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合集下载

中日文化之间的异同作文

中日文化之间的异同作文

中日文化之间的异同作文
咱今天来唠唠中日文化那些事儿,你瞧,这两个国家离得不远,文化上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大不一样的地方。

先说相同点吧。

咱都知道,中日两国都特别重视礼仪。

见了面都得客客气
气的,点头鞠躬那是常有的事儿。

而且家庭观念都挺重,都希望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睦睦的。

还有啊,对教育都很上心,都觉得读书学习那是走向成功的
重要途径。

不过呢,不同的地方也不少。

就拿吃的来说,咱们中国那美食可真是五花
八门,八大菜系各有特色,满汉全席能让人吃得眼花缭乱。

日本呢,寿司、刺
身比较出名,相对来说比较精致简约。

再说说节日,咱们中国过春节,那叫一个热闹,张灯结彩,放鞭炮,走亲
访友,热热闹闹的。

日本也有新年,不过他们更多的是去寺庙祈福,相对安静
一些。

还有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大气磅礴,像故宫,那规模,那气势,简直了!日本的传统建筑呢,小巧玲珑,注重细节和自然的融合。

在艺术方面,中国的书法、绘画那是历史悠久,气势恢宏。

日本的浮世绘
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色彩鲜艳,很有生活气息。

总的来说,中日文化虽然有同有异,但正是这些不同,让世界文化变得更
加丰富多彩。

咱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让各自的文化都能发扬光大!
咋样,这中日文化的异同是不是挺有意思?。

中日文化比较带来的思考

中日文化比较带来的思考

中日文化比较带来的思考(提纲)刘德有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日文化比较带来的思考》。

我想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重视中日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文化背景;第二,不要把日本人的审美观绝对化;第三,文化研究与科学态度。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相互理解看似容易,实际做起来很难。

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东西方之间很难沟通的事情,中国和日本之间就比较容易沟通。

引用李白诗《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除了共同点外,我们还要如实地承认中日两国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着难以理解的一面。

我们应该如实地承认两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简直就是“异文化”。

从反映民族感情和心理状态的文学作品——日本的俳句,也能看出中日两国文化的相同和差异。

著名俳人正岡子規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俳句。

柿食へば鐘が鳴るなり法隆寺已故日本文学研究者李芒先生生前把它译成了非常漂亮的中文:方啖一颗柿,钟声悠婉法隆寺。

另一位著名俳人——与謝蕪村也有一首著名俳句:易水にねぶか流るる寒さかな。

根深(ねぶか)就是葱(ねぎ),大葱的意思,我国著名诗人林林同志把它译成:青葱飘流去,易水今犹寒从上流漂下来的大葱跟易水寒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中国人是难以理解的。

我认为这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

此俳句是作者根据燕国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始皇的典故写的。

引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江户中期有一个女俳人,叫加賀千代(かがのちよ Kaga-no Chiyo),她也有一首非常著名的俳句:朝顔につるべ取られてもらひ水李芒先生译作“吊桶盘缠牵牛花,索水乞邻家”。

还有的人译作“井筲缠上牵牛花,晨起汲水乞邻家”。

中国人有时很难理解。

我列举了这些俳句的例子,是想说明要加强相互理解,就要特别重视不同的文化背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介绍在日本给中国演员吃盒饭引起不满和误解的故事。

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中日文化比较心得第一篇:中日文化比较心得中日文化心得体会这一学期选修了贾老师的中日文化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好多次没有去成,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日本人,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几乎全是中国传过去的,本来就是个蛮夷之地,蕞尔一岛;但它后来却又侵略中国,进行大屠杀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

最重要的是那种不认罪的态度——否则,我也说不清中国人为什么要仇日不仇英法美。

八国联军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屠杀了义和团。

其实关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才真正左右一个国家的态度,本来就变得比狗脸还快,翻脸不认人常有。

象我们这样持久地排日并不理智。

我也无意为日本辩护,它有自己的民族劣根性,但日本文化和众多文化一起冲进中国大门,与年轻一代人紧密融合,再拒绝出去,绝不可能。

日本文化的确在影响这一代人,中国文化必然有比不上它的地方——没有什么文化和制度完美,任何文化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国改革开放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学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清醒。

