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说媒与议婚

老北京城里市民的婚礼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十分繁琐。
其中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合称为“六礼”。
旧时人们奉行早婚早育,有些家庭在儿女十四五岁时就开始托亲友或媒人保亲了。
一般的家长在儿女二十岁以前也开始为儿女张罗婚事,一般都是托亲友给保亲。
社会上也有一些以说媒为职业的媒婆,到时候也主动找上门来牵线说媒。
有的媒婆一人牵两家,给两边说合,也有的是两个媒婆将男女双方分别介绍给对方。
这些媒婆交际广,信息灵,腿脚勤,嘴巴巧,为了提高成功率,还往往故意隐瞒双方的缺点,因此不大可靠。
北京人的月老、红娘更多地是由男女两家的亲戚朋友主动给双方提亲,也有男方的家长看上某家的闺女后,主动找到女方的亲友托其为自己的儿子作媒。
这些媒人可以是亲戚朋友,也可以是家里的仆人、听差。
仆人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到了举行正式婚礼时,要另请有身份的亲友担任正式的主婚人、证婚人。
经过媒人的介绍,男女双方的家长大致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后如果感到满意,就要过门户帖。
当年议婚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清初满、汉两个民族是禁止通婚的,顺治五年时虽然解禁了,但社会上的习俗并不能马上转变过来,满、汉之间仍然较少通婚,也有些满族、蒙古族男子娶汉族女子为妻,但是基本上很少有满族、蒙古族女子嫁给汉族男子为妻的,直到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满汉通婚才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过去人们议婚时对双方的社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看得比较重,上层社会讲究要“门当户对”,要看对方家庭主要成员的爵位、官衔和品级是否与自家相当。
一般来说女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可以比男方低一些,男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则很少有低于女方的。
当时的妇女不愿下嫁而想高攀的思想观念十分普遍。
作为中下层市民家庭,虽然谈不上爵位、官职,但也要关注对方的家产、职业、收入等情况,还有对方的身体是否健壮,容貌是否端正,男方是否有一技之长,女方是否会干家务活(包括烹饪、针线活)。
其中男女双方又各自有所侧重,男方更注重女方的容貌、家教、性情和做家务的本领;女方则注重男方的家产、职业、能力,因此有“郎才女貌”的说法。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
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
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
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
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
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
”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
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
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
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
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
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
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
”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
《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古代两人议亲流程

古代两人议亲流程一、说媒。
1. 媒人的选择。
- 在古代,议亲往往需要一个中间人,也就是媒人。
这个媒人呢,一般是那种能说会道、在当地有点威望,而且对男女双方家庭情况比较了解的人。
比如说,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嬷嬷,或者是那种经常走街串巷、消息灵通的大叔。
2. 上门说亲。
- 媒人先到男方家,把女方家的大致情况介绍一番。
像女方家有几口人啦,姑娘长得啥模样,性格咋样,是不是心灵手巧之类的。
然后呢,男方家要是有点意思,就会给媒人一点小礼物,像糕点啊、布料啥的,表示感谢,也算是给媒人一点动力。
- 接着,媒人就会跑到女方家,把男方家的情况也说个明白。
男方家有多少田产,家里人是不是好相处,小伙子有没有上进心等等。
二、交换庚帖。
1. 庚帖的制作。
- 要是男女双方家庭对彼此初步印象还不错,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交换庚帖。
庚帖就是写着男女双方出生年月日时的帖子。
一般是用红纸写,字要写得工工整整的。
男方家写好庚帖后,交给媒人。
2. 合八字。
- 女方家拿到男方的庚帖后,会和自家姑娘的庚帖放在一起,然后找个算命先生或者懂阴阳五行的人来合八字。
这合八字可讲究了,什么天干地支啊,相生相克之类的。
要是八字合得来,就说明这两人在命理上比较相配,那议亲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要是八字不合,那这门亲事可能就黄了。
比如说,如果男方是属虎的,女方是属羊的,在古代有些说法就认为这是不太好的搭配。
三、相看。
1. 男方相看女方。
- 如果八字相合,男方家可能就会安排去相看女方。
这相看呢,一般不会是小伙子自己去,而是会带上他的母亲或者其他女性长辈。
他们会到女方家附近,偷偷地看姑娘的模样、举止。
看看姑娘是不是长得端庄,走路有没有仪态,做事情是不是利落。
要是看对眼了,男方家就会比较满意。
2. 女方相看男方。
- 女方家呢,也会找机会相看男方。
有时候是在集市上,或者是在一些公共场合。
女方的长辈会观察男方的行为举止,看他是不是有礼貌,是不是有那种稳重、可靠的感觉。
而且还会打听男方在村子里或者街坊中的名声,要是名声不好,女方家肯定也不愿意把姑娘嫁过去。
详解俄罗斯婚嫁习俗:从说媒相亲到嫁妆婚礼……

