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全球金融危机
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年表

1890 年 8 月
1892 年 12 月 1895 年夏
1907 年 10 月 初 1920 年夏
1929 年 9 月 1929 年
股票、写字楼、油船、 1969 年 飞机
金、银、铂 美元
1980 年 1 月 —2 月 1985 年 2 月 —3 月
股票 股票、货币
1987 年 8 月 1989 年 12 月
1856 年底 1856 年底
1848 年 3 月 1857 年 8 月 1857 年 10 月
1857 年 欧洲大陆 1864 年 法国
铁路、重工业 羊毛、 造船 、一 般的 新企业
1857 年 3 月 1863 年
1857 年 11 月 1864 年 1 月
1866 年 英格兰、意大利
羊毛、造船、一般的 1865 年 7 月 1866 年 5 月 新企业
1836 年 4 月 1836 年 12 月 1837 年 9 月
1838 年 法国 1847 年 英格兰
羊毛、建筑工地 铁路、小麦
1836 年 11 月 1837 年 6 月 1847 年 1 月 1847 年 10 月
1848 年 1857 年 1857 年
欧洲大陆 美国 英格兰
铁路、小麦、房地产 铁路、土地 铁路、小麦
房地产、一般的过度 1996 年 投资
一般的过度投资、低 1996 年 资本的银行
政府支出
1998 年
网络科技股
2000 年 3 月
1890 年 11 月
1893 年 5 月 1895 年底
1907 年
1921 年春
1929 年 10 月 1931 年 5 月— 12 月 1974—1975 年
世界历史上地几次经济危机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73~1975年的危机和1980~1982年的危机,这两次危机都是在“停滞膨胀”的背景下发生的。
80年代初的危机更具有新的特色,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
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 2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月)、日本(3月)、联邦德国(4月)、荷兰(4月)、法国(5月)、意大利(5月)、爱尔兰(6月)。
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 1922年至1929年,美国经济空前的繁荣和巨额回报让不少人进入到毕尔街头狂热的投机活动中。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
从1929年10月到1932年8月,纽约股市道指从380。
33跌到42。
84点,累计跌幅近90%。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进出口贸易锐减77。
6%,企业利润下降90%,银行业破产49%,失业率高达25%。
这次大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损害,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道。
琼斯工业股票突然下跌了508点,跌幅为22。
6%。
10月20日,伦敦、巴黎、东京股票市场大幅下挫。
近四十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近四十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年,随着美国黄金储备锐减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激增,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兑换脱钩,美国大幅贬值。
奠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布雷顿林林体系崩溃。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冲击”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向支持以色列国家实施石油禁运,导致第一次“石油冲击”。
原油价格从1973年1月每桶2.5美元,暴涨至1974年的每桶11.50美元,引发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危机。
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当时第二大产油国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引发第二次“石油冲击”。
1980年,伊拉克入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同年年底,北海原油价格创下每桶40美元的历史纪录。
高油价在全球引发经济衰退。
1987年股灾1987年10月,美国8月份创纪录的贸易赤字引发华尔街有股市暴跌。
10月16日星期五,道琼斯指数首次单日下挫100点以上,成交量创下有史最高的3.38亿股。
10月19日,亚洲、欧洲、美国股市相继暴跌,其中道琼斯指数暴跌22.6%,史称“黑色星期一”。
亚洲金融风暴/俄罗斯经济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MC)危机1997年7月,泰铢大幅贬值,触发亚洲金融风暴。
危机随后由泰国蔓延到周边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再远及韩国,给东南亚经济造成重创。
1998年,俄罗斯经济陷入金融、债务等多重危机。
8月17日,俄放弃卢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卢布大幅贬值,银行出现挤兑。
俄罗斯危机使做错方向的美国著名对冲基金LTMC濒临破产,并殃及美国金融市场。
为应对俄罗斯和LTMC双重危机,美联储几个月内连续三次降息。
互联网泡沫破裂2000年,美国互联网行业泡沫破裂。
道琼斯指数从2000年1月顶峰时的11723点跌到2001年9月的8000点以下。
“9.11”冲击2001年,“9.11”恐怖袭击给美国经济造成重创,美联储年内4次降息,以刺激经济。
但这一激进降息举措催化了后来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以及华尔街金融危机。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发生严重失序,导致金融系统运行失灵,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一系列事件。
以下将分析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危机。
1.1929年经济大萧条:这次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股市经历了一段繁荣期。
