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公园
中日“防灾公园”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概念辨析

中日“防灾公园”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概念辨析任家仪;林广思【摘要】The urban gre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system.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s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have been attached importance in recent years. Japan has much more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due to disasters breaking out frequently.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Japan, China has been making improvement in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concepts as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stronghold” and so on fr om the relevant stud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ed documents of China and Japan, discriminates the definition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stronghold” and so 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n d “urban green spac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and classifies the types of urban green spac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At the end,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efinitions and scope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s in China and Japan, and it concludes that the essenc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 in Japan comes closer to that of “urban green spac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voidance” in China.%城市绿地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中的重要载体,近些年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研究与建设逐渐受到重视.日本灾害频发,因此在防灾避险建设领域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信息.在学习和借鉴中,中国的防灾避险研究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但目前从中日的相关研究来看,“防灾公园”“防灾据点”等概念的实际应用在两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日相关文献,辨析了“防灾公园”“防灾据点”等概念的定义及与“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关系,细分了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类型.最后对中日两国防灾公园的概念定义和范围进行了对比,得到了日本“防灾公园”这一概念的实质更接近于中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这一概念的结论.【期刊名称】《风景园林》【年(卷),期】2018(025)004【总页数】5页(P110-114)【关键词】城市绿地;防灾避险;防灾公园;防灾据点【作者】任家仪;林广思【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 51064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5106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1 引言中国因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上,是世界地震多发国之一,地震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巨大。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的功能主要 体现在: (1)灾害时的应急活动据点, (2)防灾人才教育培训基地,(3)防 灾情报发布中心,(4)防灾调查及研 究中心,(5)地区体育运动场所5个
方面。公园不仅具有防灾机能,同
时也是地区平时开展体育活动的场 所, 具有平灾结合的双重性。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由中央的城市道路将其
难广场区的周边。但是,不要进散设定,也不要设定特
别的区,只进行设置配置。
•
4.救援活动对应区:(1):为以消防、救援、医
疗救护活动、其他各种活动的空间等为主体的区。为了
达到空间的有效利用和设施的高效使用,使避难广场区
和防灾关联设施区相连接,或者一部分重复。(2):
对于避难者直接相关的医疗、救护等活动之外的各种活
钟、饮水处、洗手处等。
• 6.管理设施:仓库、车库、材料堆放处、垃 圾处理场、供水设施、排水设施、电力设 施等。
•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作为日本首 个广域防灾据点,其功能与以往的 广域避难场所不同,它可以容纳城 市大规模灾害的大型救援队,可以 接纳和运送全国及世界范围的救援 物资和大型器械, 是开展灾后救 援复兴活动的后方基地。
防灾公园概念是日本在1993年 颁布的《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首 次提出的,指“由于地震灾害引发 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 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 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起的 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
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
1.提供避难场所,为避难者提供基本
