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面精装书工艺探讨
印刷工艺与纸材在精装书籍设计中的运用与探索唐建君

2013年第28卷 第2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3-01-16作者简介:唐建君(1985-),男,湖南永州人,从事艺术设计方向的研究。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书籍的设计发生着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制作书籍的材料上,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纸张及特种材料;其次,书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逐渐被图文并茂的现代书籍替代,而且现代书籍的形式多样化,有了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再者,读者的观念变了,现在的读者更加讲究书籍的外在品质。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书籍设计从内到外都要有创新和变化,随之对书籍印刷的工艺又有了新的需求。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现代精装书籍设计的内容在逐渐扩大。
它不仅涵盖了最初的书籍形态的策划,还包括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内的版式编排和插图设计,以及后期的印刷和装订等。
同时,现代精装书籍设计还大胆地更新以往的表现形式、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
面对现代的精装书籍,不仅要升华其外表形式,也要更新内在的气韵。
本次精装书籍印刷工艺与纸材料的探索,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此次对精装书籍的研究,使整体设计有所突破:制作工艺与印刷材料的选择更好地吻合书籍内容的思想主题,也更能迎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引导书籍审美的前瞻性。
同时突显了书籍的视觉语言的张力,提升书籍本身的附加值,满足消费者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的高度统一。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一)现代印刷工艺在精装书籍设计中的运用研究1.UV上光。
即紫外线上光,它是以UV专用的特殊涂剂精密、均匀地涂于印刷品的表现或局部区域后,经紫外线照射,在极快的速度下干燥硬化而成,也有称为:磨光上亮。
多用于包装外盒、书籍封面、书脊等。
2.电化铝烫印。
以金属箔或颜料箔为材料,借助一定的压力与温度,使印刷品和烫金、银箔在短时间内相互受压,将金属箔或颜料箔按烫印模版上图文转印到被烫印刷品表面的加工工艺。
多用于高档包装、精装书籍封面、特殊图形和文字表现等。
印刷厂精装书印刷装订工艺流程详解

印刷厂精装书印刷装订工艺流程详解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审美的提高,市场对精装书印刷需求量也随之加大,有需求就有市场,现在越来越多的多印刷企业和印刷厂开始开展精装书印刷业务,根据时代的步伐,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抓住市场。
他们需更全面地了解精装书印刷制作工艺技术,生产出更多、更精美的精装书籍。
为此,将精装书印刷的一些基础知识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装订的作用:装订工序承担着书刊印刷品最后的装饰加工任务,关系到书刊的使用价值、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因此,装订是印刷品包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工工序。
精装工艺流程精装是指书籍印刷后的一种精致制作方法。
精装书籍主要是在书的封壳和书芯的脊背、书角上进行各种造型加工后制成的。
