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敦煌莫高窟壁画-分析PPT

造型特色 敦煌壁画中有种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养人和故事画 中的人物,.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 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鲜明;而神灵形象则 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 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 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 变形。早期变形程度较大,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 实性日益浓厚。 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即在人物原形基础上进行 合乎规律的变化,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增加了服饰、手 指和颈项的长度,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成为风流潇洒的 形象,金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 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 的结果。
西夏供养人
元代供养人
壁画之——第五类装饰图案画 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 也有桌围、衣帽和器物装饰等。 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图案画 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 饰图案等。
四个飞天围绕莲花形象翩翩 起舞,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壁画之————第六类故事画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经典迹用通俗简洁的、 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信仰朝拜。于是,在 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 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主要可分为五类。 1、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 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例如: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等故事 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 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pi王割肉救鸽等 虽然有 3、佛教史迹故事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 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如第323窟的“张骞 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萨诃”等。 4、比喻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 义所列举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 佛经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 5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 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画中主要 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故事内容离奇, 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优秀ppt-敦煌壁画

僧而为 汉僧形象。
2.构图:不断创新, 打破了“ 人大于山” 、“ 水不容泛”
的格 局, 以鸟瞰式或散点式的透视, 营构了多种多样气势磅礴 的巨型经变, 开拓了意境创造的新领域。
3.色彩:渲染与叠翠相结合。
阿弥陀佛经变(初唐)
菩萨头像(盛唐)
四、鼎盛时期(唐朝后期)
1.人物造型:充分掌握了“ 骨法用笔” 的奥秘, 注意
了 骨与肉的有机结合。人物面象多为统一的条丰型,菩萨已 屏除了扭妮的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 腰部微扭, 自然和谐 的姿态。
2.线形:经变画构图已经定型, 线描造型的表现力大大提
高。土红线作为人物的定型线已经成为吐蕃时期线描的特 点。
供 养 菩 萨 ( 北 魏 )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 形式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内容称之为“经变”。用绘画
的手 法来表现经典内容的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
讲唱 手法表现的叫“变文”。
降 魔 变 ( 北 周 )
三、民族传统神话
包括内含东王公、 西王母、伏羲、女娲、 青龙、白虎、朱雀、玄 武以及风雷电公等源于 道家神仙思想的内容题 材。敦煌壁画中出现的 这些道教神话的题材, 表明了外来的佛教思想 已经融合、吸收了道家 思想。
北凉
南北朝
隋朝
开创
交融
统一
唐朝 宋元以后
繁盛
衰落
佛教 东传
南北地区、中 南北统一 原与西域文化 社会安定 的融汇
社会繁荣昌盛 文人画风
佛教盛行
盛行,壁画
退出主流
绘画
一、开创时期(北凉)
1.内容:主要为佛传、本生故事及说法图等。 2.人物造型:头戴花蔓或宝冠,曲发垂肩,面相椭圆直
敦煌壁画ppt美术课件

敦煌壁画在追求对比的同时,也注重画面的和谐统一。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形态等元素,形成了多样而又统一 的画面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
层次与透视
层次表现
敦煌壁画通过运用线条和色彩等 元素,将画面分成前景、中景和 远景三个层次,形成了画面的空 间感和深度感。
透视手法
敦煌壁画采用了平行透视法,将 画面中的物象按照近大远小的规 律进行排列,增强了画面的立体 感和真实感。
