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公园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城市公园防灾避险方案

城市公园防灾避险方案

城市公园防灾避险方案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和休闲娱乐场所,一方面是城市居民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气候调节的重要因素。

然而,由于城市的灾害风险日益增加,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防灾避险方案,以保障公园内的人员和设施安全。

首先,要加强公园内的防灾设施建设。

公园应配备灾害预警系统,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多方面的预警设备。

预警系统应覆盖整个公园,并能及时发出警示,提醒公园内的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公园内还应设置报警器、灭火器等基本的防灾设施,以便在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时进行及时报警和灭火。

其次,要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对公园内的潜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

比如,对公园内的建筑物、景观设施、游乐设备等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公园内的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也需要经常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通过灾害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公园内的潜在安全隐患,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要加强人员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培训。

公园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开展防灾及安全教育培训,向公园内的游客介绍常见灾害的预防和自救知识,提升游客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公园管理部门还可以组织模拟演练,让游客了解和熟悉应急逃生通道和设施的使用方法,提高其应对灾害的能力。

最后,要加强公园的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

绿化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特色,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和生态修复,可以减少洪涝、滑坡等灾害的风险。

在公园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如山体、河流等,避免在潜在灾害危险区域进行建设。

此外,公园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公园内的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综上所述,城市公园的防灾避险方案包括加强防灾设施建设,进行灾害风险评估,提升人员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以及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

只有全面考虑公园内的安全因素,做好灾害防范和应对措施,才能够保障公园内的人员和设施的安全,让公园成为城市居民的安全避难所。

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

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

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城市绿地防灾避灾方案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建设密度增加,城市绿地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绿地不仅能提供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灾害风险、提升城市的抵御能力。

下面,我将提出一些城市绿地防灾避灾的方案。

首先,建设泄洪空间。

城市常常由于排水系统设计不足而出现内涝现象,这是灾害风险的一种。

为了减轻排水压力,可以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绿地,将其作为泄洪的空间,以减少雨水径流的压力。

例如,在城市低洼地区或河流两侧,可以建设自然湿地或人工湖泊,作为临时储备洪水的空间,降低洪峰水位,避免洪水泛滥。

其次,构建植被护坡。

城市山体或河岸的护坡是防止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关键。

通过植被护坡,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冲击力。

因此,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应该优先考虑设置植被护坡,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灾害预防措施。

再次,推进城市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是一种创新的城市绿地形式,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气温上升,改善热岛效应。

此外,屋顶绿化还可以吸收雨水,减少径流,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对于防止城市内涝、减轻洪峰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城市规划者应该鼓励、推动屋顶绿化的普及和发展。

最后,加强公园与绿地的建设。

公园和绿地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锻炼身心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城市防灾避灾的关键区域。

公园和绿地的植被可以降低风速、吸收水分,起到减轻风灾和洪灾冲击的作用。

此外,公园还可以为居民提供避难场所,在突发灾害发生时提供安全保障。

因此,加强公园和绿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绿化空间,是城市防灾避灾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在防灾避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灾害风险,提升城市的抵御能力。

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应注重绿地的保护与建设,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安全提供保障。

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防灾设 施 是 防 灾 功 能 的 基 础 与 保 障 。包 括 情 报设 施 ( 时 广 播 设 备 、 信 设 备 和标 志 、 报 设 灾 通 情 备 ) 水 设施 ( 、 抗灾 贮水 槽 、 时 用水 井 、 水 设备 以 灾 散 及水 池 、 流 等 ) 能 源 与 照 明设 施 ( 种 备 用 电源 水 、 各 与太 阳 能 照 明设 备 ) 防 灾 树 林 等 植 被 、 后 用 厕 、 灾 所 、 灾物 资储 备 仓 库 ( 救 内存 确 保 居 民基 本 生 活条 件 的紧急救 灾物 资 ) 以及 公 园 内 的道 路 与广 场 ( , 包
成为孤儿 , 直接 经济损失达 5 .8亿 元。19 44 9 5年
1月 1 日 日本 阪神 . 路 7 2级 大 地 震 , 成 经 7 淡 . 造
济损失竟高达 1 0 0亿美元… 。无数惨痛的教训 0
表明 , 经济 增 长必 须 与 生 态环 境 保 护 、 代 灾 害 防 现 御等 相 关 工 作 协 调 推 进 , 是 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这
必要 条 件 。 由于 城 市 灾 害具 有 起 因 复 杂 、 发 性 突
1 防灾型公园的防灾机能和防灾设施
1 1 防灾功 能 .
强 、 以预 知 的特 点 , 何 城 市 都 必 须 增 强 应 付 突 难 任 发事 故 的安 全 保 障 能 力 , 须 构 建 科 学 、 效 、 必 有 完 善 的应 急避 险 场 所 体 系 。公 园 绿地 具 有 开 敞 的 空 间, 当城 市 灾 害 ( 地震 、 灾 、 疫 等 ) 生 时 , 如 火 瘟 发 公
成重 大 经 济 损 失 , 如 17 例 9 6年 7 月 2 日 0 8 3时 4 2分 发 生在 中 国唐 山 的 里 氏 7 8级 大 地 震 , 时 . 震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论文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建设论文

