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信仰的理学文化蕴涵——兼谈闽南泉州关岳庙对“正气”的崇拜传统
关帝庙对联

关公,不可"混帐磕头而去"就完事。 湖南省宁乡县关帝庙的对联别具一格"古来不乏英雄,能称圣贤者罕
矣;世上许多朋友,有如兄弟者谁乎。 "劝导世人要以关圣人为楷模,学习他的思想境界,有了圣人的思想
境界,才有圣人的行为规范。 上海关帝庙的对联颇有教育意义"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
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这副对联富含哲理,激励人们要奋发图强,励志有为,当身处逆境
时,要善于审时度势,做到进退自如。 关帝庙对联,这类劝人与善的占了相当一部分。 如"做好人行好事;说好话读好书"对联虽然欠工,但立意很好,"知我
者其惟春秋乎;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志在春秋孔圣人未见其刚;气塞天地 孟夫子所谓浩然","治乱持危,不忧不惧;居仁由义,至大至刚","‘忠义’二 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了民族精神"关羽之所以成圣成帝, 基本上是由于关羽忠义神武的神格,明清时期,关羽不仅为王朝所推崇, 成为国家保护神,同时深入民间,成为财神,行业神和聚落保护神。
忠义可嘉光昭日月 四川省自贡关帝庙有副对联"钦崇历有唐有宋有元有明其心实唯知有 汉;徽号或为侯为王为君为帝当日只不愧为臣"这副对联从历代统治阶级 对关羽的褒封说明其忠心可鉴,"唯知有汉,不愧为臣"在马达加斯加,苏 瓦雷斯华侨总会会馆旁有一关帝庙,庙门联"赤面秉赤心乘赤兔追风驰骋 时勿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上联言忠,下联道 义,令人肃然起敬。 台湾新竹关帝庙有白崇禧题联"山别东西前夫子后夫子;圣分文武著 春秋读春秋"武圣关夫子,挑灯夜读《春秋》,知理明义,义薄云天。 在关帝庙,描写关羽忠义的对联为数不少,并且联意直白,通俗易懂。
泉州关帝庙作文

泉州关帝庙作文《走进泉州关帝庙》泉州的关帝庙可算得上是个特别的地方。
在大街小巷里,只要一提到关帝庙,大家都能给你指出个确切方向。
我第一次去关帝庙那真叫一个迷糊又有趣的经历。
那天天儿还不错,我就跟着几个朋友去凑个热闹。
刚到那附近,就感觉人乌央乌央的。
关帝庙的建筑,看着就很气派,红红的墙,大大的屋顶,感觉跟别的庙宇就是不太一样。
庙门口点着香,烟雾缭绕的,说实话,那股香味混着人多的那股子味儿,有点怪但又莫名的很协调。
走进庙里,那简直就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大混战”。
到处都是人,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有。
大家的穿着也是各式各样的,有像我这样穿着日常休闲装的,也有穿得特别传统古板的老人。
中堂那儿供着关帝像,那关帝像可太威风了,一脸正气。
周围摆着各种各样的祭品,水果、糕点啥都有。
我瞧见有个阿婆,她那动作可娴熟了,拿着一把香,嘴里小声地念叨着什么,念叨完对每个方向都拜了拜,然后恭恭敬敬地把香插到香炉里。
我那朋友就好奇,凑近去听那阿婆念叨啥,结果被阿婆瞟了一眼,吓得他赶忙退回来,我们几个在旁边笑得不行。
再往边上看,有卖小纪念品的小摊子。
那些小物件是真的吸引人,什么关帝的小挂件啊,刻着关帝字样的小牌子之类的。
我试着和摊主讲价,那摊主也是个有个性的人。
我说便宜点呗,这小牌子看着不大呀。
摊主眼睛一瞪,说这可是关帝庇佑过的东西,都是满满的福气,还能便宜?我被怼得哑口无言。
在关帝庙转了一圈下来,满脑子都是那些有趣的画面。
这里很有烟火气息,充满了人们对关帝的敬意,又有着普通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味道。
我想这大概就是关帝庙的魅力,让不同的人因为同一个信仰来到这个地方,有期待、有敬意,还有那说不完的趣事。
离开了关帝庙,心里还老想着那阿婆,那摊主,还有那威风凛凛的关帝像呢。
下次有机会还得来逛逛。
《再探泉州关帝庙》隔了些日子,我又跑去关帝庙了,这次感觉就像去看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一样。
我想再看看关帝庙的热闹,再嚼一嚼那种独特的氛围。
这次我没跟朋友一起,一个人晃晃悠悠就到了地头。
闽南侨乡关帝信仰初探

闽南侨乡关帝信仰初探作者:赵薇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4期【摘要】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民间信仰在闽南地区颇为兴盛,诸如妈祖信仰、关帝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
