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与梧桐雨(课堂PPT)

合集下载

第6编第4章白朴和马致远师大内部课件

第6编第4章白朴和马致远师大内部课件

• 创作:《录鬼薄》凡15种。现存《梧桐 雨》和《墙头马上》。
• 白朴《梧桐雨》的创作基础 • 1)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 • 2)唐宋坊间《杨太真外传》、《玄宗遗录》 等著述。 • 3)金元易代之际,关汉卿《哭香囊》,庾天 锡《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梦断杨 妃》,王伯成《天宝遗事》。
• 故事梗概裴少俊代父裴尚书到洛阳为
朝廷购买花木秧苗,与李千金邂逅, 一见钟情,两人幽会,被嬷嬷撞见, 李千金私奔,与裴少俊同居在自家花 园七年并生下一双儿女。清明时节裴 少俊祭祖,裴尚书发现,硬逼裴少俊 应考,并以井底引银瓶法逼迫二人离 异,裴少俊考中并担任洛阳尉,又去 找李千金,裴尚书也赶来说情,加上 孩子哀求,成为合法夫妻。其实裴尚 书与李世杰早有儿女婚约。
• 4.讲求人格自尊:饮恨回家;裴少俊、裴 尚书求归不允。 • 第四折李千金批判裴少俊“恁母亲从来狠毒, 恁父亲偏生嫉妒。治国忠直,操守廉能, 可怎生做事糊突!幸得个鸾凤交,琴瑟谐, 夫妻和睦,不似你裴尚书替儿嫌妇。”
• 裴行俭“你可怎生不说你是李世杰的女儿, 我则道你是优人娼女。我如今和夫人、两个孩 儿,牵羊担酒,一径的来替你陪话,可是我不 是了。”(尚书云)“哎!你认了我罢。”(正旦 云)“你休了我,我断然不认!”
• • • • • •
三、马致远 《汉宫秋》重要改编 1.汉朝国力强大——弱小 2.昭君自愿和亲——被迫 3.昭君宫女身份——皇后 4.两代阏氏生子——投江 5.毛延寿由画师——中大夫
汉宫秋
• 四、马致远 《汉宫秋》思想意义 • 1.奸臣当道是国家衰败的重要根源 • 毛延寿“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 百般巧诈,一味谗谀,哄得皇帝老头十 分喜欢,教唆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 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生前只要有钱 财,死后哪管人唾骂”;王昭君不肯行 贿,遭他暗算,发配永巷,长居冷宫; 卖国求荣,勾结番邦,使朝整个国家陷 入困境。

白朴与梧桐雨

白朴与梧桐雨

但是???
《青楼集序》云:“我皇元初并海宁,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 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留连光景,庸俗者 易之,用世者嗤之。” 认为白朴不仕的原因是他志在“嘲风弄月”的创作,而不愿去过不 自在的生活。——元末 朱经
〔中吕·阳春曲〕《题情》所宣泄的男女爱 欲更足以让人摇头咋舌: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5.元杂剧时期
李杨故事在元代,仍是非常热闹的题材。 但剧目大多佚失。《梧桐雨》是元曲中唯一流 传至今的关于李杨故事的杂剧。
“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 剧为最。”
——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
《梧桐雨》全剧介绍
全剧为末本戏,共四折。
第一折写李隆基不问是非,竟给丧师失地 的番将安禄山加官晋爵,让他镇守边境。写杨 贵妃对与她有暧昧关系的“义子”安禄山的思 念,在李、杨爱情关系上抹上了一道不光彩的、 有着潜在危险的阴影。
看似玩世不恭、倜傥风流的行为方式,恰恰以超越 伦常规范的极端方式,体现着不甘沉沦的一代文士对主 体生命的珍视,对人生自由境界的执着追求。明乎此,就 不难理解《梧桐雨》中何以将唐明皇的“乱伦”、杨 贵妃的“私情”公之于世,且作者对此不惟毫无谴责之 意,倒有几分赞赏之情。
白居易对李、杨爱情给予更深的同情,以致他不忍 心在这爱情上做一点点的破坏,当然了,白朴对李、杨爱 情也并非不怀有同情的态度,否则他不会费那么多的笔 墨在第二、三折中着力渲染七夕乞巧、月下盟誓等缠 绵的爱情情节,也不会在第四折中把唐明皇思念杨妃写 得如此凄惨,但他毕竟没有做到如白居易那样的“于心 不忍”,并没隐去杨妃的身世和私情,这在客观上对李、 杨爱情提出了质疑。因此,从被毁灭的爱情的质量看, 《长恨歌》显然高于《梧桐雨》,从这一点出发,《长恨 歌》的悲剧性要比《梧桐雨》的强烈。

