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火控雷达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新一代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新一代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新一代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高精度的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一直处在人们的关注之中。

在现今的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生产力,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更是如此。

新一代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军工、工业、通讯、航空等领域的重要研究领域。

一、新一代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意义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一直是军事领域中的重要领域。

随着武器的升级换代,需要更加精准、高效的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来保障武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新一代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也将在民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航空领域的雷达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现代航空导航系统,为现代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新一代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先进的硬件平台和高速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已经开始从单机、串行的处理方式向多机、并行处理方式转变。

并行处理方式可以大幅度提高信号处理的效率,提高雷达系统的整体性能。

同时,深度学习技术也在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出相应的规律和模式,实现更加精准的信号分析和处理。

三、新一代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在军事领域中的武器控制系统中。

通过精准的信号处理技术,可以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和稳定性,降低误差率,提高打击的效果和杀伤力。

另外,在航空和船舶等领域,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航空领域中,雷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航空导航系统中,为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总而言之,新一代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促进火控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实现更加高效、准确的信号处理,为军工、航空、船舶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外下一代战斗机及机载火控雷达发展

国外下一代战斗机及机载火控雷达发展

• 84•随着四代机装备及相关技术的扩散,美、俄、欧等国已将研发目光投向五代机。

作为五代机的核心传感器,下一代机载火控雷达的作战使命任务将呈现革命性的变化,驱动雷达装备研制在能力需求、体制架构、关键技术等方面突破现有设计框架。

本文首先阐述国外下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情况,从超宽带综合射频、共形阵列、分布式探测、云协同探测、智能探测等方面,展望了下一代机载火控雷达的技术发展脉络。

当前,三代机已成为各国空中主力战机,部分国家已升级为三代半,典型装备包括美国F-15、F-16、F-18,俄罗斯苏-27/苏-30系列,欧洲“台风”、“阵风”和“鹰狮”等。

各国四代机的装备状态不一。

其中,美国处于第一梯队,已实现批量列装。

F-22是世界第一款在役四代机,2005年列装,共生产187架。

第二款四代机F-35战斗机的全周期总装备数量近1800架。

第二梯队为俄罗斯、印度,目前正处于工程研制阶段,俄罗斯T-50仍处于飞行试验阶段,印度基于T-50设计的FGFA重型战斗机将于2022年入役。

第三梯队为日本,目前正开展四代机的技术演示,其首架ATD-X“心神”验证机已于2016年4月首飞,该机也是五代机综合技术集成和单项技术的验证平台。

面对全球四代机装备及相关技术的扩散,美、俄、欧等国已将研发目光投向五代机,但大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跨代技术、功能特征界定不一,服役时间约在2030年前后。

作为五代机的核心传感器,机载火控雷达承担战机的态势感知与作战支持任务。

与四代机雷达相比,下一代机载火控雷达面临的作战环境、作战目标、作战任务存在迥异,雷达作战能力的提升需求牵引着相关雷达技术的研发与突破。

1 机载火控雷达装备现状国外机载火控雷达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测距机、脉冲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及相控阵雷达。

三代机装备的多模PD雷达因体积、重量、散热、耐高压等限制,平均功率只有几百瓦,典型代表为APG-68、RDY等。

目前,主流三代机雷达已基于现有硬件,从多模PD、无源相控阵升级为有源相控阵。

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发展状况

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发展状况

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发展状况舰载雷达自从3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国海军的极大重视,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其技术性能和作战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已成为舰载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海上信息战的重要信息来源,担负着警戒、跟踪、火控、导航、舰载机的引导以及气象探测等多项任务。

舰载雷达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舰艇的作战能力,影响整个作战进程,甚至决定战争的胜负。

随着作战要求的不断发展变化、雷达技术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基础器件及有关学科的革新与进步,促使舰载雷达采用一系列新体制、新技术,提高其性能和抗干扰、抗反辐射导弹、抗低空突防、反隐身的能力,提高探测信号的信息量并从回波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和自动化程度,向多功能、高分辨率、自适应方向发展。

精确制导反舰导弹及其它反舰武器对舰艇的饱和攻击和舰艇执行对岸作战任务的趋势日益增加,是对舰载防御系统的严峻考验,促使舰载防御系统发生变革。

为了提高舰艇的作战能力、生存能力,舰载雷达必须采用一体化、综合设计,实现多功能化。

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舰载雷达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成就,将成为舰载雷达发展的主流。