中国人行事以中庸著称,但做道德判断却相当偏激。

或者说二元化,不是君子一定是小人,不是好人一定是坏人,不是清官就是贪官;有句迎合皇上的话就是奸佞弄臣,非得抬着棺材死谏才叫忠臣。

清官如岳飞、海瑞,要么被陷害死,要么与整个官场为敌。

再比如,父母死了要守三年孝,什么事都不准干,一门心思地悲哀。

当时,有个“大孝子”倒是守了二十年的孝——在这期间生了五个孩子,传为笑谈,但此人除此之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违法勾当,孔融却一声令下就把他杀了,中国人虚伪得可以。

孔融还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另一个他认为在父亲坟前哭得不悲的人——最后,曹操仍借着“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倒算首尾呼应。

而且似乎日本文化是更为灵活的,从物语文学可以看出,很早就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

而中国,文人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活象一群怨妇。

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辛不如苏,苏是士大夫兼文人,辛的范围就窄多了,几乎是职业“词人”,而填词不是正业,是野狐禅,只有科场和官场不得志,才去搞这种杂学,试想辛的心态会好吗?柏杨先生说:“日本虽然几乎吸收了中国的一切,但没有吸收科举,所以在明治维新可以一下完全崛起。

中日韩三国文化比较心得[修改版]

中日韩三国文化比较心得[修改版]

第一篇:中日韩三国文化比较心得中日韩三国文化比较心得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三国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三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和国民性格。

在此,我们可根据一些粗泛的方面来探讨中日韩文化的特色。

首先,可以对比一下日常生活中三国国民的行为:中,日,韩三国人坐地铁,日本人一声不吭,只订着一个地方目不转睛;中国人眼睛乱转,一刻也闲不住地东张西望;韩国人则吵吵闹闹,喋喋不休。

关于吵架,韩国人光吵不动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动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国人则是又叫又动手,是充满谋虑的立体战。

韩国的妻子们重感情,对丈夫强势而热情;日本的妻子们对丈夫百依百顺,温柔体贴,很难了解其内心;中国的妻子们既重感情,又有城府,将丈夫们训练的服服帖帖。

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日本人喜欢樱花,刹那盛开,瞬间凋零,象征残酷之美;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

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象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溶于一炉;日本人喜欢[忠臣藏],讲武士搏杀,刀光剑影,残忍冷酷;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

日本人最诚实,一般不说谎;而中国人的谎话是一大特产;韩国人不说谎却有说大话的可能。

当我们将三国的国民行为与其地理位置相对应的时候,不难发现: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岛国德行,心胸狭窄,细致认真;韩国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

中日韩三国国民心理上的比较: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与其他优秀古老民族一样,其民族心理中有自信自强博爱善待外族文化的一面,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他民族对于中国文化自然是顶礼膜拜,古代中国人民也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但这种差异并没有使中国人不平等地对待外国人。

自古以来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国(族)使者上朝,都是会受到我国政府的礼遇,一般而言,我国政府赏赐给他们的物品,价值远大于他们带来的贡品,而且中外经济交流中我们一贯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更没有想过要侵犯他国主权乃至统治世界!且不说汉唐时中国军队是何等的所向披靡,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的明朝,郑和下西洋一次所带的军队就足以灭掉一个中小国家!中国人向来以和为贵,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政府都宣布永远放面对历史上曾经多次伤害过中国人民的战败国-日本,弃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的权力.我们的人民深知,既然自己受了伤害,何必又要把这种伤害强加于别人呢!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历史上也曾有过"仇视外洋事物""照抄照搬苏联经验"的经历,但纵观历史长河,总的来说我们还是坚持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而且也能做到客观评价他国历史.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明治维新""日本六十年代经济腾飞"的描述都是十分称赞的,不因日本曾给过我们深通的回忆,甚至现在还在否认其侵略历史而改变.我相信一个民族只有达到一种理性,才能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任何固步自封闭目塞听的民族终将走向落后! 众所周知,日本民族骨子里有"欺弱怕强"的特性。

中日文化差异的作文

中日文化差异的作文

中日文化差异的作文
咱们今天来聊聊中日文化的那些差异,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先来说说饮食文化吧。

咱们中国人吃饭那叫一个丰富多样,八大菜系,满
汉全席,煎炒烹炸样样都行。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菜品摆满一桌。

