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人画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流派,主要是指以文人雅士为主体的画作。
文人画自唐朝代曲派画开始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从宋代起达到了巅峰。
文人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特点,成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形态。
发展脉络:1.唐代:始祖曲派画唐代是中国文人画的远古时期,其前身是曲派画。
曲派画以唐代曲家为主体,广泛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观。
唐代的曲派画师以笔力、用色、构图和人物描绘闻名于世。
2.宋代:舞文弄墨,文人画大行其道宋代文人画家大量出现,文人画由曲派画演变而来,同时也吸取了神韵派和虞山派的技巧和理念。
宋代文人画以“舞文弄墨”闻名,画家们在作品中不仅表现了美感,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感情,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元代:文人画走向成熟,形成借古论今的新领域元代文人画艺术成熟,也出现了大量的岳飞画像和红山文化浮雕。
元代文人画与以前的文人画相比,走向了成熟和稳定,表现手法也更加细腻。
同时,文人画走向了“借古论今”的新领域,借助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4.明代:文人画逐渐趋于多样化,颜料引进西洋明代文人画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不仅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传统作品,还出现了神怪画、小景画等新型作品。
同时,明代还引进了西洋颜料,并对文人画的颜色效果产生了转变。
5.清代:文人画进一步创新清代文人画不但承袭了前代文人画的传统和文化遗产,还在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
清代文人画家强调气韵、墨趣、动态的表现,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局面。
同时,清代文人画也与珐琅画、剪纸等传统工艺融合,使文人画的形式更加多样。
综上所述,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该流派自唐代的曲派画开始,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不断创新和突破,成为中国画史上不可忽视的瑰宝。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中国画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的影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文人画的艺术特点,还能从中看到文人画对中国画整体发展的推动作用。
首先,文人画对中国画的影响体现在艺术表达方式上。
传统的中国画重视意境的表达,强调画家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而文人画则更加注重画家的自我表现与情感交流。
通过文人画的艺术表达方式,画家们增加了自身情感和思想的投射,使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表现力。
文人画独特的笔墨特点,以及画家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得中国画的艺术表达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
其次,文人画对中国画的影响还在于艺术理念的创新。
在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画家们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探索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艺术理念和观念。
例如,文人画家们提倡“墨韵山水”,强调用笔墨的自由流洒来表达山水之美。
他们坚持“以意驭墨”,强调创作的主观性和自由性。
这些新的艺术理念和观念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拓展了中国画的创作领域。
再者,文人画对中国画的影响还在于艺术传统的承继与创新。
文人画并不是与传统的中国画完全割裂的,相反,它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文人画家熟悉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题材,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观点与创作理念。
文人画家们以文人自居,以士人的身份对中国画进行了改进和发展。
他们不仅注重画面的技巧和用色,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承继与创新的艺术观念,使得中国画传统在文人画的引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文人画对中国画的影响还在于艺术界的影响力和启发作用。
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流派,对于当代中国画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许多当代艺术家在学习和研究文人画的过程中,受到了其艺术精神和创作方式的激发。
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探索,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技法和艺术理念,又注入了自己的新观点和创新成果。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中国画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丰富的发展历程,其风格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流派。
在这些画家的作品中,文人画无疑是其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之一,它不仅表现了画家的学识和品位,还对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文人画文人画是指从唐末到明清时期,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为了兴趣而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
