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千年壁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敦煌莫高窟千年壁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包括壁画、雕塑、石刻等,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我们将从艺术与历史两个方面分析敦煌莫高窟千年壁的价值所在。
一、艺术价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其艺术水平和历史地位不亚于世界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希腊雅典卫城等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风格独具特色,既吸收了中原传统绘画技法,同时还融合了当时西域文化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唐代(618-907)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造型更为丰满、真实,使用的颜色也更加鲜艳,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表现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雕塑、石刻等艺术品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
这些作品包括佛像、龛、石碑、石柱等,其雕刻精湛、布局合理、构思巧妙、形态各异,展现出中国佛教艺术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例如莫高窟第285窟(唐代)的“摩诃僧伽多罗三尊像”,将佛教雕塑艺术凝练、优美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成为全球艺术史研究的重要题材。
二、历史价值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奇迹同样令人惊叹。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代国魏晋时期至唐代,历经400多年的建设,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段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壁画、石刻、雕塑等艺术品作为历史符号,承载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莫高窟还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史料,记录了一个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事实,为今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例如唐代的壁画“观音三昧图”,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唐代宗教文化、唐代艺术等领域提供了重要信息依据。
敦煌莫高窟_美术鉴赏艺术价值

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一、摘要:始建于公元366年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
尤以飞天壁画出名。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都不能媲美的,大部分洞窟都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不仅因为它数量庞大的壁画、彩塑像、文献资料。
还有它内在的佛教文化和佛教信仰。
莫高窟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它的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敦煌艺术。
而四种艺术相辅相成,相互辉映铸造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石窟。
关键词:莫高窟艺术魅力文化二、何谓敦煌石窟:莫高石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
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
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
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之所以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
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
三、敦煌壁画的诞生---西方净土变绘画天堂敦煌就是一个图腾。
在古代,不管是东方或西方,雕塑和绘画往往和建筑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人类出现宗教信仰之后更是如此。
当然,这两者的结合更多地是为着政治和宗教需要服务。
名人对敦煌莫高窟的评价

名人对敦煌莫高窟的评价敦煌莫高窟:艺术与历史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自公元4世纪末至14世纪,历经千年风雨洗礼,莫高窟内的壁画、彩塑和经文等众多文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了无数名人和学者的赞誉和研究。
一、《佛祖显灵》——丰富的表现形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而著称。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名人对莫高窟的壁画赞不绝口。
唐代文学家杜牧曾称赞莫高窟的壁画为“千佛图”。
他认为,莫高窟的壁画绘制了各种佛像,每幅壁画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佛教的教义和历史。
这些壁画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佛教的教义,还描绘了佛教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和神奇景观,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二、《敦煌文化瑰宝》——独特的艺术风格莫高窟的艺术风格独具一格,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曾赞叹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他认为,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不仅具有浓厚的佛教氛围,还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以其细腻的线条、鲜艳的色彩和精湛的技巧而著称,使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和独特性。
三、《历史的见证》——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不仅是艺术的宝库,也是历史的见证。
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曾赞叹道:“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遗产。
”他认为,莫高窟的壁画和文物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些壁画和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人文景观和文化传承,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四、《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
