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孝篇
《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最新资料

《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奠基,孝道是儒家伦理的中坚,在传统乃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
《论语》集中反映了原始儒家的伦理思想,其中对“孝”的论述虽文字零散,但中心思想系统完整,值得我们推敲研究。
据笔者统计,《论语》一书中出现“孝”字13处,与孝有关的内容也出现多处。
这些文字虽没给“孝”下明确的概念,但每段话都从不同角度对儒家倡导的孝行作了解释说明。
综合来看,《论语》中倡导的孝,大致包括有养、敬爱、无违、守礼几方面。
细加分析可以看出,《论语》之“孝”的基础和实质是“尊敬”。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孝,必须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望。
”①《论语》中“孝”区别于“养”。
“养”即物质供养。
而“孝”不只是供养,还包括情感上的“敬”。
《为政》篇: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今所谓孝,只是能够赡养父母,但如果只是供养而没有尊敬之心,就和养犬马没有区别,算不得真正的孝。
孔子强调对父母的“敬”,即儿女对父母在感情上的真情投入,只有用真实的尊敬爱戴之心,才算是“孝”,才能区别于对犬马的“养”。
由此可见,“敬”是“孝”的基础和前提。
子夏问孝时,孔子发出“色难”的感慨,正是出于以上分析。
《为政》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朱熹注曰: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
②此句是说,孔子认为孝道中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仅做到有事儿女去做,有酒饭让父母吃,这不算孝。
对父母没有和颜悦色,是没有从心里尊敬父母,即使“服其劳”“酒食馔”,也不算是孝,仅是“养”罢了。
真正的孝,是让父母精神上愉悦,人格得到尊重,这些出自于一颗对父母真诚敬爱之心。
所以孔子认为能否做到孝,重要的不是物质上能否奉养,而是情感上能否发自内心的敬爱。
《论语》中的孝,以情感上的尊敬和关爱为基础,还体现在想父母之所想,理解体谅父母的心情。
《论语》孝篇

《论语》孝篇《论语》中的“孝篇”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孝治的成败。
在《论语》中,“孝”的概念包含了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关爱,具有家庭伦理的意义。
孔子非常重视孝道,他认为“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是说孝道是各种美德的开端。
儒家认为,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没有孝道的基础,其他的品德也无法存在。
因此,我们必须把孝道当作一项必修的基本道德准则来对待。
在《论语》中,孔子通过教育的方式,把孝道教育贯穿于子女教育、弟子教育之中,使得孝道成为一种社会伦理习惯。
他提倡:“父母唯一直言,则子不违”,意思是说,父母只有一个教诲,子女一定要遵循。
孝道在《论语》中,被列为“仁”“礼”的重要内容,是“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被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家族的延续和国家的安宁都离不开孝道。
孝道教育的内容,包括了孝悌、孝忠、孝廉等方面,这些在《论语》中都有所体现。
孝道教育要求子女要尊重父母、长辈,以顺从、敬孝为主要内容。
同时,孝道教育还包括了孝道的传承,要使孝道在家族中传承,从而推动家族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宁。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社会环境和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孝道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倡导人们尊敬父母、长辈,关心家庭和社区,将孝道观念融入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发展中,使得家庭、社区和国家更加和谐。
总之,《论语》孝篇是中国古代社会孝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孝道文化,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伦理支撑。
论语孝篇读后感

论语孝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在孝篇中,孔子对孝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孝篇中,孔子提出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家庭”等观点,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孝顺父母的意义更加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孝顺父母的意义更加凸显。
尊敬长辈、关心家庭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重视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传统美德,而孔子在《论语》中的孝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导。
在阅读《论语》孝篇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孝的理解和重视。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人类道德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孔子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也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等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重视和遵循的道德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孝顺父母的意义更加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传统美德,而孔子在《论语》中的孝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些传统美德,而孔子在《论语》中的孝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导。
通过阅读《论语》孝篇,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孝的理解和重视,也对孝顺父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时刻牢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尊敬长辈,关心家庭,以实际行动践行孔子在《论语》中的教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铭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尊敬长辈,关心家庭,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孝悌篇

论语孝悌篇原文:礼如山,重若千钧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的人,会冒犯君上的人,是很少的;不会冒犯君上,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和悌应是‘仁’的根本。
”注释: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以小三十三岁之说比较可信。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另外,冉有和骞偶一称字,又当别论),因此很多人疑心《论语》就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
但是有若称子,可能是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这一史实可参阅《礼记·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至于《左传》哀公八年说有若是一个“国士”,还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称为“子”的原因。
孝弟,孝,会意字,上老下小。
喻为承上启下,传承之意。
也指受华夏社会普遍认同的对待父母的态度;弟,音读和意义跟“悌“相同,音替,tì,怜爱,古时专指作为兄长的哥哥爱护尚是幼小的弟弟。
后渐渐引申到平辈、同龄之间互相的友爱、怜爱。
出处:一、前两句是古时候的成语,“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友爱兄弟。
“其”指的是孝悌,它是仁的根本。
“与”通“欤”,表示语气不那么肯定地说出来。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与,在语末是舒缓的感慨,且有前言中事物间互相参与比较义,即与字本义,验之孔门旧籍,可通释。
与“语气不那么肯定”不搭界。
欤,晚出,俗字,加画限义。
二、一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

