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隋唐遗址的调查报告
历史遗址调查报告

历史遗址调查报告历史遗址调查报告一、引言历史是一座庞大的宝库,里面蕴藏着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遗址,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遗址调查。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查结果,提供对历史遗址的认识和保护建议。
二、调查目的1. 了解历史遗址的状况和价值;2. 探索历史遗址的背后故事;3. 提出保护和利用历史遗址的建议。
三、调查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了解遗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2. 实地考察:前往历史遗址,进行实地勘查和考古发掘;3. 专家访谈: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专家进行深入交流,获取专业意见。
四、调查结果1. 遗址概况我们选择了位于某省某市的一处历史遗址进行调查。
该遗址是一座古代城市遗址,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遗址内保存有多处建筑遗迹和文物,如城墙、宫殿、寺庙等。
2. 历史背景根据文献记载和专家意见,该遗址建于公元前500年左右,是当时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王朝的兴衰和战争时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3. 文物价值该遗址的文物价值非常高。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古代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水平,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 保护现状然而,该遗址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盗掘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监管机制,大量文物被非法盗掘和贩卖,严重损害了遗址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
五、保护建议1. 加强法律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历史遗址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文物盗窃和非法贩卖行为。
2. 增加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提高公众对历史遗址保护的意识,增强爱护文物的责任感。
3. 建立监管机制:加强对历史遗址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巡查和保护设施的建设,防止遗址再次受到破坏。
4. 加强考古研究: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深入挖掘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更多依据。
六、结论历史遗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些遗址是我们的责任。
唐城墙遗址公园调研报告

唐城墙遗址公园调研调研目的:通过对唐城墙遗址的调研,了解公园建设的时间、目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公园从建设到现在与时代发展不满足的地方。
调研方法:资料收集、实地拍照、参与体验调研内容:空间布局、交通组织、道路铺设、绿化植被、公共服务设施、夜间照明以及与周围化境的关系。
调研意义:现代城市公园的设置,就是为城市的广大人民提供公共休息和娱乐场所。
唐城墙遗址公园的性质与其他公园都是一样的,但就其本质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唐城墙遗址公园又是为纪念唐城墙遗址而建,要有遗址的主题文化在里边。
整个公园的布局方式以及公园里面的广场的布置特点、道路铺设、景观、雕塑、休息座椅、垃圾箱等都要有一定唐代的特有元素融入其中,不仅数量与位置合理就行,不但要考虑到内在的还要考虑外在的,因为公园是分段布置的,每一段的四周都有着一定的人流、车流,所以公园的建设不仅仅要使进入公园里边的人感觉到唐文化的风采,还要让开车路过的人们能看懂这是个什么样的公园。
适当的话还可以做一些反映文化的主体公园的周围几乎都是住宅楼、商业楼等现代的高层建筑,因此唐城墙遗址公园在整体的改造中就要考虑与周边化境的相互融合,建设出既能体现唐代文化的风采,又能与现代的文化发展不相互抵触的一个主题公园,以此来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公园简介:西安唐城遗址公园位于高新区繁华地段东临唐延路西。
建成于2006年6月,城墙遗址地表建筑早已无存,仅有三处残存地下0.6-1.4米深的夯土墙基。
此段唐长安城墙遗址目前处于西安高新区的核心区域,唐长安城墙遗址属国家重点保护单位,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再现了城墙、城壕、城门、里坊、坊墙、城市街道等要素。
公园以城墙遗址为界,充分利用现有树种,通过不同的绿化、铺砌等技术手法将公园划分为‘城内’和‘城外’不同区域,从外至内,层次明地表现了护城河、城墙、顺城路和里坊等空间要素。
同时藉助雕塑,图文并茂地展示出唐朝在科技、文化、贸易、国际交流、城市建设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关于隋唐遗址的调查报告

目录前言 (2)一隋唐遗址概况 (3)(一)遗址分布 (3)(二)遗址建造历史 (4)(三)隋唐古都的构造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4)二隋唐遗址的研究现状 (5)三隋唐遗址的价值 (6)(一)文化价值 (6)1 文化遗存 (6)2 文化价值 (6)(二)历史价值 (7)(三)研究价值 (7)(五)其它价值 (8)四、隋唐遗址的保护分析 (8)(一)必要性 (8)1、文物古迹丰富 (8)2、地理文化环境优越 (9)(二)保护现状 (9)(三)隋唐遗址的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1)1、地方领导的保护意识不高。
(11)2、法律法规不完善,需要加强管理与监督力度。
(11)3、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大 (11)4、市政规划不科学 (11)(四)担负起对隋唐遗址保护的责任 (11)五隋唐古遗址的保护发展思路 (12)(一)以文化职能为重心 (12)(二)适当限制现代化建筑的无限蔓延 (13)(三)以旅游做牵引,促进遗产保护,延续文化传承 (13)六、结语 (16)参考文献: (17)前言温柔坊与恭安坊两处遗址占地近800亩,是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半部重要里坊。
10年前还是一片农田,现已被洛阳师范学院占据。
而学院的建筑物正威胁着这些深埋了1300年的文化遗迹。
目前,洛阳师范学院正面临着整体搬迁的问题。
本篇调查报告,介绍了隋唐遗址概况整体的基本概况,针对于被掩埋在现代化城市和建筑中的隋唐遗址的保护提出了一两点宏观建议,旨在引起人们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加大隋唐遗址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报告对分析当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科学的分析,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原因、规律和趋势。
通过理论分析、理论思考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本篇调查报告的价值所在。
