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皖苏边区抗圜民主根据地简介
淮北抗日根据地 日军三大重镇之间的重要据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淮北抗日根据地日军三大重镇之间的重要据点导语: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3块根据地组成。
它处于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3块根据地组成。
它处于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9月2日,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周恩来、叶剑英指示河南省委,应将武装斗争的重心移向豫东,创造豫皖苏鲁边区的新局面。
9月30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370余人,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挺进豫东。
10月11日在西华县杜岗同吴芝圃、萧望东率领的两支游击队会合,编成三个大队,共1000余人。
10月下旬,部队东渡黄泛区向豫东敌后挺进,初步打开了豫东的抗战局面。
1939年3月,成立了中共豫皖边省委,书记张爱萍,副书记吴芝圃。
1939年11月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所在地——涡北新兴集,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放手创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并对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工作作了布置。
随后,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吴芝圃任主任。
到1939年11月,部队已发展到1.2万余人,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皖南事变后,彭雪枫部奉命改建制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在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一部在津浦路东地区开展了创建皖东北和邳睢铜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38年10月,共产党员江上清等受组织派遣,随国民党安徽省第六区生活常识分享。
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领军的统治而建立的根据地。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陕甘宁边区也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包括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108个县,人口约2500万人。
在聂荣臻率领下,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
抗战八年,粉碎日军多次“扫荡”,与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晋绥抗日根据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广大地区。
下辖46个县,320万人。
由贺龙、关向应领导创建,后又与当地武装相结合,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自1937年至1944年春,根据地军民和日伪军作战10100多次,毙伤日伪军10万余人。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
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是华北战略要地之一。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创建了一个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山东抗日根据地:包括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五区,还有河北、江苏各一部分,下辖96个县,1350万人。
1937年冬至1938年,共产党先后建立鲁南、胶东、清河根据地。
1939年3月,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入鲁西,与之会合。
从1937年至1944年,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和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5万余人。
华中抗日根据地: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
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5月和7月,陈毅和张鼎丞分别率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江南,创建苏南根据地。
8月,谭震林率新四军第三支队进入皖南,开辟豫皖苏根据地;6月,罗炳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挺进皖东,建立皖东根据地;年底,新四军一部在八路军配合下,开辟皖东北和淮海区。
从豫皖苏到西藏高原

从豫皖苏到西藏高原■李赞庭姚云炤194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在河南省鹿邑县五台庙成立,隶属于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辖五十二(原中野一纵二十旅)、五十三(原豫皖苏军区独立旅)、五十四(刚组建的豫皖苏军区独立二旅)三个师。
豫皖苏军区机关和直属队,则整编为十八军机关和直属部队。
可以说,第十八军基本上是豫皖苏地区的子弟兵。
本文重点介绍十八军五十三师的成长战斗历程。
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新四军四师十二旅1937年9月30日,根据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电示,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军事部长彭雪枫率一批红军骨干和两个新兵连共373人,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东进,于10月11日在西华县杜岗与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肖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汇合。
三支部队合编成三个大队,共1020人,宣布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在豫皖苏地区发展游击战争。
1939年游击支队开始向东发展,建立以永(城)涡(阳)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年底,游击支队已成为一支辖有三个主力团、一个特务团、四个总队(各辖两个团)、三个独立团,共1.78万人的强大抗日武装。
1940年2月1日,游击支队奉命启用新四军第六支队的番号。
为反对蒋介石企图消灭新四军而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豫皖苏地区,6月下旬与六支队汇合,合编为八路军第四1949年2月,十八军在河南省鹿邑县吴台庙成立,王幼平副政委宣读成立命令。
1938年10月11日杜岗会师后,新四军游击支队渡过新黄河,挺进敌后。
纵队。
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1月20日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
2月19日,军委电令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十一、十二3个旅。
十二旅由原四纵六旅编成,饶子健任代旅长,赖毅兼政委,这便是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十八军五十三师的前身。
红色之旅了解河南的革命历史