然而,股市的繁荣是建立在高度杠杆化的基础上,许多投资者借钱进行投资。
最终,当股市开始下跌时,大量的投资者因负债累累而破产。
这导致了银行的资金流失和关门,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2.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股市的过度繁荣和市场的投机行为。
20世纪80年代,一些金融创新(如衍生产品)的出现使得投资者难以理解和控制风险,这导致了市场上的过度投机。
当股市遇到一些不好的消息后,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市崩盘。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东亚国家的经济结构问题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东亚国家如韩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高度借贷和外贸依赖的基础上的。
当国际投资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条件表示怀疑时,投资资金开始撤离,这导致了货币贬值、利率飙升和企业倒闭。
4.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科技股的繁荣和科技公司的过度估值。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引发了科技股的热潮,许多投资者涌入科技股市场,使得科技公司的估值飞涨。
然而,大部分科技公司并没有产生真正的盈利,这导致了投资者对科技股的失望和抛售,最终引发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
5.2024年次贷危机: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和次贷市场的暴露。
20世纪初,美国推动一项房屋拥有政策,使许多低收入家庭可以贷款购房。
然而,银行对贷款者的信用记录和偿债能力没有进行充分审查,导致了很多次贷无法偿还。
当次贷市场出现问题时,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信贷市场的恐慌导致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
金融危机都在哪几年发生过

金融危机都在哪几年发生过1974-1975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起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石油危机导致欧洲美元市场暴涨。
崩盘的主要部门是股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商业地产。
1979-1982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起源于美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石油美元滚滚流入第三世界国家。
崩盘的主要国家包括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灾难波及世界众多国家。
1985-1987年:美国金融危机。
起源于强势美元政策诱使投机资金流回美国,触发美国房地产和股市疯涨。
崩盘的主要领域自然是房地产、股市和金融体系,以1987年10月19日的股市暴跌为标志。
1990-1992年:日本金融危机。
起源于1985年《广场协议》,美国强迫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经济体系的惊天大泡沫。
崩盘的主要领域是股市和房地产,股市跌幅超过70%,房地产跌幅超过50%,灾难很快蔓延至银行金融和整个经济体系,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1992-1993年:欧洲汇率机制(ERM)危机。
起源于浮动汇率动荡和美元相对欧洲各国货币以及英镑的持续弱势。
国际投机热钱(主要是对冲基金)肆意攻击英镑和欧洲货币,导致英镑和里拉汇率崩溃,被迫推出欧洲汇率机制。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且迅速波及全球。
起源于墨西哥盲目的金融市场自由化(依照“华盛顿共识”的指示办事),大量热钱流入墨西哥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造成投机资产价格泡沫。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债务危机。
起源于亚洲各国盲目金融市场自由化、放松资本帐户管理、弱势美元诱发投机热钱大量流入亚洲和俄罗斯。
1996年起,弱势美元政策结束,投机热钱迅速流出亚洲各国,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2000-2002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导致信用市场急剧萎缩。
起源于1996年开始的强势美元周期,导致大量国际资金流回美国参与股市和其他资产投机。
2007年: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和全球信用市场动荡。
起源于2002年开始的弱势美元周期,美联储持续降息诱发房地产市场毫无顾忌的信贷扩张1929~1939 美国大萧条时期,1986~1995 美国储贷银行危机,1990年代芬兰、瑞典、挪威银行危机, 1990~2003 日本银行危机2008-11-12美国次贷危机。
全球经济环境案例

全球经济环境案例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波及全球,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该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风险传染性,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破产、股市下跌、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2. 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是指希腊政府在2010年宣布无法偿还债务,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
这场危机引发了欧元区内多个国家的经济问题,严重冲击了欧洲经济体系的稳定,导致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持续多年。
3. 2014年油价暴跌2014年,全球原油价格突然暴跌,从每桶100美元的高位下跌至不到30美元。