一隋唐遗址概况(一)遗址分布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都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东城、含嘉仓城、圆璧城和曜仪城等小城构成,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该城城址主要分布在今洛阳市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区范围内。
唐朝调研报告范文

唐朝调研报告范文唐朝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和影响,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资料收集:通过阅读史书、论文、报告等相关资料,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2. 实地考察:到长安、洛阳等唐朝的重要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寻找唐朝的遗迹和文物,感受当时的城市风貌;3. 专家访谈:邀请专家学者对唐朝进行深入解读,并听取他们的见解和意见;4. 实地体验:参观唐朝的服装展览、舞蹈演出等,亲身体验唐朝的文化魅力。
三、调研结果和发现1. 唐朝政治的特点:唐朝采取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广泛且公正,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唐朝还实行了和谐的政策,兼容并蓄不同文化,使得唐朝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2. 唐朝经济的繁荣:唐朝的经济非常繁荣,商业、手工业、海外贸易等各个领域都有长足的进展。
唐朝还发展了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3. 唐朝文化的辉煌: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作。
唐诗、唐绘等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对后世影响深远;4. 唐朝社会的多元化:唐朝社会包容度较高,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都在唐朝有所发展。
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唐朝社会充满活力。
四、调研启示和借鉴意义1. 科举制度的启示:唐朝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先进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对现代社会有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广泛选拔优秀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 文化的辉煌:唐朝文化的辉煌启示我们要注重文化建设,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和艺术创造;3. 多元社会的包容性:唐朝社会的包容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我们应该尊重多元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4. 坚持和谐发展:唐朝政府的和谐政策使得唐朝社会得以稳定和繁荣。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的保护重视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得以保护和开发。
本文将对全国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古城遗址与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一)古城遗址保护现状我国古城遗址众多、分布广泛,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城遗址数量和类型均不同。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处古城遗址列入保护计划,其中,南方地区以唐宋时期城市遗址和海南峒沟青铜文化为主要类型;北方地区以中原冀鲁地区的夏朝、商朝、周朝、战国时期和汉唐时期城池为主要类型;西部地区以西夏王朝时期的城池和古丝绸之路上各种遗址为主要类型。
在古城遗址的保护方面,国家为其提供了特殊的保护机制。
我国古城遗址的保护由国家文物局主导,实行特殊保护制度。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这有利于古城遗址避免受到对其保护产生影响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
但同时,由于缺乏配套规划、拆迁、建设、维护等措施,以及环保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的不足,珍贵的古城遗址仍然面临着许多威胁,例如旅游开发的无序扩张、过度的商业化、侵蚀冲刷等。
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和制度的完善,以期更好地保护古城遗址。
(二)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我国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家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修复、传承、研究等方面也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国家对其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持。
各级文化管理机构在历史文化保护和修复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紫禁城、兵马俑、敦煌等国家级文化遗产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现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二、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成为了旅游资源。
历史遗迹调研报告完整范文

历史遗迹调研报告完整范文历史遗迹调研报告一、引言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是了解过去、珍视历史的重要资源。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考察某地区的历史遗迹,了解其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保护情况。
通过调研,能让人们深刻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加强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调研过程1.选择调研地点本次选择了某市的某遗址作为调研地点,该遗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该市的重要历史遗产保护项目。
2.了解历史背景在调研前,我们对该遗址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和研究。
我们了解到该遗址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是当时一个重要城市的核心所在。
它见证了该市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的演变过程。
3.实地调研我们走访了该遗址,仔细观察了遗址的形制、遗迹的分布以及相关建筑的状况。
