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
初二物理上册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

眼睛和眼镜
1.眼睛的结构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第23讲
望远镜和显微镜
第24讲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总结
物体的运动
第25讲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26讲
速度
第27讲
直线运动
1.直线运动 2.有关图像问题的讲解 3.S,t,v的计算
第28讲
世界是运动的
第29讲--第30讲
总复习
1.光沿直线传播及应用 2.光定律及作图
第15讲
反射的应用
第16讲
平面镜成像
第17讲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特点总结2.利用成像特点作图3.凸面镜,凹面镜
光的折射和透镜
第18讲
光的折射
第19讲
透镜
第20讲
凸透镜成像
第21讲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应用
初二物理上册教学大纲
课时
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声现象
第1讲
声的产生与传播
第2讲
声的特性
1.声的三种特性,影响因素和应用 2.探究声特性的实验
第3讲
人耳的结构
第4讲
噪声
第5讲
声的利用
1.声可以传递能量2.声可以传递信息
物态变化
第6讲
物质三态 温度
第7讲
汽化和液化
1.汽化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2.液化及液化的两种方式 3.水的沸腾实验,沸点
第8讲
熔化和凝固
1.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和特点 2.熔点和凝固点
第9讲
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现象 2.升华和凝华的利用
第10讲
水的三态循环
1.水的三态循环及应用“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第一节:物质的组成1. 研究目标- 了解物质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2. 教学重点- 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概念-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 教学内容- 介绍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解释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第二节:物质的性质1. 研究目标- 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教学重点- 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3. 教学内容- 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解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案例让学生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二章:力和压力第一节:力的作用和效果1. 研究目标- 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 掌握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单位2. 教学重点- 力的作用和效果的概念- 力的三要素和单位的掌握3. 教学内容- 介绍力的作用和效果- 解释力的三要素和单位的概念-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第二节:压力和压强1. 研究目标- 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掌握计算压力和压强的方法2. 教学重点-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计算压力和压强的方法3. 教学内容- 介绍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解释计算压力和压强的方法-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计算压力和压强的方法第三章:机械运动第一节:直线运动1. 研究目标- 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2. 教学重点-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3. 教学内容- 介绍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解释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提供实例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区别第二节: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1. 研究目标- 了解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掌握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2. 教学重点- 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3. 教学内容- 介绍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解释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提供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这份教案总结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的内容安排,包括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力和压力以及机械运动等主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

设计:王 伟 单位:郑州市石佛中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日 期:2013.9-2014.1
适用年级:八年级全体学生
课
时:40课时左右
一、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1、学习终身发展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 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 研究方法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 用人教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课程内容进行授课,其课程内容包括: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机 械 运 动 运动的描述
2 1
运动的快慢
测量平均速度
1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2 2
声 现 象
声音的特性
声的利用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温度
物 态 变 化 熔化和凝固 汽化和液化 升华和凝华
2、结果性评价: (1)当堂节清,满分50分,过关为30分,未 过关者课下重点辅导. (2)周清:类似节清. (3)单元检测:满分100分,达标率为百分之 八十. 所有结果计入小组评定.
