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的历史沿革
常州、江阴、靖江三地的历史渊源

常州、江阴、靖江三地的历史渊源常州常州是一座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龙城等名称。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延陵,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称毗陵。
西晋太康二年(281),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
隋文帝九年(589),置常州,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元世祖十四年(1277)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改常州路为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
明永乐七年(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成化十五年从江阴分出),计5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自此,老建制解体。
江阴江阴历史1739年,曾有暨阳、澄江、芙蓉城等别名。
汉高帝五年(前202)为毗陵县暨阳乡,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暨阳县,为建县之始,建立之初辖境约为今江阴市、张家港主城区、靖江市三地面积之和南朝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隋文帝九年(589)重置江阴县,属苏州唐武德九年(626)江阴县改隶江南道-江南东道-常州南唐,置江阴军(937-990)北宋淳化元年(990)江阴为江阴县,属两浙路常州北宋淳化三年(993)复置江阴军,熙宁四年(1071),为江阴县南宋时期(1127-1157,1161-1277),为江阴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江阴路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降为江阴州,属常州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为江阴县,属常州府明朝初年,江阴、武进、无锡、宜兴四县属常州府明成化十五年(1471),应天巡抚滕昭上书朝廷,以“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为由奏分江阴之马驮沙,成化帝同意设县,置靖江县。
清朝,江阴县与靖江县、无锡县(金匮县)、宜兴县(荆溪县)、武进县(阳湖县)五县(或八县)同属于江苏省常州府。
常州概况

常州概况简介市(江苏的吴文化地区)3200年左右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
春秋末期(前547年)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武进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遗址,距今约4500期,出土的玉璧和玉琮为国家一级文物。
武进春秋淹城位于武进区中心城区,距今约3000年,春秋晚期。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281年),改置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于1949年设市。
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天宁、武进、新北、钟楼、戚墅堰五个市辖区,以及两个新区------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37个镇、25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00万。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南无与常匹俦。
”陆游赞常:“儒风蔚然,为东南冠。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崇文重教、名家辈出,市内名人居旧址众多。
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共出过9名状元,1546名进士。
60多名,目前有56名,在全国位列第4古代名人“东林八君子”清代“阳湖文派””况周颐;清代“常州画派””代“江左才子近现代名人“孟河医派”代表“辛亥革命”“爱国七””常州主要物产有:常州三宝景泰蓝掐丝工艺画、中国彩绒画、武进夏溪花木、金坛刻纸。
历史沿革延陵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
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
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
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家乡展示

妇女夜间结伴到郊外或 村外走三座桥,来回路 线不能重复,称"走三桥 ";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 叶的菜,拭衣领,称为" 解发腻";乡间姑娘还把 秃帚、竹枝等用麻茎扎 成一丈来高的芦炬,在 田间焚烧,谓"照田财", 以占卜干旱和雨水的情 况。 中秋 农历八月十 五"中秋节",俗称"过八 月半"。节前数日,人们 多以月饼、火腿、菱、 藕等馈赠亲友"送节礼"。 晨起吃"糖芋头",晚上 合家团聚,饮酒赏月。 妇女多在天井设香案, 供菱藕、烧香斗,以斋 月宫。文人雅士相约赴 舣舟亭赏月赋诗。
一 个 带 给 你 特 殊 记 忆 的 城 市
常 州
常州小简介
常州,简称常,别称中吴、龙城,
雅称“江南明珠”,地处鱼米之乡, 位于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水网平 原,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携长 江,南衔太湖,东望东海,扼江南 地理要冲,是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 的交通枢纽。
常 州 的 历 史 源 远 流 长
旅游胜地
• 常州环球恐龙城 • 江苏省常州市的中华恐龙园在全亚洲数千家主题公园中名列第11位, 同时位居中国第四位
区域介绍
• • • • • • 中华恐龙馆区 鲁布拉区 库克苏克峡谷 魔幻雨林区 梦幻庄园区 嘻哈恐龙城
看女令入枣多农 灯士人夜泥吃历 人结口,、米正 ,队不火油粉月 热出暇树水圆半 闹游接银的子称 甘棠桥,对鼓桥,鼓楼对着庙门口, 非晾;花称。元 镗镗镗!灯来哩!灯来哩!嗲格灯? 凡街处,元小宵 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 。 , 处 城 宵 粒 节 门 无, 第灯,四面如意灯,五子夺魁灯, 正 敲 锣大。馅又 六角风菱灯,七子八婿灯,八仙过 是 打 开 晚 者 名 海灯,九莲灯,十面芙蓉灯,镗镗 邀 鼓 , 间 为 灯 ,大家糖节 镗,灯来哩!后面还有一条老龙灯, 月 客钹街宴圆、 一跳跳出来二十四个小猢狲,吓得 邀 铙 小 后 上 邀萧巷,,元 娘娘小姐呆瞪瞪 月管到外大节 客齐处出颗。 ,奏彩赏有早 看闹灯月馅餐 灯元游观如, 人宵动灯百各 看。,。果家 、 " " " " " " " "
常州地名及由来

