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
城市公园防灾避险方案

城市公园防灾避险方案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和休闲娱乐场所,一方面是城市居民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气候调节的重要因素。
然而,由于城市的灾害风险日益增加,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防灾避险方案,以保障公园内的人员和设施安全。
首先,要加强公园内的防灾设施建设。
公园应配备灾害预警系统,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多方面的预警设备。
预警系统应覆盖整个公园,并能及时发出警示,提醒公园内的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公园内还应设置报警器、灭火器等基本的防灾设施,以便在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时进行及时报警和灭火。
其次,要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对公园内的潜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
比如,对公园内的建筑物、景观设施、游乐设备等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公园内的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也需要经常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通过灾害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公园内的潜在安全隐患,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要加强人员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培训。
公园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开展防灾及安全教育培训,向公园内的游客介绍常见灾害的预防和自救知识,提升游客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公园管理部门还可以组织模拟演练,让游客了解和熟悉应急逃生通道和设施的使用方法,提高其应对灾害的能力。
最后,要加强公园的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
绿化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特色,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和生态修复,可以减少洪涝、滑坡等灾害的风险。
在公园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如山体、河流等,避免在潜在灾害危险区域进行建设。
此外,公园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公园内的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综上所述,城市公园的防灾避险方案包括加强防灾设施建设,进行灾害风险评估,提升人员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以及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
只有全面考虑公园内的安全因素,做好灾害防范和应对措施,才能够保障公园内的人员和设施的安全,让公园成为城市居民的安全避难所。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一、建设原则1、统一规划,综合利用。
应结合整体避难规划确定应急避难功能,并与其他类别的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利用。
2、平灾结合,功能整合。
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建设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各种设施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
3、因地制宜,节约实效。
应利用公园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注重科学的建设管理,合理设置应急避难设施。
4、便捷通达,安全美观。
应急避难场所在满足安全的情况下,靠近公园绿地出入口;在不影响避难功能条件下,应为使用者提供标识明确、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环境。
二、场所分类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分为以下三类:1、紧急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10天以内,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2、固定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10天~30天,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和一般设施;3、中心避难场所:可容纳避难人员避难30天以上,该场地应具有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
三、场址要求(一)安全性要求1、应急避难场所的地质结构应具备结构稳定性,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蓄滞洪区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
2、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路等,以减少次生灾害的影响。
3、应急避难场所应与周边高层建(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因建(构)筑物倒塌产生的危险。
4、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的确定,应考虑邻近或穿越的次高压以上燃气管道和成品油管道的安全影响范围。
5、公园内的动物园、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区域不应作为避难场所使用。
6、海啸应急避难场所的高程应大于国家高程基准30m。
(二)服务半径1、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500m。
2、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000m。
3、中心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0m。
