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教案(1)(沪教版高一上)

高中数学: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教案(1)(沪教版高一上)
高中数学: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教案(1)(沪教版高一上)

1.4 (1)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命题的有关概念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学过,本章在此基础上对命题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强调要确定命题真假都必须证明。举反例既可以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同时它又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推出关系是数学证明中最重要的逻辑关系。教材用比较通俗的说法给出了推出关系的意义及符号。

教材介绍了四种命题的构成及等价命题的概念,这给我们今后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假)命题可转化该命题的等价命题(通常是逆否命题)为真(假)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入手,给出推出关系,等价关系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知道推出关系的概念,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掌握等价关系的概念,初步掌握反证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四种命题的关系;体会反证法的理论依据。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命题:表示判断的语句。真命题:正确的命题。

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命题“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命题与其有关的命题的概念。

[说明]通过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唤起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结点,从而为下面的要学习的一些下位概念的同化和顺应提供最近发展区。

二、讲授新课

1.命题

例1:下列语句哪些不是命题,哪些是命题?如果是命题,那么它们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为什么?(课本例题)

1.个位数是5的自然数能被5整除;

2.凡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3.上课请不要讲话;

4.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相等;

5.你是高一学生吗?

解:1.真命题

它可以写成10k+5的形式(k是非负整数),而10k+5=5(2k+1),所以10k+5能

被5整除。

2.假命题

取三个角分别是900、450、450的直角三角形,它与三个角分别是900、600、300

的直角三角形不相似。

3.不是命题不是判断语句。

4.假命题

取一个角为900,另一个角也为9000,它们是互补的,但它们相等了.

5.不是命题是疑问句,不是表示判断的陈述句。

结论:①命题必定由条件与结论两部分组成。

②假命题的确定:举反例(举出一个满足条件,不满足结论的例子,一个即

可)

[说明]:构造反例有时候很不容易,要充分注意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还要注意极端情况,或

运用类比手段。

③真命题的确定:作出证明,方法??

??????同一法反证法间接证明直接证明 [说明]:反证法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命题证明的一种方法.

2、推出关系:

一般地,如果α这件事成立可以推出β这件事也成立,那么就说由α可以推出β,并用记号α?β表示,读作“α推出β”。换言之,α?β表示以α为条件,β为结论的命题是真命题。

例2:设α表示“两个角是对顶角”,β表示为“两个角相等”,问能用“?”表示α、β之间关系吗?(补充例题)

解:α?β关系成立,但反过来不行。

例3:在下列各题中,用符号“?”或“?”把α、β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补充例题)

1. α:实数x 满足92=x ,β:3=x 或3-=x 。 (“α?β”)

2. α:U B A = ,β:U B U A ==或(U 为全集)。(“α?β”)

3. α:B A ?,β:A B A = 。(“α?β”)

4. α:0=ab ,β:0=a 。(“β?α”)

3、α与β等价:

如果α?β,β?α,那么记作βα?,叫做α与β等价

4、传递性:α?β,β?γ,则α?γ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7 练习1.4(1)——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真假命题判断的方法及命题的推出关系.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P/20,习题1.4——1

2、拓展作业:在下列各题中,用符号“?”或“?”或“?”把α、β这两件事联

系起来:

(1) α:x 适合方程0652=+-x x ,β:3x 2==或x ;

(2) α:3x -=,β:3=x ;

(3) α:B A ?,β:B B A = ;

(4) α:集合N M =,β:A N N M =。

六、教学设计说明

(1)命题的有关概念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经学过,因此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命题做好铺垫。在推出关系的教学中,要强调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要结合并集的概念强调“或”的三层含义。

(2)理解推出关系具有传递性,为以后学习充要条件做好准备。

(3)要明确有关数学符号、记号的意义,正确加以使用。

本单元中引进的数学符号、记号比较多,初学者往往不善于使用,对此教学中必须在每一符号引进时,说明其意义,配备适当的例题、习题,逐步让学生熟悉这些符号,正确地运用这些符号。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精品文档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我国的小河流; 非负奇数; 1 / 3 精品文档 方程x210的解; 某校2007级新生; 血压很高的人; 著名的数学家;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 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 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2 / 3 精品文档 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 ; Z; 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印度A, 英国 A。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1,m,m23m3,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下册:1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案

