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论文8篇完美版

孙子兵法论文8篇完美版

《孙子兵法论文》孙子兵法论文(一):论《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伦理;伦理思想;管理伦理论文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此刻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资料。

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好处,又有重要的现实好处。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

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

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

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务必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

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那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

《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

在有利的状况下思考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不利的状况下思考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能够解除。

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

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

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

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

勇务必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

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第一篇:《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管理伦理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

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

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

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

二是“义恨”。

“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

三是“大仁”。

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

这正是最大的“仁”。

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

《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出奇制胜,兵法的最高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讲究谋略和方法。

《孙子兵法》表明从宏观上我们需要在出兵前对敌我双方决定胜负的政治、军事、兵力等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估算出战事的发展进程以及胜负的可能性,再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这是古代战前用兵的要领。

而孙子兵法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即讲“仁”,但是“仁”主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同时还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才能再“仁”。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孙子兵法论文8篇

孙子兵法论文8篇

《孙子兵法论文》孙子兵法论文(一):论《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伦理;伦理思想;管理伦理论文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此刻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资料。

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好处,又有重要的现实好处。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

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

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

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务必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

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那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

《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

在有利的状况下思考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不利的状况下思考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能够解除。

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

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

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

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

勇务必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

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孙子兵法核心思想核心篇

孙子兵法核心思想核心篇

孙⼦兵法核⼼思想核⼼篇《孙⼦兵法》的核⼼在于挑战规则,出奇制胜,规则就是没有规则,讲究谋略。

《孙⼦兵法》表明从宏观上我们需要在出兵前对敌我双⽅决定胜负的政治、军事、兵⼒等条件进⾏⽐较、分析和研究,估算出战事的发展进程以及胜负的可能性,再制订作战计划,这是战前⽤兵的要领。

⽽孙⼦兵法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化伦理思想的特点,即讲“仁”,但是“仁”主要⽤于对⼠卒的管理和教育⽅⾯,同时还要符合战胜敌⼈、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才能再“仁”。

创作背景: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光政变。

公⼦光即位后,伍⼦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

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

《汉书·艺⽂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兵法⼋⼗⼆篇,图九卷”。

⼋⼗⼆篇中的⼗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着问答多篇。

晚⾄唐代,流传的孙⼦兵法共三卷,其中⼗三篇为上卷。

还有中下⼆卷。

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篇孙⼦兵法删节为⼗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三篇出⾃孙⼦本⼈,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整理成书。

1、孙⼦兵法的核⼼思想是“全”。

2、《孙⼦兵法》中的孙⼦军事思想博⼤精深,其战略战术原则备受⼈民的推崇。

孙⼦在《孙⼦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1.避实击虚。

在《孙⼦兵法》中,孙⼦指出,战争中兵⼒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定的,其兵⼒必定是有强有弱。

我⽅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兵⼒强⼤的部分,⽽重点进攻敌军兵⼒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的胜利。

这⼀点,孙⼦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形象的阐述。

孙⼦说:“夫兵形象⽔,⽔之⾏,避⾼⽽趋下;兵之形,避实⽽击虚。

”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作战原则,孙⼦也提出了⼀些具体的办法。

如集中优势兵⼒,攻其所不守;避其锐⽓,击其惰归。

总之,这⼀原则的关键是集中⼒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不致于⼈。

《孙⼦兵法》的另⼀作战要点是:致⼈⽽不致于⼈。

“致⼈”,即调动敌⼈,让敌⼈依照我的意图⾏事;“致于⼈”,即被敌⼈调动。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国家维持政权和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2.慎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孙吴非常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够站在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是囿于单纯的军事角度。

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

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都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

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孙子兵法的哲学体系

孙子兵法的哲学体系

孙子兵法的哲学体系《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代表,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策略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哲学的经典。

孙子兵法的思想深邃、博大,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体系,不仅适用于战争,也可以应用于其它领域,如政治、经济等。

以下是孙子兵法哲学体系的相关内容。

第一、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胜不过众智、不损士气”。

孙子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树立信心、提高士气、盼望胜利,因此不可让士兵感到挫败和低落。

此外,孙子还阐述了“计谋精巧,全能够胜。

”的道理,即集中优势从而摧毁敌人的弱点实现胜利。

第二、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孙子兵法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包括:1、“兵者,国之大事”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强调,必须深入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才能在战争中取胜。

3、“以战止战”孙子认为,如果有可能,应该尽量通过谈判和妥协解决争端。

如果不行,再采取军事手段。

4、“攻守兼备”孙子认为,必须既善于进攻,又善于防守。

5、“用逆而遂其逆”孙子认为,在战争中,有时需要采取相反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被称为“逆用”。

6、“速战速决”孙子认为,战争必须要快速决定胜负,因此应该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第三、孙子兵法的价值孙子兵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战争哲学孙子兵法是一部最早的军事典籍,提出了许多有效的作战策略,不但用于征战历史,更有教育价值。

2、领导智慧孙子兵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等领域,其中孙子的战略思想引申到领导、管理、经营上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3、团队建设孙子兵法所强调的“信任、合作、认同”的核心思想,为现代团队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等方面。

总之,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关于战争的著作,但其所阐述的哲学思想体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借鉴,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知识,其思想历久不衰,超越时代。