文章即以关帝信仰为例,对闽南侨乡的关帝信仰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关帝信仰;侨乡【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由于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民间信仰在福建南部,即闽南地区颇为兴盛,诸如妈祖信仰、关帝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
文章即以关帝信仰为例,对闽南侨乡的关帝信仰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有关关帝信仰关帝,原为三国时蜀国的大将,名羽,字云长,东汉河东解县(今山西解洲)人。
史书载,关羽亡奔涿郡,与刘备、张飞结为兄弟,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抗衡。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与孙权的战争中失败被俘,因拒绝投降而遭杀害,以其英勇而流芳于后世。
历史上,关羽只是一员武将,但在后世,他却作为忠义的化身、财神的化身,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日常生活。
人们习惯上称关羽为关帝、关公、关夫子、关帝爷、关帝圣君等,关羽的爵位经过历代加封,一步步升级。
东汉景耀三年九月被封为壮缪侯,宋元明清累有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1]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数次加封,关羽由人而逐渐成神,而其关帝信仰也随之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
关羽为人们所推崇的核心是“忠”和“义”。
“忠”是指要以忠来事君,忠于君王,“义”则是指处理兄弟、朋友及同阶层的人所应奉守的封建道德标准。
[2]可以说关羽的“忠义”形象促成了关公信仰的形成。
二、关帝信仰兴盛的原因及表现关帝信仰的兴盛固然与社会需求心理和封建帝王的重视分不开。
但是闽南侨乡的关帝信仰之所以兴盛,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其特殊原因。
首先,闽南地区信奉关帝者众多。
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地狭人稠,闽南地区出洋谋生者早而有之。
早期交通工具简陋、航海技术欠发达,漂洋过海,险象环生,历经千番磨难到达目的地后又要自力更生、白首起家,侨居海外者更希望得到关帝的庇护,无论是作为保护神还是商业神。
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

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神文化背后的儒学价值观——关于关公信仰的解读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山西河东解良人,是三国时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名将。
关羽的事迹,较可信的记载是《三国志》。
而广泛流传却是明初文学巨著《三国演义》及民间戏曲作品。
统观三国,名士如流,战将如云,除神机妙策的诸葛亮称“智圣”外,能称圣的就是关羽。
在民间的“道统”中,因其仁义,被尊为“忠义”之神;扬其勇义,尊为“勇武”之神;取其信义,尊为“善财”之神;爱其学义,尊为“尚学”之神。
形成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出现了信仰和崇拜关羽的“关公文化”。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桩奇事。
所谓关公文化,其实是中国儒家价值观,借助通俗小说普及,通过中国特有的文化结构表现出来的结果。
研究关公文化,可以探索上层传统精英文化“下放”到民间所经历的流变和折射出的文化现象过程,为破解神文化的秘密,提供一个重要的案例一儒家价值观贯穿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核1、好习儒学经典《春秋》,是关羽被神化的理念前提无论是供奉关羽祠祀庙宇,还是史书古籍,关羽的塑像与画像多是头戴夫子帽,面色亦红,身着绿袍,孜孜不倦,一手捋长须,一手执《春秋》的形象。
《三国志演义》多处提到,戎马一生的关羽,常读儒经《春秋》,爱不释卷。
最动人的造型是在古城,他让两嫂居室内,自己秉烛达旦在户外读《春秋》。
另在第二十七回中胡班领令王植,欲以干柴引火烧死关羽时就曾窥见“关公左手绰髯,凭几于灯下看书。
