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浅谈清代文人画的发展
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中国文人画产生于晋元,兴于宋元,宋元以后文人画作品大量涌现,至明清大盛,并在理论上逐渐完备美学思想体系。
文人画的特点是注重神似和笔墨意趣,本文就“以形写神”一词来着重讨论文人画中神似的重要性。
标签:以形写神;神似中国的文人画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二、讲求“笔墨”及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性。
本文以第一点特征为主要研究点进行探讨。
一般认为文人画始于宋元而盛于明清。
因为宋元之后文人画论蔚然成风,作品也大量涌现;而且元代以前的画“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诗书画印的结合尚不明显。
文人画的确只是到了宋元以后才真正形成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形式风格,并且在理论上逐渐完备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
但本文还是将文人画的起始上溯至晋唐时代的观点。
因为作为文人画的主要的本质特征“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理论,是早在晋唐时期就已经确立并予以阐发的。
晋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想”的论点,奠定了中国文人画注重“神似”并逐渐发展为崇尚“写意”的思想。
至唐张彦远在《六法论》中,提出了“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论点,他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
明显地强调了“气韵”的重要性,“气韵”二字后来变成了文人画千百年来的第一要义。
文人画的涵义,应该是指那些以“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美学思想为创作原则,强调表现作者主观精神及文学意味,并且以文人士大夫画家为主要创作者的中国画。
在文人画的传统中,“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理论,是最主要、最根本、最可贵的。
中国传统绘画对于形的认识,不是纯客观的、直接的形体感觉,而是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并且经过审美认识和艺术改造的形体感觉,以及尽可能地注入了文学意味。
文人画虽然也有写意和工笔之分,但那基本上是在绘画技法和形式意义上的分类,而就对物象的认识和表现来说,其实只可以说都是“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
中国美术史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
2、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作品和艺术家。
3、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美术史与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关系。
4、学生能够形成对中华文化和艺术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1、中国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分期。
2、中国古代美术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3、中国近代美术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4、中国现代美术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5、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国美术史的分期和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区分。
重点: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以及其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和PPT。
2、中国美术史书籍或教材。
3、中国美术史图录或画册。
4、网络资源(如中国美术史网站、相关视频等)。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让学生回忆自己之前了解到的中国美术史的相关内容。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美术史的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美术史的作品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兴趣。
2、讲授新课:按照教学计划,逐步讲解中国美术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
3、巩固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和评价一些中国美术史的作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总结学生的表现和反馈。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考研题库及答案3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A.魏晋南北朝B.春秋战国C.唐宋元明清D.民国时期答案:D.民国时期(因为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不属于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时期)2、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A.浙派B.华亭派C.南宗画派D.金陵画派答案:D.金陵画派(因为金陵画派是近现代的画派,不属于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3、下列哪一项不是外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A.文艺复兴B.巴洛克艺术C.印象派D.现代主义艺术答案:D.现代主义艺术(因为现代主义艺术不是一个独立的时期,而是包括多个流派和风格的时期)4、下列哪一项不是外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A.威尼斯画派B.浪漫主义画派C.表现主义画派D.巴黎画派答案:D.巴黎画派(因为巴黎画派是近现代的画派,不属于外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二、简答题1、请简述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及其特点。
中国绘画史

辽金元绘画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往往人物画是最先发 展起来的,辽代绘画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生 活环境的关系及契丹民族的艺术思想的原因, 辽代的山水画创作一直没能发展起来。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 元朝画家黄公望的 作品,是黄公望为 无用师所绘,以浙 江富春江为背景, 全图用墨淡雅,山 和水的布置疏密得 当,墨色浓淡干湿 并用,极富于变化 ,是黄公望的代表 作,被称为“中国 十大传世名画”之 一。
中国绘画史
中国古代绘画史简介
画,的之不物毛上到和,年代到中 美并民下断质笔。画岩是的,原国 学有族,探颜和使在壁画。距始的 体着风逐索料墨用墙上在最今社绘 系自格渐、。,的壁的陶初至会画 。己和形创在以基、,器的少的史 独民成新无及本绢渐、中有新可 立族了的数天工、而地国七石以 的气鲜努画然具和发面绘千器上 绘派明力家矿是纸展、画余时溯 •
卷轴画
元代、明代、清代(公元1279-公 元1911年),绘画主要采取卷轴画形 式,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赵孟頫 和“元四家”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者。 他们的艺术成就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 了中国画,对这一时期的绘画理论、 创作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民间绘画
近现代绘画
西方文化的传入,是近现代中国 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要不要接 受西方艺术,怎么样接受西方艺术, 怎么样保持本土艺术的面貌,成了 本世纪中国画家思考的最多的问题。
明清
清代绘画的发展,大致也可 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 期。
早期:
四王”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 江南则有以“四僧”和“金陵八 家”为代表的创新派
中期:
宫廷绘画由于社会经济的繁盛和皇帝对 于书画的爱好而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在 扬州,却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 人画派。
中国美术史考研笔记