详解俄罗斯婚嫁习俗:从说媒相亲到嫁妆婚礼……一、说媒俄罗斯的传统婚俗像中国的婚俗一样也是由说媒开始的。
传统的说媒可以请专职的媒人来做,当然,也可以是男方的亲属去担任,甚至是自己父亲或教父教母。
按照传统,说媒要选“吉日”,一般选在单日,13号除外,因为俄罗斯人非常不喜欢13这个数字,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
一般,媒人受到男方委托通常在晚上到女方家去求亲,为的是避开外人。
媒人到女方家时,在敲门前,要用手或臂膀轻轻地碰下门框,然后再进屋,进屋后要先对着圣像画十字再开口。
若女方双亲同意媒人提得这桩亲事就要同媒人一同绕着桌子三圈,再对圣像画十字,然后就能谈相亲的日期,一般被安排在七天之内举行。
二、相亲传统相亲大多都是男方相女方。
媒人要在相亲这天,把小伙子及其父母领到姑娘家,与姑娘及其双亲见面。
男方见到女方后,小伙子及其父母要穿过大堂,在门廊里进行商议。
女方母亲会端来杯蜜糖水给小伙子,如果小伙子接过后一饮而尽,说明相中姑娘;倘若他仅用嘴唇碰一下杯子就把杯子退回去,则没中意。
若是相亲成功,双方要寒暄一番,并绕着桌子走3圈,然后双方会坐下来喝茶及商定彩礼适宜。
彩礼主要包括家具、衣物、首饰、生活用品等。
俄式炉子是富贵的象征,在相亲过程中,还有“看炉子”的习俗。
三、订婚对于订婚,俄罗斯人是非常看重得。
因地区不同订婚仪式还稍有差别。
城市里,在法律上确定双方关系并决定结婚日期之前,男女双方要到结婚登记处办理订婚手续。
登记后女方家里会举行晚会。
餐桌上要摆置一束含苞待放的玫瑰,用以象征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冒着热气的俄式茶炊也要摆在桌上,来预示未来生活充满活力希望。
酒宴的菜肴,由未婚妻烹制,来表现自己有操持家务的能力。
在农村,庆贺仪式会在女方家门口进行。
“面包和盐”会由男方父母向女方的父母奉上。
女方父母要吻一下双手接过的面包,以表示诚心和感谢。
接着,新娘走上台阶宣布自己已经订婚并向大家鞠躬行礼。
按照传统习俗,订婚后的姑娘一般不再参加劳动。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
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传承读书心得体会篇1雷锋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并不是一个外在于我们的高高在上的道德神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周恩来同志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大力发扬和倡导的。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结晶,已经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象征。
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的坚定的政治立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
甘当革命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爱岗敬业态度。
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的“钉子”精神。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弘扬。
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
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
传承读书心得体会篇21963年3月,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领导人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哈尼族结婚流程