”如果说关羽在《演义》中的故事带有浓墨重彩的艺术加工的话,他的喜爱《春秋》,学而不厌的精神则是真实的。
刘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在《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皆上口”。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当鲁肃代周瑜时,连关羽的对手吕蒙将军也评价:“关羽实虎熊也”,而且“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皆上口,梗亮有雄传,然性颇自负,好凌人。
”此外,专家还从其家学渊源,来佐证关羽的谙熟《春秋》的史实,在山西解州关羽故居出土记载关羽祖父的碑刻中,其祖父石磐,“公冲穆好首,研究《易传》《春秋》。
关于泉州关帝庙中的图案应用研究

关于泉州关帝庙中的图案应用研究泉州关帝庙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座历史文化名胜。
作为中国佛教道教兼容共生的代表之一,关帝庙不仅是福建地区最早的关帝庙宇,同时也是闽南地区最大的关帝庙。
关帝庙中的图案应用丰富多样,本文将对其进行研究。
泉州关帝庙中的图案应用可追溯至宋代,自明代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庙宇外观上的图案装饰主要体现在屋顶、门廊和廊柱等部分。
屋顶上常见的兽头、狮子、龙、凤等造型,以及经典的飞天图案,都是泉州关帝庙独有的特色。
这些图案以其雕工精湛和图案的多样性而著称,展示了泉州地区的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
进入庙内,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精美的图案装饰。
庙宇内部的主要场所如殿堂、佛龛和墙壁上,常常绘有关帝的传奇故事、历史人物以及佛教和道教的图案。
这些图案寓意深远,既展示了泉州地区的宗教信仰,又表达了人们对于关帝的崇拜和祈求。
在图案的应用中,泉州关帝庙注重了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的运用。
庙宇的装饰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和精密的线条勾勒,使图形更加生动和立体。
这种图案应用方式既反映了泉州地区的装饰艺术特色,又与关帝庙所传承的宗教信仰相符合。
除了外观和内部装饰的图案应用,泉州关帝庙还通过各种文创产品将图案元素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关帝庙仿制的玉佩、绣品、茶具和纪念品等,都融入了庙宇的图案元素,使得关帝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泉州关帝庙中的图案应用不仅是一种装饰方式,更是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表达。
图案的设计和运用,既体现了泉州地区的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又传承了关帝文化的精髓。
泉州关帝庙中的图案应用研究对于推动文化传承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泉州关帝庙中图案应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关帝庙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对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挖掘关帝庙中图案的独特之处,可以推动相关文创产品的创作和商业化运营,为推动泉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泉州关岳文化与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召开

泉州关岳文化与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召开
小微;小芬
【期刊名称】《福建史志》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的泉州通淮关岳庙是一座古老的融合“忠义”
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庙宇,倡导的是忠义、诚信、关爱精神,充满丰富的内涵,更兼其分灵远播东南亚诸国和台港澳地区,影响颇巨。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小微;小芬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33