中国艺术史家邹韬奋曾赞叹道:“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他认为,莫高窟的壁画和文物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这些壁画和文物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

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2010-4-19 00:00 |来自: 佛缘资讯敦煌莫高窟北魏石窟鉴赏北魏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鲜卑族统治者拓跋氏的努力下,曾经一统中国北方,为隋代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439年,拓跋焘攻占姑臧,沮渠牧犍投降。
北凉政权业已灭亡,仅凉王诸弟仍在河西西部抵抗,其中沮渠无讳据守敦煌。
442年,无讳撤离敦煌,率万余家西渡流沙,占据鄯善,后入高昌,仍号“河西王”。
北凉王族的这次撤退,带走了大批的敦煌户口,其中绝大部分是因北魏从东向西进攻而聚集在敦煌的河西精英。
在北凉灭西凉和北魏灭北凉的两次兵祸之中,敦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442年,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乘沮渠无讳撤离之机,占据敦煌,并派李怀达入魏归降。
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敦煌公。
444年,北魏召李宝入平城,直接控制敦煌,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北方的柔然,在这里建敦煌镇。
445年,北魏太武帝派成国公万度归发凉州以西兵,出敦煌,西击鄯善,后更破焉耆和龟兹。
此战使西域大部分地区都受北魏控制,丝绸之路再次打通,西域商人纷纷前来贸易。
但好景不长,北方的柔然很快控制了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并直接控制了与敦煌最为接近的吐鲁番盆地。
472~474年,柔然连犯敦煌,多者至三万骑。
敦煌军民在镇将尉多侯、乐洛生的率领下,几败敌军,保住了敦煌。
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北魏上层对是否要继续保有敦煌发生了分歧,不少人建议后撤凉州,放弃敦煌。
给事中韩秀则认为,如果放弃敦煌,不仅凉州不保,关中也无宁日。
孝文帝支持韩秀的意见,为加强敦煌的守备,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
485年,穆亮任敦煌镇都大将,他为政宽简,并赈恤穷乏,敦煌经济得到恢复。
492年,北魏出兵十万,击败柔然,敦煌从此得到安宁,但长年的征战和人口的流失,造成了这一地区“空虚尤甚”的局面,很难迅速恢复。
524年,北魏的北方边镇爆发六镇起义。
八月,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名之为“瓜州”(一度易名为“义州”),辖敦煌、酒泉、玉门、常乐、会稽五郡,治所敦煌。
[精品]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精品]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https://img.taocdn.com/s3/m/9c68d9c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6.png)
[精品]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的一处古代石窟艺术遗址。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文化宝库"和"世界艺术之光"。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敦煌莫高窟主要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有17个洞窟,北区有492个洞窟,共计509个洞窟。
洞窟
内存放着丰富多彩的佛教壁画、浮雕和雕塑。
敦煌莫高窟壁画以其高超的技法、生动的形象、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宗教神秘感而著称。
从构图、用色、线条到人物、动植物形象,无不表现出极其深厚的技法和艺术价值。
壁画内容丰富,从佛教故事和传说、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生产生活等方面展示出民族艺术和文化的瑰宝。
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也被世界所认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部分,也代表了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瑰宝,被中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所推崇和珍爱。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史和文化史、推广中华文化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庙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下,始建于北魏晚期的十六国时期,兴建时间跨越了大约一千多年。
敦煌莫高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一、艺术特色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壁画、彩塑和佛像三个方面。
1.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
壁画主要分布在窟室的壁面、顶棚和门板上,包括佛像、佛经故事、世俗人物、风景等多种主题。
这些壁画既呈现出鲜明的浓墨重彩,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细腻。
尤其是莫高窟第17窟(东次南窟)和第96窟(北朝窟)上的壁画,被誉为“东壁画,西莫窟”。
2.彩塑敦煌莫高窟中的彩塑主要包括石雕和泥塑两种形式。
石雕彩塑雕刻精细,形象逼真,代表作品有铜檐彩塑、木雕彩塑等。
泥塑作品则主要表现在佛像的装饰和胸怀上,以泥质软腻、线条流畅为特征。
3.佛像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造型不一,大致可以分为阿育王式、北方风格和狮子东铃式等。
这些佛像以庄严肃穆、神态和谐为特点,显示了佛教信仰的力量和崇高。
其中最著名的是高耸于第96窟中的拔仙像,被誉为“石窟之王”。
二、艺术意义敦煌莫高窟艺术不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1.艺术价值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法上。
壁画的色彩明亮鲜艳,表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彩塑的雕刻工艺精湛,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佛像的造型庄严肃穆,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卓越境界。
这些艺术特点都使得敦煌莫高窟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2.文化意义敦煌莫高窟所蕴含的佛教文化、艺术和历史信息丰富多样,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和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研究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佛像,我们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究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引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美术也同样源远流长,具体鲜明的名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独树一帜。
