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画研究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研究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研究明清时期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文人画在这一时期盛行不衰,成为了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然而,文人画的发展和演变却是一个复杂的历程,需要深入探究。
一、文人画的起源与特点文人画起源于宋代,但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元代。
明代以后的文人画,则有了更为明显的特点。
文人画注重写意,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和个性气质,具有诗、书、画三者相融合的特点。
文人画的主题广泛,常以山水为主,但也包括花鸟、人物等,仍以传统意境为主。
文人画的技法也是其特点之一,艺术家常采用素描和勾线的方式,运笔轻秀、清逸,尽显文人情怀。
同时,文人画往往配以诗词,既说明了画的主旨,更增添了艺术的韵味。
文人画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独特丰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文人画家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家众多,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时代的文人画风格。
1.齐白石齐白石(1864年—1957年),字万年,号琴隐、半夜等,湖南浏阳人。
擅长画鸟虫花卉、山水,堪称是中国画坛的大师级人物。
他的画作追求浓墨重彩、用笔自由而不失秀逸,着重表现作品内在的韵味,其传世名作如“花鸟春屏”,“双鹤图”。
2. 董其昌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与中,号梅溪小隐,湖南衡阳人。
他是明朝中后期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学者。
董其昌注重传统的文人品格和审美观念,他的画作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堪称是明朝文人画坛的鼻祖。
代表作有《黄山图》、《瑞鹤图》等。
3. 琴川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是一群清代著名画家的总称,包括关山月、文征明、唐寅、祝允明、仇英、陈洪绶、杨柳青和吴昌硕。
他们的画作不拘泥于传统规矩,注重创新,同时体现出了文人画的轻松和意趣。
纵观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可以看到诗、书、画三者相得益彰,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文人画的影响文人画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流派,也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影响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后世文人画作为艺术品的代表之一,对后来的中国画家和艺术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职业画家仇英文人化研究

职业画家仇英文人化研究作者:张元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仇英个人生平和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作品内涵进行研究,探析其作为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代画坛中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趋势。
关键词:仇英;职业画家;师承关系;艺术影响明代画家仇英(?—约1552年),字实父(实甫),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图1),最初为油漆工,同时做建筑彩绘,后转行职业画家。
因其天资聪慧,勤奋刻苦,使得绘画成就斐然,山水、人物、花鸟、界画和走兽无所不精,尤擅临摹。
其摹古功力精湛,临仿了许多宋元画家的名作,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辨真假。
仇英在明代画坛声誉卓著,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有“吴门四家”之称。
仇英的山水画以青绿重彩为主,继承了南宋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的优秀传统,形成了以严谨秀雅为主调的艺术风格,其作品雅俗共赏,对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一)环境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属画派繁兴的阶段,前期以宫廷绘画与浙派为主导,中期以后是“吴派”文人画风的天下,在这期间有一段“浙派”和“吴门画派”共存的时期[10]。
吴门画派的开创者沈周是身兼浙、吴两派画风的先例,同是吴派的文徵明,则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江浙地区“元四家”温润雅致的文人画风格[2]。
仇英和唐寅均师承周臣,在周臣的指导下,他们深受宋代院体风格的影响,但是由于所处地区文人思潮的盛行,他们在后期绘画中展现了文人画的特点。
(二)师承关系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仇英自选择绘画伊始,便来到画匠、漆工云集的苏州桃花坞,谋了个漆工差事,学习髹漆工艺,并常在漆器、栋宇上绘缀山水、花鸟和树木,以博得主家的青睐,这不仅让他学会了识色、调色和图案设计的技艺,也是他走上画家道路的第一步。
仇英在作坊打工之余,还常跑到桃花坞的裱画店里观赏沈周、文徵明等名家的作品,回家后潜心效仿,经常自习绘画通宵达旦。
桃花坞作为江浙地区文人名士云集之地,群英荟萃,在文人画家作品的熏陶下,他的眼界不断开阔,自身画艺逐渐提高,后来得到了文徵明的赏识。
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初期研究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框架。通过深 入探讨中国文人画与日本南画之间的关联,以及两者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 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该章节详细介绍了中国文人画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通 过对文人画的深入剖析,为理解其东传日本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照。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文人画的源起、特点和艺术价值。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强调的 是画家的文学修养、笔墨情趣以及个性表达。这一画派的画家多为文人或具有文学素养的士人, 他们以笔墨为工具,抒发胸臆,寄托情怀。在文人画的传播过程中,日本成为了重要的接受地之 一。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文人画如何影响日本南画的形成。南画,也称为“南宗画”,是日本绘画的 重要流派之一。本书通过对比分析南画与中国文人画的风格、技法和理念,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密 切。尤其是在南画的早期阶段,中国文人画的影响尤为显著,为日本南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 础。