【相关文献】
1.漳州民间信仰与当代社会价值学术研讨会召开 [J],
2.“神话与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隆重召开 [J], 黄龙光;
3.泉州“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闽泉
4.河南大学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暨“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开封召开 [J], 旭东
5.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刘
晓春;王维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南关帝祭祀仪式的表演形态与文化意涵——以泉州通淮关岳庙为例

202丨年第1期闽台文化研究No.1.2021 (总第65 期)FUJIAN-TAIWAN CULTURAL RESEARCH General Serial. No.65闽南关帝祭祀仪式的表演形态与文化意涵---以泉州通淮关岳庙为例苏秋婷郑玉玲(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闽南关帝祭祀仪式承载着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
闽南关帝信俗文化氛围浓厚,民间艺术形式丰富,民众自发将民间艺术融入关帝祭祀仪式中而成为亮点。
通过田野调研,以泉州通淮关岳庙祭祀的主祭仪式和“过炉”进香仪式为主线,采集仪式艺阵表演内容,分析其仪式意涵,以期为闽南关帝信俗文化的传承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闽南关帝信俗;仪式艺阵舞蹈;形态与意涵关帝信俗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闽南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 时期,泉州的关帝信俗蓬勃发展,应运而生的仪式表演展示出独特的区域文化色彩。
本文立足 田野调研,以泉州通淮关岳庙为调研对象,运用民俗学、艺术学、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泉州关帝 信俗艺阵舞蹈进行田野采集,从中梳理仪式舞蹈表演形态,进而剖析其形态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闽南关帝信俗与艺阵表演概况(一)关帝信俗与闽南历史文化生态印象关帝信俗是闽南民间信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信俗由中原传入闽南,经过本土化的根 植繁衍,己成为闽南民众日常生活的主要信俗内容。
关帝信俗能在闽南广泛传播,与闽南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孕育出独树一帜的海洋文明,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兴起,国际贸易繁荣,给 闽南带来了丰富的外来文化,朱熹曾描绘泉州文化的繁盛:“濒海通商,民物繁夥,风俗错杂。
”111闽南地处东南一隅,曾接纳了数批中原移民,由此带来先进的中原文明与本土文化交融,呈现 出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
闽南自唐宋时期己形成了中原、本土和外来融合的多元文化格局,也铸就了闽南民众包容、开放的人文性格。
闽南独特的历史渊源让民众对关帝身上涵盖的儒家 精义及其信俗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使关帝信俗迅速在闽南扎根、传播、经久不衰。
浅谈闽南民间关帝文化现状及其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 南 ; 帝 ; 化 ; 状 ; 实 意 义 闽 关 文 现 现
r ):0 36 /.sn 10 ) I】. 99 ji .0 9—4 5 . 00 0 . 8 ( s 4 8 2 1. 4 0 0
的举办 贺匾为红底金字花边, : 长二百一十二厘米 、 高六… 八厘米, t
中 间镶 金字“ 国佑 民” 护 。与此 同 时 , 民党 主 席宋 楚 瑜 以及 台湾 海 亲
锏陵关帝庙是国 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四大关帝庙之一。 铜陵
关帝庙也是台湾 } 90 I 0 多座关帝庙的祖庙, { 韵 在这里 , 已经连续举办 过十七届关帝文化节, 有越来越多的台湾信众米到这里朝拜 在闽南漳州地区, 供奉关 习 的庙宇将 近百座, 习 而其中历史最悠 久的要属位于漳州市区修文西路新路顶 1 o号( N- 漳' -中对面附近) -