《梧桐雨》

《梧桐雨》

贰 作品分析
楔子:唐明皇昏庸无度,安禄山暗生叛心 ①唐明皇贪图享乐: (正末云)寡人唐玄宗是也。……昨寿邸杨妃,绝类嫦 娥,已命为女道士;既而取入宫中,策为贵妃,居太真 院。寡人自从太真入宫,朝歌暮宴,无有虚日。高力士, 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 ②张九龄劝谏无果: 〔正末云〕丞相,不可杀此人,留他做个白衣将领。 〔张九龄云〕陛下,此人有异相,留他必有后患。 〔正末云〕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留着怕做甚么!兀那 左右,放了他者。 ……〔张九龄云〕国舅,此人有异相,他日必乱唐室, 衣冠受祸不小。
梧桐曾目睹了“舞霓裳”的欢乐场面 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他笑整缕金衣,舞 按霓裳乐。 到如今翠盘中荒草满,芳树下暗香消。空对井梧阴,不见 倾城貌。
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 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 又被他惊觉了。
④与“凤凰栖梧”的传说暗合
虽有栖凤之美 而失后凋之节
贰 作品分析
第三折:明皇赐死正军心,马嵬坡下永别离 ①唐明皇背信弃义: 【风入松】止不过凤箫羯鼓间琵琶,忽剌剌板撒红牙。 假若更添个六幺花十八,那些儿是败国亡家!可知道陈 后主遭着杀伐,皆因唱《后庭花》。(旦云)妾死不足惜, 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怎生割舍? (正末云)妃子,不济事了,六军心变,寡人自不能保。 ②杨贵妃命丧马嵬: 【鸳鸯煞】黄埃散漫悲风飒,碧云黯淡斜阳下。一程程 水绿山青,一步步剑岭巴峡。唱道感叹情多,恓惶泪洒, 早得升遐,休休却是今生罢。这个不得已的官家,哭上 逍遥玉骢马。
叁艺 术 特 色
三,幽美凄清的意境,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
四,词曲语言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文 采派戏剧的代表。
五,心理描写细腻感人,具有浓厚的抒 情性。

王实甫、白朴杂剧ppt(二)

王实甫、白朴杂剧ppt(二)

《墙头马上》李千金唱词: 墙头马上》李千金唱词:
• “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 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 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 画远山眉。 宁可教银釭高照,锦帐低垂, 画远山眉。 宁可教银釭高照,锦帐低垂, 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 菡萏花深鸳并宿,梧桐枝隐凤双栖。这千 金良夜,一刻春宵, 金良夜,一刻春宵,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 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 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止淫奔也):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簮,玉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簮, 簮欲成中央折。瓶沉簮折知奈何, 簮欲成中央折。瓶沉簮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 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 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 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 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 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 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 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 闇合双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 闇合双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 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终知 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 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 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 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 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 慎勿将身轻许人。 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二、白朴及其杂剧