红色之旅了解河南的革命历史红色之旅:了解河南的革命历史河南省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和历史见证者之一,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红色之旅沿着河南的足迹,带领游客走进历史,了解河南的革命历史。
本文将以丰富的内容和清晰的排版,向读者介绍河南省的红色之旅。
第一站:豫皖苏区红色之旅的第一站是豫皖苏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928年至1948年期间,豫皖苏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豫皖苏区,游客可以参观位于皖县的中共中央根据地旧址,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豫皖苏区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地区的奋斗历程,欣赏革命时期的图片、文件以及其他珍贵的历史文物。
第二站:豫东抗日根据地豫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联防,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侵略。
豫东抗日根据地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在豫东抗日根据地,游客可以参观黄土坡,这是当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设置的抗日根据地。
游客可以了解当时的战斗情况,感受中国革命的艰苦与伟大。
第三站:豫北革命根据地豫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豫北革命根据地,游客可以参观南阳市的革命博物馆,了解当年的革命斗争历程。
博物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让游客能够全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过程。
第四站:豫南革命根据地豫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
在豫南革命根据地,游客可以参观位于信阳市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纪念馆。
纪念馆陈列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图片和文件,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场景和英勇事迹。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简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简述作者:李硕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4期【摘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鄂豫皖红军时期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也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重要一页。
文章根据笔者实地走访调查和收集到的相关历史资料,对这一时期这一地区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史八七会议后,鄂豫皖边区的共产党人,高举着武装斗争的旗帜,率领革命群众接连进行了黄麻(1927年11月)、商南(1929年5月)、六霍(1929年11月)三地武装起义,建立了鄂豫边、鄂东南、皖西三大革命根据地并于1930年统一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30年冬至1932年夏,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区连续取得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全区人口达三百五十万,红四方面军壮大到近五万人,根据地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后由于张国焘推行“左”倾错误政策,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1932年10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离。
本文所探讨的,正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诸多不同对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
一、对共产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1930年二月底,中共中央建立鄂豫皖特别区并相继建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区委员会和红一军前敌委员会,领导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工作。
党员作为革命事业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对象。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主要进行党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向边区党员传播马恩列的共产主义理论和思想,传达中央决议和精神、路线、方针,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党员对形势政策的认识,坚定广大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激发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除此以外,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纠“左”工作,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为纠正李立三的“左”倾错误,给鄂豫皖边特委发出《关于党务政治、军事的综合指示》,并于十一月底派曾中生来到根据地传达全会精神并逐渐得到贯彻,以冒险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李立三“左”倾政策得到纠正。
鄂豫皖根据地金寨革命旧址群概述

鄂豫皖根据地金寨革命旧址群概述作者:何辉来源:《文物世界》 2015年第4期何辉摘要:“金寨革命旧址群”主要是以“立夏节起义”为主线组建的红军队伍和红色政权建立的旧址群。
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
关键词:金寨革命旧址群概述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
金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早在1924年,境内就建立了党的组织,1929年,先后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从此唱遍全国。
1932年底,第四次反围剿后,国民党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划出部分乡村,设立立煌县。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解放全境,更名为金寨县。
金寨县境内曾组建了11支成建制的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安徽省工委和鄂豫皖边区党委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解放战争时期,是刘邓大军建立的重要后方基地。
革命战争年代,全县先后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为国捐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授予解放军少将以上军衔的有59人,是全国著名的第二大将军县。
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曾在境内指挥过革命战争,董必武、叶挺、郭述申、方毅等曾在此组织过革命活动。
“金寨革命旧址群”主要是以“立夏节起义”为主线组建的红军队伍和红色政权建立的旧址群。
主要有:1. 立夏节起义总指挥部。
2. 立夏节起义首发地。
3. 红11军32师成立旧址。
4. 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5. 列宁小学旧址。
一、立夏节起义总指挥部概况1928年豫东南地区天逢大旱,农民严重缺粮,这年冬天,中共豫东南党组织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均粮斗争”,先后打开了小河、白沙河、胭脂、冈家山、大埠口等处地主的粮仓,将地主的粮食分给了无数断炊的农民。
1929年5月4日,金寨西部的党组织在穿石庙召开紧急会议,组织谋划起义,大家认为,党在南乡的工作发展很快,已经初步掌握了部分武装,应先发制人。
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和创建与坚持

区
地不动;富农享有土地权,只没收其剩余的土地;不反
动的地主豪绅家属亦应分得一份土地;保护中小商人利
的
益,中小商人享有其资本企业和自由营业权。等等。这
基
两个土地法令所规定的原则和政策,体现了依靠贫农、 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商人、打击地主的土地
本
革命路线。
鄂豫皖苏区还开展了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法制建设
皖
②1929年11月提出游击战术七原则:
苏
集中作战,分散游击; 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
区
敌情不明,不与作战;
的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对敌采取跑圈子的形式;
基
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袭扰,次
本
采取突击的方式消灭之;
敌人如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情
况
鄂
5、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创造和积累了
豫
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
争的一个组成部分,鄂豫皖苏区的历史也是中 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了解鄂豫皖
区
苏区的历史,有助于加深对以大别山精神为核 心内容的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识。
一、鄂豫皖苏区的基本情况
鄂
豫
1、鄂豫皖苏区有很大一块地盘
皖
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在打破三次反革
苏
命“围剿”后,进入了发展的极盛时期,苏
区
皖
② 松树岗会议上的规定。
苏
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进入河南
区
省光山县柴山保地区创建根据地,即在松
树岗会议上规定了“豪绅地主反动派的土
的
地财产,照人口分给贫农、雇农”,并在
基
鄂东北的黄安麻城北部部分地区开始了没
本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及其历史经验