的生活条件和从市区火
灾蔓延等的安全性出发,设置于公园的中央,
根据必要在周围设置防火树林带区。此外,一
部分可以作为避难者的临时避难生活的空间进
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及功能

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及功能避难疏散场所是市民避难行动和避难生活的空间。
避难的安全性、时效性、成功性不仅取决于防灾减灾指挥机构的组织、指示、引导、劝告和市民的综合防灾意识、承载能力强弱以及志愿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影响力、号召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避难疏散场所的综合防灾能力、安全设施与安全保障、减灾资源的支持力度等。
城市避难疏散场所是城市总体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大中型城市都必须规划、建设满足市民避难需求的各类避难疏散场所。
避难疏散场所的定义避难疏散场所是市民避难的自由空间、绿地、建筑与设施。
避难需要避难疏散场所,避难疏散场所满足避难需求。
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建设与科学管理,为灾民避难提供安全与基本生活条件保障。
市民避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具有严重灾害发生时普遍实时实施的规律性。
为市民提供满足避难要求的各类避难疏散场所,是市民就近安全避难的空间设施保障。
避难疏散场所包括避难道路和避难所。
在避难道路上实现避难行动,在避难所内度过避难生活。
避难生活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起始阶段、稳定阶段、缩小阶段和撤消阶段。
(安全管理交流)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城市避难疏散场所可以划分为以下6种类型。
①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城市内的小公园、小花园、小广场、专业绿地、高层建筑中的避难层(间)。
主要功能是供其附近的避难者临时就近避难,也是避难者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疏散场所的过渡性空间。
②固定避难疏散场所。
面积较大、可以容纳较多避难者的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大型人防工程、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以及抗灾能力强的公共设施、防灾据点等,是避难者较长时间度过避难生活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固定避难疏散场所主要用于市民的避难生活。
③中心避难疏散场所。
城市的中心固定避难疏散场所,一般设城市抗灾救灾指挥机构、情报设施、抢险救灾部队营地、直升飞机坪、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站等。
大城市避难人口多的辖区,也可设立辖区的中心固定避难所,用作本区的抗灾救灾指挥中心。
(完整版)东京地区防灾避险绿地建设

4、公园设施
至于公园设施,最大程度的利用已有自然环境, 向能够进行安全、娱乐的方向进行建设。
公园内最大的“多目的广场”表面为微粒铺装, 可以进行橄榄球和足球运动。广阔的“儿童广 场——原野”铺有草坪,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 动。对原有树木进行保留的“季节之丘”,是春 天赏樱花、秋天赏枫树和银杏的地方。在附近的 “小动物园”中,亲子可以亲近孔雀、鸳鸯和兔 子等。
此外,为了确保生活用水,还准备了二眼防灾用地下水 井,可作为消防用水。平时则可以作为公园地标的 在数万人的避难生活中,厕所的设置也非 常必要。在该公园中,坐凳型、独立型等 4类厕所总计210个。坐凳型厕所在拆掉上 部木板时就可变为座式厕所。独立型在打 开地面上露出的铁盖口就可以使用。这两 种类型都是组装式,独立的便槽埋于地下。 在四周安置专用帐篷就可以进行安心使用。
公园面积为9.4ha,因为富有季相变化的自 然景观和开放性游憩场所而成为厚木市著 名景区。
2、作为防灾城市厚木市的象征
阪神大地震后,防灾山丘公园成为正式的 具有完善防灾设施的公园,并成为全国防 灾公园的范例。它与荻野运动公园、本厚 木田园俱乐部一起被指定为厚木市广域避 难场所,成为防灾城市厚木市的代表物。
另外,还准备了在医疗救护所使用的医药品和 残疾人轮椅、婴儿的奶粉和喂奶瓶、纸尿布等。
(3)300t的饮用水——耐震性贮水槽
灾害时引用水的确保成为重要内容之一。每人每天大约 需要3升水,如果2万人在此避难3天,需要18万升(180t) 的水量。在中心设施前面大草坪之下,埋设着3个100t的 耐震性貯水槽。该貯水槽与市民生活用水的自来水道连 接在一起,一直流动着新鲜生活用水。灾害发生时,由 于受震动影响连接自来水道接口处自动关闭,这就确保 了生活用水。虽然该公园仅可以容纳2万人避难,但从 饮用水来看可以提供大约3万3千人生活3天。
南施公园介绍

近日,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方洲路与南施街交叉口的南施公园经过完善升级,建设成为园区首个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南施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成,对提高园区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积极示范意义。
南施公园占地两万余平方米,依照国家规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中的最高等级——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平时是娱乐休憩之地,震时为救灾避难之所。
在火灾、恐怖事件等其他紧急情况发生时,公园仍可作为受灾民众疏散和临时安置的场所,实现多灾种的综合利用,进而全面提高减灾实效。
园内具备规范要求的综合设施配置,设有应急棚宿区六千多平方米,建设和配备了应急指挥中心、直升机坪以及应急医疗、卫生、安全和供电、供水、垃圾储运等场地、设施,可安置约700名受助人员30天以上。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防震减灾法规的落实情况得到各地、各部门的进一步重视。
江苏省及苏州市的地震、建设主管部门频繁开会,密集发文,建筑抗震工作的重要性尤显突出。
根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获园区管委会批准,园区规划建设局在不增加机构、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增挂了园区地震局的牌子,并在下属建设管理处设置地震办,负责处理日益增多的防震减灾工作。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园区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居住人口密度日益增大;适宜民众避震的空旷场地日渐减少,城市综合防灾功能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为解决这一矛盾,预防保护园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苏州市防震减灾规划(2007-2020)》和《苏州市地震应急预案》的精神和要求,参照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结合园区实际,把南施公园作为试点,建设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建设原则遵循“统一规划、平震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就近疏散、安全与通达”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原则。
