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苏轼与中国文人画》课程
2.2抒情与写意文人画教案-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

《抒情与写意——文人画》教学设计学科美术授课年级高一言志”。
我们把这一类用于抒情的国画作品属于历史上的“文人画”。
从而进入课题:文人画。
本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联系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情境创设进行导入,引起学生注意力。
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通过导入教学环节、创设学习情境、蓄积学习活动的展开,引导学生进入文人画的主题情境。
达成相关目标。
环节二:小组探究,探究新知任务一:文人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教师活动21观看视频:名家采访话谈文人画的。
为学生引导研究方向。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分析出的对作品进行鉴赏,分别找三个小组的分享给全班同学。
倪瓒《六君子图》(图片1)学生活动21欣赏视频素材,结合教材和搜集整理的素材,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进一步整合知识。
(1)通过任务一:查阅资料,了解三位以上文人画家的生平及其作品。
初步完成学习目标。
小组1阐述研究结论:(1) 作者: 《六君子图》是元代后期画家倪瓒所画的一幅墨笔画。
(2) 画面内容: 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 描绘了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
(3) 艺术特色:①此图以平远的章法、简练的笔墨, 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
②借用简净而清淡的画面, 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 又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③以树喻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
(4)意义: 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
与黄公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小结,讲解文人画概念及发展历程的核心阶段与重要知识人物的贡献。
(最早追溯到晋代顾恺之,唐代的王维、郑虔等人。
王维因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在画法上推进了水墨渲染的表现技法,而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两宋时期,苏轼、文同、米芾父子等进一步发展了水墨技巧。
其中,苏轼提出了“诗画本一律‘概念,使文人画成熟。
元代,赵孟頫主张以书法入画法。
其后逐渐发展,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情画意相辅相成,标志着文人画的成熟。
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常见的四君子题材及其思想文化背

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常见的四君子题材及其思想文化背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苏轼宋代文人画典型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这段最为有名的论述中,对于文人画理论有重要意义的就是“画中有诗”这四个字。
所谓“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是明确提出文人画应当具有超乎于绘画之上、在所描绘的有形之物内蕴涵有更为丰富的无形的内容;就是明确提出绘画与诗歌一样,不仅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也就是后世文人画重意境、重格调、重作者学养的发端。
由于文人画强调“画中有诗”,就带来了一系列的技巧上的变革,使文人画具有一套与传统绘画很不相同的技法,最后甚至影响到文人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如纸、笔等也渐与传统绘画产生了区别。
因而,理解苏轼“画中有诗”这一理论的内容,就成了了解文人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前提。
严格地讲,绘画艺术不可能同时就是诗的艺术。
苏轼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注入了诗的情感:二是绘画作品启发了欣赏者的情感。
这两层意思,苏轼在其他地方都有明确的表示,而且都对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书画中的四君子是指梅花、兰花、竹、菊花。
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
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号称花中四君子。
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它们各有特色:梅花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兰花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苏轼的绘画观点