可日本呢,寿司、刺身比较常见,吃饭讲究精致和仪式感,餐具都摆放得整整
齐齐。

咱们是大盘大碗,他们是小碟小碗,各有各的特色。

再说说礼仪方面。

咱们中国人见面喜欢热情地打招呼,握握手,拍拍肩膀,显得亲切友好。

而日本人见面,那鞠躬的度数都有讲究,弯腰弯得低,那表示
越尊敬。

有时候看着他们不停地鞠躬,我都担心会不会把腰给累着啦!
还有住房呢,中国的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美,大院子、四合院,宽敞又大气。

日本的房子通常比较小巧紧凑,而且很多都有榻榻米。

想象一下,咱们在大炕
上滚来滚去,多自在,他们在榻榻米上规规矩矩地坐着,是不是感觉很不一样?
在节日方面,咱们中国的春节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家人团圆,热
闹非凡。

日本也有他们的新年,不过相对来说要安静一些,去寺庙祈福是他们
的重要活动。

就连日常的一些小习惯也有差别。

咱们中国人说话比较直接豪爽,心里想
啥就说啥。

日本人有时候表达就比较含蓄委婉,得让人琢磨琢磨背后的意思。

虽然中日文化有这么多差异,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从彼此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美好!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些差异还挺有意思的?。

关于中日文化的作文

关于中日文化的作文

关于中日文化的作文
一说起中日文化,那可真是有好多有趣的事儿能唠唠。

再讲讲美食文化。

日本的寿司,精致得像艺术品,各种新鲜的食材搭配在一起,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咱们中国的美食那更是数不胜数,八大菜系各有特色,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美、鲁菜的醇厚……光是想想都能让人流口水。

还有传统文化方面。

日本的茶道、和服,充满了仪式感和独特的美感。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那就更丰富啦,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京剧武术……每一样都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

不过呢,虽然中日文化有很多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比如说都很重视礼仪,讲究尊重他人。

中日文化各有各的魅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才能让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就像不同颜色的花朵,一起绽放才能构成美丽的花园嘛!。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下是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两国的礼节和社交习惯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注重面子和礼貌,尊重长辈和上级,常常通过温和、间接的方式表达意见。

相比之下,日本的社会文化更加注重细节和规范,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和自我约束,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日本人讲究谦虚、谨慎和点到即止的语言风格。

饮食文化也是中日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重视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共进餐食,经常以大量共享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相比之下,日本人更注重个人的用餐体验,他们会品味每一道菜,注重细致的烹饪技巧和食材的原汁原味。

日本饮食还讲究一定的规则和仪式感,如使用特定的筷子和日式刀叉,以及特定的餐具和摆盘方式。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普遍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稳定。

而日本人更注重个人的责任和自我约束,强调团队协作和公共秩序。

日本文化中强调的“谦虚”、“忍耐”、“奉献”等价值观也与中国的价值观有所区别。

中日两国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差异。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神道教,佛教强调的是个人的达到解脱和涅磐,神道教则与日本本土信仰和精神息息相关。

中日文化在礼节和社交习惯、饮食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切身感受

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切身感受

中日文化比较这门课我上了大概一个学期了,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中国和日本,隔海遥遥相望,在现代交通日益发展的今天,简直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啊。

但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更是激化了两国的矛盾。

但这都与文化无关,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所以,中国和日本开始见交的历史,应该也算是源远流长。

一般的朋友都认为两国的见交开始于唐代,但是中日两国的研究者发现,实际上两国的见交远远早于唐代。

很多朋友都学过历史:日本的文字来源于中国,时间是唐朝,大多数朋友认为中日交流起源于唐代。

但是,据中日两国学者研究发现,比这个时间实际上还要早。

从汉朝时期开始,中日之间就有了相互借鉴的经验。

到了隋唐,尤其是唐朝,日本进一步开始了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他们不仅用中国文字造出了日语假名,而且在行政、建筑上有很多借鉴了唐朝,甚至行事习惯上也有所影响。

众所周知,除了文字以外,日本的都道府县制就是仿造唐朝的“道州郡县”制;日本的饮食上也有诸多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演变的地方建筑风格上,日本的京都等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唐朝的风格。