南施公园建成后,平时是娱乐、休憩之地,震时为救灾、避难之所。
日本大型防灾公园设有防灾中心

筒 、简 易检 水 器 、简 易灭 火 器 、救 护 工具 、医疗 用
具、医药、饮用水、衣物 、压缩性食品 、消毒液等 。
日本 的大 中城 市都拟定 有防灾应 急方案 ,这 些方
27
域 面 积 的4 % 。 在 东 京 的死 者 中 有5 0 0k 被 大 火 烧 避 难 场 所 。8 多 年 过 去 了 , 日本 在 防 灾 方 面 取 得 了 良 4 9 0) 是 O
道 路 的 宽 度 不 小于眯 ,路 面 能 承 受 消 防 车 辆 。 公 共 消 灾 公 园 , 或 者 防 灾 公 园 没 有 整 治 好 ,就 被 认 为 防 机 关 或 地 方 民办 消 防 团 ,都 把 防 灾 公 园 视 为 防 灾 宣 是 市 长 的 无 能 和 失 职 , 是 法 律 所 不 容 的 , 因 此 日本 地 传 的 阵 地 、 消 防 培 训 活 动 的据 点 , 定 期 派 遣 消 防 职 员 方行政 长官 ,大多重视 防灾公 园的建设 与维护 。公共 或 消 防 团 员 到 此 辅 导 民 众 开 展 消 防 活 动 , 官 方 则 免 费 消 防机 构 的 行 政 长 官 对 此 项 工 作 也 多 视 为 自 己分 内 的 向 民 众 发 放 消 防 宣 传 品 , 地 震 体验 车 、 消 防 车 时 常驶 事儿 ,力争把它 做好 。而且越是在 历史上经 历过大地 入 防 灾 公 园 , 引 导 民众 登 车 , 体 验 地 震 或 火 灾 时 的模 震 的 城 市 , 对 防 灾 公 园 的建 设 投 资越 多 、 出力 越 大 , 拟 情 景 。 孩 子 们 更 是 常 常 在 防 灾 公 园 接 受 寓 教 于 乐 的 因 为 有 过 大 地 震 的经 验 教 训 。 12 ̄9 日, 日本 关 东 9 3 月1 防 灾 活 动 ,使 得 幼 小 心 灵 留 下 深 刻 的 防 患 意 识 。
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防灾公园概念是日本在1993年颁布的《城市公园法实施令》中首次提出的,指“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起的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但是,日本对公园及绿地防灾功能的重视却是始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
这次地震把东京40%的建筑物夷为平地,受害者超过百万人,死亡者多达9万人,其中90%以上是被大火烧死的。
也是在这场大震灾中,城市里的广场、绿地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对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效力比人工灭火高一倍以上,许多人由于躲避在公园内而幸免一死。
地震发生后,当时东京人口大约70%即157万的市民都把公园等公共场所作为避难处。
这次地震的深刻教训,促使日本把合理建设城市公园、绿地作为抗震减灾的基本方针之一。
防灾公园功能实用多样。
防灾公园主要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提供避难场所:临时避难场所、最终避难场所和避难道路。
临时避难场所包括紧急避难场所、临时集合场所或避难中转地;最终避难场所,也称固定避难场所,是居民较长时间避难的场所,能够给避难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避难道路为居民避难提供安全通道。
二是作为抗震防灾的据点:震后开展救援活动和指挥恢复重建活动的据点,进行防灾演习与抗震减灾知识教育的场所。
三是防止灾害,减轻灾害:减轻或防止火灾的发生与蔓延,减轻或防止易燃易爆物品发生爆炸造成的灾害,减轻或防止山崩等引发的灾害。
此外,防灾公园还有助于消防、救灾、情报收集与传递、运输等活动的开展。
防灾公园分类具体明确。
根据担负的主要职能不同,日本将防灾公园分为六种类型:一是面积在50公顷以上,作为广域防灾据点机能的城市公园,发生大灾害时,成为急救、各种减灾活动的据点;二是面积在10公顷以上,作为具有广域避难场地机能的城市公园,在发生灾害时收容附近地区居民,使其免受伤害。
依据灾害的状况、防灾设施的配置,有时也起广域防灾据点的作用;三是面积在1公顷以上,具有紧急避难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在发生灾害时,主要作为附近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或中转站;四是道宽在10米以上,具有避难道路机能的城市公园,用作去广域避难场地或其他安全场所避难的绿色通道;五是阻隔石油联合企业所在地带等与一般城区的缓冲绿色地带;六是面积在 500平方米左右的街心公园,作为邻近防灾活动据点。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

防灾避险的公园设计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承担起社区居民和城市居民防灾避险的功能。
为了确保公园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我们需要在公园设计中融入防灾避险的考虑。
首先,公园设计需要合理规划疏散通道。
灾害发生时,疏散通道是确保人员安全撤离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公园设计中,应预留足够宽敞的疏散通道,同时要考虑到不同灾害类型可能对通道的影响,如地震时可能导致建筑物垮塌,需要设立疏散通道穿越建筑物的设计。
此外,还可以设置指示标识和紧急避难点,方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找到避难地点。
其次,公园设计需要考虑防灾设施的设置。
防灾设施包括避难场所、避雷设施等,能够提供人们在灾害发生时的临时庇护和保护。
在公园设计中,可以设置避难场所,如建筑物或地下室,以保证人员的安全。
此外,可以考虑引入避雷设施,如避雷针和避雷网等,减少雷击灾害的危害。
再次,公园设计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灾害的发生往往与环境破坏有关,因此,在公园设计中,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可以采用生态景观设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
同时,可以考虑采用生态工程措施,如植被绿化、雨水收集利用等,减少水患和土地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最后,公园设计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培养。
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是防灾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公园设计中,可以设置防灾教育基地或展示馆,向公众普及防灾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可以开展防灾演习和培训活动,让公众了解防灾措施的实施方法和应急处置的程序。
