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

合集下载

《鬼谷子》中的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异同

《鬼谷子》中的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异同

《鬼谷子》中的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异同中国古代军事著作《鬼谷子》和《孙子兵法》是两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兵书。

虽然两者都是讲述兵法之道,但在内容和观点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就《鬼谷子》和《孙子兵法》中的兵法内容进行比较,以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兵法思想的渊源《鬼谷子》是中国古代兵法之宝,它的作者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

他的兵法思想较早,增加了许多个人智慧和经验。

与之相比,孙武是《孙子兵法》的作者,他是春秋末年的军事家。

虽然两者都是在战争环境中形成的,但他们立场不同,因而影响了他们的兵法思想。

二、兵法观点的差异《鬼谷子》的兵法思想注重以智谋取胜,主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鬼谷子强调谋略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巧妙设计和战术部署,可以达到最佳的战争效果。

他主张实施秘密行动,采用伪装、间谍等手段来迷惑敌人。

相比之下,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则强调了兵法的准备和预判。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迅猛而致命的行为,提出了辩证斗争的思想。

他主张在战争前充分准备,合理规划作战计划,并充分了解敌军情况,以便在战斗中获得优势。

三、兵法原则的异同在兵法原则方面,《鬼谷子》重视灵活多变的作战方式,并强调兵员的适应能力。

他认为只有在灵活应变中,才能在战场上取得成功。

同时,鬼谷子还强调兵员之间的合作和信任,以建立有效的指挥链。

与之相反,《孙子兵法》提出了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他提倡“兵不厌诈”,表示应该善于使用诡计和隐蔽战术来陷阱敌人。

其次,他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强调了情报收集和敌情分析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强调了“佯攻”和“以战止战”的策略,即通过一次胜利来避免更大规模的冲突。

四、兵法应用的差异《鬼谷子》和《孙子兵法》在兵法应用上也存在差异。

《鬼谷子》注重的是在实际战斗中运用灵活多变的策略,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合作,实现战场优势。

而《孙子兵法》则更注重在事前的准备和谋划,通过战前的充分分析和计划,来确保战斗的胜利。

《孙子兵法》军事哲学思想研究

《孙子兵法》军事哲学思想研究
孙子非常重视进行 战争的客观条件 ,坚持实事求
《 孙子兵法》 作为 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 的兵 书 , 其 的探索与认识
文化 中 占据着 重要 地位 。唐太 宗 曾赞 之 日 : “ 朕 观诸 兵 是 的原则 , 认 为要 想赢 得 战争 胜利 , 必 须具 备强 大 的物
书, 无出孙武 , 孙武十三篇 , 无 出虚实。 夫用兵识虚实之 质基础 , 具 备 战争取 胜 的各 种 条件 。 “ 经之 以五 事 , 校 之
书早 ,而且 还形 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军 事哲 学 思想 理论 体 展” 和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的理性思维等方面, 对孙子 以就教 于大 方之家 。 系, 并被世人广泛流传 , 享有崇高 的地位 。《 孙子兵法》 的军 事哲 学思 想作 些粗 浅 的探讨 , 共 1 3篇 , 包 括 计篇 、 作战篇、 谋攻篇 、 行篇 、 势篇 、 虚 实 篇、 军争篇 、 九 变篇 、 行军篇 、 地形篇 、 九 地篇 、 火 攻篇 、
世界上 最 早 的兵 书 。 它早 在唐 朝 时就传 到 了 日本 , 稍 后 哲学 意 义。
传人朝 鲜 , 十八 世 纪 以后 又传 到 欧洲 , 陆续有 多 国文 字
的译本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 备受世人重视。
中 的军 事 思想 处处 闪烁着 智 慧 的光芒 ,在 中 国历 史 与
二、 战场上胜 负判 断 , 孙武 进行 了唯物 主义
者, 远近 、 险易 、 广狭 、 死生也。将者 , 智、 信、 仁、 勇、 严 也。 法者 , 曲制、 官道、 主用也。 凡此五者 , 将莫不闻, 知
的主要 因素 。
四、 结 语
《 孙子兵法》 作为世界上最早 的一部兵法 , 它不仅 之 者胜 , 不 知 者不 胜 。 ” 这 五个 方面 , 是 预测 战 争胜 负 是一部卓 越 的军 事著作 ,而且是 一部 闪烁 着智 慧光 芒 的哲学著作 ,其中所具有的哲学观点是其在历史上产 辩 证唯 物主 义认 为 , 理 论来 自实 践 , 经过 实践 检验 生长期而深远的原 因之一。 现如今 , 《 孙子兵法》 更是被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其作者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被尊为兵学奔祖。