1.阐述中国文人画传统。
(什么是文人画,产生背景与原因,发展,影响,意义)1.文人画亦称“士夫画”。
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2.决澜社:本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中西文化相冲撞相交融的激荡年代。
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画坛,也经受着中西相融、新旧交替的阵痛。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一部分的新美术运动,大致分三条线路向着现代推进。
一、自明以来陈陈相因日渐衰微的中国传统绘画,因西画观念的冲击而有了转机。
从陈独秀等呼吁用西画的写实精神”革王画的命”,到徐悲鸿提出并具体实施”中国画改良”的主张,在南中国还形成了折衷中西的”岭南画派”,这些中国画革新的主张和派别,强烈地冲击着保守的”国粹派”势力,对中国画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学正替代着旧学,效法西方教学体制的新型的美术学校正在各地兴起,替代着千年来师徒授艺临画的旧式的学艺方法,而各种画会的自由组成和画展的层出不穷,加快着新美术运动的发展。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宋代的工笔花鸟画经过数百年的文化 孕育和艺术锤炼,成为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 的鼎盛时期。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统治时 期是宋代宫廷画院最为繁荣的时期。宋代 院体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传神方面达到很 高的境界,在于能够从自然万物中直接取 得,生意趣味浓厚是其重要的特征。
颜色、形状、质感的单纯素朴,是宋代 的美学特征。“宋画惟理”,它不做作,不 耍怪,不炫技,却表现精湛,在常物、常景、 常态中别出新意,于常法中出高境界。
王维《雪溪图》(传),现藏地不明,民国年 间曾影印,画前宣和题签被认为是徽宗真迹。
吴道子画史尊称 “画圣”,突破了当 时工细密描、重彩积 染的画风,创造了水 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 式,在用线上,追求 飞扬流动的美感,即 所谓“吴带当风”。
唐代画家阎立本,出身贵族。其父北周时为驸马,因为擅长工艺,对绘画、建 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
元初蒙古贵族废除科举制度,又将百姓分为蒙古、色目、北人、南人四等,按照职 业分成十个类别,分别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 十丐,江南文人“学而优则仕”美梦的破产。文人以画寄托思想成为风尚,给元代绘画 带来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重要转折。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 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元代士人的林泉 高致精神,遂使元代山水画在抒情写意上达到了巅峰。
黄荃《写生珍禽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南唐人,被看作是南派山水 画的开山鼻祖。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 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平淡天真 。
董源《龙宿郊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代南唐僧人。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 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对 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
中国美术史:8.明清-近代美术

高剑父
(1879—1951) 原名麟,字爵廷。广东番禺 人。1906年赴日,东京美术院 毕业,回国后主持广东同盟会, 创办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 历任广州市立艺专校长,中山 大学教授。1949年移居澳门。
高奇峰
(1889—1933) 名嵡,字奇峰,以字 行,广东番禺(今广州) 人。留学日本,同盟会 会员,与兄高剑父、陈 树人画脉相连,画技高 超,世称“二高一陈”、 “岭南三杰”,也是 “岭南画派”的创始人 之一。
画风:笔力雄健,风格粗犷豪放。 主要画家 :
★ 戴进(领袖,杭州人)
吴伟(武汉人)张路(河南开封人) 蒋嵩(南京人)
风格:笔力 雄健,气势
奔放
戴进 《风雨归舟
图》
吴伟 山水画作品
蒋嵩 山水画 张路 山水画
吴门画派(吴派)
(158)
★ 明朝中期,江南的苏州因经济繁荣
逐渐成为文人画家的聚居之地,开始形 成以“明四家”为代表的地域画派,史 称“吴门画派”,简称“吴派”。吴派 以画山水为主,兼及花鸟、人物,主要 画家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这 个画派的主要艺术风格是:雅洁清淡、 追求笔墨情趣。吴派属文人画派,对明 末中国的画坛影响很大。
山水画——“清初四王”
175
1. 王时敏(董其昌弟子,四王 之领袖,江苏太仓人)
2. 王原祈(江苏太仓人) 3. 王鉴(江苏太仓人) 4. 王翬(江苏常熟人)
“四王”山水画 ——清代宫廷的复古山水画派
“四王”主要临摹古代各朝的山 水画家的作品,他们以仿古为能 事,缺少艺术的创造性,但受到 皇帝的喜欢和倡扬,被标榜为清 初山水画的正宗和楷模。
王时敏的山水画
王原祈的山水画
王翚的山水画
清初的“金陵八家” (180)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1(二)