加工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如书芯加工就有圆背起脊或圆背不起脊、方背、方角和圆角等;封面加工又分整面、接面等。
精装一般分为三大工艺流程:①书芯加工流程:粘环衬→配页→锁线→半成品检查→压平→捆书→刷胶→干燥分本→切书→扒圆→起脊→刷胶→粘书签丝带和堵头布→刷胶→粘书背布和书脊纸。
②书封(壳)加工流程:计算书壳各部位用料尺寸→开料(裁切书壳料)→涂粘合剂(刷胶)→组壳→包壳包边角→压平→自然干燥。
③套合加工流程:涂中缝粘剂→套书封壳→压槽→扫衬→压平→自然干燥定形→成品检查→套书盒→包装贴标识。
精装书生产线工艺流程:(锁线以后开始)压平→刷胶→烘干→压实定型→三面裁切半成品→扒圆→起脊→刷胶→粘书背布→刷胶→粘堵头布和书背纸并托平→扫衬→书芯与书壳套合→压平和压槽→成品检查→包装贴标识。
书芯加工的主要工序控制:各种书芯的结构不同,造型加工方法和步骤也不完全相同,但基本加工工序相同,如:书背刷胶、粘纱布、粘堵头布、粘书背纸等是相同的。
粘环衬环衬是指精装书芯前后(或上下),各粘上的一折2页的白色或有色纸。
环衬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保护书芯不易脏损;二是可以与书封壳牢固联接。
配页配页就是把折好的全书所有书帖,按页码顺序配齐一本书芯的过程。
第十章 精装书籍装订技术

刷胶时,书芯书背朝 下成横向排列,被夹 板夹持着向前移动。 当书芯进入刷胶机构 时,上胶辊和毛刷辊 沿书背做反复运动,
从书芯背脊的中间 向两端均匀地刷胶。
书芯间歇前进,书背 下面的烘干槽持续向 书背吹送热风,使书 背干燥。为了在剧胶 后使书背定住,又能 在扒圆时书背随着变
形,书背胶不能烘 的太干,但也不能 干不透,以免起脊时
中缝9.5mm)
三、精装书壳各部分尺寸和计算 中径: 中径:指书壳在展开平放时,封面与封底纸 板之间的距离,它包含两个中缝在内。 书壳为圆背时,中任宽为圆背弧长加两个中 缝的宽; 书壳为方背时,中径宽为书背宽加两个中缝 宽; 若为方背假脊时,中径宽为书背宽加两个中 缝宽再加两张封面纸板厚度。
5.筒子纸
二、书封壳造型
1.整面
也称全面。在书封壳糊制中,用一张织 品或皮革等料,将两块书壳纸板联结后 糊制在一起的精装书封壳。
2.接面
接面,也称半面。先用一张较小的织品 (称腰)或皮革,把两块书壳纸板联接 起来,再用织品或纸张糊上两面的形式 称半面。接面的精装书封壳可节省材料, 但不如全面坚固耐久,而且加工麻烦
BY型扒国起脊机工艺流程 a-进本工位b-扒圆工位c-起脊工位d-出书工位
7.第二次涂胶 8.粘书签带和粘堵头布 9.第三次涂胶 10.粘纱布与书脊纸
贴背
贴背的工艺过程是: 刷胶一贴纱布一再次 刷胶-贴堵头布及书 背纸。
TB型书芯贴背机工艺流程图
一、精装封面材料 1.软质封面材料 2.书壳材料 (1)基料 基料多为1~2mm厚度的纸板 (2)面料
第十章 精装书籍装订技术
精装,通常是指书籍装订加工中一种比 较精致的装帧方法,与常用的一些装法 (如平装、骑马订装)主要区别在于它 的书芯和书封都是通过造型加工的。
精装书籍印后加工工艺中的七大要诀

3.很好地控制烘干温度,过低时胶层不足以干燥;过高时则容易出现油墨熔化,书芯纸张粘连的现象。
4.对铜版纸和满版印刷品而言,水分蒸发过快的危害性极大,导致扒圆时出现开裂现象。
5.无线精装时要考虑第一次使用的冷胶与第二次使用的热熔胶的亲和性。
6.绝对不能隔夜敞开存放胶黏剂,在工作结束后必须清洁机器并随时将塑料容器的盖子盖上。热熔胶及骨胶绝对不能长时间或多次重复加热,否则其黏度及黏结力都将显著降低并伴随有碳化现象。
3.折叠时:如果折痕方向垂直于纤维方向(逆丝折),则折痕不平服,纤维容易断裂,这是致使书籍使用寿命降低、书芯不平服的主要原因。
二、合理使用胶黏剂
不同的胶黏剂,其水分含量及性能有着根本的不同,并会对需要黏结的材料产生不同的效果。
1.扫衬时由纸板制作的书封壳和PVC封面要选用不同的胶黏剂。
2.采用双环衬。用一帖8面印张作为首、尾环衬来进行装订,当然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环衬上进行锁线,因此需要考虑到客户的设计要求。
3.采用缝纫工艺。将首、尾帖从中间分开,并分别在距前半帖(首帖)、后半帖(尾帖)订口2mm处用缝纫机缝纫,然后再粘贴首、尾环衬,以避免首、尾页的断裂。
4.采用书脊纸。在首、尾环衬粘贴好后,在环衬根部包20mm的书脊纸,并将其中的3mm包向书帖的内侧,此外还可以在SIGLOCH公司提供的SB6000上完成包整背纸工艺。书脊纸的作用在于加强环衬与书芯的黏结强度,加强环衬在书槽处的强度(铰链作用),使书脊牢固,这对成功做出一本好书起着重要作用。