浅谈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摘要:城市防灾公园是重要的避难场所,其具有供居民避难以及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条件、防灾减灾、情报收集与传递、医疗与救护、运输基地等功能。

规划建设防灾公园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本文以南宁市南湖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为实例,介绍了防灾公园的作用与功能,提出其规划时应注意的内容。

关键词:防灾公园、减灾功能、避难场所前言近年来我国频发发生的地震灾害让很多人意识到,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也是灾难来临时保障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

当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避难所设置得当与否,对居民安全避难、震后有效救援以及城市恢复重建都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险功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避险能力,国家建设部要求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因此,强化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难职能,已被国内不少城市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1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体系构成1.1 防灾公园的定义防灾公园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

1.2 防灾公园的体系构成由避难通道紧密联系的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和紧急防灾公园形成防灾公园体系,通常主要依避难人员停留时间与需求来进行合理规划配置。

1.2.1 中心防灾公园具有中心避难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大规模公园,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市民服务,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

主要是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提供灾后城市复建完成前进行避难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当地避难人员获得情报信息的场所。

因此,必须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及可供庇护的场所。

1.2.2 固定防灾公园具有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功能的城市公园——即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主要公园,用作灾害时人们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

城市安全空间设计研究:兼议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的指标配置

城市安全空间设计研究:兼议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的指标配置
基础 设施
操场
完 备的
主 空 场地 旷
要 1 C ~ 5 0 评 。0 C口 5 0 m2 00
二 路旁 使用的 地或大 化带 础设 完备 但 较大 酌未 空 型绿 基 施不 面积
容纳 人 数较 多
中 图 分 类 号 :X 1 32
文 献 标 识码 B
类 型
满足避 爽 人员在 相 应类 别场 所 内一定 时 间内的 生活 用水 消 防 用水需 要 ,基
“ 全 奥 运 目标 的 实 现 视 为 成 功 奥 运 安
估 差 人数
本满足 临 时供 电基 本生 活要 求 .需经 过较 长 时间的 设施 整治 才可 发挥 相应 避
灾 场所 的救 援功 能


基础 设施 完 备 交 通极 为方 便
> 米 8 1 5米

避灾 场所 进 出口处 道路 有效 净 宽能满 足 消防车 进入 为准 .并且满 足设 防烈 下道 路完 好或 轻微 破坏 场所 进 出口处 道路 有效 净 宽能 满足 顺畅 的交 通往 来 并且 满足 设 防烈度 下道 路完 好 或轻 微破 坏 保证 物 资的顺 利抵 达
会 的 标 志 。 国 内 外 事 故 与 灾 害 的现 状
避 灾
计 算 的避灾 人 数 确 定 6 7 8度下 避灾 场所 责任 区内所 需 避灾 人数
发 展 一 再 证 明 ,面 对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新 格 局 ,城 市 安 全 风 险 与 日俱 增 ,使 原 来 安 全 的 城 市 , 原 来 安 全 的 空 间 、 原 来 尚 宜 居 的 城 市 面 临 无 法 摆 脱 的 灾 变 及 隐患 。 在 国 内外 诸 届 安 全 城 市 及 安 全 社 区 评 价 中 ,愈 来 愈 多 的 共 识 是 没 有 安 全 何 谈 城 市 品 质 ,没 有 安 全 何 谈 城 市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2 0 0 7年 8 月 7 日 ~ 8日 , “ 美 灾 害 防 御 研 讨 会 “ 在 北 中 京 召 开 ,笔 者 的 大 会 论 文 是 “ 国 城 我