课题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教学目 2. 根据直线方程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标 3.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
教学重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点
教学难 点
教学方 法
教具准 备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讲练结合 教材
教学过 程
【基础练习】
1.已知过点 A(-2,m)和 B(m,4)的直线与直线 2x+y-1=0 平行,则 m 的值为-8 2.过点(-1,3)且垂直于直线 x-2y+3=0 的直线方程为 2x+y- 1=0
3.若三条直线 2x 3y 8 0, x y 1 0和 x ky k 1 0 相交于 2
一点,则 k 的值等于 1 2
4.已知点 P1 (1,1)、P 2 (5,4)到直线 l 的距离都等于 2.直 线 l 的方程
为 3x-4y+11=0 或 3x-4y-9=0 或 7x+24y-81=0 或 x3=0.
5.已知 A(7,8),B(10,4),C(2,-4),求ABC 的面积.
简解:答案为 28 3
【范例导析】
【例 1】已知两条直线 l1 :x+m2y+6=0, l2 :(m-2)x+3my+2m=0,当 m 为何值时, l1 与 l2
(1) 相交;(2)平行;(3)重合? 分析:利用垂直、平行的充要条件解决.

解:当m=0 时, l1 :x+6=0, l2 :x=0,∴ l1 ∥ l2 ,
当m=2 时, l1 :x+4y+6=0, l2 :3y+2=0
∴ l1 与 l2 相交;
当 m≠0且 m≠2时,由 1 m2 得 m=-1或 m=3,由 m 2 3m
1 6 得 m=3 m 2 2m
故(1)当 m≠-1且 m≠3且 m≠0时 l1 与 l2 相交。
(2)m=-1或 m=0时 l1 ∥ l2 ,
(3)当 m=3时 l1 与 l2 重合。
点拨: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时,不要忘了考虑两条直线斜 率是否存在.
例 2.已知直线 l 经过点 P(3,1),且被两平行直线 l1 : x+y+1=0 和 l2 :x+y+6=0 截得的线段之长为 5。求直线 l 的方程。
分析:可以求出直线 l 与两平行线的交点坐标,运用两点距离 公式求出直线斜率
解法一::若直线 l 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x=3,此 时与 l1 、 l2 的交点分别是 A1(3,-4)和
B1(3,-9),截得的线段 AB 的长|AB|=|-4+9|=5,符合题 意。若直线 l 的斜率存在,则设 l 的方程为 y=k(x-3)+1,
解方程组
x

y

y k
1 0
x 3
得 1
A(
3k k
2 1
,

4k 1 k 1

解方程组
x

y

y k
60
x 3
得 1
B(
3k k
7 1
,-
9k 1 k 1

由|AB|=5 得

3k k
2 1
3k k
7 1
2
+

4k 1 k 1
9k 1 k 1
2
=25,
解之,得 k=0,即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y=1。
综上可知,所求 l 的方程为 x=3 或 y=1。
解法二.设直线 l 与 l1 、 l2 分别相交于 A(x1,y1)、B(x2, y2),则 x1+y1+1=0,
x2+y2+6=0。两式相减,得(x1-x2)+(y1-y2)=5

高中数学目录(沪教版)

高中数学教材(沪教版)目录 高一上 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一集合 1.1集合及其表示法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1.3集合的运算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6子集与推出关系 第二章不等式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2.5不等式的证明 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关系的建立 3.3函数的运算 3.4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一幂函数 4.1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二指数函数 4.2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4.3借助计算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 高一下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三对数 4.4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四反函数 4.5反函数的概念 五对数函数 4.6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4.7简单的指数方程

4.8简单的对数方程 第五章 三角比 一 任意角的三角比 5.1任意角及其度量 5.2任意角的三角比 二 三角恒等式 5.3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 5.4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5.5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三 解斜三角形 5.6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 第六章 三角函数 一 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6.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2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3函数()sin y A x ωφ=+的图像与性质 二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6.4反三角函数 6.5最简三角方程 高二上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一 数列 7.1数列 7.2等差数列 7.3等比数列 二 数学归纳法 7.4数学归纳法 7.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6归纳—猜想—证明 三 数列的极限 7.7数列的极限 7.8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第八章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8.1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8.2向量的数量积 8.3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8.4向量的应用 第九章 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一 矩阵 9.1矩阵的概念 9.2矩阵的运算 二 行列式 9.3二阶行列式 9.4三阶行列式