敦煌壁画
目录
• 敦煌壁画简介 • 敦煌壁画中的美术元素 • 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与技巧 • 敦煌壁画中的故事与寓意 • 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传承 • 敦煌壁画对现代美术的影响
01 敦煌壁画简介
敦煌壁画的起源
起源时间
敦煌壁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起源背景
敦煌壁画是在丝绸之路繁荣和佛教 文化传播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古代 艺术家们在佛教思想盛行的环境下 创作出来的。
人物形象与服饰
人物形象
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众多,包括佛像、菩萨、罗汉、天神 等,每个形象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人物形象的描绘注 重传神和表情的刻画,展现出画师们高超的造型能力。
服饰
敦煌壁画中的人物服饰华丽精美,包括各种华丽的衣裳、饰 品和佛像的背光等。服饰的描绘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阶层和 时代的风貌,也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对细节的关注和追求。
丰富绘画题材
敦煌壁画涵盖了宗教、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为现代绘画 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传承古代绘画技艺
敦煌壁画保留了古代的绘画技艺和风格,对现代画家研究古代绘 画技巧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雕塑艺术发展
敦煌壁画中的浮雕、彩塑等元素,为现代雕塑艺术提供了借鉴与 启示。
敦煌壁画色彩语言初探之创作论述

敦煌壁画色彩语言初探之创作论述作者:许婉妮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06期摘要:敦煌壁画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为佛教的发展历程起到记录性的作用,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壁画作品供后世学习与观摩。
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至元代一千多年的壁画作品中,其壁画在不同朝代的影响下色彩表现各不相同,因此在壁画色彩语言的表现上有所差异。
针对敦煌壁画色彩语言、图式等方面,本文着力探讨敦煌壁画里的色彩表现与图式构成,感受艺术个性的张扬。
敦煌壁画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将多种文化融会贯通,在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以及转化过程中产生独具特色的色彩语言。
文章将着重探究其色彩语言特征,借鉴敦煌壁画色彩语言体系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绘画经验。
关键词:敦煌色彩图式壁画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6-0034-06敦煌莫高窟包含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等,其中壁画艺术作为敦煌莫高窟举足轻重的角色存在。
敦煌壁画极大程度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在古印度佛教艺术传入数百年的过程中,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同时,宗教艺术已经应运而生,并已成为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基础与学习摹本,不断启发着广大艺术家的艺术创作。
中华传统文化中色彩早已占有重要地位,敦煌壁画的色彩成果便为此提供了有迹可循的佐证。
以敦煌壁画作品为依据,探究敦煌壁画色彩语言的表现魅力。
敦煌色彩的运用使壁画的色彩氛围极具感染力,其色彩表现注重装饰效果,亦有传统的晕染设色,还有从西域传入的凹凸法。
敦煌壁画向观者展现其色彩的感染力、色调的丰富性和色彩语言的规律性,充分显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反映中华传统绘画在色彩领域的发展进程。
敦煌壁画规模庞大,具有系统性和继承性,是古代伟大的艺术宝库。
而这些壁画在延展性和色彩运用等艺术技艺上,对现代油画作品的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敦煌壁画研究背景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唐代敦煌壁画的题材,为了叙述方便,大致可归纳为四类:①净土变相;②经变故事画;③佛、菩萨等像;④供养人。
彩塑的题材则只是佛、菩萨、天王等形象。
净土变相是佛教净土宗信仰流行的结果。
佛教中讲西方净土是永无痛苦的极乐世界,人死后可以往生。
唐朝初年,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吸引广大社会群众的教派,净土宗的重要宣扬者是善导和尚(公元六一三一六八一年)和他的师傅道绰和尚,善导在当时是有名的高僧,在他的主持下曾写弥陀经十万部,画净土变相的壁画三百幅,他还曾参加龙门奉先寺大佛的制作。
净土变相的形式在善导传教最活跃的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也正是唐朝盛世的开始。
净土变相就是用图画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莲池等等美丽的事物,以劝诱人们信仰阿弥陀佛,以便将来有机会去享受。
在那些有现实根据的美丽的形象中,透露出对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繁华富丽加以积极的赞扬与肯定。
这种思想虽然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然而与主张人生寂灭、世界空虚的清净的、禁欲的思想很不相同。
净土变相中充满了肯定生活的开朗的欢乐的气氛。
净土变相的构图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
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而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
全图组织了数百人物及花树、禽鸟,成为一大合奏。
画幅中央部分的阿弥陀佛本尊和池前活泼喧闹的乐舞,是构图的中心,也集中地表现了宗教的,然而是欢乐的主题。