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防灾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木材 工业研 究所 , 北京 109 ;. 国农 业部林 务局 林产 品实验 室 , 00 1 2 美 麦迪 逊57 62 9 ;3 国威 斯康星 州艾 里森 树木保 护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罗 3 2—38 . 美 维
纳5 5 3 ∥林 业科学 . o 8 4 5. 1 9 1 3 9) 一2 o ,4 () 0 ~14 一 介 绍 弹 性 波层 析 成 像 技 术 应 用 于 活立 木 内部 缺 陷 检 测 的研 究 现
0 200 8 045 2 0・5 林 业 工 程 2 5
关键 词 :弹性 波层析 成像 技术 ;无损 检 测:活 立木 ;腐朽
0 2 04 8 80 0 2 20 ・55
传 感器的数量 与分布对应 力波检测原 木缺 陷效 果的影 I =E et o 1  ̄ f c f s
s n o u n t d pl a it b t n ts n e ul flg dee t e s rq a ty a a rd sr ui o e t g rs t o o f c i n n i on i s s
已成为 一项 不容 忽视 的艰 巨任务 .在 城 市各 类防 灾 系统 中 ,公 园 绿 地是 一种 既能 为城 市居 民提供 自然 游 憩空 间 、改 善城 市生 态环
境 , 同时又 能发 挥避 难疏 散 的重 要 作用场 所 . 以唐 山市 凤凰 山公 园扩绿 工程 设计 方 案 为例 ,说 明 公园 在规 划 设计 时 ,应 把 ” 灾 ” 防 理 念加 入到 常规 公 园的 设计 中. 其 中重 点研 究 防灾 设施 布置 、道
5 8
C ieeS ineAbtat C ieeE i o ) hn s ce c srcs( hn s dt n i

防灾公园的“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思想

防灾公园的“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思想

第29卷 第4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29 No14 2007年11月J 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c Un i ver sity(Na tur a l Science Edition)Nov.2007文章编号:1674-0262(2007)04-0149-03防灾公园的“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思想苏幼坡,初建宇(河北理工大学建工学院,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河北唐山063009)关键词:防灾公园;平灾结合;游憩设施;防灾设施摘 要:城市公园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的“平灾结合”是防灾公园的重要设计思想,确保一个公园具有一般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

探讨了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公园入口形态与外围形态,抗震减灾用水设施与水景设施,厕所,公园树木与防火树林带,广播设施、通信设施、发电设施、照明设施诸方面的“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平灾结合”是规划设计防灾公园的基本原则[1]。

平时利用游憩设施供市民、游人观赏、休憩;灾时启用防灾设施,供市民避难。

游憩设施和防灾设施的和谐与整合是防灾公园的重要设计思想,通过和谐设计使一个公园具有一般城市公园和防灾公园的双重功能。

可以认为,防灾公园是增加了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或防灾公园是同时具有游憩功能和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

1 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避难疏散场所特别是其中的固定避难所是防灾公园必备的防灾设施。

固定避难所是在园内广场、绿地上搭建避难空间设施(帐篷等),供避难者安全避难。

防灾公园必须实现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的和谐设计。

平时是公园广场、绿地,灾时启动防灾设施,转化成避难所。

公园广场、绿地的防灾功能划分、避难所的布局、灾时向防灾公园的转化程序是和谐设计的要点。

防灾公园的规模是影响避难所与公园广场、绿地和谐设计的重要因素。

面积小于011公顷的防灾公园只能用作紧急避难所,其内不设避难空间设施;1公顷以上的用作固定避难所,是居民避难的主要场所;大于50公顷的用作中心固定避难所,其内设直升飞机坪、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救治中心、救援部队营地、运输车辆基地等[2]。