(一)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是它的最高追求却不是战争,不是追求战争的胜利。

它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那么,什么才是它最理想的战略追求呢?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

通观《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主要讲了两个字(词):一个是“全",一个是“破”。

“全”是不战而胜,“破”是交战而胜。

“全胜"为上,“破胜"次之。

实现“全胜”的方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实现“破胜"的方法是“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也就是说,在敌人的战略企图还没有付诸实施之前就揭露它、破坏它,使之夭折,使之破产.这是一种最省力、最省事、最高明的斗争方法。

在孙子所处的那个春秋时代,这种“伐谋"的方法是确能实现的。

说明这一策略最典型的例证无过于与孙子同时代的墨子救宋的故事.楚国的公输般发明并制作了攻城用的云梯,准备用来作为楚军进攻宋国的利器。

楚国强大,宋国弱小。

墨子是“非攻”的倡导者,一贯反对非正义战争。

当听说楚国要侵宋,急忙来到楚国,劝阻楚王和公输般侵宋,但楚王和公输般依仗拥有新式攻城器具云梯,不为墨子的游说所动.墨子于是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以衣带作城池,以木片作攻守城邑武器,表演了一番楚攻宋守的“作战模拟”。

结果“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御有余”(《墨子·公输》),迫使楚王放弃了侵宋的计划。

“伐交,就是通过外交斗争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虽然也是不战而胜,但是较之于“伐谋”要欠缺一些,因为外交活动比较费力、费事。

春秋战国时代,外交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战国的合纵连横极大地影响国家的安危。

军理之孙子兵法

军理之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主要军事思想一、1.重战思想(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慎战思想(火攻篇)“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3.备战思想(九变篇)“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指导思想(战争的普遍规律)(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5.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战略思想(1)庙算制胜(始计篇)“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诡道制胜(始计篇)“兵者,诡道也。

”(3)“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武主张“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6.“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行军篇)7.作战用兵原则(1)先胜而后求战,“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军形篇)(2)示形、动敌(计篇)(3)避实而击虚,“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虚实篇)(4)我专而敌分,“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虚实篇)(5)因敌而制胜,“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虚实篇)(6)奇正相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势篇)这种特殊的战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谋略制胜。

二、(10点)1.重站、慎战、备战——强胜论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胜论(“知”的基本内容是“五事”“七计”)5.谋形造势以镒称铢——势胜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论《孙子兵法》的运筹思想

论《孙子兵法》的运筹思想

论《孙子兵法》的运筹思想
《孙子兵法》出自孔子的弟子、春秋战国晚期思想家军事家孙武,并由其子孙费孝通曰文
字编纂而成。

其著作以思想哲学观点作为其议军思想基础,即“全靠筹算不凭虚功”,总结
性地论述了军事议政、政治战略、兵役制度等方面的智慧,被誉为兵学史上重要的军事著
作之一。

《孙子兵法》著作中所表现出的运筹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战略方面来看,《孙子兵法》将军事活动作为谋求胜利的手段,考虑了如何取胜
的战略方案。

孙武认为,只有有效地运用军力谋求胜利,才能实现政治目的,因此他强调
了重视战略策划的重要性,要依靠聪明的策略争取胜利,决不能依靠偶然的运气。

其次,从战术上来讲,《孙子兵法》认为运用战术变化将直接影响胜负,孙武比喻自己的
士兵有如一头狮子,能够以机动性高贴切应用于地利要素,充分发挥兵部的灵活性、移动
性和对抗性,在同等条件下针对敌军作出反应,在审慎考量的条件下抉择应付方式,以适应变化万千的状况。