精装书籍印后加工工艺中的七大要诀
一、正确认识纸张丝缕
丝缕是纸张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纸张纤维的排布方向,当丝缕方向平行于书脊时为顺丝,反之为逆丝。正确认识纸张丝缕是装订出一本好书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先决条件。纸张的这一特性在双色套印中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纸张生产过程中因压光、牵拉而产生的内应力,使纸张丝缕问题变得更复杂,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精装书装帧工艺技术标准

精装书装帧
工艺技术标准
制定:
审核:
精装书装帧工艺技术标准
加工术语
1、开本与开本尺寸
开本指书刊的幅面大小,如A3、A4、A5,或8K、16K、20K、32K、64K等。
1、手工半机械加工过程
手工半机械操作过程主要有:
①压平:即将锁线后的书芯用压力机将其漂浮的线条压平及书芯内储存的空气排除,使书芯平服厚度一致的工作。
②第一次涂粘剂:即将压平后的锁线书芯的书背涂上粘剂,使帖与帖之间粘结,以待下工序的加工。
③切书,第一次涂粘剂干燥后进行三面切书,切书的规格与一般成品规格相同,按所需尺寸允差±1mm。
(3)粘堵头布时,位置要正确、不歪斜,堵头布的棱边应露在书芯上、下端切口外面,且与切口面平行。堵头布的宽度一般为10~15mm书刊印刷,长度即为书背的弧长。
(4)书封壳的四边要黏结牢固,不允许有松、泡、皱褶等现象。
(5)书封壳的表面与4个角要平服整齐,圆角书保证圆角部位不出棱角。
(6)书封壳四边的包边大小要一致,将包边宽度确定为15mm,标准要求包边宽在12~16mm的范围内。
加工过程
⑥第二次涂粘剂,精装书芯第二次涂粘剂是将扒圆起脊后的书背两端涂上约15mm宽的粘剂用于粘书签带和堵头布用。此次涂胶强度略高,以将堵头布粘牢为准,但又不能过多溢出。
⑦粘书签带和堵头布,涂完二次胶后立即先粘书签带,后粘堵头布。书签带的长度应是书签对角线多20mm;宽依书册幅面大小和厚度分别为3mm,5mm,8mm。堵头布的长应是书背宽(方背)或弧长;宽一般固定为10-12mm之间;堵头是粘在书背两端的,其线棱要整齐外露。
数码印刷精装书印后工艺浅谈-印刷工艺论文-轻手工业论文

数码印刷精装书印后工艺浅谈-印刷工艺论文-轻手工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数字印刷技术的不断普及,其印后加工技术也发生了的变化。
多样化、智能化的数字印后设备将大范围地替代传统的、半自动的印后设备。
该文以精装书的数码印后加工技术为研究对象,简析传统精装书装订、裁切、覆膜上光、书封和整合的印后加工技术。
通过对目前精装书数码印后技术的研究,将数字化时代的精装书工艺主要分为小数码印后和大数码印后,逐步实现智能联动化、数字化。
关键词:数码印后;精装书;数码印刷;书籍装订数字印刷技术的不断普及,其印后加工技术也发生了的变化。
传统印后加工工艺已经不能满足数码印刷产品的要求,数码印刷需要更简单而有效的印后加工工艺。
多样化、智能化的数字印后设备将大范围地替代传统的、半自动的印后设备[1-2]。
精装书作为礼品甚至珍藏品的角色时,往往被赋予纪念价值和情感寄托。
我国精装书的印后装订经历了从纯手工操作到单机,再到联动化、自动化、智能化、环保化、数字化的发展过程。
如今,书刊印后装订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印后加工的数字化主要分为两大方向:一是传统工艺简单化,使机器操作偏向模式化,对作业人员的技术专业能力需求下降;二是印后机器的数字化联动。
精装书是个性化时代的高附加值印刷产品。
精装书装订工艺是最能体现印刷个性化的加工工艺,其工艺主要分为3个部分:封面制作工艺、内页制作工艺和整合加工工艺。
数码印刷印后精装书工艺实现数字化为传统印刷带来新的机遇。
1传统精装书印后工艺精装书工艺包括书封制作工艺、书芯制作工艺和整合工艺。
精装书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和市场价位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书封表面整饰、附加功能性和内页材质上。
书封制作工艺一般指上光加UV、压凹凸、覆膜、烫印等。
书芯制作工艺一般指折页、贴衬纸、裁切、装订。
整合工艺就是将书封与书芯拼合为一体,通常包含上胶、粘布头、上书签和书芯、压书槽等。