元代文学《白朴》课件

元代文学《白朴》课件

《墙头马上》主题思想
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 事,歌颂了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合理性, 猛烈抨击了以裴行俭为代表的封建卫道 士,表现了元代青年追求理想爱情与个剧冲突中塑造性格鲜明 的人物形象。作品正面歌颂了青年男女 争取自由婚姻的合理要求,塑造了大胆 追求爱情、勇于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勇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李千金的光辉 形象。
《梧桐雨》艺术特色
(1)社会悲剧 (2)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中吕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
征雁。御园中夏景初残:柳添黄,荷减 翠,秋莲脱瓣。坐近幽兰,喷清香玉簪 花绽。(二折)
三、喜剧——《墙头马上》
剧情梗概: 第一折:墙头马上相逢。 第二折:约会、抗争、私奔。 第三折:瓶坠、簪折、还家。 第四折:陪礼、复婚、团圆。
白朴
一、生平
白仁甫,原名恒,宇仁甫。后改名朴, 字太素,号兰谷。
二、悲剧——《梧桐雨》
剧情梗概: 楔子:谋叛。 第一折:长生殿盟誓。 第二折:(沉香亭宴饮歌舞)逃蜀。 第三折:马嵬兵变。 第四折:梦妃。
主题争论:
爱情说 讽喻说 双重主题说
《梧桐雨》主题思想
此剧并非纯以歌颂爱情或批判昏君误国 为主题,而是表达了人生变幻的主旨: 国破家亡的沧桑之感、个人无法掌握盛 衰、无法保有幸福的幻灭感。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李千金勇于抗争的坚强性格,是在裴少俊、裴行俭等人物的对比下显现出来的。
(3)语言质朴自然(4)喜剧特色

白朴梧桐雨

白朴梧桐雨

27
皇帝不自由
• • • • 危机四伏,皇帝不知道 巡视后宫发现王昭君 珍视爱情却转眼成空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 • 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愿望。 • 空有尊贵名分却无法支配自己命运。
28
艺术成就
• 在浓郁的悲剧气氛中,含蓄深沉传达人 生落寞、迷茫莫名的意境。 • 秋天的瑟缩悲凉,使整个戏剧笼罩着荒 漠的气氛,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 认识
25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 元朝四大悲剧之一, 《汉宫秋》的主角是 汉元帝。作品通过他 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 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 事件。作为一国之主, 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 能保护,以致演成一 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26
相互对照的人物
• • • • • • 文武百官 皇帝 妃子们 毛延寿 汉元帝 王昭君
7
结构
• 前三折写半生的快乐与欢娱,后一折写他后半生的凄 凉。 • 悲剧特点 • 1热闹与清冷的对照“两极(冷热)”对照。(美食、 音乐、妃子、权利、爱情) • 2悲剧的原因不是无法抗拒的异己力量,而是主人公自 己的过失。 • 3一般的悲剧主人公都天然是正义的化身,他们的苦难 都是“非己”的原因,不致于“过失招悲”,当唐明 皇意识到自己是悲剧的缔造者时,却已经无法改变, 这比前者更沉痛。
23
•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 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 塞和亲故事。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 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 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 简单。而《后汉书· 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 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 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 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 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古代文学专题2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古代文学专题2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元明杂剧创作综述辅导
一、学习要点 1元杂剧的繁荣原因 2、创作分期及其他 3、明杂剧创作的演化 4、元明杂剧创作主体分析
元杂剧
1、元杂剧的起源 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
的传统戏剧又称为“戏曲”,这是因为“曲”的 演唱在其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性质来说,中 国戏曲是一种带舞蹈成分的歌剧。
元杂剧创作的形式
2、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 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一折用同一宫调 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 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乐音七 声,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以宫为主 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 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 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 “九宫”。)
关汉卿剧作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剧作的艺术成就表现为: (1)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如《窦娥冤》在生与死 的冲突中刻画窦娥的孝顺、善良与刚强;《蝴蝶梦》在理智与情 感的冲突中表现继母王氏的贤德与慈爱,而《调风月》则在尴尬 难堪的境遇中塑造了一个既泼辣又刚强的侍女燕燕的形象。 (2)矛盾集中,主干突出,情节富于变化。如《窦娥冤》一剧 中窦娥被卖到守寡的心酸只是由蔡婆的交代一提而过,而与人物 塑造直接相连的法场受刑却安排了整整一折。而戏剧冲突也是一 个接一个,高潮迭起,曲折紧张。 (3)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如同 是淋漓的诉说,负冤衔屈的窦娥唱出的曲词责天骂地,充满激愤, 而被情人抛弃的燕燕的唱词则在痛苦的表白中,流露出一份自怨 自艾。在语言方面,关汉卿被认为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
白朴的少年时代是在元好问家度过的,受到过较为全面的文学修 养方面的熏陶,具备良好的创作素质。元好问在写给白朴的诗里 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用唐代诗人元缜与白居易的 亲密关系表明两家交情的久远,并认为白朴是两家后辈中最出色 之人。

