),大胆深入("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孙子强调,一个五德具备的指挥员,在复杂惨烈的战争环境中,要善于害中见利,利中思害,所谓"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胜不骄,败不馁,始终注意通过"示形"惑敌之法,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
第三,令文齐武的治军论
孙子在军队建设上,为了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进行战争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封建军队的治军主张,其核心就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文"就就是奖赏,重赏
有功的官兵,提拔立功的将士。
爱兵也就是"文"的重要内容,孙子主张"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
在奴隶制时代的春秋末期能提出爱兵与优待俘虏("卒善而养之")的主张就是难能可贵的。
"武"就是惩罚、就是严刑。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文武并用,恩威并施,这就就是孙子治军的基本主张。
对于士兵,孙子提出了"士卒孰练"、"兵无选锋则北"等问题,但就是比较她对将吏的要求,则无论就是在内容上还就是在分量上都大不相同。
孙子认为"将者,国之辅也",将帅就是"生民之司命",就是国家"安危之主也"。
一个"知兵之将",必须"智信仁勇严"五德皆备,还要"知天知地"、"通于九变",在品德上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她还特别指出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房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五种性格上的缺陷,将帅必须克服,必须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