同时,我也了解到文人画在传入日本后所产生的影响。日本的南画就是受到 中国文人画的影响而形成的。南画的形成不仅丰富了日本的绘画艺术,还促进了 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我惊叹于这种文化的传播力量,它能够跨越国界,让不 同国家的文化相互融合、碰撞,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当然,我也意识到文人画的传承和发展并不容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 发展,文人画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 保护这种文化遗产,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文人画 的魅力。
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 初期研究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清代文人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

清代文人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清代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文人画的特点、意义和价值。
一、清代文人画的特点清代文人画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诗画合一。
清代文人注重诗画合一,认为诗和画都是表现心灵、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对两者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2.对意境的高度追求。
清代文人画注重将自然的景色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构图,表现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3.意蕴深邃。
清代文人画通常情感深沉、意蕴深邃,常常通过意象和隐喻来表达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4.清新素雅。
清代文人画追求的是清新素雅的艺术风格,强调以收放自如的笔法展现出简约明快的艺术表现。
二、清代文人画的文化价值清代文人画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当时社会和文化。
清代文人画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对研究清朝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独特的审美价值。
清代文人画以深远的情感、抒发的决志和独特的体验开启了文化观念和审美理念的新格局,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
3.弘扬民族文化。
清代文人画通过融汇中西方文化及技巧、深邃的思想、独特的审美特质以及表现出漂亮的自然意境和健康的人文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研究文艺美学思想。
清代文人画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为研究文艺美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样本与资料。
三、清代文人画的经典代表作1.郑板桥《山水图》。
郑板桥的山水画注重对形势的塑造,笔情墨态婉约静谧,以流线、千溪纵横为画面主体,以祥云,蟾宫折桥、蒲扇及山雨等细节装饰,从而营造出丰厚深邃的山水氛围。
2.唐寅《女史箴图》。
唐寅的女像是中国艺术史上重要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国绘画中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创作风格之一。
女性人物在画面上的意味是文化意义的提升,也是儒家伦理观念的体现。
3.文徵明《韩熙载夜宴图》。
文征明是中国文人画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文化及文艺美学理论研究甚为重要,他的画作以传统中国文化和审美为主,以艺术观念的独特性和文化意义为特点。
宋代文人画的社会背景与审美特征研究

宋代文人画的社会背景与审美特征研究宋代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宋代文人画,就是以文人为主体,以表现文人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为目标的一种绘画形式。
那么,宋代文人画的社会背景与审美特征是什么呢?首先来看宋代文人画的社会背景。
宋代是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政治经济相对发达,文化底蕴丰厚。
宋代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稳定繁荣有一定的关系。
宋代社会风气提倡文人雅致,文化昌盛,文人雅好书法诗词,对艺术的追求和欣赏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体验。
文人们喜欢以诗词、书法和绘画展示自己的情怀和才情,这也促进了宋代文人画的繁荣发展。
其次来看宋代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宋代文人画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和写意。
宋代文人画重视以写意的手法表现主题和意境,注重把握非常、意深、神幻之美。
他们追求一种真实、自然的表现方式,通过运笔展示自然形态和意境,以呈现绘画所表现的主题。
他们通过表现自然的景象,来表达个人的心情和视觉感受。
二是追求大写意和小写意的结合。
宋代文人画既注重大写意的表现,也注重细节的描绘。
他们在绘画中不仅注重整体结构和构图的协调,还注重细节的描绘,力求做到“大江南北,小市井巷”都能表现得自然传神。
三是强调写生和写情。
宋代文人画追求写生的观察和写情的抒发,他们注重通过写实的手法表现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同时也注重通过绘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四是注重意境与创作技法的结合。
宋代文人画强调审美意境的营造,他们通过选取合适的材料、画工具和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他们善于以意境的形象来展示绘画的主旨,通过笔墨的布置和运用,来强化绘画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宋代文人画在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社会背景下得以繁荣发展。
宋代文人画以崇尚自然和写意、大写意和小写意相结合、写生与写情并重、注重意境与创作技法的结合等审美特征,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其影响不仅延续至今,还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画史研究