白朴与梧桐雨PPT课件

白朴与梧桐雨PPT课件

2019/12/25
20
《梧桐雨》全剧介绍
第二折写安禄山为夺江山、迎娶杨贵妃而造 反,直逼长安,李隆基被迫带着杨贵妃逃往四 川。
第三折写马嵬坡下六军不发,李隆基在“不 能自保”的情况下,只好让杨玉环自缢。经过 这一场激变,一切权力荣华烟消云散。
2019/12/25
21
《梧桐雨》全剧介绍
第四折写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怀念 美好过往, 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气氛中, 他做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 长生殿排宴,不料才说上一两句话,梦就被惊 醒了。梦醒后“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 “一点点滴人心碎”。
唐杨 明贵 皇秋 妃 夜晓 梧日 桐荔 雨 枝香
2019/12/25
1
2019/12/25
2
2019/12/25
3
2019/12/25
4
《梧桐雨》
《梧桐雨》是白朴杂剧中流传最盛 者,此剧以史传记载为本事,参照白 居易诗《长恨歌》与陈鸿传奇《长恨 歌传》,以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为张 本,演述李唐王朝安史之乱前后的历 史风云。
当然,在获得缠绵悱恻、哀思婉转的抒情效 果;展现白朴熔铸文字高深功力的同时,《梧 桐雨》的戏剧效果不能不受到削弱。
2019/12/25
26
2019/12/25
27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白仁甫的 《秋夜梧桐雨》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
2019/12/25
28
从长恨歌到梧桐雨 悲剧意蕴的转化和嬗变
17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此外,入宋后,李杨故事开始进入瓦舍勾 栏而广泛流传。如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 有《花萼楼》目,李杨故事同时又被搬上舞台, 宋元南戏有《马践杨妃》、《梅妃旦》等目, 金院本有《击梧桐》、《梅妃》等目,可惜这 些宋金李杨题材的戏曲作品皆未传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杨 明贵 皇妃 秋晓 夜日 梧荔 桐枝 雨香
2
3
4
《梧桐雨》
• 《梧桐雨》是白朴杂剧中流传最 盛者,此剧以史传记载为本事,参照 白居易诗《长恨歌》与陈鸿传奇《长 恨歌传》,以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为 张本,演述李唐王朝安史之乱前后的 历史风云。
剧情
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贻误军机,罪应当 斩。解送京师后,唐明皇反加宠爱,安禄山又 被杨贵妃认为义子,并与之私通。后因安禄山 与杨国忠不睦,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 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大军不前, 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 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挂贵妃 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为梧桐雨声 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唐代诸多诗人对待李杨,同样持或批判或
同情两种态度。令唐代诗人叹息不止的,是李
杨宫廷生活引起朝廷腐败,朝廷腐败引起安史
之乱,安史之乱引起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这一
连锁社会因果,这一叹息之声,绕梁唐宋元明
清数代诗坛而余音不绝。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天宝初,进册贵妃。
寿王:李瑁,唐玄宗十八子。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封寿王,并遥领 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使。杨贵妃的第一任丈夫,775年(大历十年)薨。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二. 文学时期
• 1.唐白居易诗《长恨歌》与陈鸿传奇《长恨歌 传》。
• 白诗陈传乃唐代文学中传世之作,对后世影响 深远。其意义在于将李杨故事从史传中净化出 来,引入文坛,使李、杨有了与历史人物所不 同的第二种形象——文学形象、艺术形象,李 杨故事从此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学题材。 从历史到文学,白诗陈传是奠基之作。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首先:白诗陈传对李杨宫廷生活引起朝政
腐败、社会动乱持批判态度,同时又对李杨爱
情悲剧寄以同情惋惜。政治批判、爱情同情,
造成白诗陈传主题的矛盾性,后世李杨题材的
文学创作,便一直在寻求政治与爱情的统一。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其次,白诗陈传的前半部分基本尊重历史,后 半部分所增补的道士寻找杨贵妃亡魂,李杨梦 中相会的传说,亦对后世李杨题材的文学创作, 提供了基本的艺术构思模式。
野史,逸事传说,几乎网罗殆尽。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4.宋代传奇