第三,从部队管理方面看,《孙子兵法》重视军事的组织建设,提出士兵的管理思想,主张以训练兵力、勤管军事、择将校尉等方式培养部下士兵的体能和技能,孙武更认为士兵有心品,因此他不仅注重士兵身体健康,而且重视士兵思想教育,努力培养忠诚国家、团结奋斗的军人素质,使其来往于事,有心谋取胜利。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处处体现了运筹的思想,无论是从战略、战术、军事组织等方面,都提倡了及时变通、灵活抉择的思维方式,以确保保存有利的战略领悟,专业的解决方式
和理性的判断力去运用策略,有效地取得攻坚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与敌人和平共处的目标。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国家维持政权和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2.慎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孙吴非常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够站在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是囿于单纯的军事角度。

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

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都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

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易经与军事战略:孙子兵法的渊源

易经与军事战略:孙子兵法的渊源

易经与军事战略:孙子兵法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和军事战略一直被视作重要的研究领域。

其中,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军事典籍的经典之作,与易经之间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

本文将探讨易经与孙子兵法之间的联系,并探究这一古老智慧对现代军事战略的影响。

首先,易经被誉为中国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其深奥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变化原理。

易经中的八卦图象与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布局密切相关。

八卦以阴阳相生互动的理论基础,反映着世界万物的变化和平衡。

孙子兵法中的兵法原则同样体现着阴阳互变、变化无穷之思想。

例如,易经中的“坎卦”代表着水,而孙子兵法中则以“奇正”、“虚实”等概念来形容战场上的兵力调配和进攻防守。

这些思想在兵法发展历程中,深深地融入了易经的智慧。

其次,易经和孙子兵法都强调了以平衡为基础的战略思维。

易经追求的是宇宙间的天人合一,孙子兵法讲究的是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

在易经看来,人类与自然、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只有秉持和谐平衡的原则,才能持久胜利。

孙子兵法中也强调了“全局观”的重要性,主张统筹规划兵力、资源和战略目标,以实现战争的胜利。

这一共通的思想理念,成为了战争中的智慧精髓。

此外,易经和孙子兵法都对于变化的把握有着独到的见解。

易经中的“变卦”与孙子兵法中的“变化无穷”都指向了一个核心概念,即对形势的灵活应变。

易经以六爻变化为基础,提出了“通变、通变、通变”的思想,强调了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角色和策略的灵活调整。

孙子兵法中也探讨了形势的多变性,并强调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部署兵力的重要性。

这种变化的思维方式为现代军事战略的制定和应用提供了借鉴。

最后,易经和孙子兵法在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对于世界上许多军事家和战略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易经作为一个文化瑰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易经极富智慧的哲学思想为孙子兵法提供了深刻的基础,同时孙子兵法的实践经验也丰富了易经的内涵。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PPT课件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PPT课件
走北路? 走南路?
美军: 重点搜索北路? 重点搜索南路?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34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之金之漆宾粮十车驰凡 师,奉之客则万千车用 举然、材之内,乘千兵 矣后日、用外千,驷之 。十费车、之里带,法
万千甲胶费馈甲革, 、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35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77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引至疑矣政之縻而知进不 胜矣,。者事军谓军而知 。,则三,而。之之谓军
是诸军则同不退不之之 为侯既军三知,可进不 乱之惑士军三是以,可 军难且疑之军谓退不以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78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取谓武齐以故 。必,之文令 。 是以,之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为法修善
胜,道用
败故而兵
正能保者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47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48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利知则兵不 也用不之尽 。兵能害知
之尽者用 ,
知众成动将故 也者功而,明 。,出胜所君
先于人以贤 ,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79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80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也知必不不可先 。敌取可可取知
之于验象于者 情人于于鬼, 者,度事神不
,,,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81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孙子兵法》历经了两千多年而不衰,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

西汉初的名将韩信曾以此书对部将教导谆谆,指挥其军队“举之不断、行而不迷、进退有据”,使他的军队攻无不克、风靡南北。

据说拿破仑在戎马倥偬间也常看此书,他以雄才大略和多谋善胜著称于世,拿破仑的杰出战略战术思想不无借鉴《孙子兵法》。

即使在现代,《孙子兵法》仍不失为军事战略的指南,他的“不战而胜”思想已为世人所熟知。

解读《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渊源,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应当有所裨益。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基础是《老子》哲学,正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孙子兵法》十三篇始终贯穿着老子哲学思想,它是《老子》哲学思想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卓越发挥。

