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抗病虫育种

合集下载

中抗稻瘟病常规早稻新品种冈早籼11号的选育

中抗稻瘟病常规早稻新品种冈早籼11号的选育

中抗稻瘟病常规早稻新品种冈早籼11号的选育稻瘟病是水稻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会给水稻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危害。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针对稻瘟病的流行情况和对拥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的早稻新品种进行选育,成功研发出了中抗稻瘟病常规早稻新品种——冈早籼11号。

冈早籼11号选育的研究工作是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十一五”水稻抗病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开展,该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早稻栽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需要,通过长期的耐寒性、穗型、稻瘟病抗病性、优质性状等性状鉴定和选育,最终培育出了这一优异的水稻品种。

冈早籼11号是一种具有中早熟、高产、抗倒伏和抗稻瘟病等抗性状的早稻新品种。

其在全国各大水稻主产区的试验示范中,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和稳定的产量。

具体表现为:播种期在我国早稻区播后10天即可抽穗,生育期130天左右。

显著特点是生长势旺盛,穗位较高,稻穗直立,不易发生倒伏;具有高抗稻瘟病性,主要受病害侵袭的水稻器官穗和幼叶处的病害较轻。

冈早籼11号的理化性状也很优秀,水稻米粒有光泽,外观白亮,米质厚实、糯性好,口感细腻爽滑,有“鲜玉米”之称。

冈早籼11号的选育研究工作具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

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运用和吸取,将国际最新的抗稻瘟病基因资源成功导入国内实验育种,从而显著提高了新品种的抗病性。

选育工作着眼于改进国内水稻品种的抗逆性和耐病性,充分体现了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和使命感。

选育过程中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理念,红色稻田、无公害农产品的推广,都是对新品种选育工作的重要延伸。

冈早籼11号的选育成功,也标志着我国早稻生产品种的技术水平得到了重大的突破。

这无疑将对我国的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对稻瘟病等重要稻病害的控制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冈早籼11号的选育工作也为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和案例,为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十一章 抗病虫育种

第十一章 抗病虫育种


抗 感

感 感

抗 感
当抗病基因为显性,无毒基因为显性,相互非亲和,寄主表现 抗性。
三、作物抗病虫性鉴定


抗性鉴定是抗病虫育种的重要环节
1、田间鉴定
病虫害高发区,多年多点联合鉴定 发病条件调控:喷雾、遮荫、施肥、播种期 (1)病害鉴定方法 根据病害种类、侵入途径和实际条件,选择合适 的方法,保证病原菌和寄主都处于有利于发病的 环境条件。

(一)主效基因遗传 绝大多数的垂直抗性或过敏性坏死型抗性是 受单基因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抗、 感亲本杂交后代的分离基本上符合孟德尔分
离比例。
1、基因的显隐性

一般情况下,抗病虫性为显性,感病虫性为隐性:

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抗感品种杂交后,F2抗
性表现3:1或9:3:3:1。说明抗性由主效显


常用的接种方法:
喷雾法、注射法、浸根法、剪叶法、摩擦法、介体介导

真菌病害:
+ 细菌病害: + 病毒病害: 线虫病害: -
+ + + -
+ + +
+ + -
+ -
+/+ -

专门病圃 感病对照 抗病对照 多小种分别或混合接种 鉴定指标(定性或定量): 免疫、高抗、中抗、感、高感 病株率 病叶率 病斑面积 病情指数……
(2)抗虫田间鉴定

寄主群体大小、生长状况;害虫源;接种
后的条件都影响结果。

大面积感虫作物或品种中设置试验;


品种中套种测试材料;
利用特殊杀虫剂控制其他害虫或天敌而不 杀害测试昆虫。

作物育种学总论习题

作物育种学总论习题

《作物育种学总论》习题第一章育种目标1.名词术语:育种目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收获指数、株型育种、高光效育种2.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有哪些基本要求?3.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是什么?4.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有哪些?5.怎样才能正确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育种目标?6.为什么通过矮秆育种能提高作物的单产?7.针对你所熟悉的某一地区制订某一个作物的育种目标,并说明其理由。

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1.简述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的花器构造及开花习性。