中国古代文人画史研究摘要: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多种要素促成的一种特殊存在的文化现象。
文人画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它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许多相当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
文人画有着自身的体系和特有的文化内涵,文人画也更显露出了重视学问、重视感情、重视思想的特点。
文章通过对文人画发展过程的描述,让人们更加了解文人画的发展及演变历程,体会文人画的艺术特征,并且更深刻的感受文人画审美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文人画;演变;发展一、文人画发展的三个时期萌芽阶段魏晋时期,文人画经历了从零开始的产生和发展。
文人画的产生是伴随着儒、道、佛空前繁盛时期以及玄学和诗歌、书法、艺术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就说“不学为人自娱而已”,自此成为了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以后的各代文人都将这句话作为绘画的最高宗旨,这充分的展现出了文人们自娱自乐的心态。
发展形成时期唐朝时期的文人画家在隋朝时期画风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并有所发扬。
唐朝繁荣昌盛,国力强大。
诗歌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唐朝时期的绘画追求更加注重绘画的趣味性和画面所表达出来的超凡意境,大批文人士大夫开始全力追求画面的表现力和提高自身修养,借景抒情,在这个大背景下文人画开始兴盛起来。
大文豪王维体现出了诗人和画家的审美情趣,后世尊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有着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加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寻味。
南北宋时期很多学者,如苏轼、黄庭坚、米芾,他们强调书法在王维文人画中基础形式的运用,在平日创作里发展并发扬了水墨技巧。
苏轼最先提出了士夫画的概念和相对全面地阐述了文人画理论,他是文人画走向成熟并迈进关键一步的重要人物。
其次,他极力推崇士夫画,蔑视画院,表现出他迫切希望将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区分开来的愿望。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形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达到鼎盛于元明清时期。
本文将从起源的唐代开始,分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中国文人画起源于唐代,当时绘画普遍以宫廷绘画为主,而文人画则是士人们自发创作的绘画形式。
这些士人主要是文人墨客,他们对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见解。
他们运用墨线、水墨勾勒出一种含蓄而富有意境的绘画风格,这就是中国文人画的最早形态。
这些绘画作品往往用来装饰他们的书房、茶室等私人空间,并通过交流与赠送的形式传播。
宋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代文人画家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风格的追求。
黄庭坚和米芾是当时的两位知名文人画家,他们对宋代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黄庭坚融合了南宋山水画和北宋文人画的特点,他的绘画作品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诗意,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米芾则强调自然与情感的统一,他的花鸟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强烈的观念色彩。
到了元代,中国文人画达到了巅峰。
元代的文人画家以赵孟頫、杨万里等为代表,他们继承了前人的艺术传统,注重墨韵和笔墨的运用。
赵孟頫的作品以草书的特点著称,他的山水画以简练、凝炼的笔法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意境。
杨万里是一位以花卉为题材的文人画家,他善于用灰墨描绘花朵,形态精准、生动逼真。
明代时期,中国文人画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
明代文人画家潘天士注重以景入画,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写实主义色彩。
文徵明则注重表现他对大自然的个人感受,他的画作给人一种舒适、安静的感觉。
其他一些明代画家,如文人画家唐寅、文人画家丁法洲等都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清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它的画风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清代文人画家朱耷擅长绘制山水画,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意境和审美风格。
文人画家石涛则注重描绘山川的变幻和神秘感,他的山水画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唐代的起源,宋代的关键时期,元代的鼎盛,明代的新发展和清代的多元化。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个性志趣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画家个性创作为主要特点。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特殊风格和特定审美趣味的表现,其发展脉络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文人画的起源、发展、风格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进行浅析。
一、文人画的起源与发展多彩纷呈的中国文人画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百年,其发展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
当时的文人和士大夫们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喜爱书法、文学和绘画艺术,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绘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秦汉时期,中国绘画融合了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当时的文人画家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志向。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人画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艺术作品。
文人画家以绘画为媒介,表达了他们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文人画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画家和艺术作品。
