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评述文人相轻现象

评述文人相轻现象一所谓“文人相轻”就是在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存在的相互排斥、相互歧视的一种现象。
它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我国,这一现象既由来已久,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从现实层面观察,“文人相轻”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历史的惯性作用。
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消除了其滋生和蔓延的根本社会条件,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很不完善,封建主义的残余及其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还在发生作用,因而“文人相轻”不可能立即消失。
二是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有关激励和约束知识分子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知识分子之间的竞争还存在着无序性、不公平性和非公开性。
这种情况也使得“文人相轻”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下去。
从思想层面观察,“文人相轻”现象的存在,与我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些人没有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文人相轻”现象的存在有着严重的危害。
首先,“文人相轻”影响知识分子群体的自身团结,不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其次,“文人相轻”不利于学术的进步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如果知识分子之间彼此轻视、相互排斥、相互拆台,哪里还会有学术的繁荣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再次,“文人相轻”也不利于知识分子群体自身素质的提高。
“文人相轻”的原因是“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俚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意思是说人都是只能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但文章文体并不是一样的,很少有人能擅长各种文体(的写作),所以都凭着自己的长处,来诋毁别人的短处。
俗语说:自己家破笤帚都认为值一千金。
这都是看不到自己短处的坏处。
二一、古今中外的“文人相轻”史其实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文人相轻”的现象,直到曹丕为这一现象盖棺论定,社会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高端”的问题。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文:谢会荣摘要:文人相轻现象是中国文人中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自古以来,这种现象都存在着,对于文艺界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文人相轻的说法最早出现在三国·魏·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也就是说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已经说到了这种现象。
那为什么文人会相轻?文人相轻有什么影响?怎样能最大程度解决这种矛盾?关键词:不相伯仲竞争机制相互补充和谐共处命理学上讲,文化艺术归类于食伤心性范围,所以文学艺术界人的八字里大多食伤旺。
什么是食伤?食神和伤官也,八字里出那天的天干所生的五行为食伤。
如出生那一天的天干是甲木,甲木生火,所生的丙火代表食神(与甲木阴阳相同),甲木所生的丁火代表伤官(与甲木阴阳不同)。
火是甲木“我”生出之物,如同“我”的排泄物,“我”说出去的话,“我”展示出来的某种东西等等,所以文人多食伤,就善于表现自己,善于说,是靠文字、语言、作品表达来体现自己的,所以就出现了文人相轻的现象。
鲁迅一生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当然最为关注有关文人的事,他的许多文章都有或多或少臧否文人的语句,特别是在他生命最后年代里,似乎异常重视“文人相轻”这一口号,仅在1935年就连续写了7篇论文人相轻的文章,确是目光犀利,不同凡响。
鲁迅对曹丕“文人相轻”的口号有重大的突破,在《五论》一文中,认为“相轻”之说只是站在旁边看文人轻来轻去的第三者,而真正卷入窝里斗的只有“被轻”和“轻人”两种。
他还提出三种“轻”之术:一种是自卑,一种是自高,一种是“只用匿名或由‘朋友’给敌人以批评”。
其中“自高”似是曹丕所界定的一种,即“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至于“自卑”和“只用匿名”则似是后来的发展。
看起来鲁迅是在批评文人痼疾,不过他也借此“轻”了一大帮子,如轻周作人是“老京派”,轻魏金枝的“无是非”,轻林语堂的把晚明小品“点破了句”,轻邵洵美“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作文学资本”,轻施蛰存为“洋场恶少”等等。
评述文人相轻现象

评述文人相轻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文人相轻的现象。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除了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以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文人气质。
下面就以明清两个朝代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文人相轻现象。
在先秦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老子曾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观点。
由此可见,真正的君子是胸怀宽广、为人坦率的。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大诗人李白就因为心胸狭窄、看不惯“文人相轻”的行径,对一个叫贺知章的七十高龄老者心生怨恨,竟然写出了《对酒忆贺监二首》这样的讽刺诗来。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这样的讽刺是何等辛辣而又富有感情!再加上“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样的抒发,是何等愤激而又富有激情!可是到了晚唐的时候,那些有志之士却纷纷效仿李白的做法,对所谓的“文人相轻”开始了痛斥。
因为在那些以名教自任的人看来,像李白这样的狂放不羁的才子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所以就会出现那么多热衷于贬低别人的文人:一方面他们极力否定“文人相轻”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自己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对手,就把矛头指向那些自认为有点才能的所谓“雅士”。
1。
自卑心理。
这是我国古代许多文人相轻的主要根源。
汉赋四大家之一的司马相如因为有才华,并且爱好辞藻,就瞧不起同时代的“俗儒”枚乘、邹阳和公孙诡等人,因而经常说:“上愧于孔子,下愧于扬雄。
”明代杰出散文家归有光先后参加过乡试、会试和殿试,可是都名落孙山,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天下之无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宋明理学的出现是分不开的。
这种理学重视“存天理,灭人欲”,因此要求人们遵循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注意克制人的私欲。
为什么文人之间会相轻?