他们常以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为灵感和题材,将自己的灵感情感表现于画面之上。
由于此种画往往出自文人之手,因此常被称为“文人画”。
文人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体现,也是当时儒学思想的表达。
文人画作为一种审美特征,常常表现出文人的柔情和雅致,因此其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推崇,并在传统美学和艺术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人画对中国画的影响1. 启发审美意识文人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它的出现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审美意识。
首先,文人画不是旨在追求形式上的艺术表现,而是追求内涵的深度和意境的空灵,这对于当时中国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文人画家更注重画作的思想和气韵,而不是简单的山水布局和色彩效果,这启示了后来的画家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图像及装饰,而去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意境。
2. 引入新意识文人画在中国画中的出现也引入了新的思想意识和艺术风格。
由于文人画追求灵气、雅致、自在和意境,因此在中国画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如山水、花鸟、人物、肖像等等,使得中国画进一步多元化和升华。
在后来的发展中,文人画不仅在审美理念上给中国画带来了影响,同时还在技法、绘画风格、意境等方面也有所推动和创新。
3. 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文人画家们自以为是一些有独特画风的艺术家,因此常常在画作中加入自己的形式美和风格美。
于是,在中国画的发展中,文人画被逐渐地看作是一种艺术风格的表现,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它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逐渐重视和兴趣的绘画形式。
同时,文人画也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传统的演变,不断地融入了更加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使得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画中不可替代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认识

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认识
文人画,是一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以文字来表达思想,和通过图
像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以及结合文学和艺术表现思想情感包容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
在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再到当代,文人画仍然保持着繁荣兴旺之势。
文人画和西方绘画有很大的不同,文人画以其特有的传统技法来表现思想情感,情景传达,细致完美,令人痴迷。
其中包括工笔画,技法十分粗犷,比如画虫,画植物: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它更多的是从抽象的角度去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而水墨画,以水墨表现出一种气韵,笔墨顿挫,平淡傲慢,素洁清高,表达出一种隐忍不语的文人情怀;还有浙派画,表现其雅俗共赏的情思,力图用一种萦绕的高洁的态度描绘出这个世界的美丽和精彩。
如今,文人画一直是国内一种漫长的传统,它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睿智的思想
和无穷的情感,让人们的精神更加的充实。
同时,文人画作品把艺术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融入了人文精神和大自然的多重赋权,提升了艺术和文化的价值。
它们无时不飞扬,不在让人回味无穷,生活素丰朴实。
文人画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宝贵的人文传承,其中蕴含着数不尽的
文化精髓和情意绵绵。
它们让艺术和人的情怀融为一体,让艺术的领域更加动态和深刻,唤醒我们心中的细节和情感,加深我们对它细腻深入的认知,殷切期望着它可以持续长久的流传着。
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古代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独特风格,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抒情意境。
古代文人画重视画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他们通过画笔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想,营造出一种抒情的氛围。
这种意境往往不是通过具象的手法来表现,而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传递。
2. 简洁而深刻的语言。
古代文人画中的笔墨运用非常简洁,但却能够深刻地表现出画家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在构图上也往往采用简洁的手法,突出画面的主题和情感。
3. 重视自然和生活。
古代文人画强调自然和生活的表现,他们常常在画中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生活,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受来反映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4. 线条显得柔和悠扬。
古代文人画的线条往往显得柔和悠扬,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这种线条不仅能够表现出画家的笔墨功力,而且能够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是一种以情感表达为主,注重意境和画面情感的表现,通过简洁而深刻的笔墨和线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想的艺术风格。
- 1 -。