• 第二章
声现象
1.通过观察和实验,会说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能够说出乐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3.通过学习会举例说出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能够说出防止噪声的三条途经。
•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 质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 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温度。 3.探究物态变化过程。会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 的一切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 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
初二物理上册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

初二物理上册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初二物理上册教学大纲课时学习内容教学重点声现象第1讲声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2.介质,声速和声波 3.回声及利用第2讲声的特性1.声的三种特性,影响因素和应用2.探究声特性的实验第3讲人耳的结构1.人耳的结构和听到声音的途径2.耳聋的分类3.骨传导第4讲噪声 1.噪声和乐音的概念 2.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5讲声的利用 1.声可以传递能量 2.声可以传递信息物态变化第6讲物质三态温度 1.物质三态 2.温度和温度计 3.温度的测量第7讲汽化和液化1.汽化及汽化的两种方式2.液化及液化的两种方式3.水的沸腾实验,沸点第8讲熔化和凝固1.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和特点2.熔点和凝固点第9讲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现象 2.升华和凝华的利用第10讲水的三态循环 1.水的三态循环及应用 2.终结本章六个“三”光现象第11讲光的色彩颜色1.色散现象及意义2.色光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3.物体的颜色第12讲人眼看不见的光 1.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 2.红外线的特点和应用第13讲光沿直线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及应用 2.光速,光年第14讲光的反射 1.反射现象和实验 3.反射定律及作图第15讲反射的应用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反射的应用第16讲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现象2.平面镜成像试验3.成像特点第17讲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1.平面镜成像特点总结 2.利用成像特点作图 3.凸面镜,凹面镜光的折射和透镜第18讲光的折射1.折射现象2.折射定律3.折射光路作图第19讲透镜 1.透镜和分类 2.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第20讲凸透镜成像 1.凸透镜成像实验 2.试验中常见问题及处理第21讲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应用 1.成像特点的总结 2.成像特点的应用第22讲眼睛和眼镜 1.眼睛的结构 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第23讲望远镜和显微镜 1.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 2.望远镜和显微镜的调节第24讲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总结1.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总结2.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的应用物体的运动第25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2.时间的单位及测量第26讲速度 1.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2.速度的计算第27讲直线运动 1.直线运动 2.有关图像问题的讲解 3.S,t,v的计算第28讲世界是运动的 1.运动的绝对性 2.静止的相对性第29讲--第30讲总复习1.声现象2.光的折射与反射3.凸透镜成像特点4.物体的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 必修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适用年级: 初中八年级上学期课时: 52设计者: 张伟背景一、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联系以及学生己有知识与认知特点学生小学阶段已经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初步接触、了解了一些有关自然界、生活中的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初级知识,初步认识到了与物理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
八年级上册内容主要包括声现象、光现象、机械运动、热现象、质量和密度。
学科内容引入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经验,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的探究内容丰富,不确定因素有许多,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探究方法,形成探究能力,为进步的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目标:在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八年级学生情况以及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源,特制定以下学期课程目标:1.通过对机械运动的认识,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运动的描述方法和运动快慢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温度。
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4.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面镜的会聚和凹面镜的发散作用;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5.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6.通过实验,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固体和液体的测量,知道密度的定义,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了解密度与社会生活的简单关系。
八年级物理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

八年级物理教学大纲(最新完整版)八年级物理教学大纲八年级物理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掌握初二年级物理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声、光、热、力、电等概念和相关技能。
2.了解物理学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3.了解物理学家及其贡献,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4.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物理安全常识,形成安全使用物理器材的意识。
5.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参与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
6.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正确使用物理仪器、认真观察实验、积极参与讨论、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
7.培养物理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等能力。
8.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
9.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准确表达物理概念和现象、正确描述实验结果和结论、清晰说明物理问题等能力。
10.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了解物理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活动,与他人合作完成物理任务。
11.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包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于质疑、善于反思、勤于实践等态度和精神。
12.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包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能力。
上海初二上册物理教学大纲上海初二上册物理教学大纲包括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四部分内容。
具体如下:__声现象__光现象__透镜及其应用__物态变化在“声现象”的学习中,会学习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等级和类型、人耳听声的条件等;在“光现象”的学习中,会学习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和定律的应用、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等;在“透镜及其应用”的学习中,会学习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等;在“物态变化”的学习中,会学习物质的三态、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知道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规律,掌握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 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理解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
-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 认识质量的概念,会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理解密度的概念,能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
-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科技、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
1. 声现象。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 声音的特性:探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了解声音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 声的利用:了解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举例说明声在医疗、工业、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知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掌握控制噪声的途径。
2. 光现象。
- 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实例和实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