作战环境及舰载多功能雷达未来的海战将是海空一体化的多维空间立体战,不但有水下、水面及空中硬杀伤兵器在有形空间展开的火力战,还有信息获取传感器与“软杀伤”兵器在无形空间展开的信息战。

对舰艇的攻击将采用立体化、大纵深、多方向、多批次、多种作战平台、多种武器的高密度饱和攻击,以彻底摧毁其防御能力为战术。

反舰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改变了以往海战中的攻防结构,扩大了交战的空间,交战双方相距很远时,就可以用导弹相互实施攻击。

冷战结束后,美国及欧洲等国对舰艇提出对岸作战任务的新要求,对岸作战的环境与海战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对岸作战中,舰艇将受到各种陆基武器的攻击,舰载雷达会遇到空中、地面和水面多杂波环境,大量的未知信号以及由于靠近陆地而引起的局部不规则传播等都将严重影响舰载雷达性能的发挥。

国外舰载相控阵雷达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国外舰载相控阵雷达的发展及未来趋势
n e t i c i n t e fe r r e n c e e nv i r o n me n t ,t h e n a v i e s a l l o v e r t h e wo r l d ha v e d e v e l o p e d a n d be e n e q u i p p e d wi t h
0 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着科 技 的发 展 , 现 代 海 战 已进 入 电子 化 和 信 息 化 的 阶段 。舰 载雷 达不 仅是 现代 舰 船 防御作 战 系统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而 且 还 是 舰 船 的关 键 探 测 装 备 。而 舰
了舰 载 相控 阵雷 达 , 以提 高水 面舰艇 的作 战 能力 。
第 3 5卷
第 1 期
雷 达 与 对 抗
RADAR & ECM
Vo 1 . 3 5 No .1 Ma r . 201 5
2 0 1 5年 3月
国外 舰 载 相 控 阵 雷 达 的发 展 及 未 来 趋 势
贾 宏进 , 彭 芄 , 蒋 莹莹
( 1 . 9 1 3 3 6部 队 , 河北 秦 皇岛 0 6 6 0 0 0 ; 2 . 中国船舶重工集 团公 司第七二 四研究所 , 南京 2 1 1 1 5 3 )
t h e s hi p b o r n e p h a s e d a r r a y r a d a r s ,wh i c h p l a y a n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s i g n i ic f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s e a b a t t l e ie f l d s . Th e d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t r e nd s o f t h e s h i p bo r n e p ha s e d a r r a y r a d a r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Ke y wor ds:s h i p b o me r a d a r ;p ha s e d a r r a y r a d a r ;d e v e l o p me n t ;t r e n d s

火控雷达性能增强技术研究

火控雷达性能增强技术研究

火控雷达性能增强技术研究随着现代战争的不断发展,火力打击的精度和效率越来越被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火控雷达作为武器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的提升对于武器系统的整体打击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对火控雷达性能增强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火控雷达的作用和基本原理火控雷达是一种用于确定目标位置、速度以及方位等信息的雷达系统,其作用是为火力打击提供精确的定位和控制信息。

它具有超视距探测能力,可以从大量干扰信号中准确地检测和识别目标,从而实现战场信息的一体化掌握。

火控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天线和目标之间反射的特性,测量目标的距离和速度。

当雷达发射出一束脉冲信号时,它会被目标反射回来,再由雷达接收回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并计算出目标的相关信息。

二、火控雷达性能提升的途径火控雷达的性能提升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天线、处理算法、信号处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这些方面的技术发展和应用:1. 天线技术天线是火控雷达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该系统的整体性能。

近年来,天线技术得到了研发和应用的大力推进。

其中较为重要的技术包括相控阵天线技术、电子扫描天线技术以及多波束天线技术等。

相控阵天线技术是一种能够控制多个天线单元相位和振幅分布的技术。

利用相控阵天线可以实现雷达波束的控制,并且可以将波束定向到多个目标,增加雷达的探测距离和识别能力。

电子扫描天线技术则是一种将天线单元的辐射方向通过电子束转向来实现的技术。

它可以在瞬间快速变换波束方向,提高雷达的探测效率,降低探测时间。

多波束天线技术则是一种通过同时向多个方向定向波束,提高探测效率和目标定位精度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同时查询多个目标信息,并且可实现目标信息的多角度获取和综合处理。

2. 处理算法技术处理算法是火控雷达系统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从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目标数据,提高目标识别和跟踪的精度和准确性。

