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命运大都是多灾多难。

本文分析了作者对这些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接露,主要论证了这些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鲁讯知识分子形象鲁讯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中国最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命途多灾,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描写他们的悲剧命运,鲁讯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虽有同情,但同时也有批评。

通过他们,揭示了近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在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哀几对东西方文化的反省与选择的双重重负下,觉醒、挣扎、辗转、不屈不挠地探索革命道路的历史,给我们探索知识分子道路以有益的启示。

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鲁迅在谈到他怎么做起小说来时,曾说他是“抱者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出于此,他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是说,他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唤醒人们起来改革这痛苦的人生。

虽然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同情。

即便是对待孔乙己这样一类思想毛病较严重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狂人”的形象是一个“迫害狂”的真实形象,是鲁迅着意创造出来的一个“精神界之战士”的真实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标志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个重要的探索。

鲁迅《狂人日记》中,紧紧抓住“迫害狂”这一特点来写。

狂人,诚然是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艺术形象来塑造的。

他希望在“风雨如晦”的这个时候,在“决无窗户”的铁屋子开要闷死人的这块地方,出现精神战士,能够大喊起来,惊起昏睡着的人,是他们从麻木、昏暗中奋醒起来,“出于荒寒”而进“于善美则健”,以“毁坏这铁屋”,以掀掉着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席,毁坏安排这人肉筵席的厨房。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内容摘要: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

鲁迅身为中国的“但丁”,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研究这篇小说,发现孔乙己的手有如下作用:写字、喝酒、偷东西、甚至“走”路。

鲁迅写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狂人与小人物。

总之,在这些人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国人的劣国民性。

鲁迅在描写旧知识分子时,批判了科举制和旧知识分子的愚昧。

鲁迅同情旧知识分子,对造成他们不幸命运的封建社会进行了了鞭笞。

鲁迅先生描述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如下思想: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关键词:鲁迅小说形象知识分子在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集中,共有14篇写知识分子题材的说。

在这14篇小说中,鲁迅先生描述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如下思想: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1)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绐终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在鲁迅的小说中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1、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可悲之处: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

我国封建思想教育下的旧知识分子们,又有多少孔乙己这样的呢!《白光》主人公陈士成为追求功名,而导致精神失常,与孔乙己的形象是多么的相似。

陈士成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五四”前夕至1926年间,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求功名的封建文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二是灵魂完全腐朽的,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文人渣滓,他们是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三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也是鲁迅笔下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形象。

另外,鲁迅在他的叙事性散文中,同样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成长的轨迹。

关键词:知识分子觉醒深思思想性个性解放反叛鲁迅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最杰出的继承者,也是现代现实主义的创造者。

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文学创作领域中。

在他的笔下一尊尊典型的人物塑像,展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殿堂,构成了一道不朽的壮丽景观。

鲁迅的小说中一大重要题材就是知识分子生活。

他的笔下塑造了以下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在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

如孔乙己(《孔乙己》),陈士诚(《白光》)等,这些落后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受到鲁迅的非常关注。

鲁迅在鞭挞他们的灵魂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心,因为他们也是受了毒害的被侮辱被损害者,是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

他曾热衷科举,一心想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了即将求乞的地步。

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

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颓唐不安。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

他以“君子固穷”为戒律,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打折腿的惨境。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doc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doc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喊》、《彷徨》作迅位 20 世世界文化巨人所作的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的洞察力察社会,体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分子的病心理。

知分子是推一个社会向前展的核心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分子是一个怎的一个群体?在迅的笔下个群体被描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迅知分子生极大的趣,并且注十分的情。

在他笔的下,知分子个群体被描的淋漓尽致。

一、苦彷徨、弱的知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生分化,昔日的士“有的高升、有的退、有的前”的候,迅密切地注知分子的向,剖析他的思想特点,我写出了《在酒楼上》的甫、《孤独者》的魏殳等人物形象。

他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前后出的知分子,是作者曾寄予希望,曾在他身上探索和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甫年曾和“我”同去城隍里拔神像的胡子,和人“改革中国的方法” 竟至于“打起来” ,可他早年的激。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他却一再宣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 :奉母之命回来迁小弟的,明明已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的土胡乱些装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之托,原居姑送两剪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阿了喜的了不得” ;他甚至甘愿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甫的种种“随随便便” ,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的武装,反抗和撼封建社会的念,已在他的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未来的前途得沌一片,茫无。

当甫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理想幻后的生存何以?文化体系在知分子于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在知分子自与不自重新抬,重新收拾新思想所洗所占据的地位,成了甫行的指南,他完全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然而他于自己沉溺在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却又感到心和悔恨,不断重复着烈地自己,承受着内心彷徨而的痛苦,精神上的无所依只能使生命在庸碌中度。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三类: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陈士成,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淹死在河里。

