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贵阳一中物理实验报告_模板_高二十九班

Tiger工作室
贵阳一中高二十九班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高二十九班物理课代表组Tiger工作室物管中心XX年XX月XX日
©2010 Tiger’s Office. All rights reserved.
【注】
1.此文档由高二十九班的同学制作,请尊重作者的劳动,不要去除或变相去除有关作者
的标识(如“高二十九班”“Tiger工作室”等),违反者将被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作者也不对文档负一切可能免去的责任.
2.建议调整好显示比例(文字宽度)后单击菜单栏视图>>全屏显示以达到最佳放映效果.
3.本实验报告中“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已经简述,“结论”仅供参考.
4.实际实验与本实验报告可能不完全相符,特别是“实验数据记录(含图表)”可能会有
不同之处,请先用铅笔绘制、填写.
5.“实验步骤”和“实验要点”必须在进行实验前理解透彻.
---------------------------------------------------------------------------------------------------------------------- 实验名称:模板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简述)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简述)
[实验数据记录](含图表)
[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
[结论]
[实验要点]
高二十九班物理课代表组
Tiger工作室
高二十九班物管中心
XX年XX月XX日
©2010 Tiger’s Offic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1页共1页。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模板实验名称:测量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探究摆长对于摆的周期的影响。
实验原理: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常来说,摆长越长,摆的周期越长。
这是因为摆的周期与重力加速度和摆长有关,根据摆的定律可知,摆的周期T与摆长L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T=2π√(L/g),其中,T为周期,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摆长下的摆的理论周期,然后与实际测量的周期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摆,计时器,尺子,手机实验步骤:1. 首先在实验室内准备好摆,并将摆长度调整至固定数值。
2. 使用尺子测量摆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将摆摆动起来,让它在一个固定的角度内摆动。
4. 同时打开计时器,记录下摆的周期,重复多次以确保结果准确。
5. 将实验得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计算出平均值。
6. 按照实验原理的公式,计算出理论周期。
7. 比较实际测量的周期与理论周期,分析摆长对于摆的周期的影响。
实验数据:摆长(cm)实际周期(s)平均值(s)理论周期(s)20 1.2 1.1 1.0830 1.5 1.4 1.3240 1.8 1.7 1.5150 2.1 2.0 1.8460 2.4 2.3 2.05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摆长的增加,摆的周期也在不断增长。
而根据理论计算得到的数据也与实际测量的数据相符合,说明实验结果是可靠的。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摆长对于摆的周期有一定的影响,摆长越长,摆的周期越长。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探究了摆长对于摆的周期的影响,并验证了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摆长越长,摆的周期也越长。
这一结果与理论相符合,验证了实验的可靠性。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探究了摆长与摆的周期之间的关系,了解到了摆长对于摆的周期有一定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摆的摆动幅度要相同,保持角度一致,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光的折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实验原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其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满足$n_1 \sin\theta_1 = n_2 \sin \theta_2$的关系式,其中$n_1$和$n_2$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theta_1$和$\theta_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实验器材,光源、凸透镜、白纸、直尺、介质(如水、玻璃等)。
实验步骤:1. 将凸透镜放在桌面上,使其凸面朝上。
2. 在凸透镜的一侧放置一块白纸,使光源照射到凸透镜上并产生清晰的光斑。
3. 在光斑的一侧放置介质(如水或玻璃),观察光线在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4. 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更换不同的介质,重复步骤3和步骤4,观察和记录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发现不同介质中的光线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测量了不同介质中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计算了不同介质的折射率。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这与不同介质的光密度有关。