处理算法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波束形成技术、距离速度解算技术、目标跟踪技术等。

浅析歼15舰载机火控系统 配有源相控阵雷达

浅析歼15舰载机火控系统 配有源相控阵雷达

浅析歼15舰载机火控系统配有源相控阵雷达近日,网上出现了国产舰载机部队的报道,从相关报道来看歼-15已经设计定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从而结束中国海军和航空工业无舰载机的历史。

根据中国航空技术发展报告《2012-2013》,歼-15舰载战斗机配备了电子扫描雷达,显现它是第一批配备相控阵火控雷达的国产战斗机。

不过从立项的时间来看(歼-15在2009年试飞,立项应该在21世纪初),所以它配备应该是无源相控阵雷达。

目前作战飞机配备的机械扫描火控雷达,受到机械控制精度及惯性的限制,因此在快速扫描的时候,雷达探测精度较差,所以难以对付多个方向、多批次目标。

因此虽然现在机械扫描的雷达性能介绍也有可以跟踪数十批目标,同时攻击数目标的说法,但是它的角度范围非常小,所以通常认为机械扫描雷达多目标能力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中国海军歼15飞鲨舰载机陆上集结,至少出现7架。

中国海军歼15飞鲨舰载机陆上集结,至少出现7架。

为了提高作战飞机的多目标攻击能力,就需要电子扫描雷达,电子扫描的优点就是波束指向迅捷,精度高,二维电子扫描雷达还可以在探测到目标之后,迅速调头确认,而不象机械扫描雷达那样必须等下一个扫描周期。

从而在大大提高了雷达对于目标的目标能力和速度,电子扫描雷达分为有源相控阵和无源相控阵两种,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每个辐射器都配装有一个发射/接收组件,因此损耗小,可靠性好,但是系统比较复杂,成本高,无源相控阵雷达只有一个中央发射机和接收机。

发射的能量由计算机分配到天线上的每一个辐射器,技术比较简单,成本和费用较低,不过可靠性较低,另外在频宽、信号处理等方面低于有源相控阵雷达,所以现在有源相控阵雷达是趋势,而无源相控阵雷达被视为前者的过渡。

国产机载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甚至比脉冲多普勒雷达还要早,当时为了给水轰-5配套,国内有关部门研制了采用一维无源相控阵天线的698侧视对海搜索雷达。

70年代末研制出样机,虽然这个雷达没有设计定型,但是却为国产机载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舰载雷达技术发展探讨

舰载雷达技术发展探讨

进 固态 器 件 及 光 电技 术 为一 体 的新 技 术 产 物 , 分 体 现 了现 代 化 科 学 充 着 高新 技术 的 不 断 涌 现 , 上 电磁 环 境 日益 复 杂 , 达 面 临 的 挑 战 愈 海 雷 的发 展 水 平 。 加严 重 , 提 高 舰 载 雷 达 在 复 杂 电磁 环 境 中的 生 存 能 力 , 决 定 现 如何 是 固态 有 源 相 控 阵 雷 达采 用 先 进 的 自适 应 时 空 二 维 信 息 处 理 技 术 , 代海 战胜 败 的 关 键 因 素 。 因此 , 达 理 论 和 技 术 必 须 不 断 有 所 突 破 和 雷 自适 应 能 力 强 : 束 扫 描 无 惯 性 、 波束 、 功 率 , 以灵 活 控 制 波 束 波 多 大 可 发展 , 能 适 应 现 代 战争 的需 要 。 才 的 指 向 和 形状 : 自适 应 地 对 空 间 、 间 、 量 进 行 最 佳 管 理 ; 雷 达 能 时 能 其
随着 雷 达 、 信 、 通 电子 战 、 航 等 电子 设 备 的 大 量 使 用 , 致 战 场 电 磁 念 的引 申 . 指舰 艇 编 队 内某 舰 装 载 的 雷 达 发 射 站 发 射 信 号 , 余 舰 导 导 是 其 环境密集 、 杂、 复 多变 , 统 间相 互 干 扰 的 概率 大 为 提 高 。 电 磁 干 扰 轻 艇 上 装 载 的 接 收 站接 收雷 达 的 回波 信 号 , 且 在 装 载 雷 达 发 射 站 的舰 系 并 则 会 造 成 雷 达 作 用威 力 降低 , 则 可 造成 无法 发 现危 险 目标 等 严 重 后 只遭 到 打 击 无 法 正 常工 作 时 , 迅 速 由 其 它 舰 只 上 的 发 射 站进 行 替代 重 可
电子 对 抗 环 境 . 用 隐身 技 术 的 目标 , 速 反 应 的 自主 式 反 辐 射 导 弹 , 盾 以及 不 同功 能 雷 达 间 的信 号 相 互 干 扰 问 题 , 且 还 缩 短 了 系 统 的 反 采 快 而 以及 高 速 高 机 动 的 空 中 目标 等 。 达 “ 雷 四抗 ” 能 的好 坏 已经 成 为 衡 量 应 时间 , 提 高 了 对 付 多 目标 的性 能 。 外 , 着 微 波集 成 电路 和 计 算 性 并 另 随 其 在 战 场 生 存 能 力 的标 准 。 技 术 的 发 展 . 控 阵 雷达 在 克 服 多 路 径 效 应 方 面 有 潜在 的优 势 。 相 1 良好 的 电磁 兼 容 性 能 现 代 海 战 越 来 越 多 的 表 现 为 编 队作 战 , 24 舰 载 多 基 地 雷 达 舰 载 多 基 地 雷 达 是 岸 基 、机 载 多 基 地 雷 达 概 . 3 .