文化代表之一的闽南民间关帝文化, 完全 可 以预 见 在 不 远 的 将 来 , 科 学发 展 观 的指 导 下 , 传 承 千 百年 来 的 传 统 宗教 在 这
文化将 焕发 出新 的更 大的生命 力。它带给 老百姓 的将 不再仅仅 是精 神世界 的支撑与 寄托 以及 信仰 的终级 关怀, 带给 老
的崇拜也飘扬过海传到了台湾。而数十年后 的清朝施琅将军进军 台湾, 最终收复台湾更进一步传播了关帝文化。于是, 关帝庙如雨后
、
闽南民间关 帝文化简介
20 年 6 4F至 6日, 于 闽 南地 区的 东 山 岛隆 重举 办 了 09 月 I - 位
“ 第十八届海峡两岸( 福建东I) l 关帝文化旅游节暨闽台水产品博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帝信仰的理学文化蕴涵
——兼谈闽南泉州关岳庙对“正气”的崇拜传统★
口林振礼
摘要:关帝信仰之源流与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宋明理学“接伊洛之 渊源”,使儒学贯通天人而哲理化,其因应对佛道而崛起,又因兼融佛道而兴盛。因此,南宋以降,佛道释三教 历经碰撞交融之演变,可以在关帝信仰中找到印证。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对关帝信仰起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罗贯中没有继承司马迁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世家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尊蜀汉为正宗的传统。 对后世评判政权兴替的伦理标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罗贯中宣扬理学家臧否人物的伦理标准,使“三纲五 常”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用以教化信众之关帝《经书》揉合佛道,阐发《四书》义理,对于世俗社会生活有着极 为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泉州朱熹匾与岳飞砚的考察,阐释闽南泉州关岳崇拜“正气”千年薪传的理学文化意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曹魏编年——“帝
曹魏而寇蜀汉”。然而,朱熹认为,三代以下,“天 理”不彰,曹魏、朱梁、武后皆非正统,屈原、四皓 之辈不可削,扬雄、苟或不可取。凡此种种,朱子 之最初筹划,视《纲目》为浩大工程,“大惧不能卒 业以为终身之恨”⑦;后来之编撰践履,则以“天 理”据实书之。 朱熹的正统观,当追溯至春秋时代邹衍的五 德之说(源于五行理论)。邹衍以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第一 次将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纳入政治领域。 后世历代帝王革命,遂沿用五德说。北宋欧阳修 的《正统论》将王朝的更迭由“奉天承运”的政治 神话变为“居天下之正”的伦理问题.除了强调 “大一统”政治前提之外.特别强调道德认同,亦 即政权的合法性来源⑧。宋儒的正统之辨.由欧阳 修发其端,而由朱子集其成。朱熹通过《通鉴纲
中通过宏阔的历史场景与扣人心弦的人物情节。 塑造出符合理学纲常伦理人格型范的关羽形象, 伴随着《三国演义》的传播,几于家喻户晓。 唐宋以降,关帝庙宇、偶像、碑记、赞诗、楹联、 匾额、经书、灵签等等,皆为关羽信仰的重要载 体。通过以上诸多文化信息,使关羽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使理学臧否人物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诚 如明代李光缙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撰《汉关 前将军汉寿亭侯庙记》说:“侯俨然在上,若挈天 纲地维以诏人,不言而人心自肃。天下之争祀侯 以此,不但以其殉汉而死事也。”@今人为大殿撰 联则更是直抒胸臆:“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 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 三、关帝《经书》揉合佛教因果报应、道教摄 生养生意涵,阐发《四书》义理,对世俗社会生活 之影响十分深远 “四书”代替“五经”。成为引领封建社会后期 六七百年的官方意识形态。历代统治者把关羽奉 为忠义神明,并以佛道教争祀关羽为契机,不断 追加封号,诏封关氏三代公爵,命天下府州邑各 “以庙置主,春秋祭”。