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重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内容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内容《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著作之一,被誉为兵学经典,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思想内容包括战争的目的、战争的原则、战争的策略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首先,孙子兵法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提出“治国安邦,全胜全败”的观点,强调了战争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认为,战争不仅仅是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战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孙子兵法提出了一系列战争的原则,包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声东击西”等。
这些原则强调了战争中的情报收集、战略欺骗和出其不意等策略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只有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的实力和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作战计划,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也对当今军事战略和战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孙子兵法还提出了许多战争的策略和战术,如“以战养战”、“避实击虚”、“以逸待劳”等。
这些策略和战术强调了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兵力,以达到最大的战斗效果。
孙子强调了战争中的变化和灵活性,主张在战场上善于抓住敌人的破绽,以小搏大,以弱胜强,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内容涵盖了战争的目的、战争的原则、战争的策略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战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当今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军理之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一、1.重战思想(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慎战思想(火攻篇)“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3.备战思想(九变篇)“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指导思想(战争的普遍规律)(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5.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战略思想(1)庙算制胜(始计篇)“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诡道制胜(始计篇)“兵者,诡道也。
”(3)“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武主张“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6.“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行军篇)7.作战用兵原则(1)先胜而后求战,“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军形篇)(2)示形、动敌(计篇)(3)避实而击虚,“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虚实篇)(4)我专而敌分,“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虚实篇)(5)因敌而制胜,“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虚实篇)(6)奇正相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势篇)这种特殊的战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谋略制胜。
二、(10点)1.重站、慎战、备战——强胜论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胜论(“知”的基本内容是“五事”“七计”)5.谋形造势以镒称铢——势胜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特殊战法。
《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
《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的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
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孙子兵法行军篇思想

孙子兵法行军篇思想
孙子兵法行军篇是记载着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军事思想
和主张的一篇篇经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智慧,为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行军篇的核心思想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要熟
悉敌我双方的实力和实情,以便做到“百战不殆”。
他指出,军队要
善于发掘敌人的弱点,尽可能利用自身优势,合理分配资源,把握先机,调动士气,获得有利的战斗局面。
另外,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还着重强调了对兵力分配的重要性。
他建议将资源尽可能精确地分配到各个部队,以保证各部队士气正当,并尽可能有效地发挥全部兵力。
他认为,士兵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很难发挥最佳能力,所以资源的分配是军事成功的关键。
还有,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还对作战技术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建议。
孙子强调,军队的作战必须恰当地把握节奏和时机,以便配合攻守双方的兵力和策略,在有利时机及时行动,以期取得胜利。
此外,孙子兵法行军篇还特别强调了军事指挥官的重要性。
他认为,军事指挥官在军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决定了军队是否能取得胜利。
他明确提出,将领要具备足够的智力和文化修养,以便在面对各种紧急情况时能积极、准确地进行指挥。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行军篇的思想对于古代军事家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原则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是军事家们研究军事理论时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军思想,它是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和“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是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孙子·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其意思是领导者应以恩仁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心悦诚服;同时也须以刑威去整治下属的行为,而使之整齐划一。
