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例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绿地公园是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绿地空间,拥有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等功能。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也在增加,因此,完善绿地公园的避难防灾功能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防洪、防风、安全避难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绿地公园应完善防洪功能。
在城市化过程中,水泥化和建设覆盖面的扩大导致了城市的洪涝风险增加。
绿地公园作为城市的“肺”,应该充分发挥其吸收雨水的功能。
比如,可以在绿地公园中设置花坛或草坪的地面设计为透水性,以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进入地下,减缓雨水径流的速度。
此外,可以在绿地公园中建设水池或蓄水池,用于储存雨水,在暴雨来临之前进行合理的排水,确保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会因为暴雨而超负荷运转。
其次,绿地公园应完善防风功能。
自然灾害中的风灾经常伴随着雨水灾害,其破坏力很大。
因此,在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中,应考虑建立合理的风道和防风带。
比如,可以沿公园周边植被密集的地带增加鸿雁木、柏树等防风树种,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减轻风的影响。
同时,在公园的开放区域增加合适的围挡,如栅栏或矮墙,能有效地遮挡风力,提供舒适的环境。
最后,绿地公园应提供安全避难场所。
灾害发生时,市民需要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尤其是在地震、台风等灾害中。
因此,绿地公园应该配备相关的避难设施,如应急救护站、地震避难厂房等。
同时,公园应配备足够的座椅和帐篷,为避难人员提供临时休息的场所。
并且,公园的交通网络应该完善,方便避难人员的疏散和救援人员的进出。
除了以上措施,绿地公园的管理与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公园应建立健全的灾害应对预案,培训公园员工的防灾应急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其次,公园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生态设施,确保其运行正常。
此外,公园应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防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完善绿地公园的避难防灾功能对于城市的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绿地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应承担起减轻灾害风险、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改造设计初探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改造设计初探摘要:防灾避险是城市公园绿地的一项重要功能,如何对现有的公园绿地进行适当改造,使其进一步满足防灾避险的需要,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怡翠公园的应急避难场所改造设计为例,对该类型的设计改造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绿地空间;改造设计1 概况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的绿化用地。
其防灾避险的功能,包括减轻或防止火灾的发生与蔓延,有效减轻爆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后作为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等。
相对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在防灾避险绿地的研究和规划建设上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1993年北京最早提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至2003年北京建成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城遗址公园。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防灾避险场所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
震后各级政府对城市应急防灾场所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加紧了城市防灾规划的步伐。
苏州、厦门、武汉、烟台、佛山等众多城市纷纷开展了防灾规划的修编。
防灾绿地作为城市防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一轮建设高潮。
2 项目介绍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建立健全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措施,2009年8月,依据桂城中南片区总体规划,结合桂城东板块现状,按照“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分布建设,逐步完善”的规划理念,桂城有关部门着手开展了桂城怡翠片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工作,计划通过改造将怡翠片区建成桂城应急避难疏散、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多功能场所。
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利用综述

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利用综述摘要:人类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防灾避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持续恶化及社会的复杂变迁,各类灾害愈演愈烈,灾害治理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
各国不断提高对防灾、应急避难等议题的重视。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各类高频、大破坏力灾害事件的影响,政府、社会和学界对应急避难工作一直十分重视。
此外,安全视角下的可持续街区理念认为应急避难场所构成了应急状态下的城市“街区”,是可持续街区的安全能力表征并提供了构建动力。
基于此,对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利用综述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公园绿地;防灾公园引言为了提高市中心停车绿地的应急功能,还建议增加应急场所停车绿地的基础设施,如安装应急景观和定期维护应急场所。