而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美的认识能力提高,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感情,美化我们的生活。
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
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而莫高窟,则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延续千年的艺术。
一.莫高窟的雕塑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
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尼及营造经向,安置北周灭法时所破坏的佛教造像,提倡僧俗修造佛像,严禁官民毁坏佛教造像。
使得佛教大肆发展起来,在唐代一度成为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
敦煌莫高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
隋朝开皇年间,政府派人来远处的西陲的敦煌莫高窟进行营造。
隋代洞窟形制,多数承袭北朝的“支提”式,窟的中央作四方龛柱,方柱的前面和左右两面各凿一龛,龛中塑佛像。
且佛龛加深,壁面趋于垂直,佛、罗汉、菩萨不再像北朝的那样身体过于前倾。
塑像的尺寸加大,彩绘和塑造的结合更加讲究,色彩绚丽,造型丰厚圆润,一改北朝清癯瘦削型的旧观。
莫高窟的塑像在数量上和内容的丰富性上虽然不及壁画,但它是礼拜对象,是洞窟的主体。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和价值艺术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和,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1、早期是敦煌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画,中国传统,和画像等,其中以画为主。
2、中期壁画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
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来描绘的。
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3、。
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
为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
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
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
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
艺术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
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发。
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
体裁有(影塑)、、。
题材主要有、飞,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
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
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
由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本身的衰落,也一既不振了。
敦煌石窟形制石窟形制指石窟的建筑规制与风格。
关于敦煌石窟的形制及其造型,在相关传世文献及考古文献没有留下可资利用的直接说明,仅仅有如“大像窟”、“涅盘窟”之类以外形特征而命名的记载。
今人研究莫高窟的洞窟形制同样采用了这一做法。
其分类大致如下:一、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窟又称中心方柱窟、中心柱窟、塔庙窟。
因窟之后半部有立地撑顶的柱子(其中有些柱为塔形)而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引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美术也同样源远流长,具体鲜明的名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独树一帜。
而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美的认识能力提高,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感情,美化我们的生活。
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
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而莫高窟,则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延续千年的艺术。
一.莫高窟的雕塑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
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尼及营造经向,安置北周灭法时所破坏的佛教造像,提倡僧俗修造佛像,严禁官民毁坏佛教造像。
使得佛教大肆发展起来,在唐代一度成为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
敦煌莫高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
隋朝开皇年间,政府派人来远处的西陲的敦煌莫高窟进行营造。
隋代洞窟形制,多数承袭北朝的“支提”式,窟的中央作四方龛柱,方柱的前面和左右两面各凿一龛,龛中塑佛像。
且佛龛加深,壁面趋于垂直,佛、罗汉、菩萨不再像北朝的那样身体过于前倾。
塑像的尺寸加大,彩绘和塑造的结合更加讲究,色彩绚丽,造型丰厚圆润,一改北朝清癯瘦削型的旧观。
莫高窟的塑像在数量上和内容的丰富性上虽然不及壁画,但它是礼拜对象,是洞窟的主体。
泥塑比石雕、木雕和金属铸造,在制作工艺上有着更多的自由,所以,塑像显得格外细致、真实自然和生动活泼。
而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菩萨、供养天均作少女形象,大都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而赤足。
端庄秀丽,温柔典雅。
集中体现了隋唐时期关于女性美的高尚理想。
而罗汉像的制作受礼仪规矩的限制较少,因而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形貌和性格特征也较为显著而多样。
天王、力士的形象则充分的发挥了唐代雕塑家善于根据生活感受和特定对象的性格、气质的要求而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本领,充分体现出一种强力之美。
隋唐在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后,经济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隋唐时期的莫高窟大都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色彩绚烂,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加上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管辖,加深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大发展。
