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详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详解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汇总山行——————山中行走【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山峦。

白云深处有人家。

———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晚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单个字词意思: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思想感情:《山行》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见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赠给好友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

———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最是橙黄橘绿时。

———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单个字词意思: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擎——举,向上托。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思想感情:《赠刘景文》描写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突出了菊枝傲霜凌寒的气概,说明了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深秋时节,以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见到的情景。

【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的秋风让客居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单个字词意思: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思想感情:《夜书所见》通过描写诗人客游在外时的所见,表达了诗人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望天门山—————远望天门山。

【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及译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及译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及译文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5、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译文]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7、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docx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docx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及注释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词句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 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白话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诗词赏析首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大声歌唱表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致。

寥寥数,不描了儿童瞬的神化,刻画出一个活可的象,而且使整首充情趣,很有韵味。

山行(唐)杜牧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有人家。

停坐林晚,霜叶于二月花。

字注山行:在山中行走。

上:登上的。

寒山:深秋季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在云的的深;“生”可理解在形成白云的地方):子。

坐:因。

霜叶:的叶子深秋寒霜之后成了色。

林晚:傍晚的林。

于:比⋯⋯ 更,本文指霜叶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名句赏析——“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

字词乐园
会认字

磨 组词:磨面 磨练 磨合
pán
盘 组词:盘子 算盘 托盘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所以叫楚江。
中断:江水从中间割断两山。 开:劈开。 至此: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出:出现。 日边:天边。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17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新课导入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本课所 选的三首古诗,描绘了长江波涛汹涌的壮观、西湖婀 娜多姿的美妙、月光下洞庭山湖的空灵之美。让我们 在品读古诗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笔顺视频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字词乐园
会认字

亦 组词: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抹 组词:涂抹 抹黑 门庭若市

宜 组词:相宜 便宜 事不宜迟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字词乐园
会认字 tínɡ
庭 组词:洞庭 庭院 门庭若市
wèi
未 组词:未来 未必 前所未有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潋滟:水光波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亦:也。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 首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优美。 潭面:指湖面。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简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作者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赏析一:《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中心思想汇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中心思想汇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汇总古诗1《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词义:①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rónɡ):这里指泥土湿软。

③鸳鸯(yuān yānɡ):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译文:在初春明媚的阳光里,江山是多么秀丽,温暖的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洲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古诗2《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词义:(1)惠崇(huì chónɡ): 是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2)蒌蒿(lóu hāo):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lú)芽:芦苇的嫩芽,可食用。

(4)河豚(tún):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5)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

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中心思想:《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作者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古诗3《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词义:①三衢(qú):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fàn)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又。

⑤绿阴:苍绿的树荫。

阴,树荫。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古诗赏析(精选6首)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古诗赏析(精选6首)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三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6首,部编本)第二单元第4课《山行》古诗赏析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shuān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创作背景】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作者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诗人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重点字词】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4.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5.白云生处:指白云升腾和飘浮等动态。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9.红于:比……更红。

【古诗译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因为喜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古诗赏析】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高。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晚”点明了看到枫林的时间是傍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古诗的中心句。

诗人用“红于”而不是“红如”,一是因为“红如”是指霜叶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的美景而已;而“红于”则体现出霜叶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耐寒,经得起风霜的考验。

二是用“红于”更能突出诗人对火红的枫叶的喜爱之情,流连忘返。

【古诗主旨】《山行》一诗描写了深秋时节,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赠刘景文》古诗赏析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hénɡjú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刘景文)也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司马光砸缸 宋史·司马光传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 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注释 生:长,长到。 凛然:稳重的样子。 成人: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 18 岁。 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至:至于,到达,甚至。 登瓮:站在大缸上。瓮:大缸。 去:离开。 迸:流出来。
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
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 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8)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 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 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 以活命。
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 1019 年 11 月 17 日),当时,他的 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 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 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 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 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 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 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 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 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7)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 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 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 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 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 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 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5)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 江南的叫东梁山 (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 名。
(9)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 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 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 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 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
(2)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 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啼:鸣、叫。 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 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 58 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 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 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 情和兴奋的情绪。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翻译及赏析
(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4)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6)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 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 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 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 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 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 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 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 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 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
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 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 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 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 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 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 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 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 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
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 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 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 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 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 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 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 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 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 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 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 想的优美意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 “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 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 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 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 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