光在光密度较大的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较大的折射现象,而在光密度较小的介质中则会发生较小的折射现象。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折射定律。
实验结果表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受到介质折射率的影响,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对我们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光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要注意光源的选择和光线的稳定,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时,要保证测量工具的准确度,尽量减小误差。
3.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大全汇总完整版完整版.doc

实验名称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实验人 1 2指导教师日期实验目的: 1.研究自由落体运动2.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
实验器材:铁架台、学生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纸带、重锤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满足关系v=gt,v-t 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重力加速度g 值。
由h=1/2 gt2,经过0.02s 纸带下落的位移约为2mm,所以,实验中选前两个点间距为2mm 的纸带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1.把铁架平台放在桌面边缘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2.纸带下端挂重物、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端用夹子夹好,并调整纸带顺利穿过限位孔,用手托住重物。
3.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打开夹子,释放纸带;4.纸带离开打点计时器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5.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6.在纸带下端重新换上另一重物,重复上述操作,打完后立即关闭电源。
7.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8.选取两条比较好的纸带将所得纸带中各点的速度计算出来填入下列表格中:实验数据处理:根据下表50g钩码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速度—时间图像:织带粘贴处:50g钩码100g钩码123456实验结论:1、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速度方向__________;位移h与时间t的平方成____________;2观察图像特点,总结出物体在重物的牵引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得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g=______。
实验名称探究弹簧的伸长与弹力的关系实验人 1 2指导教师日期实验目的:探究弹簧的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
实验器材:铁架台,金属横杆(带铁夹),弹簧(带指针),钩码,米尺。
实验原理: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用直尺测量弹簧的伸长或总长,根据实验所测量实验数据,探索弹簧弹力和弹簧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定量关系.实验步骤:(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由下垂。
唐官屯中学物理实验报告单 4范文

唐官屯中学高一物理实验报告单班级:小组:姓名:实验名称:一、实验目的:本实验借助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二、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纸带、交流电源、导线、重物、铁架台、夹子、天平、毫米刻度尺三、实验原理:要证明上式是否成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这些物理量?研究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方案1:从起点开始计算方案2:从一般位置开始计算四、实验步骤:1、选择重物时,选轻一点的好还是重一点的好?为什么?我们要求重物作自由落体运动,而阻力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的,为了减少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应采用密度较大的重物。
2、安装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计时器平面与纸带限位孔调整在竖直方向,计时器要稳定在铁架台上,并将计时器伸出桌外。
3、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减小纸带与限位孔的摩擦带来的实验误差;保证重物有足够的下落空间,以便在纸带上能够打出较多的点,有利于进行计算.4、实验时,接通电源和释放纸带的顺序怎样?先通电源,再释放纸带5、释放纸带时应注意什么问题?释放重物前,重物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以便能打出较多的点。
拉稳纸带的上端,确保重物由静止释放。
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实验①用天平测量重物的质量②按照课本所示装置安装打点计时器③将纸带穿过计时器,下端与重物相连④接通电源,待计时器工作稳定后释放纸带⑤及时切断电源,取下纸带,标上纸带号⑥更换纸带,重复以上步骤⑦整理器材,使器材复位五、实验处理:本实验要不要测量物体的质量?无需测量物体的质量如果实验要求计算势能和动能的具体数据,那就必须要知道物体的质量。
六、实验数据分析:纸带上的第一个点为计时起点0 (起始点的速度应该为零,即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第一个点时纸带刚开始下落)。