引言概述:中国美术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探讨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艺术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中国美术史的复习资料,包括:先秦时期的艺术特点、汉唐时期的艺术风格、宋元时期的绘画传统、明清时期的艺术表现以及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
正文内容:一、先秦时期的艺术特点1.礼乐观念的影响:先秦时期的艺术与礼乐观念相辅相成,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仪式性和象征意义。
2.陶器艺术的繁荣:先秦时期的陶器艺术经历了从简单实用到精美装饰的发展过程,同时表现出地域特色的风格。
3.基于神话故事的石雕艺术:先秦时期的石雕作品通常以神话中的神仙和动物为主题,通过雕刻展现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
二、汉唐时期的艺术风格1.汉代宫廷画:汉代宫廷画着重于对现实生活的描绘,用笔细腻、色彩鲜明,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2.唐代山水画的兴盛:唐代山水画在表现自然景色时注重笔墨的自由流动和韵律感,强调意境的营造。
3.唐代仕女画的独特魅力:唐代仕女画通过精致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展现出女性的婉约和优雅之美。
三、宋元时期的绘画传统1.宋代文人画:宋代文人画强调写意性和情感表达,注重意境的构造,以墨色的运用来表现作品的情感。
2.元代花鸟画:元代花鸟画着重于形象的写实性和细节的准确性,笔触流畅、色彩丰富,纵横捭阖的构图形式多样。
3.元代人物画:元代人物画追求人物的神似和精确,注重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倾向于严肃和庄重的风格。
四、明清时期的艺术表现1.明代山水画:明代山水画继承了前代的传统,注重构图和用笔的造诣,强调意境的表达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2.明代人物画:明代人物画在技法和表现手法上有了新的发展,更加擅长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气质。
3.清代宫廷绘画:清代宫廷绘画注重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色彩,呈现出柔和、典雅的风格。
五、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1.新文化运动对美术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美术观念进行了重大的颠覆,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
2.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美术的激励: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美术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追求艺术表达和社会现实的结合。
中国美术史简介

中国美术史简介
中国美术史是指中国境内的美术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的史前时代,至今在中国美术领域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创作简单的图案和壁画。
在古代,中国的艺术主要集中在绘画和雕塑上,以及与宗教和祭祀有关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被认为是中国美术发展的巅峰时期。
汉朝以描绘人物和风景为主,唐朝则以山水画为主要艺术形式,表现出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风格。
此后,宋朝和元朝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时期。
宋朝以花鸟画和山水画为主要艺术形式,追求自然表现和写实主义。
元朝则加入了外来的蒙古和波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中国美术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明朝以文人画为主,强调文人审美和意境的表达。
清朝则以宫廷绘画和工艺美术为重点,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近代以来,中国美术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转型。
在20世纪初
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美术开始接触西方艺术,并逐渐吸收西方艺术的影响。
20世纪中期,中国美术史迎来了一系列重要
的艺术运动,如现代艺术、新水墨画等。
到了21世纪,中国美术呈现出更加多样和包容的态势。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并展示出中国美术带给世界的独特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
它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文人画讲究诗情画意,追求神韵意趣,“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文人画一致的追求,画中往往有题诗,诗画合璧,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关键词:文人画、朱耷、石涛、郑板桥
正文:
清代是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
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则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
朱耷,字雪个,号八大山人。
1648落发为僧,字刃庵,号雪个、驴、人屋、八大山人。
有许多奇特的画押,如“添鸥鹚”、“拾得”。
署款“八大”,也常连缀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其愤懑之情。
朱耷兼善诗、书、画。
诗的格调古怪而幽涩,充满神秘性和讽刺性。
书法源于王羲之、颜真卿、王宠等人,而能以秃笔传达出傲岸不驯的情态和流畅秀健的风神,自创一格。
他的文人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以象征寓意的手法、夸张奇特的形象、简朴豪放的笔墨、孤傲雄奇的格调,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存世作品有《墨荷图》《水木清华图》《荷花小鸟图》《六君子图》等。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有独特贡献,成为清一代大画师。
刚满十岁时遭遇国破家亡之痛,为避清统治者迫害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他因逃避兵祸,四处流浪,得遍游名山大川,纵览五湖三泖(松江古有三泖湖),越烟吴月,江南名秀,搜遍匡庐、黄□、华岳诸山万千丘壑,乃至远游燕、鲁众多胜地,足迹踏遍半个中国。
在清朝七十余年,内心不时泛起的家世隐痛和故国之思,充分流露在他的诗书画中,他画出了山山水水的千情万态,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
石涛的文人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石涛还讲求气势。
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
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
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
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
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园结合,秀拙相生。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
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石涛还讲求气势。
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清代扬州八怪中最受人称道的郑板桥,他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
真气、真诀、真趣。
他的兰、竹之作,遍布世界,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
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
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
他笔下的竹。
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
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
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
郑燮的文人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当他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画诗云:“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如图十八).
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
郑板桥借兰竹石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发生紧密联系,有感而发的创作画,也正是将“文人画”,“脱离现实,逃避现实”,引向“关心现实,注意现实”做出的贡献,题画诗,使原本比较单纯的花鸟画,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产生深刻的思想性、抒情性,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郑板桥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花鸟画藩篱,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
总结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文人画形成了一套具有图像意义、风格规范和技法标
准的艺术体系,确立了自己相对的评品标准,而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和哲学,和中国的书法有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
它具有重视笔墨趣味,体现文人情趣,诗书画印结合,以书法入画等特征。
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艺术遗产中很珍贵的一部分,它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永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