市中心的避难场所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设计师和相关政府人员共同努力,确保避难场所生活中的市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国内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应用实践中国大陆地域辽阔,灾害种类繁多且频发,应急避难实践经验丰富,政策也一直在跟进,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2003年,应急管理体系简易,高度集权,单一部门应对单一灾害;第二阶段为2003年,“非典”事件推动中国始建一案三制现代应急管理体系,该体系历经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雅安大地震,受到了反复检验。
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2003年,也是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竣备年,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正式建成,其公园绿地承载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光应急疏散区便多达39个。
随后短短几年内,北京市新增了28处应急避难场所,为全国范例。
成都、厦门、天津、南京、南宁、邢台、松原、威海、长春、营口等10余个城市也积极筹划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
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的中国应急管理部将全国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纳入统一体系,有利于全国各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的统筹规划和监管。
地震凸显绿地公园防灾功能

地震凸显绿地公园防灾功能城市应多留“生命绿洲”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灾害,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强烈震感。
地震发生时,在上海延中绿地、陆家嘴绿地等大型公共绿地,几乎站满了从周围办公楼疏散下来的人群;与此同时,在重庆市不少地区,一些市民产生恐慌心理,陆续来到花卉园避震,深夜高峰期人员达到5万余人,当天打开大门让群众疏散避难的还有鹅岭公园、南山植物园、动物园、石门公园等……规模不断扩大的城市,面对各种灾害袭击,其脆弱性也不断显现。
曾有专家指出,地震灾害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成正向放大增长,如果将20世纪后10年与前90年相比,地震灾害的单位时间经济损失提高了数十倍。
城市越大,在地震面前显得越为脆弱。
试想,摩天大楼要是在地震中突然倒塌,其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肯定十分巨大。
而与高楼数量猛增相反的是人均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相对于城市高楼、桥梁等硬件环境而言,空间相对开阔的城市绿地、公园是具有避难防灾功能的重要柔性空间。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居民可从震坏的建筑物中疏散到就近的空旷地带,从而减少人员伤亡。
由于绿地公园地势平缓,建筑稀少、低矮,不仅可以作为灾民的临时生活住所,也可作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临时医院的所在地和救援直升飞机的起降地。
同时,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绿地也是天然的防护屏障,能有效减轻爆炸、燃烧产生的破坏、冲击,从而成为灾民紧急避难场所。
在一些灾难如战争中,城市绿地还可以起到提供掩体、隐藏目标等作用,真可谓“生命绿洲”。
著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参加过新唐山城市规划工作,他在总结唐山大地震给后人留下的教训时,就强调了绿地的重要性。
他说,在地震中,绿地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离、避难作用。
唐山地震时,凤凰山公园大片的绿地救了不少人。
地震后,唐山在城市的规划中,很重视保留绿地。
然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是,好多地方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片的绿地被无情地“吃掉”了。
据报载,最近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心区拟建集办公、酒店、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上海中心”,其建筑高度达580米,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与此同时,深圳市欲在光明新区轨道交通6号线沿线兴建三簇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高度分别为200米、150米、100米,每簇建筑可居住至少达几万人。
银川森林绿地防灾避难规划的案例研究

银川森林绿地防灾避难规划的案例研究摘要:为推进本市防灾避难场所的整体改造建设,对森林公园防灾避难现状情况进行分析,对公园的布局模式进行了平灾结合设计,完成了银川市森林公园绿地防灾避难规划设计图,为森林公园防灾避难的实际工作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力求推进银川市的灾害研究。
关键字:森林公园; 防灾避难; 应急The case study o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of forest green space in YinchuanAbstract:To advance the shelter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city, the author to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situation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in Forest Park, meanwhile, it is completing the design on the layout of the park, in the end, the author complete the Planning Design of city green space disaster prevention of Forest Park in Yinchuan, giving some thinking for the futur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refuge space and other relevant refuge space of city buildings.Key words:Forest Park Disaster PreventionEmergency1、研究背景2011年“3.11日本8.9级大地震”震惊全球,作为领国的我们也意识到了提高城市抵御灾害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