我们注意到该遗址包括城墙、宫殿、祭祀祠堂等建筑,还有一些文物和器物的残留。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状况不容乐观的情况,比如城墙的局部倒塌、文物的丢失等。
4.采访当地居民为了了解社会对该遗址的评价和保护情况,我们还采访了当地居民。
大多数居民对该遗址的重要性表示了解和认同,并期望能够进行更好的保护。
然而,同时也有些居民对此并不重视,甚至有人对遗址进行损坏。
三、分析与总结通过我们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分析与总结:1.该历史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该地区的宝贵历史遗产。
2.遗址的保护情况并不理想,部分建筑已有倒塌的现象,文物的保护亟待加强。
3.社会对该遗址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四、建议基于我们的调研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遗址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并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
2.增加对遗址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对历史遗产的重视程度。
3.加强监督与执法,对破坏遗址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五、结语通过对该历史遗址的调研,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遗产的珍贵。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历史遗迹,让它们成为我们传承文明的基石和源泉。
谢谢!。
洛阳应天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报告

洛阳应天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报告昨日,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北广场上一派繁忙景象,施工人员正顶着烈日紧锣密鼓搭建央视中秋晚会舞台。
火热的施工现场背后,应天门气势恢宏、雄伟壮丽,透出历史的厚重与智慧。
作为今年央视中秋晚会的大型实体背景,应天门近日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从原本叠压在地下的历史遗存,到如今备受追捧的“文化新地标”,应天门及其所在的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见证了洛阳推动大遗址保护持续发展的创新和实践,也逐渐“化身”为讲述华夏历史、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与窗口。
历史上的应天门对中国宫城建筑影响深远,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X5年),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历经隋、唐、五代、北宋4个时期5X0余年。
在这座雄伟的城楼上,隋X帝俯视过他的都城,李X民下达过焚城令,唐X宗诏释百济扶余王,武X天发表了“登基演说”,唐X宗接见了日本遣唐使。
这里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发生地,是洛阳历史和隋唐中原文化的重要证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
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应天门门道基石、城门洞与城台墩基;20世纪90年代探明应天门的阙形制为三出阙。
考古人员据此判断,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组成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下部墩基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60米,城门进深约25米。
在这样的墩基上建起高约35米的城门,其雄伟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它的重要形制体现在‘双向三出阙’上,两侧共六阙,城楼上有两重观,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天子才能享用。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和明清的宫城建筑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如今的应天门为文化自信“代言”。
20XX年X月,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宾,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真正从地下“走”到了地上。
如今,从南门进入应天门遗址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壁画——《天街小雨》,其展现了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从南至北依次是定鼎门、天街、天津桥、天枢、天宫、天堂。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隋唐洛阳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遗址之一,位于今天河南省洛阳市的城区内。
这座城市曾经是隋唐两代的都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研究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将这座古城的魅力充分展现给世人,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隋唐洛阳城的历史价值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我国第一个帝都洛阳城的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隋唐洛阳城曾经是中国古代东部地区最大的都城,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等研究的重要实物遗存,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址,开发研究隋唐洛阳城是十分必要的。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的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发研究在全域旅游的理念下,旅游开发已经不再是单一景点的开发,而是将整个地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研究也应该立足于此,充分发挥遗址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资源,打造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的旅游目的地。
1.保护与修复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是开发研究的基础。
对于已经损毁的建筑、遗迹进行修复,对于已经残存的遗迹进行加固保护,同时加强对于遗址的管理,确保其得到有效的保护。
2.文化遗产利用隋唐洛阳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隋唐建筑风格、壁画雕刻、碑碣铭文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的资源。