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设计

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设计

【 关键词】 应急避难场所 ; 防灾公 园; 防灾改造 ; 平灾结合 【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6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 编号】 1 0 0 1 — 6 8 6 4 ( 2 0 1 3 ) 0 3 — 0 0 1 8 — 0 3
基于对应 急避难场所认 识 的不断提高 , 国内城市 逐渐开始重 视应 急 避难 场所 的建 设… 。国家 有关 的 法律法规也强调 要 建设城 市应 急避 难场所 , 如《 城乡
[ 5 ] 葛丹东. 中国村庄规划的体 系与模 式 一当今新农村建设 的战
参考 文 献
[ 1 ] 孙百 凯。 周 良君. 新农 村住宅建 筑及其 布局的规划探究 [ J ] . 中
国高新技术企业 , 2 0 0 9 , ( 1 4 ): 1 8 4—1 8 5 .
略与技术 [ M] .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 0 1 0 .
准等仍有待 完善 。文 中将结 合 古徐广 场 改建 为地震
应急避难场所的案例 , 分 析探讨 目前 我 国城市 普通 公 园的防灾规划设 计存在 的问题并 提 出相关 建议 , 以期 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供 借鉴。
1 项 目背 景
古徐广场 整体地 势较 为平 缓 。北 部 为 大面 积草 坪, 宽 敞开阔 ; 东、 西部 为 自由型休 闲绿 地 , 植 物茂盛 ,
类避难空 间。 场地 周 围多 为多层行 政办公 区, 其 中北 部 紧靠新建县政府 办公楼 , 便于灾后救灾功能转化。
住宅 的规划布局 、 村镇公共 空间 的营造等几个 方面 进 行 了探讨 和研究 , 提 出了改 进建 议和具 体措施 , 可有
效提高寒地村镇 住宅的居住 热舒适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一、防灾公园的功能与类型(一)防灾公园的定义防灾公园,是指平时作为一般公园使用,但同时具有明确的防灾功能,灾时能开展医疗急救活动、复原与重建活动,发挥避难场所、避难道路、火势蔓延的延迟与阻断等多种防灾功能的公园。

(二)防灾公园的功能考虑平灾结合,防灾公园的平时的功能为景观美化、生态保育、休闲游憩等。

防灾公园在灾时、灾后应具有的功能,随受灾初期(受害到3小时内)紧急阶段、应急阶段(约发生三天左右)、恢复重建阶段(三天以后)的时序变化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避难、减灾、信息传达、医疗、卫生、运输等基本功能。

具体的功能分述如下:①避难。

因火灾蔓延、房屋烧毁及倒塌,防灾公园可作为紧急避难的场所、临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地、最终避难所、避难道路、临时的避难生活场所。

②减轻灾害影响。

防止及减轻火灾、爆炸等灾害,以及缓和、防止山崩、土石流等自然灾害、并提升避难空间的安全性,为防止及延迟街坊大火的蔓延、以及保护避难空间中避难者免受街坊大火辐射热的侵袭,并提升避难场所的安全性。

③情报的收集及传达。

警报及预报等灾害发生前的情报传达、灾害时的灾害状况、伤亡受损状况、避难、安全确认、救助、救援、紧急应急物资及生活相关的各种情报收集及传达。

此外应包含救援活动等指挥、调整相关情报的收集及传达。

④支持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

支持消防机关及地区居民所进行的各项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等据点。

⑤支持临时避难生活。

提供避难生活上必要的饮用水及其它用水、临时厕所、照明、能源、食物、生活日用品、生活日常所需器材、临时避难生活空间,支持临时避难及紧急避难生活的空间等。

⑥支持防疫、清扫活动。

支持检测水质及消毒等防疫活动、清扫活动、垃圾处理及水肥处理活动。

⑦支持救灾的运输。

提供救助及救援方面必要器材、人员输送的中转空间,用作直升机停机坪。

(三)防灾公园的类型防灾公园的类型可依据其功能、规模、面积、形态、道路宽度及服务半径等,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将防灾公园划分为六种类型(表4-6)。

表4-6防灾公园的类型二、规划设计内容①现状调查与分析。

对规划区内现状所有的公园进行调查,并评价其在防灾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②防灾公园空间体系布局。

指定防灾公园的位置,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公园进行科学的组合,形成完整的防灾公园体系。

③园内防灾设施设置。

对防灾公园内的防灾空间和设施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

三、规划设计方法(一)防灾公园评估如要了解城市中存在的公园其是否具备防灾公园的功能,可从评估规划区的危险度及防灾公园的安全度两方面着手,以下举例说明作为重要避难场所的防灾公园的评估基准。

1、规划区危险度的评估项目(1)规划区基本条件①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②规划避难圈域内的人口数。

(2)防灾分区的状况①人口密度。

②现状避难困难区的面积;例如到达市级避难中心或街区外安全场所的步行距离超过2km 的地域面积,以及有效避难面积低于2 ㎡/人的地域的面积。

(3)防灾分区的危险度①耐火区域面积比率。

②木构造建筑物的占有率。

2、防灾公园安全度的评估项目防灾公园安全度的评估,即防灾公园的防灾性能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项目:(1)公园基地、避难安全性①公园基地的安全性。