高中政治《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案5(沪教版高一)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一框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基本理解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懂得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通过调查结果交流,培养学生比较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尊重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确立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二.课前准备 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当我们都是学生时——我和父母财富大比拼》的小调查活动,并要求各组做好调查结果交流准备工作。 2.邀请四位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教学活动。 3.教师搜集案例、图片,多媒体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下列是我们熟悉的各种社会活动: 【图片展示各种社会活动】 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体育运动文艺活动宗教活动政治活动等一组图片 师: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奠定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是什么活动? 生:略 师: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多媒体资料演示】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海啸回顾 师:对于大家来说最熟悉的大海啸应该是2004年的东南亚地震海啸,可以说对遭受海啸得地震灾区而言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国际社会也纷纷进行援助。对于灾区的人民而言,海啸之后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 生:略 师:食品、饮用水、服装、药品等是最急需的物品。缺少这些,会危及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灾区人民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许多物质产品运往灾区,请问这能否解决灾区的根本问题? 生:略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三下册第十八章 18.1 总体与样本 教案

18.1总体和样本 一.教学目标: 理解总体均值、总体中位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的概念;掌握以上统计量的求法;会用计算器求各统计量.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各统计量的求法; 难点:对各统计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1.关于数理统计学科 2.关于数学家 [说明]介绍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实际意义及有关的数学家,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1.阅读教材 2.理解概念 (1)总体与个体:在统计问题中,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总体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 个体. 总体根据所含个体的数量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以下均讨论有 限总体) (2)总体均值:()N x x x N +++= 211μ (3)总体中位数:把总体中的N 个个体按从小到大,当N 为奇数时,位于该数列正中 位置的数叫做总体的中位数;当N 为偶数时,位于该数列正中位置的两个数的平 均数叫做总体的中位数,记作m .

(4)总体方差:()()()[] 2222121μμμσ-++-+-=N x x x N () 2222211μ-+++=N x x x N (5)总体标准差:总体方差的算术平均根σ [说明]平均数反映总体的平均状态,中位数反映总体的中等水 平,方差与标准差反映总体的离散程度. 3.例题分析 例1、在研究本班同学的身高时,请指出这个问题中的总体和个体. 解:总体是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个体是本班每一个同学的身高. [说明]注意研究对象并不是指人,而是指相关的量,这里指身高数据. 例2、某班级一个小组12位学生的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 84,82,100,92,62,96,96,69,76,84,64,72. 求总体平均数,总体中位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 解:(略) 例3、甲、乙两人各射靶十次,成绩(环数)如下表: 解:甲、乙成绩的平均数均为7环,中位数也为7环,标准差分别为1.0954和2.1907,所以两人平均水平一般,但甲的水平更稳定. [说明] 自主运用统计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4.问题拓展 思考:在例2中,每个学生的成绩都减去10分,平均数和方差与原来有什么变化?若每个成绩都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呢?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三下册第十八章 18.3 统计估计-方差与标准差 教案

方差与标准差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1.经历方差与标准差概念的引进和形成过程,知道方差和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 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3.能根据一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解释数据的波动性,并用于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通过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性的分析,引进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初步进行实际应用 学习难点: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学习范围: 学习过程 一、引入: 1.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为A组:_______;B组:_______. A组: 0, 10, 5, 5, 5, 5, 5, 5, 5, 5; B组: 4, 6, 5, 5, 5, 5, 5, 5, 1, 9. 2.某食品厂有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某种100克的袋装食品,在试生产时,从这两条流水线分别随机各抽取5袋食品,称出各袋食品的重量(克)分别是: 甲:100,101,99,101,99; 乙:102,98,101,98,101.由上述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哪一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的重量比较稳定(即波动较小)? 甲:100,101,99,101,99; 乙:102,98,101,98,101. 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平均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由此能不能说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大小一样? 为了直观地看出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大小,用下图表示出来.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组数据都在100附近,但甲的数据波动程度较小,乙的数据波动程度较大.学习要点