净土变相是古代美术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
它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
莫高窟的唐代净士变相,据一九五一年的统计,共有一二五幅。
一七二窟的净土变相可以作为盛唐时代的代表作之净土图的形式也是观经变相、弥勒净土变相、药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相的基本部分。
但这些变相又各有其自己的内容表现在净土图的四周。
其中有一些是生动的小幅故事画。
用连续的小幅故事画表现其内容,并获得了相当的艺术效果的佛经变相,有佛传故事变相和法华经变相。
弥勒净土变相就是在净土图四周再点缀上弥勒下生经中描写过的峰峦,图下方有婆罗门正在拆毁“大宝幢”的建筑物,穰佉王等众人正在剃度出家等等所组成的。
浅析不同朝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表现特点

MING RI FENG SHANG
浅析不同朝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表现特点
文 | 徐文思
摘要:敦煌壁画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民族遗产。本 文对敦煌壁画中不同朝代的色彩特点构成及表现 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让我们更深入的对壁 画中的色彩构成进行分析学习同时也为我们的创 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敦煌壁画;色彩;表现方法
3、唐朝时期:华丽、高雅 唐朝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在敦煌地界可 以分为三个统治阶段:先是唐朝中央政府的直接 管控阶段,紧随其后的事吐蕃的统治时期,最后 就是张议统治时期。根据石窟艺术特点还可将唐 初期细分为武德时期、贞观时期(唐太宗平定西 河、高昌之后)和武周时期。 唐代壁画将中国当时繁荣旺盛的面貌展现 了出来,唐朝时期壁画绘制的能力越发高超,艺 术水平也达到鼎盛阶段,无论是人物性格的表现 还是从构图和章法来说,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第 444 窟南墙的中央说法图中,阿弥陀佛在中 间盘坐,左边是莲台上的观世音菩萨,右侧的莲 台上为大势至菩萨,此二佛象征着悲和智二门。 佛座的前面画有供养的器皿等。整体色彩和谐, 体现出唐代中期壁画色彩典型的富丽堂皇、高雅 雍容的格调,这与唐朝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文化水 平密切相关。第 217 窟《法华经变中之幻城喻品》 是创作与唐朝鼎盛时期。在这个壁画中可以已经 可以看到后世青绿山水的影子。在第 130 窟《都 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中对颜色的使用激烈又 大胆。其中包括土红,石黄和青绿,三种颜色对 比度虽强但是却出现的韵律感很强,有变化和节 奏感。幅画人物造型真实,富于生活气息,无论 主人还是奴婢,都具有“曲眉丰颊”、“丰肌腻体”, 这幅画的线描“流动如生”,属于吴道子一派兰 叶描。不仅线的形态颇有变化,在用线的安排上 注意主辅结合,线的疏密和虚实变化都比较考究, 塑造了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生气蓬勃的唐代美 人。112 窟反弹琵琶中以金黄色为主调,画面雍 容华贵,无不体现唐朝在中国封建时代空前的繁
敦煌莫高窟的壁色彩与绘技法研究

敦煌莫高窟的壁色彩与绘技法研究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石窟寺庙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壁画而闻名于世。
这些壁画不仅在题材和构图上具有独特之处,更以其精细的色彩应用和绘画技法而深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色彩运用和绘画技法,以期对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色彩运用1. 颜料的选择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颜料种类丰富多样,主要使用的有矿物颜料、植物颜料和染料。
矿物颜料包括朱砂、石青、石黑等,它们色彩鲜艳、耐光性强,保持了较好的持久性;植物颜料则包括黄莲、苦参等,它们色彩柔和、显得自然;染料则用于绘制衣物和人物的细节,其色彩鲜艳且具有良好的透明性。
2. 色彩搭配敦煌莫高窟壁画在色彩搭配上追求鲜明对比和和谐统一的原则。
首先,它们运用了对比色彩的原则,将互补色或相近色进行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其次,敦煌莫高窟壁画还注重整体色调的和谐,通过使用相似色相和色彩的层次变化来达到画面的整体统一。
3. 光与影的运用敦煌莫高窟壁画在运用光影效果上十分熟练。
它们通过对光源的处理以及明暗对比的运用,使画面中的人物、建筑和风景更具立体感和逼真感。
光与影的运用不仅使画面更具表现力,还能够突出画面中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二、绘画技法1. 轮廓线的使用敦煌莫高窟壁画在绘制轮廓线时非常准确而有力,轮廓线既能勾勒出人物和物体的形状,又能够表现出光影效果和纹理变化。
轮廓线的使用使画面更加生动,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立体感。
2. 线条的运用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线条运用非常丰富多样,既有粗线和细线的对比,也有直线和曲线的运用。
线条的变化不仅能够表现出画面中不同物体的形态,还能够表现出物体的纹理和动态。
线条的运用赋予了画面更多的表现力和情感。
3. 点和面的结合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点和面的结合运用得十分巧妙。
点的运用能够突出画面中的细节,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光影效果;面的使用则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点与面的结合使画面更加立体和丰富,给观者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
从几种敦煌壁画的构图浅谈叙事的时间与空间

从几种敦煌壁画的构图浅谈叙事的时间与空间经变画是以佛经故事为依托的,那么在表现佛经故事的时候,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时便会发生冲突。
佛经转换为经变画,往往会经历一定程度的选择与重组,以求适应新的载体的需要。
相比而言,佛经变文也是依托佛经的通俗艺术,但它们所作的工作就仅仅是铺衍和修饰。