苏轼的绘画观点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艺术家。
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还对绘画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热爱。
在他的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绘画的赞美和观点。
苏轼对绘画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绘画应该从写实中追求表现的艺术,同时也注重意境和精神的表达。
苏轼认为绘画应该追求写实和表现的艺术。
他在《东坡乐府》中写道:“我即不画山水,亦不作文。
但才子与佳人,不离其室。
”这句诗中表达了他对绘画的观点,他认为绘画应该通过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自然界的美。
他认为绘画是一种表现手法,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
他追求绘画的真实性和表现力,希望通过绘画来传达他对自然界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苏轼注重绘画的意境和精神表达。
他认为绘画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写实,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他在《答琴师》中写道:“古人写意犹写形,今人写形不写意。
胸中无事亦无物,一曲高歌一曲哀。
”这句诗中表达了他对绘画的观点,他认为绘画应该追求意境的表达,通过绘画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他认为绘画是一种精神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还注重绘画的技法和艺术表现力。
他认为绘画是一门需要技巧和才华的艺术,艺术家需要通过绘画技法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他在《石灰吟》中写道:“画工画好,画巧画高。
画巧者,画中有画;画高者,画外有画。
”这句诗中表达了他对绘画技法的重视,他认为好的绘画作品应该具备技巧和表现力,能够通过绘画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境界。
苏轼的绘画观点是追求写实和表现的艺术,注重意境和精神的表达,同时也注重绘画的技法和艺术表现力。
他通过诗词和评论来表达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和认识,对后世绘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绘画观点不仅仅适用于古代,对于现代绘画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和借鉴苏轼的绘画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绘画艺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创新绘画艺术。
【教案】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借鉴,从绘画寻人生意趣,体会作品的审美观念、创作思想及文化背景。
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了解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借助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文人画中包含的艺术特征及思想含义,着重了解青绿山水和诗书画印。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文人画的根基如何触发学生人文情感,认识文人画的程式特征,感受画家借物喻情之意教学过程活动一:(欣赏视频并提出相关问题)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①你们平时有欣赏过中国文人画吗?其实呢,我们学生受西方艺术氛围影响较大,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我们反而了解的不是太清楚,那今天、大家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入隐逸文人的岁月丹青,感受中国文人画中的独特意境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二:(欣赏视频:文人雅集)教师讲述:我们首先来欣赏一段视频,这个视频是由现代人还原演绎的文人集会,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你们带着几个问题去进行欣赏并思考。
问题1:我国古代画家分为哪几类?分别是什么?问题2:文人指的是哪一类人?模块二(深入了解文人画)活动一:教师讲述:根据老师发布的学习任务来考考大家,这里有4道关于文人画知识的问题,老师给你们几分钟时间,你们先从课本上试着找找答案。
问题1: 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是谁?问题2:“诗画本一律”概念是谁提出的?问题3:“书画同源”之说是谁提出的?问题4: 文人画构成元素?教师总结:王维是文人画的鼻祖,苏轼评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以画入诗,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可以让我们读诗时联想到一幅幅赋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王维的《雪溪图》画面赋有诗情画意,清新淡雅,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活动二:文人画的发展由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因素促成,它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唐代王维到宋代苏轼文人画形成理论到元代赵孟頫将文人画推向了顶峰。