(三)竖向设计1、应急避难场所应充分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和公园总体竖向控制进行竖向设计。
2、应急避难场所坡度应控制在7度(约13%)以下。
四、面积指标(一)避难场所面积1、紧急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2000㎡。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DB11/T794-20111 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选址、分类、服务半径、有效避难面积、总体设计、园路与铺装场地设计、种植设计以及应急避难设施配置与设计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新建、改扩建的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范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2173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址及配套设施GB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CJJ 48 公园设计规范DB11/ 22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1/T746 公园无障碍设施设置规范3基本设计原则3.1 因地制宜、系统整合充分考虑公园绿地的自然条件、建设状况、周边环境,确定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绿地,并与其他类别应急避难场所共同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建设。
3.2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平时和灾时的使用需求,注重平灾功能的平衡与转换,在平时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休闲环境,在灾时则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安全为准则,尽可能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
3.3注重实效、节约持续公园绿地应正确发挥应急避难功能,重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注重实效的建设管理。
在对具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适度配置应急避难设施。
4 选址要求4.1 具应急避难功能的绿地自身的地质结构应具备稳定性,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山体滑坡、泥石流、蓄滞洪区等自然灾害易发生地段。
4.2公园绿地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区域应远离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路等设施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以减少此生灾害的影响。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论文

浅谈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摘要:城市防灾公园是重要的避难场所,其具有供居民避难以及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条件、防灾减灾、情报收集与传递、医疗与救护、运输基地等功能。
规划建设防灾公园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本文以南宁市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为实例,介绍了防灾公园的作用与功能,提出其规划时应注意的内容。
关键词:防灾公园、减灾功能、避难场所前言近年来我国频发发生的地震灾害让很多人意识到,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也是灾难来临时保障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
当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避难所设置得当与否,对居民安全避难、震后有效救援以及城市恢复重建都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险功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避险能力,国家建设部要求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因此,强化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难职能,已被国内不少城市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1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体系构成1.1 防灾公园的定义防灾公园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1.2 防灾公园的体系构成由避难通道紧密联系的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和紧急防灾公园形成防灾公园体系,通常主要依避难人员停留时间与需求来进行合理规划配置。
1.2.1 中心防灾公园具有中心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大规模公园,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市民服务,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
主要是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提供灾后城市复建完成前进行避难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当地避难人员获得情报信息的场所。
因此,必须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及可供庇护的场所。
1.2.2 固定防灾公园具有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主要公园,用作灾害时人们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
公园应急避险方案

公园应急避险方案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在公园活动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意外情况,如突发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