总之,公园设计中融入防灾避险的考虑,可以提高公园的功能和价值,保护人们的安全和财产,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公园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疏散通道、设置防灾设施、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防灾避险场所。
同时,要注重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完善公园防灾避险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提高公园的防灾避险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功能1.1城市防灾公园日本对防灾公园的定义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中绿地”[1]。
1.2防灾公园的功能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
具体包括: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中心防灾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
2 国内外城市防灾公园的发展2.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防灾减灾实践城市防灾绿地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有许多建于地震区的城市,如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和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为了防灾减灾的需要,在灾后的重建规划中改变了原来的城市形态:由笔直宽阔的城市大道代替狭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两旁种植行道树,并且规划建设一些特大型的广场与之相连,使之成为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
2.2美国公园系统中的防灾规划美国1871年?0月9日,发生了著名的芝加哥火灾,中心市区受灾面积达730hm2,10万人无家可U]。
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美国开始考虑建造公园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分隔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
随后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在南部公园区的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设计中,规划了连接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的公园路。
路中间一条连续的水渠,连通了杰克逊公园的咸水湖和华盛顿公园的人工池,以起到疏导洪水的作用。
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提高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种规划手法与思想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第一个系统性的绿地系统规划——关东大地震复兴规划的产生[2]。
1883年,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的规划建设中,昆·布朗提出了“关于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的建议”,他认为该市拥有丰富的水系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又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园系统的建设应该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净化空气、防止火灾和传染病蔓延等作用。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强化整体防卫,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其“防灾型社区”需具备三大功能,即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
美国国土安全部规定社区事故风险状况评估要先确认社区易受灾的地点及环境,再确认灾害源及可影响的范围,找出易发生灾害的建筑或区域,并制作社区防灾地图等[3]。
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
2.3日本防灾公园的发展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
江户幕府时期,江户城中设置火除地,通过将沿街的建筑物往两侧后退,空出类似广场一样的空地,作为在火灾时的避难场所,并且防止大火蔓延,起到防火带的作用。
火除地具有防灾、集散、社交娱乐等功能,已经具备了城市公园绿地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时期。
为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众多问题,191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其中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入城市规划(表1)。
2.4我国防灾公园的发展(1)我国大陆地区的防灾空间规划我国大陆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灾害较多。
1976年唐山市大地震,是迄今为止400多年来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
震后重建的绿地系统规划为避难、减灾、减轻灾害损失提供了重要条件,扩大了市级公园面积,并且这些公园都与市区抗震通道相接,万一发生地震能使大型救灾专用车辆通行,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通畅及时,居民能迅速疏散到绿地中去。
而在我国台湾地区制定的都市防灾规划中注重防灾生活圈的建设。
在都市计划防灾空间六大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
2003年10月,北京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它拥有39个疏散区,具备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①应急避难指挥中心;②应急避难疏散区;③应急供水装置;④应急供电网;⑤应急简易厕所;⑥应急物资储备用房;⑦应急直升机坪;⑧应急消防设施;②应急监控;⑩应急广播功能。