这一事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石油出口国和能源行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油价暴跌导致许多石油公司倒闭、投资减少,并且触发了一系列与能源相关的经济问题。
4. 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2015年6月,中国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
这场股市崩盘使得中国股市价值蒸发了数万亿美元,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同时也暴露了中国股市的监管不足和投机风险。
5. 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了脱欧公投,结果意外地以51.9%的票数支持脱欧。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市场的震荡,并且对英国和欧盟的经济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脱欧公投导致英镑大幅贬值、英国政治动荡、投资疲软等问题。
6. 2018年美中贸易战2018年,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一系列贸易行为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引发了中美贸易战。
这场贸易战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不仅导致全球贸易关系紧张,还使得全球供应链和市场预期受到干扰,加剧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7.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导致了一场全球性的疫情。
为了遏制疫情蔓延,各国纷纷采取了封锁措施和限制措施,这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旅游、航空、零售等行业受到了重创,全球供应链遭受破坏,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全球经济危机时间表

全球经济危机时间表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1789第二次经济危机1792-1794,物件下降,破产增加,1793英国对法国宣战,对欧洲的出口大幅下降,物价急跌。
第三次经济危机1797-1798,始于英国农业欠收,工业品需求下降。
第四次经济危机1810-1814,英国农业再度欠收,物价下跌,1811美英宣战,美国对英国禁运。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1817,英国破产事件。
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1822,消费品减少三分之一,英国破产超过第五次高点。
第七次经济危机1825-1826,物价下跌,纺织品设备开工率下降一半。
第八次经济危机1837-1843,银行业的收缩,美国经济机制极度缺失,工业生产品需求萎缩。
第九次经济危机1847-1850,始于铁路危机,波及英法美,造成工业危机。
第十次经济危机1857-1858,始于棉产品上涨,靠空头支票的进口商大量破产,银行破产,波及到其他工业。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1867-1868,铁路建设,造船业等工业生产下降缩小工业的需求,粮食再次欠收。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1873-1879,首次由于金融引发,维也纳股票交易所的铁路股票大跌,美国最具实力的银行因投资铁路破产,引发后面引发重工业危机,轻工业受波及较小。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1882-1883,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加深英国危机,重工业下降,银行,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1890-1893,德国股市暴跌,此后股价联系两年下跌,破产事件严重,铁路建筑缩减一半以上,粮食欠收。
第十五次经济危机1900-1903,始于1899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到工业。
随后法,德,比利时,英,美跟进,同期日本爆发经济危机。
第十六次经济危机1907-1908,美国信贷机构大量破产,失业率下降,波及重工业生产及周期行行业。
第十七次经济危机1929-1933,始于美国,美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证券市场暴跌,失业率大增,波及英国,从而使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
历史上几回大的金融危机

历史上几回大的经济危机产生的缘故及阻碍1637年郁金香狂热17世纪30年代后期,郁金香己成为荷兰、法国等投机者猫取的对象,显现全民生意郁金香的狂潮。
1637年2 月4日,郁金香价钱突然暴跌,使欧洲无数人刹时倾家荡产,进而阻碍到国民经济陷入数年的衰退。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1月,英国南海公司同意投资者以分期付款方式认购公司新发股票。
公司股票价钱狂飙。
1720年6 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知情者和政府官员提早抛售股票。
尔后,南海股价专门快一落千丈,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 英国金融业陷入长期危机。
1837年经济大恐慌1836年,美国总统杰克逊关闭了美国联邦银行,以使美国经济摆脱其严格的信贷监管,招致英国方而的来历报复,英国立刻停止了对美国的各类贷款,国际银行家也同时紧缩美国银根,使美国陷入了严峻的“人为”货币流通量剧减的境界,最终引发了“1837年经济大恐慌”。
这场金融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信托投资公司享有许多银行不能经营的业务,使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到1907 年金融危机发生,致使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欠债3o 56亿美元,还有2。
74万家工商企业记录破产,共欠债4。
2亿美元。
危机涉及世界许多国家,加重了英德、法德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
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1922年至1929年,美国经济空前的繁荣和巨额回报让很多人进入到毕尔街头狂热的投机活动中。