为了保障市民和游客的生命安全,公园应急避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1. 应急避险方案目的和应用范围1.1 目的公园应急避险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在突发情况下,全面应对安全事故,有效规避和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确保在事件发生后迅速组织救援,并对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改善方案,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1.2 应用范围公园应急避险方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的各类公园,包括城市公园、风景区、游乐园、动物园等,同时适用于公园内的各种活动,如集会、展览、演唱会等。
2. 应急避险组织架构2.1 应急指挥部公园应急避险方案的实施需要设立应急指挥部,是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中心,全面负责应急工作的领导、调度、指挥和协调工作。
应急指挥部由公园领导或者公园安全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在发生安全事故时随时24小时调度应急人员,以便对事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损失。
2.2 应急救援人员公园应急避险方案中的应急救援人员是指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立即投入救援的人员。
应急救援人员要求身体健康,并且需要经过专业的应急培训,熟悉公园应急避险方案,并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3. 应急预案3.1 火灾应急预案3.1.1 火警报警一旦发现公园内出现火灾情况,首先要立即通知应急指挥部,并调度公园内应急救援人员前往现场。
3.1.2 火灾隔离针对火灾可能会蔓延的情况,在现场要尽可能地隔离火源,避免火势继续扩大和蔓延。
3.1.3 疏散人员和财物一旦发生火灾,应尽快疏散人员,同时要保证财物的安全。
如果需要,可以利用应急储备中的消防器材进行救援。
3.2 地震应急预案3.2.1 及时警报一旦发生地震,应该立即通知市地震局,并按照市地震局的指示进行处理。
城市公园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功能与规划策略

城市公园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功能与规划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城市防灾减灾成为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可在城市防灾减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园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功能,需要科学规划和有效的策略。
一、城市公园在防灾减灾中的功能1. 自然灾害缓冲功能城市公园的绿地可以缓冲降雨造成的洪水,并降低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通过良好的地形设计和植被的选择,城市公园可以有效地吸收雨水,减少水流的速度和冲击力,从而减轻洪水造成的灾害。
2. 空气净化和调节功能城市公园内的植被可以吸收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同时,树木和植物还能够调节城市的气温和湿度,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环境。
3. 身心健康促进功能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进行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场所,有助于减轻居民的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使人们更具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城市公园在防灾减灾中的规划策略1. 多功能规划设计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考虑多种功能,包括休闲娱乐、游憩健身、自然保护等,同时也应考虑到防灾减灾的需要。
规划时要兼顾各种植被的布局,高低起伏的地形设计,以形成自然的缓冲和吸收能力,确保公园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
2. 强化公园绿化城市公园的植被绿化是提升其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手段。
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并注重植物的密度和多样性,以增加植被的防风、防尘、防洪和固土保水功能。
3. 建立灾害应急设施在城市公园内建立灾害应急设施,如避难点、救援设备和紧急通道等,能够提供给受灾居民避险场所和便捷的疏散通道。
这不仅能够增大城市公园的防灾减灾能力,还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感。
4.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城市公园应当开展针对自然灾害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共19页

防灾公园的设施选定
• 1.休憩设施:休憩所、凳子、野外炉、 野外桌、烧烤区等。
• 2.游戏设施:各种游戏设施等, • 3.运动设施:操场、附属建筑物等。 • 4.教育设施:各设施的建筑物、室外
空间等。
• 5.方便设施:停车场、各设施的建筑 物、时钟、饮水处、洗手处等。
• 6.管理设施:仓库、车库、材料堆放
防灾公园设施设计原则
•
1.公园的平时利用;
•
2.对于弱者(老年人、小孩、残疾人)
的对应;
•
3.有效地建设、活用;
•
4.对于时间系列变化的对应;
•
5.具有柔软性的设施利用;
•
6.容易利用、管理;
•
7.建设(设置)、管理主体;
•
8.耐震性
防灾公园的设施功能分区
•
1.防火树林带区:以防火树林带为主
体的区,主要设置于公园的外围。
•
2.避难广场(临时的避难生活对应)
区:以避难广场为主体的避难空间的区,
从市区火灾蔓延等的安全性出发,设置于
公园的中央,根据必要在周围设置防火树
林带区。此外,一部分可以作为避难者的
临时避难生活的空间进行利用。除了与避
难者有关的救援活动空间之外,尽量不要
与设置救援活动对应去重复设置。
•
3.防灾相关设施区:为建设、设置水
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
•
1.提供避难场所,为避难者提供基本
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
•
2.作为抗震防灾的据点,震灾时开展
救援、恢复重建等活动,震后可进行防灾
演习与抗震减灾知识教育;
•