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众的爱戴和敬畏。
这里还是说要“恩威并重”,即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士兵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W·曼彻斯特指出:“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
”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二、“修道保法”是治军的依据,也是《孙子兵法》治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制度要完备。
《孙子?计篇》中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谓“曲制”,就是军队中的各项编制和军事制度;所谓“官道”,就是官员的任免和职责等官吏制度;所谓“主用”,就是军费、粮秣、车马、器械等管理和开支的财务制度。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
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
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
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
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
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
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
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
孙子兵法的哲学体系

孙子兵法的哲学体系《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代表,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策略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哲学的经典。
孙子兵法的思想深邃、博大,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体系,不仅适用于战争,也可以应用于其它领域,如政治、经济等。
以下是孙子兵法哲学体系的相关内容。
第一、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胜不过众智、不损士气”。
孙子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树立信心、提高士气、盼望胜利,因此不可让士兵感到挫败和低落。
此外,孙子还阐述了“计谋精巧,全能够胜。
”的道理,即集中优势从而摧毁敌人的弱点实现胜利。
第二、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孙子兵法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包括:1、“兵者,国之大事”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强调,必须深入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才能在战争中取胜。
3、“以战止战”孙子认为,如果有可能,应该尽量通过谈判和妥协解决争端。
如果不行,再采取军事手段。
4、“攻守兼备”孙子认为,必须既善于进攻,又善于防守。
5、“用逆而遂其逆”孙子认为,在战争中,有时需要采取相反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被称为“逆用”。
6、“速战速决”孙子认为,战争必须要快速决定胜负,因此应该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第三、孙子兵法的价值孙子兵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战争哲学孙子兵法是一部最早的军事典籍,提出了许多有效的作战策略,不但用于征战历史,更有教育价值。
2、领导智慧孙子兵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等领域,其中孙子的战略思想引申到领导、管理、经营上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3、团队建设孙子兵法所强调的“信任、合作、认同”的核心思想,为现代团队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等方面。
总之,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关于战争的著作,但其所阐述的哲学思想体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借鉴,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知识,其思想历久不衰,超越时代。
孙子兵法之军事思想

八、兵以诈立的诡道论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九、令文齐武的治军论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九、令文齐武的治军论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六: 示形动敌的致人论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六: 示形动敌的致人论
敌逸能劳之, 饱能饥之, 安能动之。
六: 示形动敌的致人论
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
六: 示形动敌的致人论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 深间不能窥 智者不能谋
必 以 全 争 于 天 下
一、安国全军的慎战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 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 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 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 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 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六: 示形动敌的致人论
故善动敌者, 形之,敌必从之, 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 以卒待之。
六: 示形动敌的致人论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 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七、因利制权的任势论
计利以听, 乃为之势, 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
七、因利制权的任势论 任势者, 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 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 如转圆石于干仞之山者,势也。
故明君贤将能以 上智为间者,必 成大功。此兵之 要,三军之所恃 而动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一、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
(一)国家至上,胜利第一(价值判断)。
这就是《孙子兵法》战争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它认为,决定战争现一不战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国家利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对于国君错误的指令也可以不执行,执行国;与否的最高标准就是唯民就是保,安国全军。