1929年10 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钱突然从顶峰暴跌。
从1929年10月到1932年8月,纽约股市道指从380o 33跌到42。
84点,累计跌幅近90%。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进出口贸易锐减77。
6%,企业利润下降90%,银行业破产49%,失业率高达25%o这次大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造成庞大损害,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一—法西斯主义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暴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数全球金融危机每一次经济恐慌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但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它们都紧接着一段表面上的繁荣期之后发生,从而暴露出这种繁荣的空洞。
这种顺序屡试不爽,每当我们发现可以不必通过艰苦缓慢的实干,就能轻松大发其财之时,就可以十拿九稳地断言,恐慌时期即将来临。
可能过去就有人讲过这样的话。
事实上,在1859年,它已被写进1857-58年商业危机的历史。
金融动荡感觉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几乎如出一辙。
让我们从一个显然极为相似的案例开始。
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是英国自1866年欧沃伦格尼银行(Overend Gurney)关门以来第一家倒闭的大型银行。
两家都是久负盛名的机构,有着审慎且令人敬佩的财务历史:北岩银行的前身是东北部一家共同所有的建房互助会,欧沃伦格尼银行则在东安格利亚贵格会拥有深厚根基。
渴望增长的新一代高管接掌了两家银行的领导权,他们急切想要迅速扩大他们的贷款规模:北岩在房价泡沫的顶峰陷在房屋抵押贷款里,而欧沃尼栽在一些显然有问题的企业上,包括造船、谷物贸易、铁路融资行业及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
这些企业都犯了致命错误,即依赖短期借款为他们快速扩张和风险越来越大的贷款账目提供资金。
与北岩一样,欧沃尼为其有缺陷的业务模式付出了代价。
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央行让欧沃尼倒闭了,导致其他一些企业在接着引发的恐慌中倒闭。
最近,两位美国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的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学的肯•罗格夫(Ken Rogoff)发表了一份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分析报告,在文中他们找出了二战以来发生在工业国家的前18次银行业危机,把当前的金融危机放到了这一背景下加以研究。
他们发现了把单个事件转化成金融繁荣和萧条的整体图景的共同主题,他们称之为“诸多标准金融危机指标上惊人的定性和定量相似点”。
他们重点对美国进行了研究,但如果你观察相关数字,他们分析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英国。
在每次重大金融动荡之前,住房价格都会快速上涨,股票价格也是如此。
由于直到危机发生的前夜,资本流入加速,经常账盈余迅速扩大。
公共债务上升是战后危机中一个几乎普遍的前兆。
当问题隐约浮现时,总体经济增长开始逐渐放缓。
此外,以往的金融冲击发生前,通常有一段放松金融管制的时期。
作为一位见识颇多的记者,我见证了1973年至1974年的次级银行危机,我们最强大的金融机构险些被拖垮。
现在,我还仍然保留着由四大清算银行之一发布的否认它们身处困境的新闻稿。
那次事件有几个不同的触发因素:其中之一是1971年底开始实施的《竞争与信贷管理条例》(Competition and Credit Control),它放开了贷款的上限,降低了对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并终结了利率同盟。
之后的两年里,对英国居民的信用垫款总额增加了2.5倍。
放松管制也在今天的事件中扮演着角色。
引用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Paul Volcker)的话,过去25年间“我们从一个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高度监管的金融体系,转变为一个经过了高度设计、复杂得多的体系。
今天,众多金融中介发生在有效的官方监管和监督之外的市场,全都装在不知有多少万亿规模的衍生品工具里。
”另一个共同特征是,资产价格泡沫通常接在一段时期的价格稳定后发生,最近英国《金融时报》一篇由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和阿维纳什•佩尔绍德(Avinash Persaud)撰写的文章指出了这一点。
他们引用了1929年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1997-98年的亚洲,以及2007-08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作为案例。
低通胀导致低利率和真实资产的积累,继而导致投资者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而去冒更大风险。
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个经典案例,当时石油美元涌入国际资本市场并推动利率走低。
银行流动性充足,正四处寻找新的出口。
他们在中欧和拉美的发展中经济体找到了正在找寻的东西。
但当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暂停偿还外债时,这种情形便戛然而止。
过去数年中发生了很多同样的事件。
甚至罗格夫和莱因哈特大胆地暗示,这一次大量资金事实上已被再循环至一个发展中经济体,但这回这个经济体存在于美国境内。
逾一万亿美元被导入由最穷、信用最低的借款人构成的美国次级房贷市场。
此处的共同特征就是对风险的误判,对风险的定价错得离谱。
1929年,问题出在投资资金被过度利用;19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则是与错配的货币敞口有关;互联网热潮时期,当时的想法就是互联网将导致永不休止的经济增长。
在最近这次信贷泡沫中,想法就是把债务分开拆碎,然后分发到世界各地,垃圾债券能就这样奇迹般地转变为3A级投资对象。
这一次确实有什么不同之处吗?然而,最近的这次事件与历史上其他相似片段共同的另一个特征是,其性质是真正的国际性的。