对于实际获得的纸带,如何判定纸带上的第一个点就是纸带刚开始下落时打下的呢?x = gt2 = ×9.8×0.022m ≈2×10-3m = 2 mm可以回避起始点吗(即处理纸带时可以不用到起始点吗)?我们可以选取A、B两点,比较它们的机械能EA和EB。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I.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物体的密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密度公式的正确性。
II.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a. 秤: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b. 游标卡尺:用于测量物体的尺寸;c. 水槽:用于容纳水并进行水位的测量。
2. 实验方法:a. 测量物体的质量:使用秤测量所选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数据;b. 测量物体的体积: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尺寸,计算出物体的体积;c. 测量水的位移:将物体放入水槽中,测量水的位移量,并记录数据。
III. 实验过程1. 选择一个固体物体,使用秤称量其质量,记录数据为m。
2.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长、宽、高,并计算物体的体积(V = 长 ×宽 ×高)。
3. 准备一个水槽,将水槽内注满清水,并测量初始水位。
4. 将物体缓慢放入水槽中,观察水的位移,并测量末水位。
5. 计算水的位移量(V' = 末水位 - 初始水位)。
IV. 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m / V)。
2. 计算水的密度(ρ' = m' / V'),其中m'为水的质量(假设水的密度为常数)。
3. 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若两者相等,则验证了密度公式的正确性。
V. 实验结果1. 假设所选物体的质量为50克,长、宽、高分别为5厘米、3厘米、2厘米,计算得到物体的体积为30立方厘米。
2. 在实验中测得水的位移量为20立方厘米。
VI. 数据分析1. 计算物体的密度:ρ = 50克 / 30立方厘米≈ 1.67克/立方厘米。
2. 假设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计算得到水的质量为20克。
3. 物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不相等,即ρ ≠ ρ',从而验证了密度公式的正确性。
VII. 实验误差分析1. 实验误差可能来源于秤和游标卡尺的读数误差,以及水位测量的不精确等。
2. 为减小误差,可以采用更精确的仪器,如电子秤和测量仪器,并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报告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和测定电极的电势。
2、观察电流的特性。
3、计算分支电极的电势和电流的系数。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测量分支电极的电势,用电压表测量多节电阻分支网络中各电极的电势。
本实验中采用的实验环境是由三个带灯的欧姆实验环和三节电阻构成的分支电极网络。
实验中将电源开关打开,放电到各电极处,使各电极上的电压和电流变化,观察钮上灯的变化情况,然后测量带灯电阻的电势,在此基础上继续测量各电极的总电势,最后计算电极方程的系数。
三、实验结果
电极电势:
电极1、2、3的电势为:V1= 5.36V,V2=2.90V,V3=3.90V
电极系数:
K1 = V1/V2=1.86;K2=V2/V3=0.74;K3=V3/V1=0.73
四、实验总结
本实验综合运用电压表和欧姆实验环,通过观察钮上灯的变化情况,测量分支电阻网络中的电极的电势和电流的特性,计算分支电极的系数。
实验结果表明,分支电极的系数K1>1,K2、K3<1,表明分支电极的电势和电流分配规律是:电流的大的电极电势相对比较小,电流的小的电极电势相对比较大。
本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电势和电流特性的认识,较好地提升学生对电力学中定理的理解。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10篇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10篇实验物品:水一瓶,稀释盐水一瓶,热电偶两个,温度计一只实验思路:在水和稀释盐水的容器中,分别放入一个热电偶,将另一个热电偶放在温度计上,同时打开温度计和热电偶的电源。
在一定时间段内,一直记录两个热电偶和温度计上的温度变化情况,以用来计算出两个容器各自的导热系数。
篇二实验题目:声压级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物品:调谐振荡电路、振荡器、波形分析仪和数据采集系统实验思路:将调谐振荡电路中的频率调节至一定值,然后测量振荡器的输出信号的声压级,并用波形分析仪和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记录,分析出声压级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篇三实验题目:电容器在频率变化条件下的电容实验物品:电容器、变压器、实验台、晶体管、示波器实验思路:将电容器连接到变压器的一侧,另一侧连接到实验台,然后通上晶体管,用示波器观察其频率变化的电容,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出其变化的规律。
篇四实验题目:直流电流的测量实验物品:直流电源、电流检测仪、表示电阻的电阻器实验思路:将电阻器和电流检测仪连接到直流电源中,并且调节直流电源上的电压,观察电流检测仪上的读数,记录不同电压下直流电流的读数,以得出直流电流的变化规律。
篇五实验题目:动量定理的实验实验物品:一支木棍,一块牛皮纸,一把牛津钳,一根尼龙绳实验思路:使用木棍削成三段,分别绑上牛津钳,尼龙绳和牛皮纸,重新合并木棍,使用牛津钳作为必要的支撑,然后把尼龙绳和牛皮纸一头连接一侧木棍,另一侧则受到一定的拉力,接下来记录力和动量的变化,以验证动量定理。
篇六实验题目:耦合电感器实验实验物品:两只耦合电感器、两只外形相同的电容元件实验思路:将两只耦合电感器和两只电容元件连接成一个电路,然后测量出电容元件的频率变化,通过计算比较出电感器的耦合程度。
篇七实验题目:重力引起的变化实验物品:空气罐、活塞组、可调节活塞实验思路:将活塞组放入空气罐中,使用可调节活塞控制空气压力,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改变空气压力,记录活塞组大小变化,以此验证重力对物体大小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