哪些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有利于异花授粉?哪些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有利于自花授粉?2.结合具体作物简述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3.农作物品种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基本特性?4.不同类型的品种群体的育种特点是什么第三章种质资源1.概念解释:种质资源、起源中心、初生中心、次生中心、原生作物、次生作物、遗传多样性中心、基因银行、初级基因库、次级基因库、三级基因库2.简述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

3.简述本地种质资源的特点与利用价值。

4. 简述外地种质资源的特点与利用价值。

5.Vavilov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中有何作用?6.如何划分初生中心与次生中心?7.试述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与鉴定方法。

8.建拓作物基因库有何意义?如何建拓作物基因库?9.建立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有何意义?如何建立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10.发掘、收集、保存种质资源的必要性与意义何在?第四章引种与驯化1.引种驯化的概念及基本原理是什么?2.影响引种的因素和引种规律是什么?第五章选择育种1.试述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及程序。

第六章杂交育种1.杂交育种按其指导思想可分为哪两种类型?各自的遗传机理是什么?2.为什么说正确选配亲本是杂交育种的关键?有何重要意义?3.如何理解杂交育种亲本选配的四条原则?4.选用遗传差异大的材料作亲本有何利弊?如何理解双亲来源地远近与双亲亲缘关系远近的关系?5.为什么要求双亲应具有较高的配合力?6.为什么说杂交方式是影响杂交育种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杂交方式有哪些?试说明在单交、三交、四交、双交等杂交方式中,每一亲本遗传比重如何?为什么在三交和四交中要把农艺性状好的亲本放在最后一次杂交?7.解释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单粒传法,简述它们各自的工作要点。

《抗病虫育种》

《抗病虫育种》
第十一章 抗病虫育种
作物育种学Ⅰ
实用文档
目录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第二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第三节 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实用文档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一、抗病性、抗虫性概念 二、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 三、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实用文档
马铃薯晚疫病造成“爱尔兰饥馑”
1845-1846 “爱尔兰饥馑” 马铃薯晚疫病大流 行,减产一半,导致10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 居海外。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其危害程度、 防治难度及对社会造成影响已超过水稻稻瘟病和 小麦锈病,被视为国际第一作物病害。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水稻胡麻斑病
水稻各生育期都可发生该病,稻株地上部分均能 受害,以叶片发病最普遍,其次是谷粒、穗颈和 枝梗。
实用文档
2.作物的抗虫性 寄主植物所具有的能抵御或减轻某些害虫 的侵袭或危害的能力。 即某一作物品种在相同的虫口密度下,比 其它品种能够获得高产、优质的能力。
实用文档
二、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 1.抑制病原菌数量和虫口密度、
降低病虫危害、 提高防治效果 2.减少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 3.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4.投资少,见效大 采用抗病虫的方法是最经济最好的方法。 通过作物自身的抗性来解决产量的稳定性。不 是提高产量,而是保持产量稳定。
实用文档
三、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抗病虫性持久 又要多抗
寄主
病害
病原菌
气候
病害与寄主、病原菌和气候的关系
抗病虫育种涉及两种生物,寄主植物和寄生 物是异质群体。寄主和寄生物双方通过相互 适应和选择共同进化,寄主植物有一定的抗 性基因,适应病害、虫害的环境,寄生物又 有一定的致病性。形成动态平衡关系。