绿地公园应完善避难防灾功能规模不断扩大、密度日益升高的城市如何应对各种灾难突击?怎样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公园等资源,不断完美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不久前,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完美城市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险功能,提高城市综合避险能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看法》。
笔者以香港的城市公园绿地在防灾避险方面的阅历为例,谈谈怎样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完美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
城市绿地公园的防灾功能规模不断扩大、密度日益升高的城市面向各种灾难突击,其软弱性也不断显现。
因此,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公园等资源,不断完美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尤显重要。
在突发灾害消失时,城市绿地、公园多方面的防灾功能详细包括:防洪、抗旱、保持水土;避震,一般地震发生后,部分树木不致倒伏,可以利用树木搭建帐篷,发明避震的暂时生活环境;防火,一定面积规模的城市公园等绿地,能够切断火灾的扩散,防止飞火延烧,在熄灭火灾、控制火势、削减火灾损失等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很多绿化植物枝叶中含有大量水分,一旦发生火灾,可以阻挡火势扩散扩大;防风,北方城市的风沙、沙尘暴,沿海城市的海潮风、风暴等灾难经常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
另外,因为绿地公园地势平缓,建造稀有、低矮,不仅可以作为灾民的暂时生活住宅,也可作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暂时医院的所在地和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地。
为了完美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其计划设计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防灾公园内广场的位置和规模对需要避难的人员来说是须要和充分的;从防灾公园周边的火灾延烧情况来确保其平安性;周边街道发生火灾时,没有热气流辐射热、飞火等对避难者构成的危急;公园内,没有发生灾难的因素或扩大因素;能够供应避难者生活所需的饮水、食品等的应急用品。
香港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香港曾发生过包括台风、暴雨、事故火灾、疫病等在内的多种大型灾难。
尽管香港有很完美的应对莫测风云及事故灾难的社会系统,但在城市防灾措施及防灾空间设计上仍缺乏更深层的防灾意识及应急策略。
衡水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

衡水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作者:高红列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06期摘要:衡水市未来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级,具有潜在的地震危害,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人口较为稠密的城市,把城市避灾、减灾绿地体系纳入到城市减灾体系中,并对减灾绿地体系中的城市公园、道路绿地提出规划设计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防灾避险;绿地规划1 衡水市地震地质概况衡水市区地壳表层属第四系地层,地表原状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一般在100~120kpa之间。
衡水市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级,河北平原活动构造带在市区西侧和东北侧穿过,对市区影响较大。
主要断裂无极—衡水大断裂、沧西断裂、衡水西断裂、明化镇断裂、马村断层,均形成于晚第3纪以前,全新世以来无活动迹象,为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属区域性较稳定地区。
2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作用防灾避险绿地是城市综合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等典型城市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发生时,城市园林绿地同学校、步行空间、站前广场、户外停车场、体育场等其他城市开敞空间共同成为防灾、减灾及救灾场所,通过减灾绿地的建设来减轻地震等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其一系列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3 规划原则和目标建立大安全观的思想,倡导安全、减灾、环保,将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纳入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
通过城市园林绿地的防灾避险规划,增强绿地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变能力,利用城市各类园林绿地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水平。
根据城市结构形态及自然条件,结合城市其它开敞空间的布局合理分布各类绿地,规划依据绿地位置、功能、规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减灾功能。
一旦发生震灾或其它城市灾害,防灾避险绿地和其它城市开敞空间可以共同起到迅速疏散灾民的作用,为减灾救援赢得时间。
适当提高城市绿地规划指标,使城市具备相当面积的绿地,为抗震救灾提供基本安全场所。
对纳入到防灾避险绿地体系的园林绿地,做到在灾害发生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达性,以充分发挥其减灾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城市公园与防灾公园的整合设计

城市公园与防灾公园的整合设计摘要:防灾公园在平灾两种情况下具有两种不同的作用,灾时对紧急避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徐州淮塔改建为防灾公园的案例,对完善防灾公园的功能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从生态景观、应急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徐州的防灾公园改建进行规划设计。
1 前言城市绿化能够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试环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净化空气污染。