立 即将 工 作 重 心 由一 般 的 抗 日救 亡运 组 建 抗 日 武装 人 枪 三千
;
,
动 员 大批 工 人
月
、 ,
、
学 生 及 其 他 革 命 分 子列 农 村 去
,
开展
,
19 3
8年 5
豫 东 特委 组 建 了西 华 县 人 民 抗 日 白卫 军
( 县 )
, 、
,
6 月
有
委 代 丧 吴 芝 圃 以唯 支队 约
铜山
。
锡 山等 县
全 区 总 面 积 三 万 五 千 平 方公 里
人 口 近千 万
其 中 我控制
口 约三 百 万
彭 雪枫 同 志 领导 的 新 四 军 游 击支 队 ( 后 改称 第六 支 队 拓 者 和 重 要支柱
, , , ,
、
第四师 )
,
是 豫 皖苏 根 据 地 的开
。
他们为建 立 豫 皖苏抗 日 根 据地 立 下 了 不朽 的 历史 功 绩 总结其 历 史 经 验
, ,
土 匪蜂 起
、
十 里 一 王 的 复杂 局 面
1 0月
但 彭雪枫 等 知难 而 进
经 汝
,
上蔡 等地
。
,
于1 0 月 初 到 达 豫东 革命 中心 一 一 西 华
0 日 1
在 西 华 召 开 了豫 东特 委扩
大 会议
彭 雪枫 同 志 根 据 中共 中央 关 于 在 平 原 地 区 开 展 抗 日游 击战争 与建 立 根 据地 的指 示
了 东进 敌后 的 征 程
。 ,
、
发展 及其 历 史 经验
.
10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豫皖苏边区党委、行政公署、军区的建立
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彭雪枫同志等为首开创的,是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8年夏,徐州、开封沦陷后,中共中央、毛泽东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向豫皖苏鲁四省敌后发展,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游击区。
1938年9月30 日,彭雪枫奉命率新四车游击支队373人,由确山朱沟誓师东进。
部队在杜岗会师,白马驿整编后,继续东进。
1939年1月游击支队分三批挺进豫皖苏,进驻永城县书案店,在永南、涡北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口游击斗争。
至1939竽冬,豫皖苏抗口民主根据地初具规模。
新四军六支队(由游击支队改称,后又改称八路军第四纵队)得到很大发展,拥有三个主力团、四个总队,约1.7万余人。
根据地加强了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成立了豫皖苏边区党委,下辖睢杞太特委、路南地委、涡浍地委、皖北特委、皖东北工委等:成立了边区政权的最高领导机关——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领导萧县、永城、夏邑、宿县4个县政府及怀蒙等5个办事处及睢杞太游击区的部分基层政权;建立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群众团体和统战组织;开展了根据地的财政经
济工作,发展了边区的义化宣传和教育卫生事业;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
1941年初,日、伪及国民党反共军大举向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进攻,新四军四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称)奉命于1941年5月转移到津浦路东。
1944年8月,在津浦路东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四师,组织西征部队,跨过津浦线,收复路西失地,恢复并发展了豫皖苏边区抗口民主根据地。
(9月11日,彭雪枫在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不幸壮烈殉国。
)1944年12月11日,淮北二地委、二专署、二军分区成立,辖萧县、宿西、永城、夏邑、永商毫、永涡等8个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共有党员7262人,包含57个区委,376个支部,同时建起57个区政府,438个乡政府,2000多个保公所。
根据地加强了武装建设,推行公平负担,实行减租减息,恢复学校,兴办教育。
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处在敌、伪、反共军的央击中。
在豫皖苏地区,新四师对敌伪作战3078次,攻克据点1 17处,毙伤日伪军25953人,缴获长短枪35981支,沉重打击了日伪及困民党反共耳的气焰。
豫皖苏抗口根据地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可靠的后方,为打败
口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它在中国抗日争史上有着不町磨灭的历史功绩。
粉碎敌六十四旅对水东地区的围剿后,1946年12月12日豫皖苏区委和军区在平岗宣布成立。
(我的身后就是当时的豫皖苏边区党委、行政公署、军区司令部旧址,这座房子是明未一个士绅所建,已有700多年历史。
)区党委书记吴芝圃、委员张国华、王其梅等。
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魏凤楼,政治委员吴芝圃、参谋长陈明义,政治训主任王幼平。
行政公署主任吴芝圃,副主任杨一辰、彭笑千。
同时组建成军区独立旅,旅长金绍山,政委张太生,副旅长兼参谋长陈子植。
下辖3个团;三十团(第六分区抽调)三十四团、三十五团(第八分区抽调)和警卫营、骑兵营。
宣布了中央“恢复、坚持、巩固豫皖苏解放区”
的指示,决定将原属冀鲁豫的刘分区改为第一军分区(地委、专署同时改),以各个军分区下余武装坚持斗争将鹿邑、淮阳划分为第二区;以豫东纵队为基于武装开辟;苏皖第八区改为第三分区,以下余武装为基础回原地恢复解放区。
从此,豫皖苏地区的斗争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
睢县原隶属冀鲁豫的第六分区。
第六分区改为第一分区
后,归属随之改变,书记兼县长侯杰,副书记索天桥,下辖六个区。
豫皖苏党政军机构成立后
两次解放睢县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我解放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围剿。
全面进行土改
支援睢杞战役
支援淮海战役
支援渡江战役
巩固新生政权
取缔反动会道门
全力剿匪反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