二、新知新觉: 如果一组数据:x1,x2,…,xn,它们的平均数为x,那么这n个数与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n个数的方差,记作S2.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差的非负平方根叫做标准差,记作S.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差与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即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一组数据越接近于它们的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就越小,这时平均数就越具有代表性.只有当一组数据中所有的数都相等时,方差与标准差才可能为零. 方差(标准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分别计算上述问题的方差和标准差, 三、合作探究: 例题1. 某区要从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全市比赛.在选拔赛中,每人进行了5次射击,甲的成绩(环)为: 9.7,10,9.6,9.8,9.9;乙的平均成绩为9.8环,方差为0.032. (1) 甲的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多少? (2) 据估计,如果成绩达到9.8环就可能夺得金牌,为了夺得金牌,应选谁参加比赛? 例题2. 100克的鱼和家禽中,可食用部分蛋白质的含量如图所示. (1) 100克的鱼和家禽中,可食用部分的蛋白质含量的平均数各是多少克? (2) 100克鱼和家禽的蛋白质的平均含量中,哪一个更具有代表性?请说说判断的理由.

高一政治《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案1沪教版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一框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些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基础知识:生活过程中的关系,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将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学生之间讨论相结合,理解“社会生产”与“社会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能够在这基础上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与解读。同时领悟“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回顾今天繁荣富强的祖国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同时树立学生立足现实,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教学:1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案例1新闻背景:空客A380的奥运行 [学生进行介绍,老师补充] 全机最高载客量为840人,舒适载客量为555人,投入商业运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机。 师:人类社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享受突飞猛进的科技带来的物质产品,基础的是什么活动? 生:略 师: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PPT]案例25?12汶川大地震回顾 师: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几个月了,几个月以来灾区人民的生活始终让我们牵挂,期间我们全体国人以空前的爱国热忱投入到了与灾区人们共同努力的抗震救灾工作与灾后重建工作,期间我们也接受了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国际援助。你能简单回顾一下在各个阶段期间我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生:略 师:食品、饮用水、服装、药品等是最急需的物品。缺少这些,会危及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灾区人民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许多物质产品运往灾区,请问这能否解决灾区的根本问题? 生:略 师:要从根本上帮助灾区人民,必须重视灾后重建工作,要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能力。由此可见,社会生产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料,没有社会生产,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PPT]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设想一下: 如果离开了生产活动,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生:略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下册 -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案

教学题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 1. 能力与技能: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理解抛物线的发生过程 (2)掌握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图像、焦点、准线之间的关系 (3)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抛物线标准方程。 2. 过程与方法: (1) 有实际问题引入要研究的课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 发现抛物线的形成过程。 (2) 求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中贯彻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掌握待定系数法在方程中的应用。 3. 情感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照灯、汽车前灯、卫星天线、激光 望远镜都是利用抛物线原理制成的,因此在生活当 中,抛物线是一个用途非常广泛的曲线。下面简单 介绍抛物线的光学反射原理,引起学生的兴趣。从 而引出课题: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二.新课: 1. 抛物线的定义:先从一个有趣的实验说起,仔细讲解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抛物线的特点,从中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抛物线的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F 不在l 上)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 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同时强调抛物线定义也是抛物线的性质即:是抛物线上的点就满足到焦点距离等于到准线的距离。 2. 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求一般曲线的方程(一般步骤):1.建系2.设点3列式4.化简 建立抛物线的坐标系(由学生讨论)过点F 做准线L 的垂线,垂足为K 。以直线KF 为x 轴,线段KF 的中垂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KF ︱= p,则焦点F 的坐标是(2p ,0),准线l 的方程为2 p x -=

mjt-命题》教案(1)(沪教版高一上)

课题:___命题___ 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

命题

一、选择: 1、a b a 是>≥成立的b ( A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给出如下的命题:①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面四边形是正方形;②00 =1;③如果x +y 是整数,那么x ,y 都是整数;④10<3或10>3.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D ) (A )3 (B )2 (C )1 (D )0 . 3、已知p 是r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s 是r 的必要条件,q 是s 的必要条件.那么p 是q 成立的:( A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一元二次方程2 210,(0)ax x a ++=≠有一个正根和一个负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C ) (A )0a < (B )0a > (C )1a <- (D )1a > 二、填空: 5、写出“a,b 均不为零”的 (1)充分非必要条件是 1,2a b == (2)必要非充分条件是:_ 0a ≠ _ (3)充要条件是 0ab ≠ (4)非充分非必要条件是 ab =0 6、在以下空格内填入“充分非必要条件”,“必要非充分条件”,“充要条件”,“非充分 非必要条件” (1)“a>0且b >0”是“a+b>0且ab >0”的 充要条件 (2)“a>2且b >2”是“a+b>4且ab >4”的 充分非必要条件 (3)? ??<<<y x 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____x >y >0___________ 8、指出下列各题中甲是乙的什么条件? (1)甲:a 、b 、c 成等比数列;乙:b 2 =ac______充分非必要条件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11.3《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教案(1)(沪教版高二下)