在遗址开发中,可以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展示、解说、复原等工作,将其文化内涵充分传递给游客,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遗址的历史和文化。
3.游客体验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强调游客体验,对于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开发也应该如此。
可以通过仿古建筑、古装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方式,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可以进行亲身体验,更深入地了解古城的风貌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 (2)一隋唐遗址概况 (3)(一)遗址分布 (3)(二)遗址建造历史 (4)(三)隋唐古都的构造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4)二隋唐遗址的研究现状 (5)三隋唐遗址的价值 (6)(一)文化价值 (6)1 文化遗存 (6)2 文化价值 (6)(二)历史价值 (7)(三)研究价值 (7)(五)其它价值 (8)四、隋唐遗址的保护分析 (8)(一)必要性 (8)1、文物古迹丰富 (8)2、地理文化环境优越 (9)(二)保护现状 (9)(三)隋唐遗址的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1)1、地方领导的保护意识不高。
(11)2、法律法规不完善,需要加强管理与监督力度。
(11)3、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大 (11)4、市政规划不科学 (11)(四)担负起对隋唐遗址保护的责任 (11)五隋唐古遗址的保护发展思路 (12)(一)以文化职能为重心 (12)(二)适当限制现代化建筑的无限蔓延 (13)(三)以旅游做牵引,促进遗产保护,延续文化传承 (13)六、结语 (16)参考文献: (17)前言温柔坊与恭安坊两处遗址占地近800亩,是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半部重要里坊。
10年前还是一片农田,现已被洛阳师范学院占据。
而学院的建筑物正威胁着这些深埋了1300年的文化遗迹。
目前,洛阳师范学院正面临着整体搬迁的问题。
本篇调查报告,介绍了隋唐遗址概况整体的基本概况,针对于被掩埋在现代化城市和建筑中的隋唐遗址的保护提出了一两点宏观建议,旨在引起人们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加大隋唐遗址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报告对分析当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科学的分析,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原因、规律和趋势。
通过理论分析、理论思考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本篇调查报告的价值所在。
一隋唐遗址概况(一)遗址分布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都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东城、含嘉仓城、圆璧城和曜仪城等小城构成,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该城城址主要分布在今洛阳市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区范围内。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阳城范围内,进行了数百次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135000平方米,发现城门、院落、宫殿基址、池湖遗迹、道路遗迹多处,基本搞清了主要遗址的分布和整体布局,为了解这座古城的本来面目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它的发现与发掘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和世界都城史都具有重大意义,1988年国务院公布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洛阳城的外郭城,现在已经探明南宽北窄,平面略近方形。
南城墙长约7290米、东城墙约7312米、北城墙约6138米、西城墙约6776米,周长约27.5公里;除西城垣没设城门外,东、南、北三面共开8门。
东墙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曰建阳门)、上东门,南墙自西向东为厚载门、定鼎门(隋曰建国门)、长夏门,北墙自东向西为安喜门、徽安门。
其中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的正南门,遗址位于今洛龙区赵村西,门址宽28米。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有唐代城门两侧的夯土墩台、三个门道、门道间的夯土隔墙、西阙和石砌水道等,定鼎大街是主干大道。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的里坊布局。
目前在洛河南已找到55坊、洛河北发现9坊,大部分里坊面积一致,约0.5平方公里。
1992年10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位于今洛阳市南郊狮子桥村附近的白居易故居履道坊进行了发掘;2003年秋,又对茹凹村附近的温柔坊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此举对研究隋唐时期的里坊制度、里坊网结构和布局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皇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隅、宫城之南,正南门曰端门。
著名的上阳宫位于皇城西南角,在今洛阳市支建街一带。
在该遗址内发现的廊房夯土基址,位于水池南岸中部,自东向西延伸至水池西岸,中间以水榭与北岸廊房相连。
宫城在皇城北部,整个城址近方形。
宫城城门目前探明五座,其中包括宫城正门应天门和北门玄武门。
应天门,隋称则天门、紫微宫门,唐称应天门、神龙门、五凤楼。
该遗址位于今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间穿过。
经考古发掘,这是一组由门楼、垛楼、阙楼组成,其间以廊庑相连的大型建筑群。
从应天门至玄武门的连线,为宫城的中轴线,在其附近已发现六座大型夯土基址,其中二号台基为武则天时期所建明堂遗址,位于今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
考古工作者在此清理出明堂台体和巨型柱坑,台体平面呈8边形,巨型坑底部有巨型础石,由四块长方形巨石拼成。
在定鼎北路和唐宫路交界处发现的圆形建筑基址,是在圆形夯土台基上建立起来的,台基中间有一石砌圆形坑,直径为14.18米。
还相继发现了徽猷殿、九州池等重要遗迹。
东城位于皇城、宫城以东,其东墙宣仁门位于今老城西大街,已经发掘,为一门三道。
含嘉仓城为隋唐两代国家大型粮仓,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城以北,总面积约四十三万平方米。
在含嘉仓城的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明粮窖二百八十七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
西北部为生活管理区,东南部为漕运码头。
按其排列情况,整个仓城内应有四百余个仓窖[1]。
(二)遗址建造历史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诏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于洛阳营建东京,次年春正月建成。