宋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追求表意抑扬的审美效果,注重笔墨纸石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元代文人画则更加接近于宋代的文人画风格,但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元代画家大多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创作内容,形成了绚烂多彩的艺术风貌和审美特色。
二、文人画的风格特点中国文人画有着独特的审美特色和艺术风格,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追求意境:文人画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艺术的意境和境界,注重写意、表意与意趣,以抒发诗情画意为绘画主旨,追求观赏者的心灵共鸣。
文人画家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对自然、生活、道德和美学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
2. 崇尚笔墨:文人画追求墨香韵味,注重笔墨骨法、墨韵的运用和笔墨纸石的对比,以达到意境深远、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 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 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 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 汉杰真士人画也。”(《东坡题跋· 跋宋汉杰画》) 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 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分开来的愿望。 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 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 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 元初:赵孟頫“古意说”、“以书入画” 元中晚期:元四家 其代表人物倪云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人 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 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 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 何。” (倪瓒:《题为张以中画竹》)文人山水画 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米芾父子“云山墨戏”
米友仁 « 潇湘奇观图卷» 局部
文人画鼎盛时期——元
元代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但由于统 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一部分汉族士 虽身在统治机构,政治上却难以施展,只能 寄情于诗文书画;元代后期政治更加腐败, 各种矛盾错综而尖锐,不少文人处于失意境 遇之中,亦往往以书画自命清高。在他们的 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情趣的表现, 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水墨山水和花鸟竹 石的兴盛,把宋金以来形成的文人绘画推向 新的高潮。
文同画竹,正因为十分注重观察 竹子的形态,领会竹子的神韵, 成语“胸有成竹”就是指文同画 竹的状态。这一帧笔墨简练、功 夫精深的《墨竹图》,正是画家 对普通生活现象那种特殊审美观 念的显露。
人物画方面, 具有很高文学、 书法、古物鉴 赏能力的李公 麟把唐代的 “白画”创造 性的发展为白 描,这种脱离 色彩的线条更 加强调书法功 力和抽象的审 美情趣,更加 符合文人的审 美标准。
中国文人画研究hl
文人画 民间画 院体画
雅
什么是“文人画”?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 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 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 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 “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视为南 宗之祖 。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 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 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 “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 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 中意境的缔造。
怪 中国绘画从孤 芳自赏的雅文 海派——中西
化走向了现代 局部 意义上的市场 结合 化和大众化。
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变迁
萌芽时期:唐 王维 确立时期:宋 苏轼 米芾父子、文同、李公麟 鼎盛时期: 元:赵孟頫、元四家 明:吴派、徐渭、董其昌 清:四僧、扬州八怪
近代关于中国画的三次论争
第一次论争中,康有为、陈独秀等要求进行美术革 命,并完全采用西方的写实手法改造绘画,而陈师 曾等人则维护中国文人画的地位和价值,发表了 《文人画的价值》一文,对中国文人画进行了理论 上的系统总结和阐释。 第二次是四五十年代徐悲鸿提出的“素描为一切造 型艺术的基础”,主张在艺术院校里中国绘画的学 习必须从素描开始,而潘天寿等人则主张恢复中国 画系,中国画应摆脱西画的影响独立发展和教学。 第三次是八十年代以来,吴冠中提出现代绘画理念, 要对中国画进行彻底变革。
苏轼的文人画理论包括:
1.抬高士人画,贬低画工,蔑视画院 2.强调诗画一律 3.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忽视作品的思想性。 4.强调创作冲动,有感而发。 5.强调神似,忽视形似。 6.表现方法不受程式束缚,因需而异。 7.强调画外意。 8.强调诗书画印结合。 中心:强调艺术要充分表达主观情感,要尊重艺术 本身的规律,讲求艺术性。
在“南北宗论”中提出“文人画一词”。 是指文人大夫所画的一类带有抒发文人情感 意味的绘画。并认为南宗是“文人画”。其 主要特征是,从思想上主张个性抒发、情感 宣泄;从艺术上看不拘古法,注重文人书卷 气和笔墨情趣;从表现题材上来看多以山水、 花鸟为主。
画平远师赵大年,重山叠 嶂师江贯道,皴法用董源麻 皮皴及《潇湘图》点子皴,
“南北宗论”