11.3两条直线位置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两条直线的交点、位置关系;二是两条直线的夹角.预计需要三课时:第一课时, 两条直线的交点和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 两条直线的夹角; 第三课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夹角公式的应用. 在初中平面几何中研究过两条直线的关系.在本小节的教学中,我们用代数方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怎样用直线的方程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体现了解析几何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基本思想. 本小节的重点是由直线方程求两条直线的交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以及根据直线方程求两条直线夹角的方法.在认识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抓住“形与数”的对应,理解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求它们的方程的公共解,将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问题转化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个数问题,由此得出两条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平行、重合,对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是:有唯一解、无解、无数多个解. 然后对两直线相交的情况作定量的研究,规定两条相交直线所交成的锐角或直角为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通过分析两条相交直线的图形的几何性质,联想两条直线的夹角与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的关系,推导出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 本小节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把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转化为考查它们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问题,以及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的推导.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数形结合使学生理解“形与数”之间的联系,以及利用数量关系处理几何关系的方法. 对直线方程的系数中含有未知数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讨论是本小节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它们所对应的一次方程组的解,会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掌握根据方程组解的情况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相交或重合的方法;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它们的方向向量及其法向量的关系上的反映,理解“形”与“数”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两直线位置关系的讨论,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的能力.

高中数学: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教案(1)(沪教版高一上)

1.4 (1)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命题的有关概念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已学过,本章在此基础上对命题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强调要确定命题真假都必须证明。举反例既可以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同时它又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推出关系是数学证明中最重要的逻辑关系。教材用比较通俗的说法给出了推出关系的意义及符号。 教材介绍了四种命题的构成及等价命题的概念,这给我们今后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假)命题可转化该命题的等价命题(通常是逆否命题)为真(假)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入手,给出推出关系,等价关系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由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形式;知道推出关系的概念,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真假间的关系;掌握等价关系的概念,初步掌握反证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四种命题的关系;体会反证法的理论依据。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命题:表示判断的语句。真命题:正确的命题。 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命题“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命题与其有关的命题的概念。 [说明]通过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唤起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结点,从而为下面的要学习的一些下位概念的同化和顺应提供最近发展区。 二、讲授新课 1.命题 例1:下列语句哪些不是命题,哪些是命题?如果是命题,那么它们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为什么?(课本例题) 1.个位数是5的自然数能被5整除; 2.凡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3.上课请不要讲话; 4.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相等; 5.你是高一学生吗? 解:1.真命题 它可以写成10k+5的形式(k是非负整数),而10k+5=5(2k+1),所以10k+5能 被5整除。 2.假命题 取三个角分别是900、450、450的直角三角形,它与三个角分别是900、600、300 的直角三角形不相似。 3.不是命题不是判断语句。 4.假命题 取一个角为900,另一个角也为9000,它们是互补的,但它们相等了. 5.不是命题是疑问句,不是表示判断的陈述句。 结论:①命题必定由条件与结论两部分组成。 ②假命题的确定:举反例(举出一个满足条件,不满足结论的例子,一个即 可)

数学《同角三角比的关系与诱导公式》教案(沪教版高一)