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他们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在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净,骨子里却是卑劣肮脏、腐败丑陋的灵魂。

三、《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关键词:封建礼教病态社会知识分子反抗与压迫目录一、概述 ------------------------------- 3二、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51、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42、陈士成的金榜题名梦------------------ 5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61、伪君子四铭---------------------------52、文化流氓高而础-----------------------6四、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91、激进青年吕维甫-----------------------72、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8浅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一、概述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一、文艺青年: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文学、艺术的知识分子。

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对社会现实充满批判性思考。

他们痴迷于文学作品,对于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极高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文学艺术来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二、理论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研究学术理论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各种学科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们的知识面广博,对于各种学术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们通过研究和思考来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术界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常常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改革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改革运动,通过宣传和行动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四、教育工作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来启迪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五、科学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科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致力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科学成果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一篇: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二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三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写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他们,和写贫苦农民一样也是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克服这些弱点和缺点,以便更好地担当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Summary:The novels written by Lu Xun in the image of the intellectual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First,the intellectnals were poisoned by the feudal education system,such as Kong Yiji and Chen Shicheng;Second,the modern intellectuals who had a desire to make progress and chang the requirements,such as Lv Weifu and Wei Lianshu;Third,the young personality who pursued the bourgeois of liberation after “5.4”Movement,such as Zi Jun and Juan Sheng and so on.We can see that Mr Lu wrote the weakness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intellectnals that were written in Lu Xu’s novels by analysing and researching the characters.Lu Xun criticized and sympathized the intellectuals ,the same as farmers.Lu Xu wished they could overcome these weaknesses and shortcomings in order to assume their mission given by history.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Key words: Lu Xun novel intellectuals figure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目录摘要 (2)关键词................................................................................2 引言 (4)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4)二、鲁迅小说中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5)三、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 (8)四、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11 结语.....................................................................................13 参考文献.. (14)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引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其中我最推荐的是《孤独者》,这本书中描写的沦落过程和沦落前后社会对于魏连殳的态度的改变颇有深意。

而对于喜欢言情小说的同学们,我建议阅读《伤逝》一书,这书要是放到现在,起码是女频霸票俩月的内涵暧昧流神作。

接下来切入正题,即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在表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时,主要写出了几种类型,即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疯子(《长明灯》)和正在觉醒“我”(《一件小事》)。

而在这几种类型,不论是哪一种,作者都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意蕴。

鲁迅先生在描写这一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时候,多是注重了心理描写以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先生自己也在经历着一次心灵上的觉醒的过程。

同样的,作为读者的我们,在读到这些描写的时候,也不免会和主人公一起觉醒。

而在这个觉醒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次感受到那个年代和那个社会制度之下的人群的生活。

在感受了那个时代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很多思想,而那时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已经觉醒的“狂人”。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和看过的外国作品构思而成的。

这是个非常怪的人,在他身上同时具有“疯”与“不疯”这两面。

如果说他是个疯子,可是他却能够从嘴里喊出“救救孩子”的伟大呼声,并且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如果说他“不疯”可是他又确实是一个非正常人,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人。

不过我并不知道“迫害狂”是个什么症状,鲁迅先生是学医的,想是知道了。

迫害狂?是迫害自己?还是迫害他人啊?其实,狂人并非来自生活,而是具有象征意义,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真实处境的象征性表达。

之所以采用“狂人”这一词来定义这一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因为他在愚昧的群众眼里和一个真疯子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他试图进行启蒙的话。

小说的主人公“狂人”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以理性的批判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的本性,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

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象征形象。

除此之外,狂人在整部小说中,主要都是在与“大哥”斗争。

他一直以为以大哥为代表的乡亲要将自己烹了来吃,我们应当注意,为什么会是“大哥”和“乡亲”?很显然的,鲁迅先生这一笔是为了在已经很可怖的吃人行为上再加一条更可怖的事——吃亲人。

是的,在那个社会中,封建礼教的吃人是无论吃什么人的。

只要是肉,便要“养肥了,然后他们自然可以多吃。

”而儒教却天天说着“伦理纲常”“孝悌之义”云云,这难道不是鲁迅先生对于封建礼教的深刻讽刺么?再一点,鲁迅先生在本书中多次提到“都是他娘老子先教的”。

这句话代表着的便是鲁迅先生对下一代,对小孩子们的那丝担忧。

连孩子们都沾染到了吃人的风气,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所以狂人在最后一刻,会喊出“救救孩子”的文字。