常州青果巷明代万历年之前,时京杭大运河流经常州旧城南部,自今文亨桥、毗陵驿遗址,入西水关,借东、西下塘的市河,最后穿东坡公园奔东。
东下塘北岸有条小巷,因运船舶如梭,商贾云集,渐渐成为南北果品的集散地。
沿岸俯视巷,触目皆各类果品店肆,故称"千果巷"。
许是太直欠雅,后遂衍名"青果巷"。
1581年,常州知府穆炜下令重拓运河,形成如今大运河环绕城南的格局。
东下塘顿然冷落,巷内的商贾豪户、果店货铺纷纷迁徒,生意日渐萧条。
经济的衰败无形中又化福音,书香人家贪这儿氛围静谧绝喧,环境清秀临水,便纷纷寻此围墙扩院,营宅建楼,数百年来,竟书风盈巷,墨香飘河。
青果巷隐伏闹市喧街身畔,尤其城中路至和平南路段,依然披裹往昔风尘,青砖小瓦,高墙深院,一色明清风格。
巷北,大多为旧时的书香门第,官宦富家,翰墨芬芳,书卷气浓,院套院,宅连宅。
其间穿插不少室内备弄,狭窄幽深,寻步之中,犹如迷陷八卦阵,形成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
巷南则多为普通民居,进深约20多米,夜夜枕河而眠。
城河极幽,仅宽10多米,稀有桨楫橹稿打扰。
不管春流秋水,总是悠悠地行,静静地淌。
居民推窗见波,绿树婆娑相映,颇蕴诗情画意。
数百年来,青果巷许是淡了商业味,浓了书卷气,仅长数百米的小巷,明清两代居然走出进士近百名。
清乾隆十年状元钱维城无疑是小巷进士中的骄子,可他的文名则远逊于明嘉靖八年进士唐顺之。
他号荆川,与王慎中、归有光并称"嘉靖三大家",是明代著名文学流派"唐宋派"的首领之一,晚年又率军抗击倭寇,屡立战功。
唐家人丁兴旺,共有贞和、礼和、松健等八堂散布小巷。
不晓是否巧合,与唐顺之出生地仅数墙之隔的八桂堂天香楼,却诞生了另一位属于中国革命的才子。
1899年年1月29日,就在二层小楼,中国新文化的先驱瞿秋白开始了他人生的旅程。
国际知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家居小巷东端,一幢回字形转楼,虽灰颜色黯,趋呈衷败,却仍可寻当年的不凡气派。
常州的变迁

家乡变迁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进而,进而一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调查地点:常州的大街小巷调查方法:实地拍摄、网上查询、采访询问调查内容:一、常州简介: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常州是我国的特大城市。
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文化古城,2012年常州市经济总量在江苏省内位居第六位,GDP达到3969亿元。
常州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1949年设市。
常州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37个镇、21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
年末常住人口4591972人,男女性别比99.9∶100,人口出生率7.76‰,死亡率8.47‰,自然增长率-0.71‰。
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常州人盛宣怀倾注毕生精力从事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创造了第一家电信企业等11项“中国第一”。
常州也是江苏民营经济的起步之地,1979年9月,常州市民高钧创办了高钧记五金修配作坊,成为改革开放后常州市第一家个体户;1988年,高钧创建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家民营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
至2010年底,常州全市已拥有26只中国名牌产品、175只江苏省名牌产品、327只常州市名牌产品,中国名牌数在全省位列第三,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名牌为龙头、江苏名牌为中坚、常州名牌为后备的多层次发展、梯队提升的良好格局。
二、发展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而常州也赶上了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春潮——星球收录机、红梅照相机、金狮自行车,以及各式灯芯绒,风靡大江南北。
常州历史文化