共读《论语》孝亲敬老孝文化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孝亲的教导,让我们从小就学会孝顺父母、尊重长辈,这对于我们将来成为一个好公民很重要。
孔子说:"父母有馀力,则附之。
"意思就是说,父母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们就要孝顺他们。
我们应该好好孝顺爸爸妈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晚年无虞。
平时多体贴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等将来有了孩子,我一定也会教育孩子要孝顺我们,这就是孝道的延续。
孔子还说过:"人而无恭,焉得立于人之朝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恭敬的品德,怎么能在别人面前立足呢?所以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还要恭敬尊重老师、长辈、以礼待人。
上学的时候要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在家里要孝敬爷爷奶奶,不可对长辈无理。
只有具备了恭敬礼貌的品德,我们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好公民。
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古代,好的儿女都以能孝顺父母为荣。
有很多感人的孝亲故事流传下来,比如木兰从军替父从军、岳飞孝顺父母等等。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如果个人没有了孝心,社会就会失去温馨互爱的氛围。
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孝心。
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对父母要尽心尽力,将来等自己成家立业后,也要以身作则,教育下一代重视孝道。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美德薪火相传、永世长存。
2000+个字,不知道个够不够劲呢?写作文还是比较累人的,不过为了表达孝亲敬老孝文化的主题思想,我还是尽力而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能从小树立孝心,爱护父母,敬重长辈,让社会充满和谐温馨的氛围。
篇2标题: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一起读了《论语》里关于孝顺的那些话,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懂得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论语》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著作,里面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谈话的内容。
孔子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老师,他教导学生们要做一个好人,而做一个好人的基础就是要孝顺父母。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对于孝的论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孝进行浅析。
孔子对孝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和重视。
在《论语·雍也》中,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这句话表明孔子对自己最亲近的弟子回的孝心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认为回的孝心是不会被称为愚蠢的。
这一点显露了孔子对于孝的认同并提升了孝的地位。
《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要求也十分明确。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孝子不仕不立。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孝心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品质,而孝心的体现就是对父母的尽孝,因此孝子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以尽孝为最高原则,不追求功名利禄。
《论语》中还有一些孔子的言行示范了孝的重要性。
在《论语·子罕》和《论语·里仁》中,孔子分别提到自己对于自己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他告诉学生:“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不仅言传身教地教导学生,同时也表明了自己身体力行地持守着对父亲和兄长的孝心。
孔子对孝的要求和评价在《论语》中得到了深入展开。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传承发扬孝心的传统美德。
论语孝悌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孝与悌,是仁的根本吧!”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
一方面因为高兴,一方面因为害怕。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能够养活父母。
至于狗和马,都能有养;如果不敬,怎么能区分呢?”子曰:“父母之身,不可不敬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孔子说:“父母的身体,不可不敬。
孝子的极致,莫过于尊敬父母。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可以说是孝了。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行,出行必须有去处。
”子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不敢不敬也。
”孔子说:“父母的安排,婚姻的礼节,不敢不敬。
”子曰:“父母之仇,不与共戴天。
”孔子说:“父母的仇人,不能与他共戴一天。
”子曰:“父母之丧,三年,齐衰,疏杖,食不食味,衣不蔽体,居不避席,丧期之礼也。
”孔子说:“父母去世,守丧三年,穿粗布衣服,拄着竹杖,不进美味,不穿华丽的衣服,不坐柔软的座位,这是守丧的礼节。
”子曰:“君子之孝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说:“君子的孝道,平时要尽到敬心,养育时要尽到乐心,病时要尽到忧心,丧时要尽到哀心,祭时要尽到严心。
这五种心情都具备了,然后才能侍奉父母。
”子曰:“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为之丧三年,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孔子说:“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三代人都共同遵守。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平时要尽到敬心,养育时要尽到乐心,病时要尽到忧心,丧时要尽到哀心,祭时要尽到严心。
这五种心情都具备了,然后才能侍奉父母。
论语讲记第三讲--孝

《论语讲记》第二篇孝《论语》原文里面,第一章第一句,开篇讲:学,第二句,就直接讲:孝。
这个问题是中国人的大问题。
现在的时代跟古人的时代,究竟是怎么一个孝的情况和区别呢?我们慢慢看来。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姓有,名若,子子有。
是孔子的高足,比孔子小约40岁。
《论语》当中,只有他和曾参是被称为:子,说明他们的成就很高。
也可能是这本书是他们两人的弟子一起编撰的。
有子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特别深刻,深得孔子真传。
《孟子。
滕文公章句上》:。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
这一句翻译过来的意思: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
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
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
”这里面记载,孔子死后,因为有子的学问言行都很像孔子,大家想推荐他做领袖,继续带领大家学习。
虽然曾子不同意。
也可以看出有子的成就。
《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汙,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这一段的记载可以看出有子跟宰我和子贡一样:智足以知圣人,说明这个人非常有天分。
而且,有子把老师孔子比作麒麟和凤凰,泰山和河海,说孔子是圣人与百姓的关系,出类拔萃的孔子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可见有子对老师的推崇。
有子文武双全,在鲁哀公八年,孔子六十五岁的时候,鲁国跟吴国的战斗中,有子参加了七百勇士偷袭吴军的战斗,迫使吴国签订盟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篇
第一课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论语·里仁》【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
第二课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
——出自《论语·学而》【译文】
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拓展阅读】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
年纪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第三课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论语·里仁》【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
第四课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论语·里仁》【注释】
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
【拓展阅读】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
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这是现成的东西,等您年老时,我还用得着。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做。
第五课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论语·为政》【译文】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
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这里采用第三种说法。
第六课
子曰:“孝哉(zāi),闵(mǐn)子骞。
人不间(jiàn)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
——《论语·先进》【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孝呀!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孝,别人听了,也从没有什么非议。
”
【拓展阅读】
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
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
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
其父立即赶车返家,决定休了李氏。
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
”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
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