一般经变画的创作者偏爱的题材,它们大多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描述一个具体情境的佛经内容,如说法图、涅槃图、弥勒经变中的一种七收、树上生衣等;另一种则是包含了连贯的具体故事情节的内容,如各种佛传、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史之类,以及一些由故事连缀起的佛经。
这些题材本身包含的具体形象很多,因而容易用绘画进行表现,由此受到画工的普遍喜爱。
经变画对于情境的表现,是比较接近一般画作的,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表现出全景,将同一时间或是时段内的各种景象安排在一幅画作之内。
但是对于故事情节的表现,则必须要解决如何在统一的绘画空间中表现不同时间内的情节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式,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经变画中发展起了多种不同的构图模式,它们的内在逻辑也难免与佛经本身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的构图模式为敦煌壁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成为后人思考和学习的源泉。
在一些壁画中,创作者会试图从从完整的故事情节中选择一个重要的片段,通过表现典型情景来代替表现全部故事,这样便凭借受众或者传道者对佛经的熟悉,回避开了这个问题。
较早期的壁画中更加多见这种方式,如新疆地区的石窟,地理位置更加接近佛教传入的源头,开凿时间也更早一些,其中的本生和佛传绝大多数是单幅构图的。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单幅构图仍然很常见,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晚唐到宋代兴起的屏风画中。
而且经变画往往使用榜题,这种附加于图画之中的文字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含量。
不过一般来说,最容易想到的处理方式是将统一的空间隔开,用每一个小空间塑造不同时刻的情节形象,它们连缀起来便获得了完整的情节。
我们在莫高窟壁画中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连环画式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它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
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
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
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
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
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
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
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
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
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
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
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
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
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
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二、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并存随意性构图是指:“作者从主观情感出发、在抒写胸臆、表达意趣、描绘想象和幻觉的同时,常常带有浓郁的感性特征和主观色彩。
他们的构图方式并不经过理性的过滤,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构思、谋划和经营,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甚至下意识的‘即兴’。
就画面的特征来看,这类构图往往缺乏规律性,画面具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自由、热烈、躁动和不安定。
”①在敦煌莫高窟,随意性构图往往运用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壁画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艺术效果。
设计性的构图可以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画面装饰功能的需求,或是出于创作者对于整个画面秩序感和规范感的追求;另一类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追求一种不对称的美。
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
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用了此构图。
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
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用了此构图平棋图案。
如:平棋是天花的别称,呈棋盘式方格状。
它是将中心柱四周的窟顶,用花边分成若干正方形,每个块面画一图案而形成的。
大都采用斗四形式,中心是倒垂的莲花,斗四每层都是忍冬花边,岔角有忍冬、莲花、飞天、伎乐、火焰等。
这样的设计既表现出很强的运动感,又恰好与三角形相适应,我们可以感觉到,敦煌壁画中这列图案对秩序感和装饰功能的追求,也可以感觉到绘制者严谨而缜密的理性的思考。
这种秩序感就是来自于对点、线、面、形、色等造型要素,以及面积、位置、角度、距离、节奏、态势等关系要素的精确安排,这种安排就是设计。
b.于对城中求不对称应该承认,几乎所有的洞窟在建筑形制上都是对称的,与此相适应,窟内的壁画便以正壁中间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地设计。
然而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敦煌壁画总体布局对称的规律中,总隐含着一种极力破坏对称、打破平衡的企图,也就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