常州历史文化渊源流长,自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分封延陵常州古称至今,已经是有了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历史上有“龙城”别称,同时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
常州市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区,全市土地面积4375平方公里。
常州古称延陵、毗陵、兰陵,隋文帝时定名为常州。
自西晋起,常州始终是郡治和府治所在地,向有“三吴重镇,八邑之都”之誉。
常州的手工艺品“宫梳名篦”驰名中外,早在20世纪初,就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另外,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间650-655的天宁寺;唐昭宗年间889-904的红梅阁;以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学家唐荆川先生读书处的名称命名的陈渡草堂,以及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淹城。
无不蕴涵着常州浓厚的文化色彩。
的发展,到常州解放前,大致可粗略地分为四个时期,即:文化肇兴时期从古吴文化至南北朝;文化发展时期从隋唐至明代;文化鼎盛时期贯穿整个清代;文化延续时期从清末至民国。
古吴文化,大致可从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殷商末年算起。
到了隋唐至明代时期常州出了五位状元,加上清代的四位,常州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九位状元,另外,自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建成以后,常州先后出现了15位皇帝,1333名进士,因而文笔塔便成了常州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必登塔祈祷,这也体现出常州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到了清代,从顺治至宣统,共267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从积淀数千年形成的辉煌,迅速走向衰落并最后灭亡的时期。
而这时期却成为常州的鼎盛时期,这时的常州不断涌现出具有全国影响的五大学派,即常州学派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
在文学方面,常州在清代有“诗国”之称,并出现了两位顶尖级诗人,一位是黄景仁仲则;另一位是赵翼。
在艺术方面,嘉道年间“常州滩簧”在民间流行,后发展成“常州帮”、“无锡帮”两种形态,是常锡剧的前身。
常州历史概况

常州历史概况【历史背景】延陵,作为常州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
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从此常州就有了第一个地名。
以延陵命名,是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的。
【发展】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
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
秦置县。
西晋以后。
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尝州、武进等。
“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
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1912年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
解放初,常州专署辖常州市和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溧阳、金坛6县;1953年1月常州市定为省辖市,当年3月共辖6区;1958年7月,镇江专区迁往常州,改称常州专区,常州属之。
【文化特色】常州,别称“龙城”。
自西晋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
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
“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
民间工艺:根雕、金坛刻纸、木梳、乱针绣、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风土民俗:女回娘家"歇六月"立夏时节尝三鲜二月十二"花朝节"二月初二"龙抬头"冬至大如年"岁朝春"与"踏双忙""送灶"与"接灶""三尸神"与掸檐尘"马和尚过江"与"惊蛰闻雷米似泥"。
江苏常州的由来

江苏常州的由来数据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江苏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东濒太湖,南与安徽交界,北襟长江。
常州在先秦地理著作《禹贡》中为扬州之域。
商末,周太公长子太伯奔吴,设都城于梅里,自号“勾吴”,常州时属勾吴古国。
迄至春秋,常州始有见于史籍的名称——延陵。
那么,延陵缘何得名?一说源于“绵延的丘陵”。
常州域郊虽属水乡平野,但南、西、北三面,小丘相连,故名。
一说源于季札受封于此而得名。
《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子使札来聘。
吴称其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
”有人以此为据,认为地以人名。
但细味这句话,地因人而名的理由似不充分。
而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
”似乎季札获封前,此地已名延陵。
因延陵之名历史久远,究竟先有延陵,还是因季札封于此后得名延陵,已不可考。
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常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约就始于季札封于延陵之后。
季札是吴太伯之后,吴王寿梦的第四子,自幼聪明能干,父王及兄长都想让位于他,而他固辞不受,并愿弃室而耕。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封季札于延陵,称延陵季子。
他讲仁德,保名声,司马迁称他是“仁心,慕义无穷”、“闳览博物”的君子。
常州民间至今还流传“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春联以对其表示敬意和怀念。
战国时期,延陵先后属越和楚。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并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始置延陵县,属会稽郡。
延陵之名沿用了三百多年。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改为毗陵,“毗”意为相连,与“延”义相近。
仍属会稽郡。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权,他望文生义,大改地名,反其道而行之,改毗陵为毗坛。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为毗陵。
三国时,置毗陵典农校尉,治所在毗陵。
西晋太康二年(281)省毗陵典农校尉,置毗陵郡,此为毗陵设郡之始,属扬州。
西晋永嘉五年(311),因将毗陵郡封给东海王越的世子毗为食邑,为避其讳,改毗陵为晋陵,仍属扬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的历史沿革
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地处江苏省南部,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
处于北纬31°09′-32°04′、东经
119°08′-120°12′现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
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总人口349万,其中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217万。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可追溯到4500万年前。
当时人类祖先脊椎动物“中华曙猿”生活于溧阳上黄一带,比北非的“人类祖先”早800——1000万年。
6000余年前,原始居民聚居于戚墅堰圩墩村一带。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吴王封季札于延陵,此为常州文字记载第一名称,别名龙城。
公元前202年改称毗陵,公元304年,改毗陵为晋陵。
此后城名多次更迭为毗坛、兰陵、南兰陵、尝州、武进等。
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
清代,常州是赋税主要来源地区之一,时称“江南财赋甲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
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常州”之名始于隋, 583年,隋文帝废郡,以州统县,于589年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名,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后,城乡分别设常州市和武进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常州专区。
1953年,常州市升为省辖市。
1958年至今,先后历经约30次改革。
现常州共有两个县级市:金坛、溧阳,五个区: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