关羽的地位被抬升为武圣 人,与文圣人孔夫子受到同等规格的膜拜。从清 代流行于江南的“本系梦与玉泉寺僧,僧醒而传 述”⑩的《关帝明圣真经》,与清末收入泉州重刻的 《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的《圣经考》,以及泉州 通淮关岳庙砌于墙上的《觉世真经》(道光间泉州 人、四川总督苏廷玉择写)等经书看,其内容皆是 理学(新儒学)藉关帝宣传“忠孝修身立命之事, 谆谆垂诫世人”之伦理,亦即“积善之家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有余祸”的劝善道理。还有以儒治世 为主.以佛治心、以道养生为辅之通俗说教。 孟子在批判告子“生之谓性”的基础上建立 其人性论。以养吾“浩然之气”作为提升人的道德 水准的途径。宋儒则将心性修养方法引向深入: 以“天命之性”(人人心中都有)与“气质之性”(可 为善也可为恶)区别人性,以“人欲”为挟气质之性 以俱来之罪恶。实质是将人性引入宗教的“原罪 说”。朱熹通过注解《四书》,综罗先儒的义利之 辨,在理气的框架下阐发孟子的“四端”(仁、义、
万方数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陈寿对关羽的评价虽简略却不失公允:“关 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 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白矜,飞暴 而无思,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⑩由此可见,历 史上真实的关羽,其地位如同张飞、赵云一般,其 封号仅为寿亭侯、壮缪侯而已;其行事既有忠勇 竭诚的一面,也有刚愎自用之不足。然而,由于关 羽的人物形象具有戏剧性,更加符合各个阶层 (从王侯到庶民)的审美需求与价值选择。这种历 史的需求与选择所引发的文化形式的具体表述, 亦即社会上出现的关羽崇拜。历代统治者通过封 官加爵来提升其地位:贩夫走卒则运用民间口碑 来演绎传奇故事@。 在唐代以降的祭祀中,关羽以配享西周姜尚
薪传之“正气”亦可窥见一斑。 一、继承朱熹《通鉴纲目》,尊蜀汉为正统,使 后世接受以“天理”来评判历代政权兴替的伦理 标准 清季理学家戴希朱②题泉州通淮关帝庙联云: “通春秋,如我惟考亭纲目;淮左右,祀公迈岳庙 馨香。”③上联道出了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以 蜀汉为正统(改曹魏纪年为蜀汉纪年)的思想观 念,不但为后世士大夫所尊奉,而且为普通信众 所接受的历史事实。而唐宋以降的关帝信仰,以
蕴。 关键词:泉州;关帝信仰;朱熹;岳飞;罗贯中;理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B933:K29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2)12—0094—05
关羽(175—219)信仰滥觞于隋唐(山西解州 关帝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 而兴盛于明清(著名的荆州帝庙、当阳帝庙、关林 帝庙、解州帝庙皆兴盛于嘉靖、万历年间)①,与理 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多研究者从不同 侧面探讨了关帝信仰与儒、道、释的关系,但对于 关帝信仰与宋明理学的关系却鲜有所涉。深入研 究两者的关系,才能更为准确、具体而微地阐释 宋明理学对关帝信仰渗透及其对世俗社会生活 的巨大影响。关帝信仰蕴涵着丰富的理学(陈寅 恪称为新儒学)文化,这从闽南泉州通淮关岳庙
之武将——蜀前将军汉寿亭侯进入国家级祭奠
之列;宋徽宗时,封号由侯而公而王;明代万历由 王而帝;清代雍正时,改关帝庙为武庙,称武圣, 则由帝而圣取代姜尚。终于登上与文圣孔子并称 的殿堂。与封号逐步抬升相应的,是历史人物关羽 渐渐被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形象所取代。元代坊 间出现取材于“说话”艺人底本的《三国志平话》, 刻意宣传关羽不但受过儒家经传教育(好《左氏 传》),深明《春秋》君臣大义,而且原本就有打抱 不平。见义勇为的优秀品格。其思想行为与宋元 理学家倡导的伦理纲常相契合。 深受宋元理学思想熏陶的小说家罗贯中,以 如椽之笔在其《三国演义》中,根据程朱理学“三 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将关羽“忠、孝、廉、节”之品 格描绘得淋漓尽致。《三国志》记载关羽被曹操所 擒,仅200余字,《三国演义》却极尽铺扬,从关羽 约三事、救白马之围、过关斩将、保得刘备妻室安 全。到君臣聚义等一系列活动.写了约2万字。关 羽“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但知刘 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足见其对 汉室与刘备忠诚不二。