哈尼族结婚流程一、说媒。
1. 媒人的选择。
- 在哈尼族,媒人一般是能说会道、德高望重的人。
通常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说亲。
这个媒人呢,得对双方家庭的情况比较了解,像家里有几口人啊,经济状况咋样啊,都得心里有数。
2. 说媒过程。
- 媒人第一次去女方家的时候,不能空着手。
得带上一些简单的礼物,像烟酒之类的。
到了女方家,就开始和女方的父母聊天,先不说提亲的事儿,就是唠唠家常,问问家里的收成啊,老人的身体啊。
- 等聊得差不多了,媒人就会慢慢把话题转到男方家的小伙子身上。
说说小伙子有多勤劳,人品有多好,家里对姑娘有多中意之类的话。
女方家呢,一般不会马上答应,会说要考虑考虑。
二、定亲。
1. 定亲仪式的准备。
- 如果女方家同意了这门亲事,那就开始准备定亲仪式啦。
男方家要准备丰盛的礼物,像猪、鸡、米、酒等。
这些礼物的数量都是有讲究的,猪一般是一头或者两头,鸡得是双数,米和酒也要足够多。
2. 定亲仪式当天。
- 男方家的亲戚朋友会陪着小伙子和媒人,把准备好的礼物送到女方家。
女方家呢,也会把亲戚朋友都叫来。
大家聚在一起,先把礼物摆好。
- 然后,女方家会拿出一些自家准备的东西,像染成彩色的鸡蛋之类的,分给男方家的人,表示认可这门亲事。
这时候,双方的长辈就会坐在一起,商量结婚的具体日期、彩礼的数量等细节。
彩礼一般包括金银首饰、衣服布料等。
三、婚礼筹备。
1. 新房布置。
- 男方家要把新房打扫得干干净净,用新的床单、被罩布置好床铺。
墙上还会挂上一些哈尼族的传统装饰品,像刺绣的壁挂啊,色彩鲜艳的挂毯之类的。
2. 婚礼用品准备。
- 要准备足够的食物,像糯米粑粑、长街宴上要用的各种菜肴原料等。
还要准备婚礼上要用的服饰,新郎要穿上崭新的哈尼族传统服装,新娘的嫁衣更是精美华丽,一般是手工刺绣的,图案精美,颜色鲜艳。
四、婚礼当天。
1. 迎亲。
- 一大早,新郎就带着迎亲队伍出发去女方家。
迎亲队伍里有新郎的好朋友、亲戚,还有乐队。
乐队一路上吹吹打打,可热闹了。
农村说媒规矩

农村说媒规矩农村作为一个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其社会生活中的媒规矩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规矩既是社会风俗的体现,也是农村社会秩序的维护。
本文将从婚姻、交往、礼仪等方面探讨农村的媒规矩。
农村的媒规矩在婚姻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农村,婚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往往需要经过父母、长辈的安排和介绍。
媒人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会根据家庭的背景、经济条件、性格特点等因素,为适龄的男女进行相亲。
在相亲过程中,媒人会为双方提供有关家庭情况、个人品德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
媒人还会帮助双方家庭进行婚姻的谈判和婚礼的筹备工作,确保婚姻的顺利进行。
在农村的交往中,也存在着一些媒规矩。
在农村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往是以邻里关系为基础的。
在与邻居交往时,农村人注重互助和友好。
媒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他们会帮助人们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促进和谐的邻里关系。
媒人还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赛龙舟、放风筝等,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
在农村的礼仪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媒规矩。
农村人注重礼仪,讲究礼貌待人。
在与他人交往时,农村人会遵循一些礼仪规范,如问候、致谢、赠礼等。
媒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他们会传授一些礼仪知识,教人们如何正确地进行社交活动。
媒人还会帮助人们筹备一些重大的庆典活动,如婚礼、丧礼等,确保这些活动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农村的媒规矩在农村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在婚姻、交往和礼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重和遵守这些规矩,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农村的媒规矩,传承和发扬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
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
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
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
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
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
”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
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
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
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
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
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
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
”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
《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
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
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
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
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
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
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
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
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
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
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