除此之外,城市绿地还具有一个重要作用,即灾难突发时,成为大量人群的避难场所。
汶川大地震过程中,成都市的各大绿地都起到了容纳大量人群避灾的作用。
当前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的9.0级强烈地震以及次生灾害――海啸之后造成众多当地居民失去家园、被迫转移至安置点,而其中重要的安置点就是城市绿地。
本文将结合徐州淮塔改建为防灾公园的案例,对完善防灾公园的功能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对徐州的防灾公园建设提供经验。
2防灾公园的作用与功能所谓防灾公园,是严重灾害发生时,为了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或绿地。
防灾公园不仅可以作各类避难疏散场所,还能自成防灾系统,发挥综合性的防灾作用;而且中心防灾公园可以用作抗灾救灾指挥中心、紧急救援中心、重伤员抢救与转运中心,在各类避难疏散场所中居重要地位。
城市防灾公园需要具备相应的防灾功能:一是能够提供避难疏散的场所;二是具备防火减灾功能,能够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三是具备医疗救护功能,可及时设立救护站,救治伤病员;四是作为运输基地,起到运送重伤员、救灾物资和市民生活必需品的紧急调运作用;五是通讯联络功能,具备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防灾公园与各单位间的通讯联络畅通无阻。
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地公园的防灾改建规划时需平灾结合,以人为本,综合考虑心。
3防灾公园改建的原则防灾公园是城市绿地在灾难发生时的角色转换,所以在改建时应当充分考虑其休闲参观的原则,并增加防灾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 台湾自然灾害频繁,且人口与建筑物密集,尤其是台北市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灾害防救体系。 台北市公园根据功能、位置及使用对象分为自然公园、区域公园、综合公园、河滨公园、邻里公园五 类。台北市2001年的人口统计共约263万余人,而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公园的总面积约为504公顷,若 发生灾害,人均可分配的避难空间面积约为1.91平方米,而老旧社区多、居住密度高的大同区人均避 难空间面积仅为0.32平方米,地处市郊的北投区却为7.86平方米,与日本的2平方米/人的避难空间标 准对照,台北市仅南港区、中山区、北投区超过此指标。 台湾公园绿地防灾据点设计标准:避难广场(按每人1~2平方米为安全需求面积);出入口设置 (确保其双向性、出入口有效宽度在P(避难人数)/1 800、原则上不设计墙,可采用可拆卸式设计或 栽植防火林带代替);配置与避难广场及防灾据点外围宽度10米以上的防灾绿带;台北市面积较大 且周临医院、消防、警政的公园(广场)作为主要防灾公园,如青年公园、二二八和平公园、大安公 园、玉泉公园、新生公园、民权公园、大湖公园、市府广场、南港公园、景华公园、士林官邸、北投公 园等。
GREEN SPACE AND DISASTER RESIS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例
>> 摘 要 美国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较完备的防灾绿地系统,日
本防灾公园体系也较为成熟。近年来,我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发展 迅速,相关规划政策、措施也在逐步完善。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 例,并结合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高密度特点,对国内外几个典型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防灾 情况总结归纳,以期为公园绿地防灾规划提供借鉴。
Concerns[M].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2005.
惠光秀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生态学硕士。
专题预告·欢迎投稿 园林人才培养 荷花
学,2006(3):452-453. [ 5 ] 张海金.防灾绿地的功能建立及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 6 ] 陈刚.从阪神大地震看城市公园的防灾功能[J].中国园林,1996(4):59-61. [ 7 ] 艾伦·泰特著.周玉鹏,等译.城市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 8 ] Ann Forsyth,Laura Musacchio.Designing Small Parks——A Manual Address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参考文献: [ 1 ] 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7):16-22. [ 2 ] 郭美锋,刘晓明.构建具有“柔性结构”的防灾城市——由伊朗巴姆大地震引发的对当前城市防灾绿地建设中
问题的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0-23. [ 3 ] 许浩.日本东京都绿地分析及其与我国城市绿地的比较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5(6):27-30. [ 4 ] 陈亮明,章美玲.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探讨——以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防灾绿地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
香港 香港以1 0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负载着700万人口,大厦林立,曾发生过台风、暴雨、火灾、 疫病等大型灾害。香港寸土寸金,很难建一片专门的避灾绿地,城市绿地、公园作为防灾避灾重要的
39 >2012年第5期
GREEN SPACE AND DISASTER RESIS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国内外高密度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实例