几个世纪来一次又一次地的金融危机让世人明白一个道理,即乐观、贪婪、狂热和绝望是不分国界的。
早在互联网之前,不断变化的市场情绪就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席卷全世界。
1929年10月24日和29日的股价下跌,以及1987年10月19日再度上演的这一幕,简直是在除日本外的所有金融市场里同步发生的。
用套利、资本流动或资金转移远不能解释这一现象。
1720年的南海和密西西比泡沫是相关的,放松管制和在英格兰及法国的强力货币扩张助长了泡沫。
紧跟泡沫发生的危机波及到了荷兰、意大利北部以及德国北部。
此类国际性震荡的名单一眼看不到头。
当然,世界各地国家经济体之间总有着实体的联系,如国际贸易商品和金条、出口和进口、资本和资金流动,等等。
但我发现,让我着迷的却是纯心理方面的联系,像是某国投资人的情绪在什么时候影响另一国投资人的情绪,有时候是距离非常远的两个国家。
我们在考虑金融快感和恐惧时始终要牢记的是,理性行为总是不在考虑之列。
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的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在南海股票上大肆投机,结果输惨了。
正如他沮丧地感言:“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却不能计算人类的疯狂。
”重大金融震荡的结果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大量知识来自于经济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他1978年发表了经典著作《癫狂、恐慌与崩溃》(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金德尔伯格用相当没有把握的方式所表达观点是,得到正确运用的最后贷款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令通常紧接着金融危机之后发生的商业滑坡缩短的关键。
他引用1720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21年和1929年的危机作为证据。
这几次危机中,没有一次最后贷款人能真正出现。
之后发生的萧条比之其他几次时间更长、程度更深。
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两次危机,均被称为“大萧条”。
最后贷款人角色的经典定义是由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所下的。
他的伟大著作《伦巴第街》(Lombard Street)发表于1873年,书中阐述的一个理念此后就一直是央行在危机时刻的指导格言:凭良好抵押品以高利率自由放贷,也是从那本书开始的。
自由放贷,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止住恐慌”。
用高利率,目的是“没人可以不经过慎重考虑、用很低的代价就借到钱”。
无限度地凭所有良好的银行业证券放贷——因为“造成惊恐的方式,就是拒绝持有优质抵押品的人”。
但是,不幸的是,生活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央行官员们并不总是把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好。
人们普遍认为,英国央行在干预1825年恐慌时没起什么作用。
城市历史学家戴维•基纳斯顿(David Kynaston)说明了英国央行的政策是如何在自满和过于剧烈的信贷紧缩之间急剧转向的。
70多家银行倒闭了,据传,英国央行自己也是侥幸逃过一劫。
正当5英镑和10英镑的纸币全部用光之际,有人发现了大量1797年后就一直留在金库里的1英镑的票子。
这些纸币是得到政府许可发行的,并“创造了奇迹”。
接着发生的萧条持续了几年时间:根据一份报告,直到1827年年底,“在商界,几乎人人都仍旧感觉得到1825年的高潮留给他们的损失所造成的伤痛——并且直到现在,由于害怕风暴后持续很长时间的汹涌波涛,甚至现在都远离海边”。
另一个问题是,过度热情的央行干预可能给未来造成实际麻烦。
关于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留下来的经济摊子的热议,背后体现的就是这个问题。
2006年1月,艾伦•格林斯潘卸任美联储主席。
美联储的经典角色一直是逆风而行,在艰难时期放松信贷,在局面失控之前紧缩信贷。
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曾担任过18年的美联储主席,直到尼克松总统时代,用他的话说:“美联储的功能,就是在聚会渐入佳境的时候,端走宾治盆。
”格林斯潘的批评者声称,他非但没有端走宾治盆,而且在聚会快结束的苗头初步显露时,他又喝了一瓶白兰地,高兴得不想离场。
他们还说,不论出了什么问题,格林斯潘执掌的美储储总会通过创造足够多廉价货币收买的方法来化解困境。
1987年10月市场崩盘后,美联储在六周内三次降息,股市迅速恢复。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以及911事件之后。
但央行能走多远还是有限制的。
随着时间推移,廉价货币和负的实际利率导致带来泡沫的投机和通货膨胀。
这是央行行长们警告道德风险的危险时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道德风险指的是,把银行家们从困境中拯救出来只会鼓励他们将来更加不负责任。
当应该让一家机构倒闭时,试图把个人过失和可能导致极严重后果的系统性失效清楚地区分开来是十分困难的。
出于这个原因,多年来,常常是这样一个情况,银行当局下决心不干预,最终却发现自己被迫屈服于压力。
利物浦勋爵(Lord Liverpool)1825年威胁说,如果投机者得到拯救,他将辞去财政大臣的职务,但最后投机者还是得救了。
金德尔伯格发现类似的例子发生在1763年、1869年、1897年和1975年拯救纽约时。
现任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也对道德风险多次发出强有力的警告,直到几个月前英国央行准备进行一次看上去象经典白芝浩式的干预为止。
在给投机者一个教训和系统性失效之间取得平衡相当困难。
只有历史才能够对格林斯潘和金的不同做法作出评判。
在对最近这场危机的反应中,美联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比他们的前辈们走得更远。
华尔街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因在衍生品和证券化贷款市场上的巨大敞口而面临倒闭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再次引用保罗•沃克尔的话,美联储判断有必要采取“把合法和默示的权利用到极致,跨越某些根深蒂固的央行准则和惯例”的措施。
同样,这种救援肯定必定导致美国证券监管的彻底重塑。
如果美联储将来站到这些机构背后,那它需要的监督程度要远比当前规则下允许的要直接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