舰载激光雷达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探索

舰载激光雷达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探索

舰载激光雷达系统技术研究及应用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舰载激光雷达系统逐渐成为了军事领域的热门话题。

作为战争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舰载激光雷达系统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效率和胜利概率。

本文将就舰载激光雷达系统的技术研究以及应用探索进行探讨。

一、舰载激光雷达系统的概述舰载激光雷达系统是一种利用激光波束进行测量和探测的雷达系统。

它主要由准直器、扫描器、光学接收器、控制部件和数据处理器等组成。

相比传统雷达系统,它具有极高的精度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同时也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进行作战。

二、技术研究舰载激光雷达系统的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激光束的控制技术由于激光雷达系统输出的是高能的激光束,因此控制激光束的方向和强度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借助于光学元件的设计和激光发射的稳定技术,来控制激光束的探测区域和扫描方向。

2. 光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可以提高激光雷达系统的精度和灵敏度。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增加传感器的数量,提高数据采集的频率和精度,来达到更高的检测效果。

3. 频谱处理技术舰载激光雷达系统的频谱处理技术可以在收到的激光信号中提取目标所在的频率。

通过对信号进行处理,研究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目标的种类和位置。

三、应用探索1. 战术作战舰载激光雷达系统可以在海上监控和定位敌方舰船,同时通过激光束照射,使其暂时失去行动能力。

这种技术可以在战斗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 海洋科学舰载激光雷达系统可以用于海洋深度测量和海底探测,通过计算激光反射的时间和强度,可以得到海洋底部的形状和结构信息,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3. 环境监测舰载激光雷达系统可以用于监测大气、水体和污染物等环境参数。

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它具有快速、精准、实时等优点。

四、总结舰载激光雷达系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不断深入,为军事、科研、环保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系统将会在未来的战争和平时期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0・现代导航 2014年舰载火控雷达发展研究皇甫一江1,杨永毅2,黄鹏刚2(1 海军装备部, 北京 100841 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西安 710068)摘要:通过对舰载火控雷达的现状和任务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舰载火控雷达(尤其是小口径近防系统火控雷达)未来发展的思路。

火控雷达应进一步提高威力,实现多功能综合;同时舰载火控雷达也可实现协同探测;实现标准化的信息接口,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适装性。

关键词:火控雷达;跟踪;多功能中图分类号:E9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76-(2014)04-310-03 Development and Study of Shipborne Fire Control RadarHUANGPU Yijiang,YANG Yongyi,HUANG PenggangAbstract: Development idea of fire control radar for short range defense system with small caliber is presented by analyzing its status and task requirements. Fire control radar shall improve power and accomplish multifunction integration. Meanwhile, shipborne fire control radar also accomplishes cooperation detection as well as standard information interface and adopts modular design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Key words:Fire Control Radar; Track; Multifunction0 引言舰炮作为海军水面舰艇的传统武器,有悠久的历史。

舰炮由于其射速高、反应快、携弹量大、持续作战能力强、使用效费比高等优势已成为水面战斗舰艇对岸打击、登陆火力支援、末端防空反导,以及应对低强度海上冲突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装备。

同时小口径舰炮武器系统能有效地弥补导弹等防空武器的拦截死区,已经成为水面舰艇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将是舰艇末端防御的重要手段。