为什么文人之间会相轻?我们常说,同行是一家,同行也是冤家。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干同样的行业,彼此间相互学习,进行技艺切磋交流,那是免不了的;然而同吃一碗饭,行业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有的发财了,有的破产了,这还不成了冤家。
自古以来,文人也是个行当,靠笔杆子吃饭啊,那么也同样要竞争,这样就产生了文人相轻的现象。
文人相轻的意思是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
文人相轻是一种古今文化界的顽疾,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原文如下:「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文人之间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古代文人相轻的例子举不胜举。
历朝历代,文人们不论贵贱,大凡都跳不出相轻的怪圈。
贵者如文豪班固,贱者如鲁迅笔下的文丐孔乙己,在穷愁潦倒性命难保之际,还不忘以自己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而小看别人。
古往今来,文界由于互相轻视而引发的纷争多如牛毛,有的甚至酿成悲剧——如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东坡就互相倾轧了大半辈子,而秦代的李斯甚至囚禁并逼死了老同学韩非。
晚唐诗歌大家杜牧曾诋毁白居易元稹,李清照也曾攻击过苏轼等等。
文人相轻的坏风气何以产生,古人就有人分析过:「自古文人相轻,一由相尚殊,一由相习久,一由相越远,一由相形切。
」(清代尚镕《持雅堂文集》)。
就个人心理而言,有人认为是自负在作怪,有人则认为是自卑在作怪。
自负者往往自恃自傲,自以为文界之中,唯我独尊;而自卑者,乃「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者也。
说自负是文人相轻的原因容易理解,而说自卑是文人相轻的原因则有些令人费解。
此说所言,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自卑者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必然会被别人轻视;二是自卑者常常会玩点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小把戏,将别人当「儿子」小看一回,小看别人者必被别人小看,于是「相轻」也便因此而生。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2)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2)在中国古代,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而文人则被视为高贵的群体。
他们以文化为标志,以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文学著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虽然文人在社会地位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依然存在文人相轻的现象。
文人相轻是指文人之间互相轻视和排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普遍,影响很大。
首先,文化观念因素是导致文人相轻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观念主张一个人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学问渊博等方面都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文化被看作一种宝贵的财富,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和素质的重要标志。
由于文人都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他们往往会以文化为优越性的标准去评价自己和别人。
这样,就会出现许多相互攀比、相互压抑的现象。
文人之间不断互相竞争,以证明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地位的高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地会针对自己认为不如自己的文人进行排斥和轻视等行为。
最后,心态问题也是导致文人相轻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文化和功绩是无与伦比的,而对别人的文化和成就则持一种敌对态度。
这种心态通常表现在文人用刻薄、嘲讽、诋毁等方式来攻击竞争对手。
由于文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差距和竞争心理,因此往往会出现极为消极的态度和行为。
在这种消极和敌对的心态影响下,文人相互轻视和排斥的现象既是出于一种文化和权力斗争的考虑,更是出于一种不良心态的表现。
总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文人相轻是一种普遍现象。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文化和社会的现实状况,也是心理和价值观念的一个反映。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文人相轻现象的影响,融合多元文化,避免人们出于各种打击心态而相互排斥和轻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包容、开放、和谐的社会,为未来的文化发展营造一个更加宽广和积极的环境。
文人相轻

文人相轻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一个很有名的人,我们叫他孔子。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搞教育的,没事喜欢讲讲课。
结果有一天,他一进教室,发现人全没了,集体旷课。
出去一打听,才知道他的学生都跑出去听一个叫少正卯的人讲课,在那儿听了一会儿,那个少正卯讲的东西还是完全跟他唱反调的,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论。
孔子也不好怎么样,就把他的学生都叫回去了。
讲了几天,一进教室,人又没了,孔子又跑到少正卯那儿把人拉回来了。
孔子心里不爽啊,想你怎么那么有能耐老拐我学生,你再拐我就跟你翻脸。
结果,他的学生第三次被少正卯拐走了。
少正卯拐孔子学生被称为“三盈三虚”,就是孔子的教室三次上课学生来了又走了。
所以少正卯火了。
后来,孔子摸爬滚打,总算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上任第七天,不知怎么就想起那事儿了。
孔子管刑法,就把少正卯抓过来判了。
孔子给他的罪名,用白话文来说:一,你和我意见不同;二,你还不改;三,你还说给大家听还把他们都说服了;四,你打听官员的丑事还散播,这个必须跨省;五,那些和我意见不同的人,你还支持他们给他们好处。