②防灾公园的规模。

③有效避难面积。

④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及延烧防止功能。

⑤避难时的可达性。

(2)紧急避难、救援活动支持功能①紧急避难支持功能:饮用储水槽、水井、可作为生活上多方面使用的水利设施、储备仓库、广播设施、情报提供设施、厕所、紧急照明设施、紧急电力供给设施。

②救援活动支持功能:直升机停机坪(场外停机坪或紧急停机坪)、紧急车辆停车空间、救援活动用帐棚扎营用地。

(3)综合、高效的防救灾功能①确立地区防灾计划内的定位:制定灾害时的紧急应变计划。

②与相关设施的配合:与警署、消防站等或医院、福利设施等防救灾相关设施间的距离,以及灾害时的合作运作体制。

利用上述的评估项目,可分别赋与不同的评估值及相对应的基准值。

此外,将街坊的危险度评估及防灾公园的安全度评估值加和后,判定防灾公园的等级并了解其缺点,以便作为改善之处,以提升防救灾避难功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二)防灾公园空间与设施规划重点防灾公园规划需兼顾平时与灾时,因同时间人车在园内各空间流动,使用人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空间设施应有多重对应的机能,其规划重点如下:①广场区可由主入口快速通达,以防火树林、洒水设施保护而且开阔性要佳、避难空间要足够,其形状以方形图形较为合适。

让灾民第一时间进入避难,首重环境安全,以安抚灾民恐惧不安情绪。

②入口有足够规模能让避难者、车辆依序顺畅进入;主入口空间表达空间意象特殊、视觉强烈;防灾公园外围应能安全、方便进入。

③园道线形满足人车流动顺畅性,而园道在灾时也是避难、救援、救护的动脉。

④防火树林带栽种的树种以叶肉厚油脂少、水分多之常绿乔木为主,避免栽有刺植物。

⑤紧急厕所应有全天候、全方位服务设备及功能。

⑥紧急广播设备造型配合景观,可在园区内任何角落清晰听到广播内容。

配置高科技通讯设备,固定的通信设施可以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

⑦紧急供电系统具有多种发电方式备用,可以随时保障公园管理中心和信息通信设备的供电。

⑧紧急照明设备采用节电科技,明确导引安全避难。

⑨储备仓库近指挥中心(管理中心)和出入口,便于接收、发放物品。

⑩具备良好的直升机起降空间以及飞行轨道所需要的净空控制。

(三)防灾公园的设置标准各等级防灾公园由于所处位置不同、用地规模不同等等,在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对于不同的层次和类型的防灾公园,需设置不同的配置标准。

例如下表4-7、表4-8分别是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各类型防灾公园的项目配置标准。

表4-7 各类型防灾公园种类与配置标准表4-8 各等级防灾公园设施构成(四)各类型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点不同层级的防灾公园在平日仍应发挥环境保全、休闲游憩的功能;因此,防灾公园规划在其分区配置、流线与设施设置上,需要考虑不同功能间的整合与弹性变换。

不同规模的防灾公园因扮演角色不同而有分区与设施需求的差异,但各类防灾公园必须确保空间安全,才能确实满足避难行为。

规模大的防灾公园必须满足多重功能,且分区较明显;小规模者可能不设定使用分区,从而保持空间使用的弹性。

1、广域防灾公园①广域防灾公园的位置多位于市郊或市区边缘,面积广大,必须考虑周边主要道路的可达性,面临主要避难人潮方向设置一个以上的出入口。

②设置周边缓冲林带,种植防火树种以形成火灾时的阻燃带,平时则可发挥景观缓冲、净化空气、水土保持与生态栖地的功能。

③选择园区内坡地平缓(<10%)、地质土壤稳定、高程适合(低地恐有积水困扰)的安全地点设置避难广场区。

广场区与主入口间距离不宜过远,有清楚主动线串联,采用透水铺面,并适当区分为若干相临之中小型广场,灾时可弹性提供为居民避难、救灾人员集中、医疗救护、物资收集分发等不同空间,以维持救灾秩序。