《孙子兵法》与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

《孙子兵法》与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

中 国古 代 早 期 的 战 争 , 初 因 为 缺 乏 伦 理 的 约 最 束 , 经 极 端 血 腥 。尽 管 年 代 久 远 , 多 史 书 对 之 改 曾 很
收稿 日期 :0 9—1 20 0—2 1
作者 简介 : 留柱 (90 )男 , 龚 15- , 湖北 枣 阳人 , 教授 , 士 生导 师 , 博 主要从 事 中 国古代 史 和军事 文化 的研 究 。
道德 的约 束 , 们 就 会 不 受 任何 约束 地 使 用 暴 力 , 人 战争 就会 变成恐 怖主义 活 动 , 杀无 辜 , 忍 凶 恶 ; 滥 残 另 一 方 面 , 们 为 了 防 止 这 种 以 暴 易 暴 倾 向 的 恶 性 人
发 展 , 至 于 造 成 双 方 人 员 的 同 归 于 尽 , 是 就 以 以 于
类 早 期 道 德 体 系 的 形 成 与 战 争 现 象 有 很 密 切 的
关系。
上 的 合 理 性 和 正 当性 。如 夏 启 讨 伐 有 扈 氏 , 通 过 就 战 前 誓 师 说 :有 扈 氏 威 侮 五 行 , 弃 三 正 , 用 剿 “ 怠 天 绝 其 命 。 ( 尚 书 ・甘 誓 》 不 仅 以 神 的 名 义 论 证 战 ”《 )
龚 留柱
( 南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南 开 封 450 ) 河 河 70 1
摘 要 : 从现 存的 兵 书来看 , 司马 法 》 《 虽然成 书较 晚 , 但其 中有 一些“ 追论 古 者 司马 兵 法” 内 的
容, 正体现 了古代 军事领 域 的人道 主义 。《 孙子 兵法 》 理 性 思潮 的 背景 下 , 为 军人 的 最 大追 求 在 认 是“ 国利 主” 战争 中的 最基 本和优 先 的价值 是“ , “ 于利 而 动 , 合 于利 而止” 孙 子兵 安 ; 利” 要 合 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管理伦理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

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

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

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

二是“义恨”。

“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

三是“大仁”。

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

这正是最大的“仁”。

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

《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

“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

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

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

又如“信”,《孙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同时,也包含诚信的思想。

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诡者”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的核心内容。

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

二、《孙子兵法》与军事伦理《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

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

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

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从目的来看,是“必以全争于天下”。

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败敌方,使敌方“降”服,而是争得敌方人心,使之心悦诚服,如果仅仅使敌方降服,不能认为是“全胜”。

从手段来看,一是“伐谋”,二是“伐交”。

从对象来看,所谓“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不仅保全已方,还要保全敌方;不仅保全军队,还要保全城池、村庄、人民以及财产。

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适用于战略,还可适用于战役甚至一次具体的战斗。

从作用或意义来看,一是己方代价最小,不费一兵一卒;二是敌方损失最小,保全了可为我所用的大量物资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灾难最小,因为任何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总是人民;四是世界获益最大,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争端,不仅双方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双方不结冤仇,人民得以稳定安宁,社会得以进步,世界得以和平。

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

《九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君命有所不受。

”《地形篇》也指出:“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这里,产生了两个道德命题: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

本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基本的军人伦理,“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即是指此。

但战场情势发生了变化,国君的命令已经成为错误时,将帅就要临机应变、作出选择,即使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

样,如果有必胜的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也要坚决打,相反,如果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

作为将帅,进不求功名,退不避抗君之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士卒,符合国君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

将个人的功名、罪责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是将帅应有的道德责任。

此外,《作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因此要速战速决,这反映了孙子爱惜民财,珍惜民力的思想。

《作战篇》还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

”本来,军队就是为了打仗的,考虑如何打胜仗就行。

这里,言战争却能同时想着国家经济、人民生活,反映了孙子的人道思想。

三、《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

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

“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

“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

《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

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

“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

“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

“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

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

“勇”必须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

“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管理者要重视决策。

管理者首先是决策者,越是高层管理者,决策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公共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是如此。

这就要求管理者的决策慎之又慎,否则,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计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决策不仅是单纯的决策,还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

从伦理意义上看决策,要求决策者一方面要理智对待决策,不能感情用事;另一方面决策要周密筹划,谨慎行事。

从前一方面来说,《火攻篇》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国君不能凭一时之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能以一时之愤而与敌交战。

要以是否符合国家利益决定是否行动。

恼怒、怨愤可以重新高兴,而国家亡了则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则不能再重生。

从后一方面来说,《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说,凡是战前预计可以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各种因素考虑周到;反之亦然。

筹划周密、考虑周到就能取胜,相反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认真筹划呢?管理者要注重人的因素。

战争的胜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对此孙子兵法》多有论述。

但是,在所有因素中,孙子更注重人的因素,强调“人和”是诸要素的关键。

谋攻篇》日“上下同欲者胜”。

要做到“上下同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制度管理,二是关心爱护下属。

在制度管理上,计篇》提出:“法令孰行?……赏罚孰明?”行军篇》日:“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就是说,用政治教育士卒,用军法管理部队,才能战必胜攻必取。

平时能教育士兵严格执行命令,战时士兵就能服从指挥;相反,就不会服从指挥。

平时所以能令行禁止,是因为将帅与士兵的关系融洽。

在关心爱护下属上,地形篇》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貉;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将帅平时对待士兵像对待婴儿一样关心爱护,战时士兵就会与将帅一起赴汤蹈火;将帅平时对待士兵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战时士兵就会与将帅同生共死。

《孙子兵法》除以上主要伦理思想外,在经济伦理、生态伦理、职业伦理等方面也有所述及。

今天,对《孙子兵法》的伦理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说,可以使《孙子兵法》的思想更加完整、全面地展示给世人,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

从现实意义上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