3.防止或减轻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防
止或减轻易燃易爆物品发生、防止或减轻
消防主题公园设计方案

消防主题公园设计方案一、引言火灾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增强社会公众对火灾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推动消防文化的普及,建设一座消防主题公园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个消防主题公园的设计方案,以期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让公众可以在娱乐中了解火灾的危害和消防的重要性。
二、主题公园布局1. 入口区域消防主题公园入口区域是游客进入公园的第一道风景线。
入口处应设置大型消防装备的仿真模型,如消防车、消防直升机等,让游客能够近距离观赏,了解消防装备的种类和作用。
2. 消防历史区消防历史区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场景再现和展示,让游客了解人类对火灾的认识和消防技术的发展历程。
可以设置仿古建筑,展示不同时期的灭火器材和灭火方式。
同时,还可以开辟一个展馆,展示一些历史上的重大火灾事件,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给游客深刻的印象,引起他们对火灾的重视。
3. 火灾模拟区在火灾模拟区,可以设置一个模拟火灾的场景,通过特效和声音效果,再现真实的火灾现场,让游客感受到火灾的紧迫和危险。
同时,在这个区域还可以安排专业的消防员进行火灾应急演练,让游客亲身体验灭火过程,提高应对火灾的能力。
4. 消防知识区消防知识区是公园中最重要的区域之一,通过多媒体展示板、互动体验设备、灭火器材展示等方式,让游客学习到丰富的消防知识。
可以设置火灾预防、灭火救援、逃生自救等不同主题的展台,让游客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和学习消防知识。
5. 儿童消防乐园在公园的一角,可以设置一个儿童消防乐园,通过游乐设施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游戏当中学习消防知识。
可以设置小型的消防训练场、消防车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消防员的工作,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消防意识。
三、公园安全设施1. 观众安全通道为了确保游客在公园内的安全,应设置合理的观众通道和紧急疏散通道,并确保通道畅通无阻。
2. 消防设备公园内应设置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报警系统、安全出口指示标志等,以应对突发火灾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的功能主要 体现在: (1)灾害时的应急活动据点, (2)防灾人才教育培训基地,(3)防 灾情报发布中心,(4)防灾调查及研 究中心,(5)地区体育运动场所5个
方面。公园不仅具有防灾机能,同
时也是地区平时开展体育活动的场 所, 具有平灾结合的双重性。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由中央的城市道路将其
难广场区的周边。但是,不要进散设定,也不要设定特
别的区,只进行设置配置。
•
4.救援活动对应区:(1):为以消防、救援、医
疗救护活动、其他各种活动的空间等为主体的区。为了
达到空间的有效利用和设施的高效使用,使避难广场区
和防灾关联设施区相连接,或者一部分重复。(2):
对于避难者直接相关的医疗、救护等活动之外的各种活
钟、饮水处、洗手处等。
• 6.管理设施:仓库、车库、材料堆放处、垃 圾处理场、供水设施、排水设施、电力设 施等。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作为日本首 个广域防灾据点,其功能与以往的 广域避难场所不同,它可以容纳城 市大规模灾害的大型救援队,可以 接纳和运送全国及世界范围的救援 物资和大型器械, 是开展灾后救 援复兴活动的后方基地。
防灾公园概念是日本在1993年 颁布的《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首 次提出的,指“由于地震灾害引发 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 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 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起的 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
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
1.提供避难场所,为避难者提供基本
的生活条件和从市区火
灾蔓延等的安全性出发,设置于公园的中央,
根据必要在周围设置防火树林带区。此外,一
部分可以作为避难者的临时避难生活的空间进
行利用。除了与避难者有关的救援活动空间之
外,尽量不要与设置救援活动对应去重复设置。
•
3.防灾相关设施区:为建设、设置水关联设施、灾
害时厕所以及其他的防灾关联公园设施的区,设定于避
•
2.作为抗震防灾的据点,震灾时开展
救援、恢复重建等活动,震后可进行防灾
演习与抗震减灾知识教育;
•
3.防止或减轻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防
止或减轻易燃易爆物品发生、防止或减轻
山崩等引发的灾害。
• 防灾公园场地的选择必须高度重 视安全性原则,各种防灾设施的配置 场所应当便于灾时利用且地基有良好 的抗灾性能。防灾公园不宜建在城市 的低洼地区,以防发生洪灾和海啸时 被淹没, 而且北方应当避开风口,有 防寒措施,南方应当避开烂泥地和水 渠、池塘多的地方。
划分成东部“运动森林”和西部“自然体验森 林”两大区域。在“运动森林”区域中,体育 场和体育馆作为储备仓库,堆放、分类和临时 保管物资; 辅助体育场和棒球场除具有同样功能 外,还兼有直升机停机坪的功能; 各种球场和草 坪是救援人员停留和住宿的场所。“自然体验 森林”区域中的网球场、草坪广场和游乐园可 作为临时避难场所。公园内防灾设施和运动设 施、公园设施很好地结合,与周边县立广域防 灾中心、动物爱护中心及自然环境共同构成县 域范围内的广域防灾据点。
• 北京曙光防灾教育公园
•
1.公园的平时利用;
•
2.对于弱者(老年人、小孩、残疾人)
的对应;
•
3.有效地建设、活用;
•
4.对于时间系列变化的对应;
•
5.具有柔软性的设施利用;
•
6.容易利用、管理;
•
7.建设(设置)、管理主体;
•
8.耐震性
•
1.防火树林带区:以防火树林带为主体的
区,主要设置于公园的外围。
•
2.避难广场(临时的避难生活对应)区:
动空间,尽量占用空间、形成能够使用的区。(3):
因为紧急车辆的进入等与公园外部有紧密的关系。应该
设置于位于主要入口处。此外,包括紧急用直升机停机
坪的区,应该以占用式使用方法成为可能的区。
• 1.休憩设施:休憩所、凳子、野外炉、野外 桌、烧烤区等。
• 2.游戏设施:各种游戏设施等, • 3.运动设施:操场、附属建筑物等。 • 4.教育设施:各设施的建筑物、室外空间等。 • 5.方便设施:停车场、各设施的建筑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