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的风格体系。为明 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一书中提出。他借鉴我国佛教禅 宗从唐代分为南北宗论的事例,提出我国山水画从唐代开始, 也分为南北宗的说法,后代称“南北宗画论”。 他指出,北宗起源于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 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 南宗则王摩诘(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 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 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分、画法、风格分为 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 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在南北宗论中 董其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 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与董其昌同 时的陈继儒、莫是龙、沈颢等人亦倡导或赞成南北宗论,他 们彼此呼应,对明末及清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影响。
髡残(1612~1692)
弘仁(1610-1664)
朱耷(1622-1705)
石涛(1642-1707)
吴 昌 硕 ( 一 八 四 二 一 九 二 七 )
陆 维 钊 ( 一 八 九 九 — 一 九 八 零 )
居 廉 ( 一 八 二 八 一 九 零 四 )
-
-
海派文化, 四僧——个性 是中国近代社 四王——传统 会城市文化崛 八怪——俗 起的产物,使
王 蒙 ( ? 一 三 八 五 )
倪 赞 ( 一 三 一 一 三 七 四 ) o -
仆自有以取之耶?
《清瑟阁集》
文人画鼎盛时期——明
明中期:吴派 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 士,他们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 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 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 的品格情怀。 明末:董其昌 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画新境界。至此, 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发展成熟,而董其昌则 予以总结,遂使以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 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董其昌之于绘画的最大 影响,在于他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和“文人画” 的理论: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 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 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 王叔明、倪云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 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 又是李大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画 禅室随笔· 画源》)
南北宗论以禅喻画,借用禅宗“南顿北渐” 的特点,比喻山水画南宗画崇尚士气、尚质 朴、重笔墨,而北宗画则是画工画,重功力、 重形似;南北宗论强调文人画概念,并梳理 其宗派体系。从董其昌本人的绘画实践来看, 这意味着以书法修养融入绘画实践,“士人 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以笔墨韵 味代替造型原则。董其昌还强调文人画的 “士气”。
徐渭(1521-1593)
陈 洪 绶 ( 一 五 八 八 一 六 五 二 )
-
文人画鼎盛时期——清
清初:清四王、清四僧 一条是从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使中国绘 画走向程式化的道路;另一条路是继续进行笔墨的 艺术实验与大胆革新,以求进一步发展。 “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身为 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 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 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 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 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 清中后期:扬州八怪 清末民初:海上画派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吴镇 渔父图
倪瓒
渔 庄 秋 霁 图
虞 山 林 壑 图
« »
元 吴 镇 ( 一 二 八 零 一 三 五 四 )
·
-
仆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聊以
自娱耳。近迂游
偶来城邑,索画 者必欲依彼所指 授,又欲应时而 得,鄙辱怒骂, 无所不有。冤矣 乎!讵可责寺人 以不髯也!是亦
文人画兴起的背景(宋):
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 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 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 事物。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 细刻的作风。宣和画院的上述画风在南宋绍兴画院 继续得到发展,画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 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 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 的巅峰”。 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 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 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 画的理论。
树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
用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
及郭忠恕雪景„„集其大成,
自出杼轴。
董其昌《画旨》
文 征 明 ( 一 四 七 零 一 五 五 九 )
沈 周 ( 一 四 二 七 ~ 一 五 零 九 )
唐 寅 ( 一 四 七 零 一 五 二 四 )
仇 英 ( 一 五 零 九 一 五 五 一 )
-
-
半生落魄 已成翁,独 立书斋啸晚 风。笔底明 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 藤中。
中国文人画的历史变迁
萌芽时期:唐 王维 确立时期:宋 苏轼 米芾父子、文同、李公麟 鼎盛时期: 元:赵孟頫、元四家 明:吴派、王维:以诗入画;创“破墨山水”;抒文人 情怀
《江山雪霁图 》
唐 王维 绢本 设色 纵31.3厘米 横207.3厘米 现藏于日本
口 必 至 于 忘 声 而 后 能 言 手 必 至 于 忘 笔 而 后 能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