北宋传奇作家乐史著《杨太真外传》,综
合了白诗陈传、正史野史,以及上述笔记中有
关李杨的故事,尤其对杨贵妃之事,巨细俱载,
并以杨贵妃为主人公,使得其终于脱离上述文
献中只是唐明皇附属人物的境地,成为一个独
立的文学形象。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6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一.史传记载
• 新、旧《唐书》中《玄宗纪》、 《杨贵妃传》,以及《李林甫传》、 《陈玄礼传》、《杨国忠传》、《安 禄山传》等历史传记。
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徙籍蒲州, 遂为永乐人。幼孤,养叔父家。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 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 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 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 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辄悟。帝大悦, 遂专房宴,宫中号“娘子”,仪体与皇后等。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清 袁枚《Hale Waihona Puke 嵬》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3.李唐、五代文人笔记。

文人笔记对李杨故事也是饶有兴趣而经
久不衰。李德裕《明皇十七事》、郑处晦《明
皇杂录》、姚汝能《安禄山事迹》、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郭湜《高力士外传》等等,
极尽“搜奇辑逸”之能,有关李杨故事的正史
但剧目大多佚失。《梧桐雨》是元曲中唯一流
传至今的关于李杨故事的杂剧。
• “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 剧为最。”

——清人李调元《雨村曲话》
《梧桐雨》全剧介绍

全剧为末本戏,共四折。

第一折写李隆基不问是非,竟给丧师失地
的番将安禄山加官晋爵,让他镇守边境。写杨
贵妃对与她有暧昧关系的“义子”安禄山的思

此外,入宋后,李杨故事开始进入瓦舍勾
栏而广泛流传。如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
有《花萼楼》目,李杨故事同时又被搬上舞台,
宋元南戏有《马践杨妃》、《梅妃旦》等目,
金院本有《击梧桐》、《梅妃》等目,可惜这
些宋金李杨题材的戏曲作品皆未传世。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5.元杂剧时期

李杨故事在元代,仍是非常热闹的题材。

第四折写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怀念
美好过往, 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气氛中,
他做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
长生殿排宴,不料才说上一两句话,梦就被惊
醒了。梦醒后“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
“一点点滴人心碎”。
《梧桐雨》思想内容
• 白居易《长恨歌》对《梧桐雨》影响极大,但 白朴并非直接改编前者,在材料处理上有许多 不同:
• 一.《梧桐雨》并未把杨、李的爱情写得那么 “纯洁”、“真挚”。它不仅不回避唐明皇父 纳子妇的历史事实,还依据野史传闻点明了杨 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可见它并不是以单 纯的爱情为主题的。
《梧桐雨》思想内容
• 二.《梧桐雨》虽比《长恨歌》更多地涉及唐 明皇亲佞远贤、耽于享乐而招致战乱的问题, 但也写出了唐明皇在关键时刻,听纳马嵬父老 忠言,传位太子,东还平贼,不失其开元英主 余风。可见白朴创作主旨在于写政治风云,历 史变故,传达一种沧桑之叹。
念,在李、杨爱情关系上抹上了一道不光彩的、
有着潜在危险的阴影。
《梧桐雨》全剧介绍
第二折写安禄山为夺江山、迎娶杨贵妃而 造反,直逼长安,李隆基被迫带着杨贵妃逃往 四川。
第三折写马嵬坡下六军不发,李隆基在 “不能自保”的情况下,只好让杨玉环自缢。 经过这一场激变,一切权力荣华烟消云散。
《梧桐雨》全剧介绍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李杨故事题材演变与流传
• 2.唐代其它诗歌。
• 唐代其它诗人也十分关注李杨故事。如杜甫 《丽人行》、《哀江头》,刘禹锡《马嵬行》, 李益《过马嵬》,李商隐《马嵬》、《龙池》、 元稹《连昌宫词》,杜牧、温庭筠同题《过华 清宫》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