城南对伊阙,北据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
其规模仅次于都城大兴城,而形制与平面布局又与大兴城不同。
唐代皇帝暂时移居共40余年,城市规制与隋无甚变异,仅长寿二年(693)增高了外郭城垣,乾封二年(667)又在东都苑东部、皇城西南隅增建了上阳宫。
由此,隋唐遗址差不多形成了今天考古发现的规模。
(三)隋唐古都的构造及其在当时的影响隋唐古都外郭城南宽北窄,略近方形。
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
外墎城正门——定鼎门,南墙长约7290米,东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
宫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
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
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
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
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为460(西端)~590米(东端)。
在皇城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
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
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
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
隋唐洛阳城的宫城、皇城偏居全城西北隅,使得都城中轴线西移。
隋唐时期凡设置宫殿的城市,除长安外,大多沿用洛阳建宫城于西北之制,如太原、扬州、成都古城等。
隋唐洛阳城的这种建筑风格不仅为国内的大都市所效仿,以后的历朝历代基本照此延续下去,而且这种风格也被中国周边的国家所参照,如日本、朝鲜的都城建设就有明显的隋唐风格。
它在国内外的建筑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世界建筑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隋唐遗址的研究现状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1960~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
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仓城;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又多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发掘。
累计发掘面积达135000平方米,发现城门、院落、宫殿遗址、池湖遗迹、道路遗迹多处,基本搞清了主要遗址的分布和整体布局,为了解这座古城的本来面目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隋唐洛阳城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建立文物保护小组。
1982年以后,洛阳市政府规定在保护区进行建设,要履行报批手续,并由文物部门进行钻探和发掘,重点文物保护区一般不许进行基建。
对发掘出土的重要遗迹,如石砌圆形建筑基址、大型石柱础等,修建了保护房或围栏加以保护。
1989年又重新明确保护范围,并建立多处石质保护标志碑。
目前研究洛阳隋唐遗址的著名论文有《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遗址保护研究》(《华侨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三隋唐遗址的价值隋唐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是中国考古发掘史上的一项重大成果,它的价值与意义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文化价值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沉淀,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
它从类型上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隋唐遗址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文化遗存的大量存在为隋唐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
1 文化遗存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洛水北岸,由周公于公元前12世纪营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有“天下之中”、“九州之腹地”之称。
因此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位造就了该地区丰富多彩、神奇瑰丽的文化遗存,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随着进一步挖掘工作的展开,更多的地下遗迹浮出地表。
众多的文物、建筑群落等呈现于世人面前。
文化遗存的大量存在和出土为隋唐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
2 文化价值据目前发现的遗迹和文物看来,隋唐遗址的文化遗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数量多。
隋唐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都超过了以前历史朝代创造的总和。
埋藏于地下的文物更是不计其数。
第二,保存好。
由于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使得大量存于地下的文物得以长期的保存,出土的文物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可以称得上是珍品。
第三,品味高。
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本地区的文化在品格上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制作精美的陶瓷器,如唐三彩;罕见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行书,欧阳询、柳公权等人的书法著作;亦有精美的壁画等艺术珍品。
文物的品味等级堪称上上品[2]。
(二)历史价值洛阳市文物队研究员朱亮说:“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目前初步探明: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我国现存隋唐时期保留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可以说隋唐洛阳城的历史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隋唐的历史研究目前能如此的完备和透彻,遗址的价值是功不可没的。
(三)研究价值洛阳隋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填了隋唐历史地理上的不足,为文化文献的存在价值提供了充足且可靠的证据,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存,为隋唐历史的进一步研究准备了充分的实质性的材料。
大量的出土文献和文物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再现了隋唐,特别是唐朝盛世的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