精装书装订加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精装书装订加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精装书装订加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精装书装订加工由于工序多(几十道工序)、工艺流程长、操作复杂,因此加工难度比平装和骑马订装更高,出现的质量问题也较多,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书籍的外观与保存价值。
下面从书芯加工开始。
列举了精装书装订加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供同行参考。
书芯加工1.扒圆的圆势不符合标准要求产生原因:①手工扒圆时,捻书操作不符合要求;②扒圆前书背胶未润湿;③手工扒圆后未进行自检校正;④机器扒圆时扒圆辊调整不当;⑤机器扒圆后书芯在联动线上颠簸。
解决方法:①手工扒圆时,应捻书入手2/3后再扒圆;②扒圆前要将书背胶润湿,使书背柔软、易定型;③手工扒圆后要用手揉书芯,以校正圆势与垂直度;④根据书芯厚度正确调整扒圆辊的夹紧度;⑤少停机可以减少书芯在联动线上的颠簸时间。
2.起脊后棱脊不突出产生原因:①手工起脊时,下锤位置不正确或脊高留份过小;②砸脊用力不正确,棱脊无法突出;③机器起脊时,楔块与书背的间距不合适,或楔块弧长与书背弧长不相符。
解决方法:①手工起脊时,下锤位置应在书脊中间,受力应在两边,用力时应先拉后锤.软硬兼施,将书帖砸倒向两边时再砸脊部,不要急于求出脊的度数;②机器起脊时,楔块应与书背接触,以将书背压住且能使其变形出脊为宜;③楔块的弧长应根据书册厚度而定。
3.扒圆后书芯前口呈梯田状产生原因:①书帖折数过多,纸张过厚;②选用了铜版纸;③圆势过大。
解决方法:①需扒圆的书册,书帖折数不宜过多,一般情况下,定量为50g /m2以上的纸张最好不要折4折;②2折以上的铜版纸书帖最好不要扒圆;③扒圆弧度应在90~120°,若圆势过大,前口易呈现梯田状。
4.方背书芯前口裁切后凹凸不平产生原因:①书帖内的空气未被完全排除,书页形成波浪形,裁切后呈波浪形的书页伸直造成;②手工折页时,未压住书芯就开始刮,导致折缝跑空,书页翘曲不平,造成书帖内的空气无法排出;③锁线针眼过大而线过细,造成裁切后书页游动;④书册过厚时不要扒圆,否则前口易呈现梯田状。
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印后工艺分析

关键词: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印后工艺书籍装帧设计是指对书稿作品进行整体设计,能够使书籍更具艺术性,将其以更理想的状态呈现在读者手中。
书籍装帧设计包括书籍的封面设计、数据内页面版式设计、装订工艺设计等,设计的关键在于文字的排版形式、图形创意、色彩和谐等方面。
书籍装帧设计印后工艺本身具有复杂性与专业性,文章无法对全部工艺过程详细阐述,仅针对部分工艺详细分析,以此为出版印刷同行提供参考。
1书籍装帧设计发展历史简介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进步,人们尝试应用新材料与新技术来创新行业发展。
当代人们对书籍的包装设计有了更多的要求,实践证明,别致、美观的书籍会吸引更多的受众。
因此,新技术与新材料也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拓展了书籍装帧设计领域。
书籍装帧设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书籍装帧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公元前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
纸在被发明之前,简策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后来人们使用缣帛来书写,人们称之为帛书。
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造纸技术,从此以后纸张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人们将纸制作成卷轴,替代了简策、帛书。
卷轴的装裱与制作有一套完整的工艺,装裱技艺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书籍的质量和保存效果。