苏轼士人画的概念

苏轼士人画的概念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称为文士三绝之一。
他的画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概念:
1. 国画:苏轼将国画作为自己的兴趣之一,潜心学习并不断创作。
他的国画作品主要以山水画为主,追求笔墨自由舒展,创造出独具个人风格的潇洒笔墨。
2. 文人画:苏轼的画作多以文人雅士的意境为主题,常描绘文人墨客在山水间吟诗作画,表达出他对于闲逸自在、远离尘嚣的向往。
3. 赋诗画:苏轼的诗文经常与他的画作相结合,形成了赋诗画的特色。
他通常先以画作为基础,然后赋诗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使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4. 文人气质:苏轼的画作流露出他作为一位文人雅士的气质,追求自由奔放、潇洒深远的艺术风格。
他对于大自然的描绘常常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并以自己独特的笔墨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苏轼士人画作的概念主要包括国画、文人画、赋诗画以及文人气质等方面,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特色。
从苏轼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

从苏轼的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摘要苏轼以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综合身份,以题画诗的形式对绘画提出了一系列画学主张。
最重要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苏轼的形神观、诗画一律、淡泊情怀,正是这几方面构筑了中国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转变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从图真艺术而转入写意艺术。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形神观诗画一律淡泊情怀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才式的人物,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造诣。
苏轼并没有专门地研习过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但他凭借着旷达的本性、高迈的天资,对绘画有着透彻的理解,尤其是对绘画精神和意境的把握传达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他的《枯木怪石图》《竹石图》《墨竹图》等画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但苏轼在绘画史上的最大影响并不在于创作,而是他对绘画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主张,特别是以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于画之内外的以题画诗的形式提出的绘画美学主张。
这些主张使中国古代绘画史在宋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图真艺术转向了写意艺术的浩浩大流。
题画诗是指欣赏者或画家本人根据画作的题材、内容、意境等有感而发所创作的诗歌。
苏轼的题画诗常常是有感而发,画助诗兴、诗达画境;也常以联系时事而借题发挥,在咏物寄情的同时,提出一系列的绘画美学主张。
苏轼通过题画诗、跋的形式所阐发的画学主张有许多,如“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中所阐发的诗画关系问题等。
而在苏轼一系列画学主张中,最重要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形神观、“诗画一律”及“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淡泊情怀。
一苏轼的形神观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首诗很能反映苏轼的审美趣味,尤其是他对“形神观”的看法,即对“神似”的重视。
画意诗情——谈中国文人画的诗画结合欣赏

思 : I
诗
- 隋 Biblioteka 谈 中 国文人 画 的诗 画 结合 欣 赏
蒋 敏
240 ) 10 0
( 锡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 苏 无锡 无 江
摘 要 :在 欣 赏 中 国 文 人 绘 画 作 品 时 . 有 将 画 家 的 画 只 与 画 中 的题 诗 、 句结 合 起 来欣 赏 , 能 体 味 出 画 中 的 诗 意 , 题 才 才 能 从 中更 深 体 悟 到 画 家 的人 生 经 历和 对 人 生的 哲 理 思 考 。 关 键 词 :中国 文人 画 题 诗 题 句 结 合 欣 赏