平时则供为各类游憩活动之使用空间。

④广场区旁应有草坪区,提供为灾时避难搭设帐棚使用。

草坪区地形应以中心略隆起(>2%)、周边排水的平缓地形为宜,大小草坪配合广场可提供最大避难面积,其间可有植栽以缓冲柔化空间视觉条件。

⑤园区设置水池、水景,并有水质过滤净化设备。

水池平时可为滞留池,景观池或生态池,灾时提供生活用水使用。

若有自然水源或天然溪流经过时,应于入水口设置过滤设施,以确保水质与水源通畅。

⑥园区主体建筑应邻近广场、草坪区,平时为园区管理服务或解说中心,灾时作为指挥中心,建筑内设置卫星等相关通讯设备,旁临的开放空间(广场或草坪)则提供为大型直升机升降使用。

规划时还应考虑直升机升降所必要的净空空间的保留。

⑦考虑避难所需的各类生活设施,如厕所、盥洗间、照明设施等,可分散配置于避难空间周边,平时提供游憩活动使用,灾时视需要配合增加临时性设施。

⑧广域防灾公园在救灾避难时序中,可能有搭建组合屋充作医疗、办公空间的需求,园内各类设施构件应有变换功能的考虑,以掌握救灾的时效性。

⑨园区中必须设置耐震性水槽、紧急用水井、储备仓库、紧急电源(如太阳能)不断电系统等,以提供灾时急需。

停车场及主流线的路灯(或照明设施)尽可能保留一部份运用太阳能或太阳能蓄电池的替代能源。

⑩园区的主流线应串联上述各类避难空间与停车场,并适当区分大型车辆运补资源与人员活动使用两种不同型式的路线,可减少避难与救灾的冲突。

2、地区防灾公园①因位于市区中,为确保安全性的避难空间,公园周边与潜在灾害发生率较高的街区间应有缓冲林带,以形成阻燃带或阻挡坠落物。

②邻近街区均应有出入口设置,可为不同尺度和形式,以利于居民避难使用。

③为灵活运用搭配广场与草坪,提供灾时避难使用,场地设计中不宜有复杂的高程或坡度变化,如假山或过陡的土丘。

④考虑服务半径2 公里内的避难人口需求,设置厕所、耐震性水槽、照明、紧急电源、储备仓库等设施。

⑤设置水池、水景或喷灌设备可提供水源,增加防火树林或绿带。

⑥园内主要交通流线的设置必须考虑救援、救护车辆的通行。

3、小区、邻里防灾公园①由于位居小区中,且面积不大,应以缓冲树林或绿带及可提供为临时避难使用的广场、草坪为优先配置,平时则为配合小区活动宣传防灾避难知识的场所。

②平日使用的休闲设施可集中或弹性设置,避免因灾时倒塌,影响公园避难空间的有效性。

③考虑紧急照明及太阳能设备的设置,以保障避难道路径的正确指引。

④设置避难逃生标志及紧急广播设施,有效引导居民的避难行为。

⑤若有地下水源,则应设置紧急用水井,并明确树立清晰的标志牌,供平时管理与紧急的使用。

4、一般邻里公园①以满足平日休闲活动使用,但仍可为紧急避难、救援的小规模空间。

②设置避难逃生标志与紧急广播设施(含不断电系统),有效引导居民避难行为。

③考虑紧急照明及太阳能设备的设置,以保障避难道路径的正确指引。

④若有地下水源则应设置紧急用水井或帮浦,并明确树立清晰的标志牌,供平时管理与灾时的紧急使用。

(五)防灾公园的设施配置1、避难行为与防灾设施需求防灾公园需引入的空间设施,主要包括园路与广场、植栽、与水相关设施、紧急用厕所、信息相关设施、能源照明相关设备、储备仓库、管理办公室等(表4-9)。

以避难行为而言,避难者循避难道路径进入防灾公园,其在公园出入口必须考虑一小时避难时间内所需的出入口宽度与避难者进入公园的群流避难速度。

除应于出入口考虑无障碍设施外,为防止大火对避难者的威胁与不舒适感,于入口处应设置洒水系统,以确保进入避难者的安全。

为确保进入避难广场的避难者安全,必须于避难广场四周设置防火植栽带,一方面减低大火蔓延的威胁,另一方面减少大火辐射热对避难者的不舒适感。

依不同防灾公园层级规模设定,避难广场周边于1 至3 小时临时避难与三星期内的长时避难,需分别提供避难者生活所需的相关设施,包括避难广场、紧急用厕所、水资源相关设施、信息相关设施、能源照明相关设施等,而储备仓库与管理办公室则能提供长期避难阶段救援活动对应所需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