然后孔子就干掉了他。
“孔子诛少正卯”,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人相轻事件。
曹丕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自古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有人说,文人相轻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它来源于“人人相轻”,比如现在网络上各种风波冲突就来源于“人人相轻”,由于人人相轻而摒弃了求同存异的原则。
而对于文人来说,这种风波和冲突,更加地激烈,是和文人本身特性有关的。
特别地,文人所看轻的人,大多也是文人。
在古代,文人的批判很常见,但对于帝王将相或平民百姓的批判,程度是远远不如对于自己同类的批判。
文人也有批判帝王的,比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武则天看到那篇文章,还一边看一边笑,因为她觉得那篇文章写得不错。
当然大部分批帝王的的文人还是被帝王处理了。
文人轻平民的就更少了,文人只有爱民才能火,比如《捕蛇者说》《醉翁亭记》这样爱民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
所以,文人跟喜欢和自己人作对。
文人相轻原因

文人相轻原因是什么
“文人相轻的原因是因人性的嫉妒、生存的竞争而产生的相轻。
由于人性的嫉妒和文人之间存在的生存竞争,许多文人都想自己成名、成大名,同时不想让他人成名或至少不想让他人成就与自己一样的名气。
”
文人相轻的原因是多方面,这主要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
首先,在秦汉之后,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文人失去了朝秦暮楚的自由,只能取悦权贵,谋取一官半职,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竞争,毕竟统治者不需要那么要的文人。
这种竞争主要是以政治阴谋,相互打击为主。
因为不会产生直接致死的因素,所以这种陋习得到延续和成熟,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至于武林中的事,自古就没有成气候,我们对武林的认识都是武侠小说中得来的,全是作者想像的,都是由文人写的,文人在现实中得不到“相互欣赏”的结果,就要通过武侠小说来展现那种“不相轻”的理想,所以“千古文人侠客梦”。
真实情况往往与小说完全相反,武林中的门派歧视比文人更厉害。
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

文人相轻的四个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人相轻,是古代文人圈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文人们通常相互推崇,但也存在一些相互轻视的情况。
这种相轻的现象的出现,通常有以下四个原因。
文人相轻的第一个原因是争强好胜。
在古代文人圈中,很多文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人物,他们通常都有自己的文学作品或理论,想要在文学界立足并成为一代大家,不免要与其他文人竞争。
在这种竞争中,有些文人为了争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会故意轻视其他的文人,希望通过批评别人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这种争强好胜的心态,是文人相轻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人相轻的第二个原因是嫉妒心理。
文人们往往都非常自尊,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美。
当他们看到别人取得了成就或者受到了很多的赞赏时,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认为别人的成就并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别人的成功是偶然或不正当获得的。
在这种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一些文人会产生轻视他人的想法,认为别人并没有自己那么优秀,从而导致文人相轻的现象。
文人相轻的第三个原因是立场不同。
在古代文人圈中,有很多不同的文学流派和理论,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当不同文人的文学观念和理论相冲突时,往往会导致彼此之间产生对立和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人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选择轻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文人,认为他们的作品或理论并不值得认可。
这种立场不同也是导致文人相轻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人相轻的第四个原因是名利诱惑。
在古代文人圈中,名利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文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往往会牺牲一些原则和道德,甚至会与他人为了争夺名利而发生冲突和对立。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人会为了获得更多的名利,选择轻视别人,认为别人并不值得自己看重。
这种名利诱惑也是导致文人相轻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人相轻是古代文人圈中的一种不利现象。
它不仅影响了文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整个文学界的发展。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文人们需要更加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和理解,共同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的文人相轻现象
文:谢会荣摘要:文人相轻现象是中国文人中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自古以来,这种现象都存在着,对于文艺界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文人相轻的说法最早出现在三国·魏·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也就是说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已经说到了这种现象。
那为什么文人会相轻?文人相轻有什么影响?怎样能最大程度解决这种矛盾?