浅谈中国文人画

PPT准备时间仓促,多有瑕疵,还望见谅。
小组成员:
李天玉
李琦玉 吴赞斌 刘意煜 ***
陈玉林
笔墨纸砚……
文人画发展历程
主 导 期
传 承 期
滥 觞 期
奠 基 期
鼎 盛 期
文人画的滥觞期
人物观察
代表人物:顾恺之
雅号:才绝、画绝、痴绝 地位: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 家”。 著作理论: “六法”
绘画理论基础:以形写神
对后世影响: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 有也!“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人物追踪:赵孟頫
地位: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 全能型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鞍马,花鸟,兰竹各科,取材 广泛,技巧全面。着重表现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尤其善于把书法 用笔融入绘画之中。 绘画特色与技巧: 水墨山水画:创用枯笔淡墨,浅绛设色的方法,而且创用飞白书法 写竹石。 创用飞白书法写竹石对后世影响: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 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 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 宗师的地位。 绘画理论:提倡复古,主张“画贵有古意”,崇法唐人,强调书画 同源。
后世评价: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 皆得天真”。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 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
——中国画之皴法简介
中国画技法名。是表 现山石﹑峰峦脉络纹 理的画法。主要有披 麻皴﹑雨点皴﹑卷云 皴﹑解索皴等 。 其特点是力度感强, 在纸上形成有冲击力 的笔痕,其力度、速 度感给人具有艺术的 威慑力和感染力。
老马作品
木有木有……
宋末龚开画宋江36人像,从忠义角度对起义英 雄的赞颂。反抗少数民族金辽的压迫,
浅谈中国传统之文人画

浅谈中国传统之文人画浅谈中国传统之文人画一、文人画之起源苏东坡评王维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
画于文人眼中,不过是做学者的余事,偶一挥毫,则发诸心臆。
倪云林所谓“写胸中逸气耳”。
传统之文人画,就是文人余事。
王维,字摩诘。
唐代诗人。
他的诗清新恬淡,意境空灵萧散。
他以水墨画著称于世,开一代先风。
以诗意入画境,以画境写诗意,被后世评为文人画的始祖。
明代董其昌把画史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李思训为宗,南宗以王维为祖。
这就把宫体画与文人画从理论上分了开来。
继王维而后的五代画家董源,继承了王维的风格,写江南真山水,神韵天成,为时代之巨匠。
其弟子僧巨然,妙得天真,用墨秀润,丛林叠嶂,气韵氤氲,与师齐名。
另有荆浩与关仝,则写北方山水,雄奇险绝,料峭幽远。
并为四大家,世称“荆、关、董、巨”。
可以说山水画到此,方是体用完备,六法俱善了。
其影响之大,足以千秋而论。
宋代是文人画兴盛的时期。
当时之文豪学士如苏轼、米芾、文同等,莫不是书画兼工,并称一代之雄。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这些大家皆推崇王维,或以诗意入画,或以画境入诗。
由于他们都是学者文豪,都注重于画的意趣,并且是大书家,这就更加重视笔墨情趣,东坡所谓“天真烂漫是吾师”是也。
米襄阳画宗董、巨,直述王维,别开一派天地,多以点写山水。
其画烟云飘渺,深邃苍润,微风带雨,婉如扑面。
世所谓“米点”。
其子友仁,并称“二米”.。
董其昌言“米家山谓之士夫画。
”所谓士夫画就是文人画。
文人,每以文事著称,或以画名于世,皆是余兴。
其人博学,画便多雅趣。
有如此之大家,文人画便昌盛了。
二、文人画之特点文人,大多为不羁之士。
由于仕途的不得意,难展胸中抱负,由此而放迹山野,寄情于笔墨,销胸中块垒。
以画著称于世者,大都是饱学之士。
画中难以尽意处,往往以诗言之。
诗情画意,这是文人画最显著的特点。
元四家中的倪云林,在当时就以诗画并称。
笔墨多简淡,清绝人寰。
对文人画的理解

对文人画的理解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强调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和品味,注重表现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文人画通常采用国画的形式,以诗、书、画、印四要素为基础,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来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文人画的创始人是唐代的王维,他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诗歌的意境与绘画相结合,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
自唐代以来,文人画逐渐发展壮大,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人画家,如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陆游等,他们的画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文人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性:文人画注重表现作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作品中常常出现诗词、文字等元素。
2. 思想性:文人画通过描绘自然、社会、人生等题材,来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3. 艺术性:文人画注重笔墨技巧和构图形式的艺术性,以其独特的笔墨风格和构图方式,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4. 独立性:文人画强调作者的个性和创作风格,注重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名称浅谈文人画的审美品格学生姓名邱鹏学号 ***********学院美术学院专业年级美术教育 2009级指导教师田爱华职称副教授完成时间 2013年3月28日吉首大学教务处制目录提要 (3)关键词 (3)一、文人画的概述及发展 (4)(一)文人画的形成背景 (4)(二)文人画的历史发展背景 (5)(三)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及艺术主张 (6)二、文人画的基本特征 (7)(一)修养深厚 (7)(二)言之有物 (8)(三)格调高雅 (9)三、文人画的基本审美品格 (10)(一)书卷与艺术的融合——文 (10)(二)艺成而下道成而上——真 (11)(三) 画风之品格——清 (12)(四)诗书画印的结合——化 (13)四、总结 (14)参考文献 (16)致谢 (17)浅谈文人画的审美品格【内容提要】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个画派。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