早在唐朝,我国出现了书卷装帧工作,书籍装帧的形式只有“策”“卷”,装帧设计尚处于萌芽阶段。
2印后加工工艺介绍(1)印后工艺。
①覆膜。
多用于平装书籍,以透明塑料薄膜,通过热压黏附在印刷品的表面起到保护、增加光泽的作用,覆盖塑料薄膜质地轻柔且强度良好,防潮防水,具备良好的抗性,能够抗腐蚀、药剂、油脂等。
该工艺要使用胶黏剂,而胶黏剂分为熔融型、溶剂发挥型两种。
覆膜之后印刷品具备良好的摩擦能力和抗油脂能力,能够防水与防污染等,在保护印刷品的同时也延长了书籍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印刷品的观赏性,使用透光明亮的薄膜能够让整个书籍光彩夺目,而哑光质地的薄膜使书籍典雅古朴。
覆膜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其质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塑料薄膜、黏合剂、溶剂、机械控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印后精装技术正向着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软面精装作为一种新的精装工艺,以其低廉的成本、简化的工艺得到了越来越多出版社的青睐和读者的眷顾。
在此笔者结合生产实践,探讨软面精装书的制作工艺。
印后精装技术正向着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软面精装作为一种新的精装工艺,以其低廉的成本、简化
的工艺得到了越来越多出版社的青睐和读者的眷顾。
在此笔者结合生产实践,探讨软面精装书的制作工艺。
制作工艺流程
软面精装书是指在封面制作上不同于一般精装书加工制作的新型精装工艺,其书芯加工和套合加工工
艺与一般精装书的制作完全相同。
1.书芯加工
折页→粘环衬、单页→配书→锁线→压平、打捆→刷胶干燥→分本裁切→扒圆起脊→三粘(粘堵头布、
纱布、书背纸或筒子纸)。
2.封面加工
封面(UV上光、压凹凸等整饰后)→压线、模切成型→刷胶黏剂→折四边、糊制软包封面。
3.套合加工
涂中缝胶→书芯与软包封面套合→压槽→扫衬→压平定型。
软面精装书封面压线尺寸设计
1.方背
书背尺寸以压平、打捆后测得的实际书背尺寸为准。
32开以及32开以下的书籍飘口为3.0mm,16开
书籍飘口为3.5mm,八开及八开以上书籍飘口为4.0mm。
由于书背包背后有重叠以及堵头布的占用,需在书背左右各增加2.0~2.5mm。
四边折边均定为15mm,
若尺寸不够大则可向外放大白边。
方背软面精装书封面压线尺寸为:
高=成品高+2×飘口宽;
宽=实测书背尺寸+2×成品宽+2×飘口宽+2×(2或2.5mm)(书背重叠及堵头布占用)。
2.圆背
书背尺寸以压平、打捆后测得的实际书背尺寸×1.17为准,32开以及32开以下的书籍飘口为3.0mm,
16开书籍飘口为3.5mm,八开及以上书籍飘口为4.0mm。
由于圆背包背后同样有重叠及堵头布占用,也应在书背左右各加2.5~3.0mm,四折边均定为15mm,若尺寸不够大则可向外放大白边。
圆背软面精装书封面压线尺寸为:
高=成品高+2×飘口宽;
宽=实测书背尺寸×1.17+2×成品宽+2×飘口宽+2×(2.5或3mm )(书背重叠及堵头布占用)。
无论方背或圆背书的封面模切尺寸,均需在封面压线尺寸的基础上,高和宽各加2个折边宽,即
2×15mm=30mm。
四角模切度数均为45°,这样四边折角包边后正好对成直角。
如图1所示。
图1
注意事项
(1)为了美观和便于书背压槽,可在左右书背线外5mm或6mm处(根据开本大小而定)压两条掀口线,所压掀口线为正线,其他压线均为反线。
(2)封面压线一定要深且直,以便四边刷涂胶黏剂后,好折边粘结。
(3)由于扒圆的圆势弧度不同以及实际生产中的误差不同,压线成型后,最好先制作几本样书,检查尺寸是否正确,三边飘口是否均匀一致,再投入大批量生产。
若飘口不一致,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大或缩小尺寸。
(4)完工成型后的软面精装书,应书芯紧实,整本书一致,各折边飘口均匀一致,堵头布长短一致。
由于软面精装书的加工工艺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也许加工方法和工艺还不够完善,但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同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