关键词:不相伯仲竞争机制相互补充和谐共处命理学上讲,文化艺术归类于食伤心性范围,所以文学艺术界人的八字里大多食伤旺。
什么是食伤?食神和伤官也,八字里出那天的天干所生的五行为食伤。
如出生那一天的天干是甲木,甲木生火,所生的丙火代表食神(与甲木阴阳相同),甲木所生的丁火代表伤官(与甲木阴阳不同)。
火是甲木“我”生出之物,如同“我”的排泄物,“我”说出去的话,“我”展示出来的某种东西等等,所以文人多食伤,就善于表现自己,善于说,是靠文字、语言、作品表达来体现自己的,所以就出现了文人相轻的现象。
鲁迅一生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当然最为关注有关文人的事,他的许多文章都有或多或少臧否文人的语句,特别是在他生命最后年代里,似乎异常重视“文人相轻”这一口号,仅在1935年就
连续写了7篇论文人相轻的文章,确是目光犀利,不同凡响。
鲁迅对曹丕“文人相轻”的口号有重大的突破,在《五论》一文中,认为“相轻”之说只是站在旁边看文人轻来轻去的第三者,而真正卷入窝里斗的只有“被轻”和“轻人”两种。
他还提出三种“轻”之术:一种是自卑,一种是自高,一种是“只用匿名或由‘朋友’给敌人以批评”。
其中“自高”似是曹丕所界定的一种,即“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至于“自卑”和“只用匿名”则似是后来的发展。
看起来鲁迅是在批评文人痼疾,不过他也借此“轻”了一大帮子,如轻周作人是“老京派”,轻魏金枝的“无是非”,轻林语堂的把晚明小品“点破了句”,轻邵洵美“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陪嫁钱,作文学资本”,轻施蛰存为“洋场恶少”等等。
以此根据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家鲁迅先生的说法,文人相轻的原因主要有三,一为自卑,二为自高,三为批判,关于这种说法,我的理解可以解释为:
只所以自卑、自高和批判,当两个或多个文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那么当一个人的才华比自己高,那么就会使之产生一种自卑情绪,这种自卑情绪就会导致一种嫉妒心的滋生,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嫉妒心,所以文人的相轻便也产生。
首先,知识分子之所以能跻身知识密集行业,是与他们的人格特点分不开的。
在专业上,他们大多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在工作中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创新。
正是这些人格特点,使他们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可与此同时,他们还有另一个特征,就是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谁都坚信自己的才识是最出众的。
如果在一个单位里,几个这样的人聚在一起,谁都想展现自己的才华,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强。
那么一方面,学习的氛围容易被带动;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彼此之间谁都看不起谁,最后发展成相互怀疑,甚至展开暗地或公开的冲突。
具有这种人格特点的人,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自恋,自恋出英才,同时也毁英才,正是自恋造成了知识分子之间相互怀疑和竞争的关系。
打个比方吧,两只刺猬在冬天想要相互取暖,可是彼此一靠近,就会扎着对方。
于是只得远离,可是远离又冷;再靠近,又会被扎跑……如此循环往复,刺猬们逐渐找到了最佳的距离。
人也是这样,具有自恋情结的人,与同事在保持一定距离时,相处得还可以。
可是只要距离一拉近,就像刺猬一样,相互抵制,导致一系列的明争暗斗。
于是他们只能保持一个相对远的距离,但是暗地里还是会觉得“他这点不如我,那点也不如我”。
这种心理背后的原因就是自卑。
他们之所以看不起别人,怀疑别人的能力,其实是出于一种觉得只有自己最优秀,时刻担心被别人超过的心理。
这些人的童年,往往承载了家人太大的期望,让他们觉得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对得起亲人,获得亲人的爱。
长大后,他们继续把这种模式用于工作,形成了“唯我独尊”,互相看不起,互相不信任的关系。
其实,人际关系都是相互的,与其寄希望于他人赞赏的目光,不如先把眼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学着欣赏别人。
只有当自恋者从自己编造的光环中走出来,真正进入别人内心的时候,他们才会发现,那个自恋的怪圈,已经被打破了。
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温子升、邢邵和魏收被称为北地三才,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但三人互相看不起,常常指责对方。
尤其是邢邵和魏收。
邢邵仰慕沈约而轻视任昉,魏收刚好反其道而行之。