老子原名李耳,具体生卒年代未详,但他是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的前辈,孔子曾远道登门“问礼于老子”,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去。

孙武生长于齐国贵族家庭,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曾拜授孙武为吴军统帅,“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武是否到过老子那里求教,史书没有记载。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俩人哲学思想的比较中,略知《孙子兵法》军事哲学基础的来龙去脉。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我们通过比较、评析,可以看到《孙子兵法》对老子哲学在论兵方面的全面承续关系,以及老子哲学对孙武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不战而胜思想老子反对轻率的战争,认为“佳兵不祥”,即好战者不能得到吉祥,“兵者,不祥之器”,他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主张“无为而治”。

孙子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指出:“凡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他强调:“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由此可见自古知兵非好战。

二、出奇制胜思想“无”和“有”是《道德经》中一对很重要的哲学范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孙武对此发挥得十分巧妙,他指出:“战势不过奇正,以正合,以奇胜”,在军事上,“无”的具体应用就是“奇”,“有”的具体应用就是“正”,“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这些宏论同《老子》哲学中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和“有无相生”的原理是一致的。

三、愚兵思想在《道德经》中,似有愚民思想:“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孙武则要求将帅“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这样才能如意地指挥作战。

这种思想是他们共同的历史局限性的反映。

四、上下一心、官兵一致原则老子主张统治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关心民众疾苦。

孙子则要求将帅“视卒如爱子”,他还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上下同欲者胜”。

老子和孙武都十分重视民众的支持,争取民心或军心,把政治和军事的工作重心放在民众和士卒之中。

可见他们都很注重实际,深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五、柔弱胜刚强老子贵柔,认为“物壮则老”,物极必反,所以柔弱胜刚强。

他指出:“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军事上“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孙武继承了这些思想精华,他在兵书中写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奚谷者,形也”。

并把兵形如水的理论阐述得淋漓尽致。

例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中的“不意”、“不备”,就是“虚”,水常居高临下,避实击虚,兵也是如此。

又如:“声东击西”之类的战略战术,就是要造成兵势的高低差,以便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各个歼灭敌人。

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如何以弱胜强、化害为利?孙武主张:“陷之死地而后生,投入亡地而后存”。

老子说:“进道若退”,也是这个道理。

通过主动陷于绝境来促使矛盾的转化。

历史上项羽率领的楚军“破釜沉舟”、韩信的汉军“背水一战”,都是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

六、贵“无”思想贵“无”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孙子发挥了这一思想,认为只有达到“无”的境界,才能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他也希望君王处于“无为而治”的地位,指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他要求将帅要有“形人而吾无形”的战略战术思想,主张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机动灵活,以便造成“我专而敌分”的战场态势,这样一来,“敌虽众,可使无斗,则胜可为也”。

孙武大力宣扬“无形”的好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他认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老子、孙子这些“贵无”的战略战术思想即便是在现代战争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洞察先机、超越平凡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由小到大,由盛而衰,物极而反,貌似强大完美的事物,其实潜伏着危机或困难。

老子深刻地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美好的事物也在不可避免地发生运动和变化,当人们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什么时,那它已经在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以就“不善”、不美了。

《孙子兵法》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论述:“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这里体现了道家以奇用兵的军事思想。

八、后发制人人的行为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老子不主张直接探求,而是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他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孙武在军事学里具体地发挥了这一思想,他在《军争篇》中写道:“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充分利用各种制约因素和各种假象来牵制、迷惑敌人,使敌方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假道伐虢和楚汉战争中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都是著名的战例,体现了“以迂为直”和“后其身而身先”的战略思想。

九、游刃有余在老子看来,“有无相生”,物极必反,因此,处于正面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反面。

他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而)新成”。

保持“道”的人,他不要求饱满,正因为他不要求饱满、留有余地,虽然有缺点(蔽通弊),却能取得新的成功。

《孙子兵法》中的“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思想是同老子的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

他的这种思想也符合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之间作战的实际情况,当时的作战是称霸和外交的重要手段,并不一定要把敌方灭掉,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了。

当然,他的这种思想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也是历史局限性的反映。

十、朴素的总体战思想《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中都有朴素的总体战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中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高明的统帅可以通过战争以外的手段赢得胜利,这里面已经有总体战思想的雏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