5.3(2)同角三角比的关系与诱导公式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江海涛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掌握诱导公式的推导方法和记忆方法; 2.会运用这些公式求解任意角的三角比的值,会由三角比的值,求特殊角,并会化简单的三角比的关系式; 3.通过公式的探求与应用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诱导公式 难点:诱导公式的灵活应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 设计 一、 复习引入 1.公式一: ααπsin )2sin(=+k ααπcos )2cos(=+k ααπtan )2tan(=+k 复习公式一引入 运用化归思想由公式三导出公式 四 根据三角比的定义 和单位圆公式二、三 例题分析,运用诱导公式求值、化简及给值求角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ααπcot )2cot(=+k (其中α∈k ) 用角度可写成:ααsin )360sin(=+??k ααcos )360cos(=+??k ααtan )360tan(=+??k ααcot )360cot(=+? k (其中Z ∈k ) 2 .讨论 公式一的作用:把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化为0o―360o之间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其方法是先在0o―360o内找出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再把它写成诱导公式一的形式,然后得出结果. 这组公式可以统一概括为)Z )(()2(∈=+k f f απαk 的形式,上述一组公式叫做任意角三角比的第一组诱导公式,其特征是:等号两边是同名三角比,且符号都为正. 说明]运用公式时,注意“弧度”与“角度”两种度量制不要混用,如写成?=+?80sin )280sin(πk , 3 cos )3603 cos( π π =??+k 是不对的. 二、学习新课 1.公式推导 公式二: αα-sin sin(=-) ααcos cos(=-) 它说明角-α与角α的正弦值互为相反数,而它们的余弦值相等.这是因为,若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 ,y),则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必为P ′(x ,-y)(如图1).由正弦、余弦三角比的定义,即可得 sin α=y , cos α=x, sin(-α)=-y, cos(-α)=x, 所以:sin(-α)= -sin α, cos(-α)= cos α 由三角比的商数关系,得:αα α αααtan cos sin )cos()sin()tan(-=-=--= - 即 ααtan tan(-=-) 类似可得ααcot )cot(-=- α α - x y P(x,y) P ’(x ,-y) O M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下册 -11.1 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 教案

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2、通过直线点法向式方程的推导,体会向量知识的应用和坐标法的含义.初步认识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并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形式求解直线方程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方程及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 若给出方程y =x -1 问:①点(2,1),(3,2)是否在直线l 上?②如 何判断点P 是否在直线l 上? (①l 上任意点的坐标满足方程y =x -1②以方程y =x -1的任意解为坐标 的点都在直线l 上) 我们就称方程y =x -1是直线l 的方程,直线l 是方程y =x -1的图形 (2) 复习点方向式方程 直线的方向,与直线平行的向量有无数个,所以方向向量不唯一,则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显然也不唯一 问:若过已知点与某一非零向量垂直的直线是否唯一确定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上述条件求出直线l 的方程。(写出课题) 二、概念形成 设P 00(,)x y ,非零向量(,)n a b =r ,Q (,)x y 为直线l 上任意一点 则=PQ ),(O O y y x x -- ∵PQ n ⊥u u u r r ∴0=? 即00()()0a x x b y y -+-=① ∴直线l 上的任一点都满足方程① 反之,若11(,)x y 为方程①的解,即1010()()0a x x b y y -+-=,则1Q 11(,)x y 符合1PQ n ⊥u u u u r r ,即1Q 在直线l 上. 根据直线方程的定义知,方程①是直线l 的方程,直线l 是方程①的直线.

沪教版数学高一下册- 5.2.1 任意角的三角比(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第五章三角比 5.1任意角及其度量 教材:角的概念的推广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并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 过程:一、提出课题: 回忆:初中是任何定义角的?(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几何图形)这种概念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但它的弊端在于“狭隘” 二、角的概念的推广 1.讲解:“旋转”形成角(P4) 突出“旋转”注意:“顶点”“始边”“终边” “始边”往往合于x轴正半轴 2.“正角”与“负角”——这是由旋转的方向所决定的。 记法:角α或α ∠可以简记成α 3.由于用“旋转”定义角之后,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角有正负之分如:α=210?β=-150?γ=-660? 2?角可以任意大 实例:体操动作:旋转2周(360?×2=720?) 3周(360?×3=1080?) 3?还有零角一条射线,没有旋转 三、关于“象限角”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往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来讨论角 角的顶点合于坐标原点,角的始边合于x轴的正半轴,这样一来,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例如:30? 390? -330?是几象限角? 300? -60?是第几象限角? 585? 1180?是第几象限角? -2000?是第几象限角? 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四、关于终边相同的角 1.观察:390?,-330?角,它们的终边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 2.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一个0?到360?的角与)(Z k k ∈个周角的和 390?=30?+360? )1(=k -330?=30?-360? )1(-=k 30?=30?+0×360? )0(=k 1470?=30?+4×360? )4(=k -1770?=30?-5×360? )5(-=k 3.所有与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Z k k S ∈?+==,360|οαββ 即:任何一个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4.例一 (P30)略 五、小结: 1? 角的概念的推广 用“旋转”定义角 角的范围的扩大 2?“象限角”与“终边相同的角” 六、作业: P31 练习1、2、3、4 习题5.1 A 组 1 ,2,3. B 组1,2.