不仅文化上,思想上也有相互借鉴的影子,中国的首都自南向北逐渐迁移,而日本也是由东向西,最后定都东京;而且于中国的北京、上海一样,日本也是一个政治中心东京、一个商业中心大阪。

总而言之,中日交流有着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正因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深深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才能够更清楚的发现,在我们身边方方面面都闪现着文化融合的痕迹。

中日文化交流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文化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选修了贾老师的中日文化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好多次没有去成,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日本人,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几乎全是中国传过去的,本来就是个蛮夷之地,蕞尔一岛;但它后来却又侵略中国,进行大屠杀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

最重要的是那种不认罪的态度——否则,我也说不清中国人为什么要仇日不仇英法美。

八国联军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屠杀了义和团。

其实关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才真正左右一个国家的态度,本来就变得比狗脸还快,翻脸不认人常有。

象我们这样持久地排日并不理智。

我也无意为日本辩护,它有自己的民族劣根性,但日本文化和众多文化一起冲进中国大门,与年轻一代人紧密融合,再拒绝出去,绝不可能。

日本文化的确在影响这一代人,中国文化必然有比不上它的地方——没有什么文化和制度完美,任何文化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国改革开放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学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清醒。

中国人行事以中庸著称,但做道德判断却相当偏激。

或者说二元化,不是君子一定是小人,不是好人一定是坏人,不是清官就是贪官;有句迎合皇上的话就是奸佞弄臣,非得抬着棺材死谏才叫忠臣。

清官如岳飞、海瑞,要么被陷害死,要么与整个官场为敌。

再比如,父母死了要守三年孝,什么事都不准干,一门心思地悲哀。

当时,有个“大孝子”倒是守了二十年的孝——在这期间生了五个孩子,传为笑谈,
但此人除此之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违法勾当,孔融却一声令下就把他杀了,中国人虚伪得可以。

孔融还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另一个他认为在父亲坟前哭得不悲的人——最后,曹操仍借着“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倒算首尾呼应。

而且似乎日本文化是更为灵活的,从物语文学可以看出,很早就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

而中国,文人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活象一群怨妇。

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辛不如苏,苏是士大夫兼文人,辛的范围就窄多了,几乎是职业“词人”,而填词不是正业,是野狐禅,只有科场和官场不得志,才去搞这种杂学,试想辛的心态会好吗?柏杨先生说:“日本虽然几乎吸收了中国的一切,但没有吸收科举,所以在明治维新可以一下完全崛起。

”日本从中国吸收最多的似乎是李白、白居易而不是孔孟之道,可见它是有挑选的,决不接受文化倾销,倒是真的“拿来主义”。

他拿到了罗盘,用作指南针,而不像中国人用它看风水;他们拿到火药,做出炮弹,而不像中国人用来放烟花。

说起来,如果日本都是从中国来的,但如今日本显然比中国发达;日本会挑选、会继承、会总结、会发扬。

他们比中国更早学会向前看,中国官员在弹劾变法,日本在全民维新;日本没有中国的“利不十,不变法”,虽然也陷入闭关锁国,但立刻清醒,认清形势,抓住一切条件发展。

而中国则被侵略得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被谁侵略的了,还想维护“天朝尊严”,就是自取灭亡。

天朝的幻想就和吸鸦片或精神胜利一样,它让我们永远认不清局势、不知道发展。

日本人还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受东西方文化冲击的产物。

日本
决不是什么地大物博,主要能源多靠进口。

要发展,又不能轻易得罪美国,韩国仇日,俄罗斯强大,中国崛起,日本其实很难熬,居安思危就尤其很重要。

空调不低于28℃是潜规则,结果到哪都是28℃;煮鸡蛋也要考虑怎么省一半的天然气。

日本地震也很多,他们的孩子必须随时明白在危险中怎么做。

而中国,仿佛是小农意识太久了,没回过神,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危险,杞人忧天的少,莫名其妙枉死的多。

安逸舒适一天,不想明天会有什么,不直面问题隐患,正如鲁迅先生打过的比方,只关注烧麦或北极,不看肮脏的桌子和地面。

说了很多中国人的缺点和日本的优点,不是媚外,崇洋和媚外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柏杨先生明确阐述,崇洋但不媚外。

我们要学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自我陶醉,日本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正如中国文化有自己的劣根性一样,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例外。

问题在于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批判亦懂得前进。

10电子信息
周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