由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王维为其创始者,并且为南宗之祖。
“文人画”的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鸟、竹木,以发抒“性灵”或者个人精神,其间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文人画家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这些都是文人画的独特审美品格的体现。
所以本文从文人画的形成、发展和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出发来加以说明文人画的基本审美品格。
【关键词】文人画;审美品格;人品一、文人画的概述及发展(一)、文人画的形成背景“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
从表义层面来看,它的作者多属具备较全面、有较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它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的自然产物,它的出现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
其概念是由北宋·苏轼提到的“士夫画”,到明末画家·董其昌更进一步提出“文人之画”的概念。
在近代学者陈师曾对“文人画”有这样一番解释: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流入文人思想的绘画。
”同时也讲到“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文人”即“士人”,指的是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集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于一身,在社会历史的进程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就有关于文人参与绘画的记载,文人自觉参与绘画的人数也大量增加,其作品也被后人复制并保存下来,有关文人画的理论也被记载下来了。
如唐代的张彦远说:“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说的是:“自古以来善画画的人不是那些高官贵族,而是一些逸士高人,能够表达得精妙并且流传广远,不是那些职业画工可以比拟的”。
张彦远对画家和画工作了界定,而界定的标准是画人的身份地位。
这为后来文人画的确立产生了影响。
虽然唐代文人画家从自身的审美角度发展了水墨山水画,但没有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于“文人画”的概念,直到北宋·苏轼的“士人画”的提出,就明确了它的范畴。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正说明了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色,即诗画结合。
并明确提出了文人画与画工的区别,并在他的倡导下,一批文人士大夫直接参与绘画,形成了一股可与宋朝画院抗衡的艺术流派。
由此“文人画”也开始明确的出现在绘画史上,所以文人画在北宋正式形成,后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
(二)、文人画的历史发展背景当“文人画”正式产生后,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文人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其战争、分裂、民族大融合等时代特征,致使当时的玄学风靡一时,由玄学的儒、道、佛思想合流所形成的新型哲学给中国人的艺术思维和美学观念带来一系列变革。
东晋时期的顾恺之以“才绝、画绝、痴绝”驰名于世,这里的才绝指的是他的文化修养颇高,文章词采精妙,同时他的画论中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概念,强调“传神”和“悟对通神”,还提出“迁想妙得”等绘画思想,表现诗境和画境统一的道路,这对后来的文人画影响极大。
可以看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文人画”在这时期就开始形成,文人画不仅在艺术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可贵的是他们建构的艺术理论框架为后世文人得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隋唐时期,南北朝文化的相互融合,儒、道、佛的高度重视,文人参与绘画的数量增多这些学养深厚的文人发展了山水画的另一种形式——水墨山水画。
他们都是集儒、道、佛三家文化为一体的画家,以儒家的格物致知,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超世解脱,以表现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超然性、高尚性和完美性。
水墨山水直接体现了士大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后世文人画家对水墨山水的意境的追求提供了范本。
进一步推进文人画的发展。
也促使文人画进入五代时期。
当文人画进入五代时期,文人画也像是进入了一个高昂发展的时期,由于五代处于分裂状态,绘画也由唐代的一个中心变为多个中心,致使文人画领域变宽,这一时期水墨山水高度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文人画大家,紧接着水墨花鸟画也在这时期开始出现,至此文人画进入高昂发展的时代。
并由此进入宋元时期。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由于宋朝的经济高度发展,为绘画艺术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宋朝也是中国绘画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成体系,彼此相互吸收有相互渗透,构成宋朝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在此时期苏轼明确提出了“士大夫”的概念,将绘画现象提升到文化内涵的纯艺术境界。
是中国绘画的高峰期,也是文人画的崛起时期,在这时期“四君子”题材的出现又进一步强调了文化性,文人们也有意识的区分文人画与画工的差别。
文人画也正式产生了。