中 国绘 画 向来 有 文 人 画 、 院体 画 及 工 匠 画 的 提 法 , 中 文 其 人 画 尤 其 受 人 推 崇 , 人 画最 主要 的 是 画 中带 有 文 人 情 趣 , 文 画 外 流 露 文 人 的绘 画 思 想 。 陈 衡 恪 解 释 文 人 画 时说 : 不 在 画 里 “ 考 究 艺 术 上 功 夫 , 须 在 画外 看 出 许 多 文 人 之 感 想 。” 人 画 必 文 具 有 一 定 的 文 学 性 、 学 性 、 情 性 。 中 国 画 的欣 赏 在 这 一 层 哲 抒 面 上 也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可 是 大 部 分 的欣 赏者 只停 留 在 画 面 表 象 的 欣 赏 上 , 少 深 入 探 究 画 外 音 , 对 欣 赏 中 国 画 是 一 个 重 很 这 大 的 缺 失 。 比看 连 环 画 只 看 图 片 不 读 文 字 . 电视 剧 只 看 图 好 看 像 不 听 声 音 一样 , 仅 不 能深 入 了 解 作 画 者 所 要 表 达 的思 想 . 不 甚 至 有 时 还 会 与 作 画 者所 要 表 达 的思 想 产 生 偏 差 。 中 国文 人 画 一 个 很 强 的艺 术 特 征 就 是 很 多 画 上会 有 作 画 者 的题 诗 、 句 , 对 于 含 蓄 的画 面 是 一个 补 充 , 家强 烈 的 思 题 这 画 想感 情 往 往 在 这 里 得 到 阐发 ,并 且 可 以使 画 的意 境 更 加 深邃 , 主 题 更 加 突 出 有 意 义 , 至起 到 点 石 成 金 、 腐 朽 为 神 奇 的 作 甚 化 用 , 强 画 面对 欣 赏者 的感 染力 。 以欣 赏者 对 画 中 的题 诗 、 增 所 题 句 在欣 赏 时 是 不能 放 过 的 。 寅 的 《 风执 扇 图 》 面 中一 佳 人 唐 秋 画 孤 独 伫 立 斜 坡 , 拿 一 把 执 扇 , 态 婀 娜 、 色 迷 茫 , 面 背 景 手 体 神 画 清 空 , 画 面 看 似一 般 的美 人 图 , 从 图中 美人 窈窕 的体 态 、 美 的 娟 容貌带给人无限的美感 , 是一 次 视 觉 的 享 受 , 如不 看题 诗 欣 赏 也 仅此 而 已 , 看题 画诗 :秋来 执 扇 合 收 藏 , 事 佳 人 重感 伤 。 但 “ 何 请 把世 情 详 细 看 , 大都 谁 不 逐炎 凉 。 这 才 是 画家 感 情 宣泄 之 所 ” 在 , 时 也 引 发 了 欣 赏 者 更进 一 步 地对 人 生 哲 理 的思 考 。 同 中国的古典艺术都婉转含蓄 , 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 间 给 如 苏 轼 的词 《 算 子 》 “ 月 挂 疏 桐 , 断 人 初 静 ; 见 幽 人 独 :缺 漏 唯 往 来 , 渺 孤鸿 影 。 起 却 回头 , 恨 无 人 省 ; 尽 寒 枝 不 肯栖 , 缥 惊 有 拣 寂 寞沙 洲 冷 。词 中的 “ 鸿 ” 概 就 是 作者 自己 的写 照 。 子 建 ” 孤 大 曹 被 迫 于乃 兄 , 在七 步 之 中做 成 绝旬 :煮 豆 燃 豆 萁 , 在 釜 中泣 。 “ 豆 本 是 同根 生 , 煎何 太 急 。 诗 中 豆 与豆 萁 在 此 被 喻做 兄弟 。中 相 ” 国 画 的 形 象 表 现 也 同 样 如 此 隐 语 出之 。 画家 虽 然 通 过 形 象 可 以 暗示 某 种 寓 意 , 要 把 其 中 的寓 意 准 确 地 传 达 给 观众 确 实 比 但 较 困难 , 为 观 画者 从 绘 画 中 得 到 的感 受 往 往 带有 模 糊 性 和 不 因 确 定 性 。如 八 大 山人 朱 耷 的 《 丹 孔 雀 》 , 下 一 块 “ 大 下 牡 图岩 上 小” 的石 头 上 站 立 着 交 叠 的 两 只孔 雀 , 袋 光 秃 , 眼 突 睛 . 脑 圆 前 只 似 只见 三根 尾 羽 。 这 两 只 孔 雀 一 反 人 们 眼 中 孔 雀 的 美 丽 形 象 。 者何 要 画这 样 丑 陋 的 孔 雀 呢 ? 个 疑 问 可在 作 者 的 题 作 这 画诗 中去 寻 找 确 切 的答 案 。其 诗 云 : 孔雀 名 花 雨 竹 屏 . 梢 强 “ 竹 半 墨生 成 , 如何 了得 论 三 耳 , 是 逢 春 坐二 更 。 ” 大 山人 在 诗 恰 八 中用 了《 丛 子 》 臧 三耳 的典 故 。臧 是奴 才 , 为奴 才 对 主 人 孔 中 因 特 别 恭 顺 , 主人 的话 听 得 又 多 、 快 、 顺 , 云 奴 才有 三耳 。 对 又 又 故 其 次 清朝 官 员 的 帽 子 后 面 有 用 孑 雀 尾 羽 做 的 “ 翎 ”分 一 翎 、 L 花 . 二翎 、 三翎 , 以标 志 官员 的等 级 , 翎 是 最 高 等 级 . 所谓 “ 眼 三 即 三 花 翎 ” 以坐 二 更 隐 射 大 臣半 夜 等 候 上 朝 , 中孔 雀 的 三 根 尾 。 画 羽 , 是 画 家 借 以发 挥 的物 象 , 当时 的环 境 下 隐秘 地 嘲讽 了 正 在 臣事 清 王朝 的汉 人 官 员 ,表 现 了八 大 山人 极 为 复 杂 的 深 层 情 感 。 如果 读 者 了解 了 八 大 的 人 生 经 历 , 细 细 玩 味 这 幅 画 . 再 还 会 联 想 到那 块 上 大 下 小 根 基 不 稳 的石 头 所 寓 含 的 深 意 另 一 位 清 代 画家 郑 板 桥 一 生 爱 竹 、 竹 , 在 《 石 》 画 他 竹 图诗 中 写 道 :
苏轼研究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苏轼这个人物,我就被他那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所吸引。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仰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苏轼研究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苏轼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思想观念,我对苏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在课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公元1101年。