2.《长明灯》中的疯子。

在《长明灯》中,作者通过吉光屯的命名,影射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迷信习俗已经成为了人们长期尊崇的信仰,而所谓的梁武帝点燃的长明灯是封建社会的宗法的图腾象征。

疯子吹灭了长明灯,象征着反封建斗争掀起的浪潮。

在作品里,疯子尽管是孤军奋战,受到人们的敌视和禁锢,但他浩然的正气使得凡夫俗子感到胆战心惊。

《长明灯》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社会的反抗。

这本书中的疯子形象,与《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一样,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他们是真的疯了么?书中是把他们当作疯子来写的,但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他所颂赞的进步知识分子写作疯子呢?为什么不写成夏瑜那样勇敢无畏、信仰坚定的斗士形象?首先,大家都知道,《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白话小说,这时的鲁迅,写的文章仍然是重于一些隐晦的文字,当然,这两本书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很露骨的描写了,但是如果拿来和鲁迅先生之后的那些文学作品比较的话,它们的确是很隐晦的。

而狂人和疯子的形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其次,鲁迅先生这么写,也正好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现象——进步的人,是要被当作疯子的。

这是社会现实。

在那个年代,两千年封建礼教的约束造就了一批甘愿吃人、并且甘愿被吃的人。

在他们看来,这种社会是正常的,是天经地义的,而作为进步人士的觉醒的知识分子,却反对封建礼教,反对那两千多年的“传统”,这在大多数群众看来,的确是疯了的。

鲁迅先生只不过是将这种现象经文学加工,扩大化地描写了出来。

再次,刚刚觉醒的鲁迅和当时的大多进步人士一样。

他们的进步只是相对于广大群众而言的。

他们本身其实也存在着许多的疑惑,所以,狂人才会无法劝说那些吃人的人放弃吃人、疯子才会孤军奋战,并遭到周遭人们的禁锢。

3.正在觉醒的“我”。

《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

小说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我”,坐人力车去上班时,撞倒一个老女人,没有伤,也没有人看见。

“我”以为还是一走了事,不必自找麻烦,但车夫却主动扶着老女人,走向巡警分住所。

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我对车夫由开始的不满,继而自愧,最终无比敬仰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本小说是最短的。

线索也极单纯,但是它所蕴含的思想却极其深刻。

本文中的这个“我”,是个值得推敲的人物。

“我”一开始并非进步的,正相反,“我”是一个希望一走了之的人,更甚者,“我”对于车夫的善行,开始时是本着一种不满的态度的,在这方面看来,“我”本不是个觉醒的人。

而觉醒了的人是“车夫”。

车夫显然不会是一个体验生活的知识分子,那他代表的是什么呢?自然是下层民众。

我们从鲁迅先生其他的诸多作品中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的民众,一向是有很深的成见的。

他认为中国的老百姓大多是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形象,而在这里,作为知识分子的“我”表现的是劣根性,而代表群众的车夫却是一个良善之人。

这个问题,我认为可能有如下解释:1.鲁迅先生还是希望中国民众能有善良品质的;2.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民众并不是一味的麻木,或者说,不是认为知识分子是一味的进步;3.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民众的良心只是没有被唤醒,而车夫正是为数不多的觉醒者。

对于本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觉醒历程,鲁迅先生写得较为细致。

我认为本文可以被作为一本教科书。

引人向善,使人觉醒的教科书。

正如我在前文中提到过的,“我”的觉醒历程,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的觉醒历程呢?至于鲁迅先生为何一定要选取“知识分子”这一典型形象来做描写,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知识分子从来都是一个特殊的阶级,以“知识”为本的他们,任何时代都承担两项基本义务——建设、改革。

这决定了知识分子的进步性。

如此一来,假借知识分子形象,也就可以更好的抒发鲁迅先生的思想观念。

2.知识分子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力量,另一方面,封建力量的主要掌权派也是知识分子。

在两个不同的知识分子团体中间,夹着的是广大劳动人民,而对于劳动人民的描写,鲁迅先生在其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涉及。

而现在,通过对处于社会两极的知识分子的描写,正好可以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社会的总体特征和意识形态。

3.知识分子所了解的东西多于其他任何一个阶层,这决定了他们不会如劳动群众或地主劣绅一般见识短浅、畏首畏尾、抓着一个看法就能活一辈子。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或行为)往往是有所改变的,其中,魏连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样的形象,对于文学艺术来讲,正好符合了小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艺术特征。

纵观中国文学史,像鲁迅先生这样凭借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获得了不朽地位的,恐怕并不多,这不只是时代所决定的,更多的是由先生的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所决定的。

先生的小说,是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

它的现代化起点要从五四时期算起。

而他本人就是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崭新的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迈出的第一步,先生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及至世界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正在这里。

而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无疑是其文学成就的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