并慢慢的开始进入了它的成熟期——元代元朝是我国美术史的一个转折时期,因为它是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期,从元代开始,文人画成为传统绘画的主要角色,这是和元朝的政治社会等特点密切相关的。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代,由于受历史条件、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元朝的国家制度简陋,法令粗疏,种族等级森严。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汉族文人阶层地位低下,加之罢科举长达八十余年之久,更使文人士子失去上升阶梯。
在此期间深受儒学熏陶的汉族知识分子,深感失落苦闷,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压抑感,为保持气节和获取心理平衡,很多儒生投身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寄情于笔墨山水,在诗文书画里自娱自乐,抒发思想感情。
文人士大夫于是逐渐形成强大的画坛主力,并自此后直至中国封建后期所形成一种风气,长期成为画坛的中坚力量。
由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更多的文人归隐山林,避世离俗,文人画的隐逸心理表现在绘画上就注重达意,使文人画走向了书法化、写意化的道路。
当到明清时期,文人画已成为成为画坛主流。
但由于文人相轻的陋习,画坛门户之见相当严重,形成了复古派和创新派两大阵营。
二者在艺术思想创作态度和表现风格方面有不小的差异。
明朝文人画,早中晚三个时期,导致文人画的发展有些复杂,有复古现象有创新现象有商业化现象,这些都是基于明朝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到清朝文人画时,在续明朝的发展趋势,文人画也牢牢地占据艺术的主流,同时文人内部出现了剧烈的分化,有仕官知识分子绘画也有世俗文人绘画。
在正统画坛很保守、复古的情况下,民间文人画家则张扬个性,所以从民间艺术中找到灵感,为发展水墨的表现功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对文人画有着积极的影响。
也对中国绘画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打破了文人画和各类艺术的隔阂,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交流。
文人画在此期间表现出别具一格的风采,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纵观文人画的产生和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艺术发展带来强大影响,也出现了大量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艺术主张。
(三)、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及艺术主张提到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北宋·苏轼绝对是重量级代表,其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其艺术主张是儒道佛融为一体,其在绘画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绘画理论,他认为,如果以形似论画,那真是儿童的见识了,士人画要清新、疏澹,疏澹中含有精匀。
讲究“常理”,“理”就是“意气”、“性情”,“非高人逸才不能辩”。
在元初又以赵孟頫、高克恭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
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等画家,则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
到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画新境界。
至此,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发展成熟,而董其昌则予以总结,遂使以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
董其昌之于绘画的最大影响,在于他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和“文人画”的理论。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及文人画理论的绘画实践,也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画家,其中佼佼者,当为画史所称的“四王”。
四王借鉴董其昌之理论,对山水画南宗运动推行、绍述,他们以仿古为名,对南宗画的创作实践进行系统总结。
在四王正统画派之外,还有石涛、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为代表的革新派,八大山人的简练、石涛的奇僻。
但究其本质,四王和石涛、八大山人等人的绘画虽有区别,但都是为了表现各自的笔墨趣味和独特个性,因而,四王画派和石涛一路都是文人画内部的两条路子,一条是从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使中国绘画走向程式化的道路;另一条路是继续进行笔墨的艺术实验与大胆革新,以求进一步发展,两者皆有显著的历史功绩,体现了变与继承的辩证关系。
但不管这些文人画的艺术主张如何,都有着同样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影响着文人画的发展和审美。
二、文人画的基本特征(一)、修养深厚“修养”,指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所谓“修”,乃吸取、学习,为的是打下知识体系的基础。
所谓“养”,是在“修”得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
文化修养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有了解、研究、分析, 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
同时在“文人画”当中,修养深厚不止是“学问”,还指“哲学”、“思想”、“人品”。
我们知道。
“读书最上乘,养气亦有以;气充可意造,学力久相倚”。
这里说的养气是指思想品性方面的修养,这是与读书学问方面的修养分不开的。
所以说学问与品性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特别重要,所谓“意造”,含有“创造”的意思在内,创造得靠文学艺术上的扎实功力,当文人画家的学问、思想等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时,艺术的出现就会达到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