于是邢邵公然说:“江南任昉,文体本疎。
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
”魏收大不受用,反唇相讥:“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可见只是文风上的模仿或者辞句上的化用,是不能够说“偷”或“作贼”的。
但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大伤和气,有失人品和尊严。
历朝历代,文人们不论贵贱,大凡都跳不出相轻的怪圈。
贵者如文豪班固,贱者如鲁迅笔下的文丐孔乙己,在穷愁潦倒性命难保之际,还不忘以自己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而小看别人。
古往今来,文界由于互相轻视而引发的纷争多如牛毛,有的甚至酿成悲剧——如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东坡就互相倾轧了大半辈子,而秦代的李斯甚至囚禁并逼死了老同学韩非。
晚唐诗歌大家杜牧曾诋毁白居易元稹,李清照也曾攻击过苏轼等等。
在社会杂谈《文人相轻的由来》中对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文人相轻更是做了很充分恰当的解释和说明,文人相轻的坏风气何以
产生,古人就有人分析过:“自古文人相轻,一由相尚殊,一由相习久,一由相越远,一由相形切。
”(清代尚镕《持雅堂文集》)。
“相尚殊”系由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导致批评的偏颇,“相习久”是由长期共事彼此熟稔而形成的优越意识,“相越远”则是由观念和知识体系的不同造成的,“相形切”则是目光狭隘、一味苛求对方所致。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与缺乏对对方“了解之同情”的批评态度有关。
或不论全部,只观一隅;或悬格失当,评论失衡;或割断历史,未通流变等等。
就个人心理而言,有人认为是自负在作怪,有人则认为是自卑在作怪。
自负者,“自以为了不起”者也。
自负者往往自恃自傲,自高自大、自吹自擂、自卖自夸、自鸣得意、目中无人、目空一切,自以为文界之中,唯我独尊,“舍我其谁”!自负者所玩的种种把戏,其实质都是自欺欺人,招致的后果往往是别人更进一筹的回敬:看不起加厌恶——蔑视、鄙视!故文人相轻乃是一串越演越烈的怪圈,一旦陷进去就往往难以自拔。
而自卑者,乃“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者也。
说自负是文人相轻的原因容易理解,而说自卑是文人相轻的原因则有些令人费解。
此说所言,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自卑者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必然会被别人轻视;二是自卑者常常会玩点“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小把戏,将别人当“儿子”小看一回,小看别人者必被别人小看,于是“相轻”也便因此而生
而我认为的,但凡这些事例,我觉得都没有跳出相嫉妒的一个范畴。
而关于文人相轻的影响,我认为的巨大而且也是深远的。
记得看了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是好友所推荐,名字叫《回到三国》,讲的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事情,他所描述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史实,其中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知的故事,就是“赤壁之战”。
曹操压境,刘备欲与孙权结盟,派遣诸葛亮去劝说,诸葛亮舌战群儒,终于为刘备与孙权的结盟打下了基础。
而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多次打击诸葛亮,还欲图置诸葛亮于死,但最终自食其果,被诸葛亮气的吐血而亡,死时,叹息三声,“既生瑜,何生亮”。
讲到这,我不免想起了我们现在非常流行的竞争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处处有竞争,各行各业都有竞争,但也因为有竞争才有了进步和发展,有了竞争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的繁荣。
同样,文人的竞争也是如此的,正是因为文人内部之间存在着竞争,所以文艺领域才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景象。
文人相轻,在竞争中找寻突破口,在竞争中求发展,寻求一种平衡的状态,文人相轻可以逐渐向“文人相亲”转化。
参考文献:三国.魏.曹丕电子《典论.论文》
中国心理教育网《文人相轻是“自卑”在作怪》
新浪博文《文人缘何相轻》
古今杂谈《“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亲”》社会杂谈《文人相轻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