沪教版2017年高中数学高二上册《数列》全套教案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上册《数列》教案 目录 7.1 数列(数列的递推公式) (1) 7.1 数列(数列的递推公式) (7) 数列的递推关系 (12) 7.1 (1)数列(数列及通项) (15) 第三章数列 (23) 用构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5) 等差数列(二) (31) 7.2(1)等差数列 (35) 等差数列 (38) 等差数列 (40) 7.2(4)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 (46) 7.3(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 (53) 7.3(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 (59) 等比数列的前 (64) 7.4 数学归纳法 (66) 7.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8) 7.6 归纳—猜想—论证 (85) 7.7 (2)极限的运算法则 (89) 数列极限的定义 (99)

7.8(1)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1) (101) 7.8 (2) 无穷等比数列的各项和(2) (108) 课题: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1) (113)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117)

7.1 数列(数列的递推公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数列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数列的递推公式”,学生对数列已有的认知程度: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道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2、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观察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阅读框图,正确理解算法程序,掌握建立递推关系式的方法,形成数学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利用递推关系式,揭示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阅读算法程序框图,建立递推关系式. 四、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流程设计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观察 3、6、9、12、15、18、21. ① 2.思考

学年高一语文精品教案:5.15《蒹葭》(沪教版必修1)

蒹葭 教学目标 1、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练习举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 一、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四、《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 五、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

高中数学沪教版(上海)高一第一学期-3.4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教案

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概念,并会求基本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最值的概念及求解 难点:求具体函数的最值 三、教学过程 1. 问题引入 动物园要建造一面靠墙的2间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熊猫居室,如果可供建造围墙的材料长是30米,那么宽x 为多少米时才能使所建造的熊猫居室面积最大?熊猫居室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间熊猫居室的宽为x 米)100(<

沪教版信息技术必修全套教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情感目标: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信息 1、引入:

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学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学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学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学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 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更确切一点,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种普遍形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2、在做了上述讨论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并说明信息定义的多样性,明确信息与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学生回答)

高中数学高二第一学期8.3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_教案1-沪教版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2.掌握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平行向量来表示;掌握基的概念,并能够用基表示平面内的向量; 3.根据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经验,在熟悉的问题情景中,体会研究向量分解的必要性。 4.经历平面向量分解定理的探求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体会化归思想。【教学重难点】 平面向量分解定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分解唯一性的说明。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观察。 前面我们学过向量的加法,知道两个向量可以合成一个向量,反过来,一个向量是否可以分解成两个向量呢?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实例:一盏电灯,可以由电线CO吊在天花板上,也可以由电线OA和绳BO拉住。CO所受 的力F与电灯重力平衡,拉力F可以分解为AO与BO所受的拉力F 1和F 2 。 B 思考:从这个实例我们看到了什么? 答:一个向量可以分成两个不同方向的向量。(2)复习正交分解,并抽象为数学模型。

e 1 a=入1e 1 +入2e 2. 1 j P OP xi y j =+。 二、探索探究,主动建构 概括讨论,提出新问题: 如果向量21,e e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平行的向量,a 是该平面内的一个非零向量,是否能用向量21,e e 表示向量a ? 数学实验1: 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给定平面内的两个不平行向量21,e e ,对于给定的非零向量是否能分解成21,e e 方向上的两个向量,且分解是否是唯一的? (2)实验步骤: A .以四位同学为一组,给每一位同学一个图,上面有两个不平行向量21,e e 和; B .每个同学先独立作图; C .小组对照,比较所分解的两向量的长度和方向是否相同。并得出结论。 (3)实验报告:(由学生发言)可以分解,且分解的长度和方向唯一的。 师:既然可以分解并且是唯一的,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把a 和21,e e 的关系表示出来? 生:21,e e 是不平行向量,是平面内给定的向量,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