使隋唐时期的莫高窟佛像在民族进一步融合后,逐渐体现出了中原地区的特色,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的结果。
且由于内陆地区的统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通过各国使者的往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璀璨的时代,外来的艺术和中国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使得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为后人对那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依据。
二,关于莫高窟的壁画
除了雕塑外,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有人们供奉的尊像画、佛经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和供养人画像等。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为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林林总总。
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绘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高度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由于国家的统一,战乱减少,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丰富多彩。
隋唐时壁画仍是绘画的主要形式,而且发展到相当兴盛的地步。
在继承汉魏传统的基础上,题材内容从图绘人物及佛道故事扩大到山水、花竹、鸟兽,形式技巧也有较大的创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莫高窟隋代壁画风格有雄浑质朴而转向紧密艳丽,为唐代的辉煌隆盛开启了大门。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强大的唐帝国和中西亚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敦煌在隋唐时期一度成为西北地区的繁荣都会。
唐窟几乎占了莫高窟总窟数的一半。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南北朝佛教中流行宣传忍耐和牺牲精神的本生故事已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已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净土变成人们所欣赏的并大量出现。
南北朝以来一直流行的维摩诘经变相,在唐代仍然是佛寺壁画经常描绘的题材。
在现存敦煌唐代壁画中维摩诘经变相画幅越来越大,人物、情节更加丰富,显示了由南北朝和隋代较为单纯的画面向丰富瑰丽的风格跃进。
而壁
画中对佛、菩萨、天王等形象的创造,充满了现实生活气息。
在中晚唐之际,吐蕃占领敦煌时期造窟之风未见衰落,张议潮收复河西后,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兴建窟龛,绘制壁画,仍然保持着旺盛势头。
三.隋唐时期的莫高窟繁荣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
以艺术形象宣传思想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佛教在隋唐时期,一直是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佛教雕塑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优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隋朝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在经过“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后,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各民族接触密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且佛教道教仍为统治阶级所提倡,宗教美术在前代民族美术融合的基础上发展的更为成熟,在塑造形象和描绘宏伟场景等方面都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统治者重视发展与边疆各名族及近邻国家的友好关系,对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对莫高窟各个方面的建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塑像和壁画的风格,可归纳为三点:反映敦煌人们的心态,以佛家的“忍让”、“牺牲”与“乐善好施”来唤醒人们的良知;反映敦煌人们的气度和文化,以西部民族固有的、近乎于原始的野性、粗朴、求实、狂放与佛、道、儒三家的理性规范、玄想、清虚、伦理道德相融合;在艺术风格上,是西部风格、印度风格、希腊风格与中国内陆艺术风格会和而成的一种新型的敦煌独有的佛教艺术风格的雏形。
而佛教的盛行,一方面反映了统治者需要借助佛教中的“轮回”等理念来约束人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现实苦难和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个时期,无论是壁画还是塑像造型,都越来越向人间靠拢,使时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充溢于形象的表里,给人以深刻的人佛一体,人佛共窟的感觉。
艺术风格完全不同于隋以前“神圣佛窟时期”的艺术风格。
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时代和社会的行为取向和动力-——人生存在的价值及其功利的目标心理。
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则表现为“济苍生”“安社稷”,为政权献身的英雄主义的行为举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的莫高窟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出现了相结合、取长补短的造型手法。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西部本土文化精神和中国内陆文明、印度古代文明、古希腊文明的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文明的交汇与融合。
而这种融合的文明,恰恰是以佛教的经典集论传记等文字记载、记叙为先导,致使一佛门经卷为主体的文献遗书和反映佛教内容的壁画、雕塑艺术,成为敦煌佛教传播发展变化和敦煌历史变迁的缩影。
通过对莫高窟的认识,不仅提高了我们对于美的欣赏能力,也加深了我们对于那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的了解,认识到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性,使我们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指导我们在当今社会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幅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张道一
《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薄松年
www,
美术鉴赏论文
指导教师:梁艳
作者:欧才伟
班级:经济贸易学院1005 学号:20104691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