- 光的反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了解反射的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会画光的反射光路图,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全日制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授课时间:60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课程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你将能够:1.通过收集信息和实验探究,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会使用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3.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能区分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课程内容与安排:分享和解读课程纲要《科学之旅》第1课时第一章机械运动(共8课时)内容标准: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课时安排: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3课时第二节运动的描述第4课时第三节运动的快慢第5课时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第6、7课时复习测评:第8课时第二章声现象(共7课时)内容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课时安排: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9课时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10、11课时第三节声的利用第12课时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13课时复习测评:第14、15课时第三章物态变化(共8课时)内容标准: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八年级物理上册◆课程类型:八年级物理必修◆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物理》◆授课时间:45课时左右◆授课教师:八年级物理备课组◆授课对象:巩义市涉村镇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一)、【课程总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二)、【课程内容及目标详解】科学之旅内容标准(“含样例和活动建议”,下同):新教参P9写道:“这部分相当于全书的绪论,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二是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情”。
根据《课程标准》里规定的“课程目标”,我们制定本节的教学要求还有:☆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
逐步教会学生“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初步领悟“直觉并不都是可靠的,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很好地认识自然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树立正确科学观”。
☆初步培养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初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有趣的声第一章声现象内容标准:☆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例○、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敲击音叉,观察与其轻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这时几乎听不到声音。
慢慢放入空气,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例○、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例○、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
例○、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活动建议:△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治噪声的建议。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二章光现象内容标准:☆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例○、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在平面镜上反射(用玩具激光器产生激光,用烟雾显示激光,注意不能直射眼睛),入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也增大。
例○、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例○、观察两只手电分别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观察红、绿颜料混合后的颜色。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内容标准:☆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例○、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活动建议:△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例○、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第四章物态变化内容标准:☆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例○、调查自然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列表归纳这些物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根据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形态、弹性、颜色)和用途上的差异进行分类。
☆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例○、观察周围的物质,根据形状和体积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
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测量温度。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意:应该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便使其认识到感觉是不可靠的。
还应该让学生对物理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发展其估测能力。
例○、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这些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释为什么液体温度计中的液体会有不同。
例○、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例○、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注意: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在课程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是《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
☆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例○、结合影响蒸发的几个因素就植树造林与保护水资源的关系写一篇调查研究报告。
字数不少于1000字,要求检索相关的地理和环保的信息源,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与植被分布之间的关系,并从影响蒸发的因素上分析开发大西北与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间的关系。
活动建议:△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例如:放进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冰箱内壁的水珠到哪里去了?写出探究报告。
注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有典型特点,电冰箱内既有熔化和凝固,也有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成就感。
这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霜、雪、雨、露等天气现象。
注意: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另一种基本方法。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学习物理应尽可能联系各种自然现象,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但不要求学生做出完美的解释。
这是从自然到物理的基本理念的体现。
△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调查本地农田灌溉(或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了解先进的灌溉技术。
功勋卓著的电与磁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内容标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会使用电流表。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三)、【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章声现象一、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止噪声的途经。
二、课时安排--------(8课时)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第三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第五节声音的利用--------1课时复习和总结--------1课时单元测试------2课时三、时间:2011年9月1日-2011年9月17日四、周次:第1周-第3周五、练习(不包括单元测试下同)-----5次第二章光现象一、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探究和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课时安排-------(10课时)第一节光的传播-------1课时第二节光的反射-----2课时第三节平面镜成像-----1课时第四节光的折射------1课时第五节光的色散-----1课时第六节看不见的光----1课时复习和总结-----1课时单元测试------2课时三、时间:2011年9月18日-2011年10月8日四、周次:第4周-第6周五、练习-----5次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的应用。
二、课时安排------(9课时)第一透镜------1课时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1课时第三节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课时第四节眼睛和眼镜-------1课时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1课时复习和总结------1课时单元测试-------2课时三、时间:2011年10月9日-2011年10月29日四、周次:第7周-第9周五、练习----5次期中复习一、课时安排(8课时)二、时间:2011年10月30日-2011年11月12日三、周次:第10周-第11周第四章物态变化一、课程标准要求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质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测温度。
3.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课时第三节汽化和液化----1课时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课时复习和总结----1课时单元测试-----2课时三、时间:2011年11月13日-2011年12月3日四、周次:第12周-第14周五、练习---5次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一、课程标准要求1.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知道电流,会使用电流表,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的规律。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常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10课时)第一节电荷-----1课时第二节电流和电路-----1课时第三节串联和并联------2课时第四节电流的强弱------1课时第五节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的规律----2课时复习和总结-----1课时单元测试----2课时三、时间:2011年12月7日-2011年12月24日四、周次:第15周-第17周五、练习----5次期末复习一、课时安排-----(10课时)二、时间:2011年12月25日-2011年1月14日三、周次:第18周-第20周(四)、【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教材:对教材进行校本的二度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