随着高新武器技术的发展,未来战争对作战平台的信息化程度、综合作战性能、隐身性、远程打击能力要求更高。

武器系统必须适应多功能、多任务、综合化这一发展趋势。

作为舰炮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舰载火控 收稿日期:2014-06-08。

雷达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对舰炮武器系统的打击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都对舰载火控雷达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 舰载火控雷达任务需求及现状舰载火控雷达的使命任务是对敌方飞机,舰艇及来袭反舰导弹进行探测跟踪,向本舰火炮或对空导弹系统提供打击目标的实时准确的地理坐标(方位、俯仰角及距离等),供火控系统解算后制导武器,达到有效杀伤敌方来袭目标的目的。

舰载火控雷达根据用途有主炮/副炮火控、对空/对海导弹火控等功能。

目前在海军舰船上,火控雷达功能往往比较单一、专用性比较强,导致一艘舰船上需要装备多达十几部雷达来满足不同需求。

由此给舰艇本身带来多种问题,如某种雷达故障,舰艇就会失去相应功能,尤其火控雷达,有可能使舰艇失去作战能力,后果极为严重。

同时舰载火控雷第4期皇甫一江等:舰载火控雷达发展研究・311・达种类繁多,给人员培训、后勤保障、保障资源配置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为了应对海军舰船平台上电子设备增多而导致天线数量越来越多并造成电磁干扰严重、雷达反射面积增大、防护性差、维护困难等问题,美国海军最早开展了综合射频技术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启动先进多功能射频系统(AMRFS),后来演进到先进多功能射频概念(AMRFC),目前正在进行集成上层建筑系统(InTop)的体系研发。

泰勒斯公司提出的总和桅杆技术IM,把舰船内所有的传感器和通信系统都整合在一起,可为舰船节省大量空间,此外,模块化的桅杆设计缩短了桅杆的安装周期,也降低了维修成本。

现代海战中反舰导弹射程已达150km以上,舰载火炮系统由于射程较近一般不参与远距离的舰艇作战,主要用于舰船防空反导作战中,来袭的目标主要是飞机和反舰导弹,是舰空导弹系统、舰炮武器系统的主要作战对象。

随着反舰导弹的射速越来越高,从亚音速、超音速到4~5倍音速, RCS也在日趋减小,给舰炮武器系统尤其是小口径近防系统的反应时间也越来越短,要求近防系统的火控雷达要进一步提高威力,增强对掠海小目标的捕获能力,缩短系统反应时间,同时还要具备多目标跟踪能力,应对多目标饱和攻击,采用多手段对付来袭威胁,虽然多功能一体化综合射频集成也具备火控能力,但由于体搜索跟踪的时间资源有限,难以全时监视跟踪突防反舰导弹,因此还应单独保留火控雷达系统,以提高舰船整体反导能力。

在美军InTop项目中,由于近防武器系统(CIWS)的特殊性,仍单独保留了CIWS系统的火控雷达,并没有进行一体化集成。

荷兰IM综合桅杆系统中也单独保留了STIR火控雷达系统。

2 舰载火控雷达未来发展思路根据对火控雷达的任务需求分析,结合微波半导体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未来火控雷达技术应有以下发展趋势。

2.1火控雷达种类归一化目前同一舰艇型号各异、功能单一的火控雷达体系,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需求。

火控雷达归一化就是不同舰艇平台火控雷达进行通用化设计。

采用有源有限相控体制,雷达具有波束捷变,快速扫描的特点,以满足对多目标跟踪、远作用距离、高数据率、自适应干扰、高可靠性以及同时完成目标搜索、时标、捕获和跟踪等多种功能。

这种雷达具有高的目标和环境适应能力,它通过对目标和周围环境的历史和当前状况进行检测、分析、学习、推理和规划,利用相应结果自适应调整系统的接收和发射,使用最适合的系统配置(包括频率、信号形式、发射功率、信号处理方式等),从而提高雷达系统在复杂多变环境下探测、跟踪与识别目标的性能。