曹操以“绫锦及金银器皿 相送”,关羽“都送与二嫂收贮”,足见其廉(不为 外物所诱)。曹操“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 送人内门,令伏侍二嫂”;曹操“欲乱其君臣之礼, 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 自夜达旦”@,足见其节(“存理灭欲”)。因此,罗贯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闽南泉州多元宗教和谐共处探源”(11BZJ036)。 作者简介:林振礼,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编审,中国朱子学会理事。
万方数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人神沟通的方式.是助推“考亭纲目”之思想观 念,得以延续千年深入民间的重要载体。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凡16朝1362年史事贯 联可考,使《春秋》编年之法始复。然而,在朱熹看 来.尽管他的史学成就可与司马迁相提并论。但 其“帝曹魏而寇蜀汉。帝朱梁而寇河东,系武后之 年黜中宗之号,与夫屈原、四皓之见削,扬雄、苟 或之见取”④,凡此皆与《春秋》惩劝之法未尽同 者,犹与“天理”不尽相合。乾道七年(1171),朱熹 给蔡元定的信中说:“《纲目》取一纲众目张之义, 条例亦已定矣。三国竞须以蜀汉为正统,方得心 安耳。”⑤可见,朱熹重新整理《资治通鉴》的目的, 在于建立以理学理念为旨归,“鉴于往事,资于治 道”的历史统绪。朱子将自已的正统观贯穿其中。 使“明君贤辅,有以昭其功;乱臣贼子,无以逃其 罪”⑥。这种把自己的历史观依附于极有影响力的 史学巨著之中的方法.也可称之为“文化嫁接”的 方法。朱熹从乾道六年(1170)起,历经20年断断 续续的撰写、修改(最初学生与友人参与撰写过) 而“成编”,成功地将自已的历史观嫁接于司马光 的史学巨著之中。《通鉴纲目》的刊刻流布,伴随 着朱熹地位的不断被抬升.使后世之士大夫、读 书人接受其正统观。
万方数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礼、智)“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阐扬 “正气”。同时,以《论语》立其根本,以《大学》“格 物穷理”为纲领,发《中庸》之微旨,强化并张扬 “诚”、“敬”观念,以体认“天理”,达到“众物之表 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天 人合一境界。元代“四书”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 朱子《四书集注》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答案,取得与 经同等的地位。上述关帝经书产生于清代,亦即 康熙复兴朱子学之后,出自地方缙绅之手的《经 书》无法摆脱理学的藩篱,通篇洋溢着理学文化。 《圣经考・经注》之“鸿潆章”极言因果报应 “鸿潆元始,天地未分,大化怖气,是生万物…… 化化生生,乃有伦理,宿命因缘,有善有恶,所作之 报,如影逐形。种兰得香,种粟得粮,因人善恶,祸 福不爽。”“摄生章”则教人“存理去欲”以养生: “人之戕贼其生,未有不始于欲声色、货利之类, 一有溺情.则精耗神疲……惟淡泊宁静.存理遏 欲,则心安身逸,可语长生。”@‘‘配育章”不超200 字,将“天理”化为经义凡四出:“人伦中夫妇、父 子两端……引之以善念天理也。夫家室永宜,嗣 续绵远……而往往不可得者,何也?天理不存故 也。天理者何?事亲孝,事君忠,居仁由义而已。苟 宅心光明,立身正大,则天理常存。”⑩“气数章”则 阐述“气禀”与“为学”的关系:“人禀气数以生,宁 无清浊智愚之别,然而补偏救弊,原俟乎人…… 气数之小在人,如庸凡愚昧之资,学问可得而转 移。”圆‘‘欲界章”则阐发朱熹“心统性情”说:“欲 者,情也。情发于性,贵不失其本,若人一经陷溺, 则不名欲而名憨,憋炽而失其情,即失其性,并失 其统性情之心矣。”①朱熹重视关涉心性问题的 “四端”“七情”,也能在其中找到痕迹。凡此种种, 不胜枚举。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离开了民间宗教这个载 体。理学就是毫无着落的学问,犹如四处飘荡的 游魂。在关帝信仰的“诵经仪式”中,按民间规则。 若一时不及塑画圣像。即用黄纸以朱笔写:“伏魔 大帝关圣帝君神位”。斋戒沐浴,点烛上香,鲜果 供品,三跪九叩,反复诵读,践履笃实。理学文化 伴随着关帝信仰中善男信女虔诚的诵经活动而 潜移默化深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