经全面、仔细地观察,笔者注意到敦煌莫高窟古人所描绘的壁画中,几乎没有一组完全对称的飞天形象,如: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南北两壁中的说法图,画工不仅就这两幅内容、构图形式和形象都大体相似的画面制造出差异,让两壁佛的手姿、菩萨的衣裙、飞天的身姿和色彩都有所不同,造成两幅说法图不完全相似,并且在同一图中,在以立佛为中心轴,两侧菩萨、飞天数量相同、形象相似的对称情况下,又设法改变菩萨、飞天的衣裙、绳子,努力避免左右两侧的形象完全一样。
三、壁画的构图打破空间的限制色彩敦煌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
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主要分布于窟之四壁及窟顶上,其色彩语言作为敦煌视觉艺术中最直观最感性化的因素,充分地显示了色彩的高度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对于敦煌壁画研究,前人耕耘甚多,成果颇丰,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和谐的色彩对比敦煌壁画色彩丰富,十分绚丽,色调搭配上却不犀利。
其实每个洞窟的壁画,其绚丽色彩的背后都有主色调统一着画面,充分发挥补色对比的魅力,使壁画色彩之间的充满律动美感。
通过对壁画大量的色彩调查,很多学者、专家发现黑、白、灰在壁画色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画中不可缺少的中性调和色,它也是使壁画保持色彩鲜明而又和谐的关键。
以隋420窟西壁‘雏康洁经变”为范例,壁画以不同层次的粉绿、灰绿与里绿与土红形成对比,此外又以淡紫色与土红色形成冷暖对比。
表现人物时,在黑白的强烈对比下,“文殊菩萨”的一组与‘雏摩话”的基本对称,作为辩论的双方,在用色上有所区别。
文殊弟子服装多用土红色与青莲,维摩请弟子服装多用灰绿色。
从色彩效果看,“维摩洁经变”色彩结构和色彩纯度、明度的掌握是极有分寸的,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地,使壁画色彩整体的变化、和谐与平衡,显示出画师极高的美学素养。
又如北魏第254窟,成功的运用“调和色”,又在适当程度上降低了“鲜明色”的不和谐因素,使画面色彩效果最终达到和谐。
二)色彩结构的装饰性敦煌壁画色彩结构具有装饰性,强烈的装饰感反映出一种热烈而淳厚的民族特性。
壁画的色彩结构是按照装饰色彩的秩序来组合色调,讲究色彩均衡、韵律、疏密、节奏关系,把多变的物象概括为平面化的大小色块,通过巧妙色彩的配合以形成整体的和谐统一,为求色彩的丰富化,注重色彩的相互对比,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的色彩对比、互相衬托,相互穿擂,以达到色彩互和,神气生动。
多民族的文化传统、长时期的风格延变,加上绘画材料自身的变化,使敦煌壁画的色彩结构和层次比较复杂。
克孜尔石窟建于公元三至四世纪之间,其绘画千法为西域普遍流行的晕染法。
所谓晕染法,就是以由深到浅的颜色沿着所绘人物轮廓由外到内的涂抹,使得所绘物体有了明显的立体感和凹凸感,因此中国古代也称之为凹凸画法。
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这种凹凸画法从早期到晚期一直盛行不衰。
克孜尔壁画从人物形象到构图造型都与古代印度佛教相似,壁画中大量使用色相纯度极高的蓝靛色和石青、石绿等间以土红色、白色(图3)。
这些颜色经过画师们强劲有力的粗线勾染,使得克孜尔壁画同初期的敦煌壁画相比显得更加粗放朴拙。
后期的克孜尔壁画开始出现中原地区的线描技法,整体色彩感觉也更接近敦煌壁画。
三)各时代色彩略有变敦煌壁画虽历经千年,但由于各时代审美观的不同,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其绘画技法、绘画颜料和绘画观念都发生着变化,这种差异大抵以唐朝为分割点。
总体来说,北魏浓郁厚重而有变化,西魏、北周爽朗而清雅,隋唐时代华丽高雅,题材广泛。
比如257窟是具有北魏时期壁画特征的典型洞窟,具有早期敦煌艺术壁画的共同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色彩特征。
该窟以其生动而稚拙的造型、浓烈而深沉的色调,对比强烈的色彩,构成一派和谐温璐的色彩氛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壁画以温和的暖土红为底色.与石育、石绿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在黑、灰、白色的配合下形成了单纯、明快、浑厚朴实的暖色调。
它与主体中心柱佛宪的冷色调又形成了色调氛围的冷暖对比,构成了洞窟色彩整体变化、和谐与平衡。
四)色彩大胆夸张,极具意象美敦煌壁画的创作中,运用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色彩被赋予了更多主观意向性,色彩严谨却不僵硬。
敦煌壁画用色理念受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影响,“五色体系”在敦煌壁画中有显见的效果。
在敦煌壁画中,这种具有主观意向性的色彩还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强化壁画中的内容和画中宗教人物的象征性,起到宗教感化的作用。
正如检验一个好厨师的标准并非看他是否能做出满汉全席,而是看他能不能将最普通的青菜炒出好滋味一样,一幅画面的色彩是否丰富,并非都取决于所用颜色种类的多少。
事实上,如果对所有颜色不加选择及合理的使用,不仅不会使画面丰富,反而会让人感觉平均乏味。
色彩的丰富不仅来源于对比色、调和色的运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同类色的运用。
同类色的深、浅、冷、暖不仅使一种颜色有了变化,而在它与其他颜色组合搭配后又产生了更加多样而复杂的变化,使得画面更加和谐,这一点在隋唐洞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如在第217窟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中,画师大量使用石青、石绿,间以少量的土红、储石。
整幅画面非但不单调,反而由于画师对这几种色彩的巧妙穿插组合显得错落有致,丰富和谐。
三、结语敦煌壁画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民族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艺术瑰宝,值得研究学习的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发扬的更多。
从二十世纪初至今,敦煌汇集了大批专家学者从事壁画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人们研究壁画的临摹与复制、线描的运用与处理、构图形式与内容体现等。
本文从色彩入手,对敦煌壁画色彩与现代色彩理论的联系以及在现代石窟壁画中的运用进行了较粗略的研究,希望对敦煌壁画色彩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