这涉及到场景感知与描述技术、发射波形优化技术、波形分集技术、波形数据库技术、目标鉴别技术、自治管理技术、资源动态管理技术等。

雷达采用机械+相扫工作方式的宽带多功能相控阵体制,这种体制成本相对较低,便于中小型舰艇装备。

雷达具有参数选择有波形可变、脉宽可变、重频可变以及自适应发射频率选择、瞬时寂静、反辐射诱饵、机动性等,这将大大提高雷达的有效性和生存能力。

超宽频带:工作频段X~Ku,具有丰富的频率资源,频率资源的丰富将有利于抗干扰能力的提高。

利用宽带频率捷变技术,能够有效对付超低空目标,同时可利用宽带特性雷达具有一定的电磁侦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武器系统适应性:火控雷达归一化后,要适应舰载武器系统的所有要求,能够满足主炮、副炮、对空弹、对海弹所需求的目标信息。

标准化软件化设计:硬件模块标准化,软件化雷达功能设计,具有灵活多样的功能设置,自适应的工作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功能、性能探测的要求。

人机界面统一性:火控雷达归一化,便于实现多部雷达显示、操控、信息处理、人机界面标准化。

统一标准化的显控,利于操作手培训,操作手不在是战位专有化,操作手具有通用化,一手多能。

保障资源信息化:火控雷达归一化,有利用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基础的、科学的保障体系;增强平时和战时设备的完好和可用性。

保障资源优化配置,为部队提供优化、及时、经济、有效的保障资源;保障人员建设更专业化,提高装备效能、降低・312・现代导航 2014年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2.2火控雷达多功能化脉冲多普勒雷达功能:火控雷达采用脉冲多普勒技术、超宽频带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对付低空目标和超低空目标的跟踪。

雷达/综合火控一体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雷达目标信息进行火控解算变得相对容易,因此将火控解算计算机嵌入雷达系统,以适应不同武器的需求。

雷达/通信一体化:火控雷达归一通用化,就要求雷达适应多种武器需求,跟踪/通信一体化,能够实现导弹指令制导功能和信息化弹药控制功能。

雷达具有一定的侦测/抗干扰能力:利用相控阵雷达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雷达可设置为侦测状态,对关注区域进行电磁侦察扫描,确定区域内电磁环境频率特性。

有了区域电磁特性感知,可使雷达选择最佳工作频率,有效跟踪目标。

同时也可对天线系统进行任务划分,在探测的同时实现有源干扰功能综合,该类设备在美国机载设备中已经使用,性能指标先进,是一体化装备今后发展的主流方向。

但技术难度大、成本极高,装备费用大,难以形成通用的大型舰载装备。

在常规的机械转动的火控雷达天线座基础上巧妙地增加有源干扰馈源和雷达侦察天线,形成集火控雷达、雷达侦察及有源干扰为一体的综合设备。

该类一体化设备在同时对抗单批目标的性能和效费比方面占有较大优势,但在同时对抗多目标的能力上相对较弱,在通常应用环境中具有较突出的运用前景,也是一体化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图3一体化功能组成示意图具有高分辨和ISAR成像能力:高分辨和ISAR 成像具有一定的目标识别和分类能力,能够有效对付群伪装目标。

2.3多雷达协同探测/跟踪同一舰艇平台,可装备多部同种类的火控雷达,有利于舰艇多部雷达协同探测。

以各雷达为基本要素,几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协同组网,完成信息收集和传递,并进行信息综合处理和管理,实现空域协同探测。

协同工作状态、频率资源、目标分配等通过数据融合技术、资源调度技术、同步、空间和时间的归一处理,实现全空域的协同探测。

2.4武器系统信息接口标准化火控雷达归一化和综合火控一体化后,这就要求建立雷达和武器系统信息标准化,实现火控雷达与武器系统的形式分离和有机一体化,不再为某个特定武器系统设立特定的火控雷达,也不再为火控雷达设定特定武器,实现所有火控雷达和所有武器信息标准化。

对于各种武器,有标准的信息输入,信息识别能力。

信息标准化将极大的提高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利于系统模块化、软件化的高度统一,提高系统可靠性。

3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舰载火控雷达的现状和任务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舰载火控雷达(尤其是小口径近防系统火控雷达)未来发展的思路。

火控雷达应实现更好型号归一化;进一步提高威力,实现多功能综合;同时舰载火控雷达也可实现协同探测;实现标准化的信息接口,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适装性。

参考文献:[1]刘重阳. 舰艇火控雷达与侦察干扰设备集成设计技术探讨[J].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12(5): 34-37[2]潘镜芙. 水面舰艇上层建筑和桅杆射频综合集成的思考[J]. 舰船科学技术, 2012(5): 3-6[3]张昀. 国外海军先进射频集成系统分析[J]. 电讯技术,2009, 49(6): 77-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