要维护、扩大国家利益,就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
因此,《孙子兵法》全书论述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说到底就是一部“制胜法”,从庙算多算到战场指挥,从选将到治卒,所有的谋划与行动都就是为了一个“胜”字。
(评:价值准则,国家利益,唯民就是保,安国全军)
(二)慎战。
《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就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重视战争, 就必须备战:
1、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不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2、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到胜敌一筹。
甚至要“以镒称铢”,“先为不可胜”造成绝对优势。
3、备战,但不可浪战,而必须“慎之”、“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战”。
(评:因关系重大,代价大,付出大,成本高,必须慎战。
如果关系重大,但代价小,付出小,成本低,则可试探。
战争有五不战:非利、非得、非危、主不可以怒与将不可以愠)
(三)多因素制胜。
《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就是道、天、地、将、法。
道就是政治,要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就必须政治修明。
这一条就是定点争胜首要因素。
道、天、地、将、法后人称这为“五事”。
此外,《孙子兵法》还瞧到了战争的对经济的依赖关系,认为经济实力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作战篇》、《用间篇》都论及了这一问题。
(评:决定战争胜负《孙子兵法》认识就是“五事”、“七计”。
“五事”中没有论及经济、武器等因素,这就是一个缺陷。
)
二、关于战略战术原则
(一)先知原则。
《孙子兵法》说:“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就就是预先掌握情况,预见战争胜负。
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强调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掌握,并对如何知彼傻作了专门的论述。
书中对“知己”也多有论述。
先知就是进行决策的前提,就是指挥军队的先决条件(“三军有所恃而动”),因此不惜爵禄重金,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
《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有超越了时空的价值,就是其战略战术原则中的首要原则之一。
(评:没有调查就发言权。
先知的内容、对象、方式、方法、手段与行动规律。
真假、深浅、多少、该把握的原则。
内容:有静态、动态;强弱及其分布,以及变化;过去、现在与未来;最重要能知道与预见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对方下一步,甚至下二、三步可有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
(二)先胜原则。
《孙子兵法》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 (1)先
胜就就是先要使自己在作战之前,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谋划等方面都超过敌人,形成积水于千仞之山之势。
(2)在全局上占优势,不还要在局部上也占优势,这就要合理部署。
(3)如在全局上处于劣势,更要通过敌专我分、示形欺敌等手段造成自己局部上的优势,达到在战役战斗上搬迁先胜的目的。
(4)《孙子兵法》认识,实力优势就是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但如果放松警惕,或不善谋划,也会遭到失败。
因此,它强调在强化实力的同时,在谋划上也须胜过敌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评:先胜的理想状态就是,硬实力(诸方面)与软实力(诸方面)都胜过敌人;全部与局部都胜过敌人,但这种理想状态很少会遇到,敌我双方各有优劣,才就是正常。
在我处于全局劣势时,该如何办?力量对比,力量结构,全局与局部,力量的现实与未来的发展变化。
实力胜(硬实力)+谋划胜(软实力)=胜利。
)
(三)全胜原则。
《孙子兵法》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进而要求“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这就是著名的“全胜”原则。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一就是“必以全争于天下”的“全”就是要求在谋划上全面周到,算无遗策。
知利害,知进退,知奇正,知仁诡,知虚实,知缓急等等,即各种相反的可能都考虑到。
这个“全”讲的思想方法的全面性,思考问题的全面周密。
二就是“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全”,讲的就是实际操作结局,这个“全”并非一定就是完美无缺,“全”中允许有“破”,这就是一种相对的“全”。
国不能全,则求全军,军不能全,则退而求全旅……这
都符合全胜原则。
在指导上,要求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要“全”、“破”结合,。
最终旷日持久就是使积极使敌人屈服于我,而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今天这一原则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致人原则。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
”就就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讲的就是关于战争主动权问题。
战争就是智与力的较量,谁具有强大的智慧与实力,谁就能掌握主动权,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时即使短处也会变成长处,反之应付被动挨打,遭到失败。
主动权问题,至今仍就是致胜的铁则,就是军事科学中一项常新的课题。
(评:掌握主动权要以实力为基础,而充分发挥智慧就是关键。
须充分利用与凭借各种内外条件。
方法就是诡道,要十分了解对方的为人才干,实力、性格、思考思维习惯。
如给其压力、危险、利诱、欺骗,或顺其所想或逆其所虑。
)
(五)仁诡原则。
在一些儒家瞧来,仁信与诡诈就是注水火一相容的,仁者不诡,诡者不仁。
《孙子兵法》就是既讲仁,以半]讲诡,最早创立了仁诡辩证统一的战争指导理论。
所谓诡道,就就是军事欺骗,如能示之不能、避实击虚、奇正相生等。
(六)奇胜原则。
《孙子兵法》认为,“战势不过奇正”要求“以正合,以奇胜”,即以正兵迎战,以奇兵取胜,提出“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不可胜穷。
”这一谋略原则几千年来一直被兵家视为致胜的妙蒂。
(评:以正治国治家,以奇用兵用匪,奇正就是我们学说的“有两手”,可涎生“有三手”、“有四手”等。
)一般地说,符合常规的为正,超出
常规的为奇,。
具体讲,在兵力部署上,担任常备性任务的为正,机动力量的为奇;在作战方式上,下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公开对阵的为正,暗中偷袭的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取特殊手段为奇。
从军事心理上瞧,合乎常常理、人们意料之中的为正,出乎常情的、人们意料之外的为奇,等。
奇正理论的精髓就是“奇正相生”,即以奇为正,(评:“以正合,以奇胜”,即以正兵迎战,以奇兵取胜,提出“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不可胜穷。
”这一谋略原则几千年来一直被兵家视为致胜的妙蒂。
以正治国治家,以奇用兵用匪,奇正就是我们学说的“有两手”,可涎生“有三手”、“有四手”等。
奇正理论的精髓就是“奇正相生”,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
要训练才行啊。
)
(七)击虚原则。
(八)突袭原则。
(九)任势原则。
(十)善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