北京已经计划在八大城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已建和在建的共有27处,目标是保证居民在10min内即可到达一个避难所。
西安、泉州、天津、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对防灾公园的建设也予以了高度关注,并着手开展;隹备、规划和建设工作。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力口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意见》,积极推动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建设思路、管理要求提出了建议。
2004年川月开始实施的《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各相关部门和各区县依据北京城市规划,在市民生活、工作地点周围,规划、建设和维护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保障在紧急情况下为市民提供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2}我国台湾地区的防灾空间规划我国台湾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
1996年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
防灾绿地系统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和缓:中绿地等。
并指出城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声、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
台湾“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
强化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随着灾后重建展开,根据城市遭受地震灾害所可能产生的避难行为与救灾作用,制定了都市防灾规划。
在都市计划防灾空间六大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表2)。
3 防灾公园体系规划3.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4]。
(1)一级避灾据点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
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
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3)避难通道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
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道。
为保证灾害发生后避难道路的通畅和避灾据点的可达性,沿路的建筑应后退道路红线5~10m,高层建筑后退红线的距离还要加大。
(4)救灾通道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身救灾的主要线路。
主要救灾通道的红线两侧,应规划宽度10—30m不等的绿化带,保证发生灾害时道路通畅。
3.2防灾公园布局原则(1)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除了防灾公园以外,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寺庙、空地等都可以选作避难场所。
配置防灾公园应当考虑对城市多种灾害的综合防灾,配合其他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
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条件极为敏感。
1996年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指出功能性绿地系统包括生态绿地系统、防灾绿地系统;景观绿地系统和游憩绿地系统。
防灾绿地系统主要包括防灾路径、防灾空间、防火绿道和缓:中绿地等。
并指出城市公园广大的绿地空间具有阻隔噪声、防尘等促进环境卫生的功能,并且可作为防空、避灾的紧急避难场所。
台湾“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
强化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随着灾后重建展开,根据城市遭受地震灾害所可能产生的避难行为与救灾作用,制定了都市防灾规划。
在都市计划防灾空间六大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空间(表2)。
(2)均衡布局原则即就近避难原则,为了使市民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到达防灾公园,防灾公园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城区。
过去规划中是以居民的活动半径(250m或1km)布置公园,但从阪神大地震震灾调查中得知,只要公园在可通行范围之内,距离与避难行为几乎没有相关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园设置标准必须还要考虑与人口密度相对应的合理分布。
(3)通达性原则为使灾害发生时避难人员可以顺利抵达并进入防灾公园进行避难活动,防灾公园的布局要灵活,要利于疏散,居民到达或进入防灾公园的路线要通畅。
(4)可操作性原则防灾公园的布局要与户外开敞空间相结合、与人防工程相结合,利用作为防灾公园的场地以及连接上述场地的道路现状,划定防灾公园用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疏散通道。
(5)“平灾结合”原则将有一定规模的已定防灾公园建成具备两种功能的综合体:一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能;二是配备救灾所需设施和设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够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
(6)步行原则居民到防灾公园避难一般步行而至。
因为严重灾害发生后,防灾公园用地比较紧张,内部一般不设停车场,较多的私人汽车进入其中将绐公园管理带来困难。
而且,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且道路上人多、车多,避难路线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拥堵,乘坐私人汽车避难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时间,冒更大的风险。
3.3防灾公园体系规划3.3.1防灾公园体系构成一座城市应当合理配置各种类型的防灾公园(图1)。
通常主要依避难人员停留时间与需求来作规划,配置具有二级避灾据点机能的防灾公园作为中心防灾公园或固定防灾公园,合理布局并规划建设一级避灾据点机能的紧急防灾公园。
由避难通道紧密联系的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和紧急防灾公园形成防灾公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