美国芝加哥和明尼阿波利斯 1871年芝加哥火灾促使美国开始考虑建造防灾绿地系统,以绿地的开敞空间来 分隔原先连成一片的市区,以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随后,美国景观设计师奥姆斯 特德(Olmsted)在南部公园区的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设计中,规划了连接杰克逊 公园和华盛顿公园的绿道,并用路中间一条连续的水渠连通了杰克逊公园的咸水湖 和华盛顿公园的人工池,起到疏导洪水的作用。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 来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性空间布局,防止火灾蔓延。这种提高 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 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 我国现有的防灾公园大都是在原有公园基础上改造而成,一定程度上未达到规范性、系统性 和科学性。北京防灾公园建设较国内其它城市开展较早。2003年10月建成第一个明确为应急避难 场所的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公园长4.8公里、南北宽160米,可为25万居民提供生命保 障,园内设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直升飞机坪等11种应急避 难功能。截止2008年5月,北街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29处,可容纳200多万人,但对于拥有近1 600万 人口的大型城市来说,防灾公园的数量明显不够。
我国防灾公园建设中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国防灾公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防灾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视度不够、资金保障不足;防灾公园建 设个体化,布局不平衡,未形成层级合理的防灾公园体系;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防灾类型单一,综合利用率不 高;防灾技术相对落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防灾公园宣传力度不够,居民防灾意识薄弱。 针对我国防灾公园建设中的不足,建议:健全城市防灾公园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防灾公园体系,加强避难救 援设施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避难演习。
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5·12”汶川地震遗址(张庆费 摄)
被誉为“度假之城”的明尼阿波利斯,是环保城市的典范,也建成了明尼阿波利斯公园体系 (Minneapolis Park System)。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国十大绿化最成功的城市之一,吸取1871年芝加哥火 灾经验教训,建设61~91米宽的林荫路延缓街区火势蔓延,给消防人员争取灭火的宝贵时机。通过 公园系统隔断原来连接成片的城市,形成抗灾性能较高的街区结构,同时具有休闲和美化环境的 功能。
40
> 2012年第5期
GREEN SPACE AND DISASTER RESISTANCE >本期专题·绿地与减灾
国内外防灾绿地规划比较 芝加哥公园绿地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分割原本连在一起的市区,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明尼阿波利斯通过公 园系统隔断原来连接成片的城市,形成抗灾性能较高的街区结构;东京地区防灾规划所指定的172处避难场所中 的44处为都立公园,形成了防灾网络绿地系统,而且还建成了日本第一个成为国营防灾公园的东京临海广域防灾 公园;神户(兵库县)以多中心、网络化城市圈的形成为目标,把推进广域防灾据点建设、广域防灾带建设、地区防 灾据点建设、防灾绿化等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台湾以近邻公园、广场等点状的户外场所,河川以及河畔公园、公 园道路等线状的户外场所,综合公园、运动公园等大规模的公园有机地结合配置规划调整公园绿地体系;北京在 保持《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02)的基本结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园绿地的人口服务辐射能力分析以及现已 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采用“绿环、多中心点、多通道”的公园绿地网络拓扑布局结构进行规划。 总之,将城市公园绿地按级分类(一级、二级避灾据点、避难通道、救灾通道)各司其能、通过绿道互相连通, 并增设相关防灾避灾设施,结合园林植物所具有的防灾避险功能,形成人口、建筑密度与人均避灾面积相对均衡 的防灾公园绿地体系,可显著提高城市防灾避灾能力。
防灾公园概念及功能 城市防灾公园是以防止和减轻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为目的、具 备防灾功能和减灾设施的公共绿地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同时也是满足市民休闲娱乐 及防灾减灾需求的城市公园。 当地震等灾害发生时,防灾公园可作为避难场所为避难者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 和安全保障,可为救援、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活动场所,同时也为指导救灾、物资运 输的指挥中心,平时是开展救灾演习和减灾知识教育的基地。
“柔性”空间意义重大。公园设有避震疏散场所功能的出入口,使避难者很容易从入口以外的地方 进入公园,增大防灾公园的周界及与外部接触的轮廓线,以增加灾难发生时大量市民逃入避灾公 园的机会。
尽可能与城中的绿化带连接,增强绿地的连接关系,这样不但有更好的景观连续性, 也维持生 态系统的完整性,亦可增强各防灾绿地的联系性;防灾公园内外设有≥8~12米的道路,不但能够隔 开建筑和避灾用地,同时作为缓冲大量市民逃入避灾绿地的缓冲带;防灾公园设防火安全带,配置 一些防火植物;建设应急直升机场地。
2011年“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 系,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
日本东京和神户 日本是地震灾害多发国,有丰富的灾后避难疏散经验,且把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推 进了日本防灾公园体系的形成与日趋成熟。日本公园分城市公园、自然公园以及其它公园三类。东 京共有6 500余处城市公园、3 500多处其它公园,规定1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均要求具备防灾和避难 能力,其它公园也有一定的防灾能力,这些防灾公园附近都设有详细的指路牌,画出附近的避难通 道,并且标出避难场所的级别。1995年阪神大地震在神户引发了176起火灾,蔓延面积达65.85公顷, 烧毁房屋7 377间,市内1 250处大大小小公园绿地在救灾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日本防灾公园划分为六种类型: (1)广域防灾据点功能的城市公园(面积≥50公顷),当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作为进行 急救、重建家园和复兴城市等据点的城市公园。 (2)广域避难场地功能的城市公园(面积≥10公顷),当发生大地震、火灾等灾害时,作为收容 附近居民,使其免受灾害伤害的场所。 (3)紧急避难场地功能的城市公园(面积≥1公顷),大地震、火灾发生时,供作临时避难的城 市公园。 (4)避难道路功能的城市绿地(宽≥10米),通往广域避难场地或其它安全场所的避难绿道。 (5)隔离石油联合企业所在地及其邻近市区的缓冲绿地,以防灾为主要目的。 (6)邻近的有防灾活动据点功能的公园(面积≥500平方米),就近防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