他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自幼聪颖过人,才思敏捷。
在仕途上,他曾任地方官、中央官、翰林学士等职务,但因其直言敢谏、不畏权贵而屡遭贬谪。
然而,苏轼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以文学创作和艺术实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二、苏轼的文学成就1. 诗词:苏轼是我国宋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词风格独特,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在诗词创作上,他主张“以文为诗”,将诗歌与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苏诗”的独特风格。
其代表作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2.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在散文创作上,他主张“以诗为文”,将诗歌的意境和韵味融入散文之中。
其代表作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前赤壁赋》等。
3. 书法:苏轼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草书最为著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书法作品注重个性表达,追求自然、率真、豪放的风格,被誉为“苏体”。
4. 绘画:苏轼擅长山水画,他的画作以自然为师,注重表现山水的真实面貌。
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苏轼的思想观念1. 儒家思想:苏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主张“仁者爱人”,倡导仁政、德治。
在政治上,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权谋之术。
2. 道家思想:苏轼在文学创作和人生哲学上,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苏轼与中国文人画》课程
我在身边朋友们的强烈推荐下,通过比拼绩点守着电脑选课,终于选进了
《苏轼与中国文人画》这门课程。
文艺、高雅,是我看到课程名的第一感觉。在上课后,才发现除了这些,
还有丰富、有趣、恬静这些形容词可描述。
我为建君老师的才华深深的折服了。原以为文艺、高雅必定伴随着枯燥、
无趣。后来为自己的狭隘的想法而脸红。第一次进到课堂,老师已经在讲台上
做好准备了。穿着一条深色长裙,在齐耳的短发里,时不时有银饰耳环的晃动,
很有亮点。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一场追逐苏轼的旅途。
苏轼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陌生的,他的诗词,他的歌赋,他的遭遇,我们都
略知一二。可在这门课上,更让一个真切的、豁然旷达的、孤寂悲惋的苏轼出
现在我们身边。不仅有老师讲苏轼,更有同学谈苏轼。苏轼的一生是悲壮的,
他的哀、他的愁,他的孤,他的寂,他的一切不幸遭遇都让我们充满无限感触。
可他面对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却是这样旷达。他写诗作词,书写作画,烹饪
酿酒,携友一起乐山乐水。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仿佛飘飘乎遗世独立。
同学们对苏轼的叙说更是各种各样,应有尽有,让我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
的苏轼。他留下东坡肉,东坡羹等美食,还修佛理,练瑜伽,研制草药;并且
在带着天真的做事中兴水利,除葑田,浚西湖,筑苏堤,更在贬谪偏远的海南
之时,结伴农人,开垦荒地,背负大瓢,踏歌而行。这些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
的苏轼。
我们小组也准备了PPT,准备演讲。由于时间原因,还没讲成。我们组准备
的主题是“三苏”,我负责的是苏洵。从我收集的材料中,我看到了苏洵作为父
亲带给苏轼的影响。大学学习是需要主动的态度,并且自我管理好时间去学会
学习。正如这次,在准备中我也收获颇多。
课堂是属于老师和同学的,这种师生同讲的形式相得益彰,越发精彩。有
正史,有野史,有严肃,有诙谐,还有古典旋律作伴,真是人间一乐事。
谈了这么多苏轼,再来讲讲老师带给我的震撼。
老师讲得很多自己的事,自己身边的事,总让我感觉到一丝传奇,并充满
浪漫。“海上君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风骨。比如老师自己捣浆做宣纸;在树叶
上画画赠友人;在美国和学生埋下留有自己印记的硬币;收集各样的老银饰,对
老银饰有一种偏执的喜爱;命名“纤云”的檀香,并在课堂上点燃,让我们感
受;给朋友的儿子取名......在课下,我们还一起去中华艺术宫听老师的讲座,
看着带有故事的老银饰,也让我感触很多,心动不已。老师做了很多很多我们
想做,却又没付之于行动的事。可她却带着我做了很多像雾像云般朦胧的梦。
还看了一些老师的文字,总感觉充满乐趣又富有诗意。比如《方老师家的
狗》,一条有点凶凶唯独对主人好的狗,却对老师“另眼相看”。还有《在路上》,
不管是老师那小时候的顽皮,还是长大后的传奇都是那么的真实而又妙不可言。
更有文艺性的《我与嘉宾》,从书名、到文字内容都是这么优美有诗意,令人沉
醉。
一场如梦般探寻苏轼的旅程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的课上,我是真正感受
到了苏轼的那份恬静与自然。我是没有学会怎样写诗作画,可我享受了一种在
喧嚣红尘且歌且行的闲适,领略了一番在世情纷扰中干净的友谊与优雅的心态。
望以后也能记住这一段时间心中的感动。
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