第11章抗病育种

第11章抗病育种

轮回选择法(可以积累多个抗性基因) ①选用若干个具有水平抗性的亲本系,随机交配,
混合授粉,繁殖成综合品种群体。 ②从中选出若干抗性强的优株自交(人工辅助)。 ③自交后代按病害类别分成几份,分别种植,接种
鉴定,从中再选择具有多抗性的10~20个优系, 再互交,混合授粉,组成第一轮改良的多抗群体。 ④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按上述程序进行第2、3...轮 的选择。
2、病原菌的生理小种
同一种病原菌(种或变种)可以分化出不 同的类型,它们对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毒性,某个 特定病原菌类型称为生理小种,也叫毒性小种 。
生理小种在形态上难以区分,只能用一套抗 病能力不同的鉴别寄主来区分。 要求:鉴别力 强;抗性反应稳定;具有不同的抗病基因;有代 表性的纯系品种。
3、生理小种的消长
➢ 毒性基因只能克服相应的抗性基因而产生毒 性效应。
➢ 在寄主—寄生物系统中,任何一方的上述基 因,都只有在对方相对应基因的存在下,才 能被鉴别出来。
病原菌 小种
0 1 2 3
基因型 A1A1A2A2
甲 r1r1r2r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寄主品种及其基因型
种工作较好国家或地区收集。 3、从育种的后代材料鉴定筛选。 4、从近缘种属植物中挖掘。
(二) 抗病品种选育方法 1、引种 2、选择育种 3、杂交育种
除采用常规的系普法、混合法选育单基因 或少数主基因抗性外,在选育由多基因控制的、 或者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时: ➢异花授粉作物可采用轮回选择法。 ➢自花授粉作物可采用双列选择交配法 。
品种的抗性表现,与品种本身、病原(虫)数量和 侵染力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虫害防治中的抗性育种技术

病虫害防治中的抗性育种技术

病虫害防治中的抗性育种技术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给农民带来许多麻烦和损失。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农药的大量使用,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容易引发抗药性的发展。

因此,病虫害防治中的抗性育种技术应运而生。

一、什么是抗性育种技术?抗性育种技术是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或杂交种,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它通过遗传学原理和育种方法,利用作物本身的遗传多样性,选育出天然抗性强的品种,从而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抗性育种技术的原理抗性育种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选择和筛选”。

在病虫害常发的地区,通过大规模的试验田和种质资源的筛选,选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或杂交种。

这些品种或杂交种具有较高的抗性基因频率,能够在病虫虫害发生时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袭。

三、抗性育种技术的方法1. 多基因抗性选育方法:通过多基因抗性选育方法,从杂交种或自交系中挑选具有多个抗性基因的品种。

这些抗性基因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抗病虫害的效果。

例如,在小麦白粉病的抗病性育种中,通过选择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亲本,进行杂交,获得具有多基因抗性的小麦品种。

2. 点位突变选育方法:通过基因突变或点位突变技术,改变作物基因的表达,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

近年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抗性育种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利用CRISPR技术可以精确编辑作物基因,使其具备特定抗性。

例如,在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育种中,利用CRISPR技术可使水稻基因失活,从而提高其抗性。

3. 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法:通过基因组学的方法,筛选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实现精确的育种目标。

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果。

例如,在玉米的抗玉米花叶病育种中,利用基因组选择技术筛选出具有抗性基因的杂交种,从而提高抗性。

四、抗性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抗性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农药使用的限制,抗性育种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抗病虫育种ppt课件

抗病虫育种ppt课件

寄主
病害 病原菌 气候
(三)寄主和寄生物的协同进化
1、寄主和寄生物的协同进化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寄主植物与有害 生物(病原菌和害虫)大多是遗传上具有 多样性的异质群体。 寄主植物具有一定程度的群体抗病性 或抗虫性, 以适应寄生物这一不利的外界条 件;而寄生物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致病性或 致害性,以繁衍其种族,从而形成大体上势均 力敌的动态平衡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lnn 感 感 9 12 1
二 品种的抗病性及其鉴定 (一)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
1、 致病性 包括毒性(或毒力virulence) 侵袭力(aggressivenese) 毒性指的是病原菌能克服某一专化抗病基 因而侵染该品种的特殊能力,是一种质量 性状,因某种毒性只能克服其相应的抗病 性,所以又称为专化性致病性(specific pathogenecity)
概念理解: 从生态学和经济学观点,即能把病原菌的 数量压低到经济允许的阈值以下。即是相 对抗病而不是绝对抗病。 抗病品种并不是不需要防治,而是易于达 到有效、经济、安全、稳定的总体效果。
作物的抗虫性:指寄生植物所具有的能抵 御或减轻某些害虫的侵袭或危害能力。即 某一作物品种在相同的虫口密度下,比其 它品种获得高产、优质的能力。
侵袭力是指在能够侵染寄主的前提下,病原菌在 寄生生活中的生长繁殖速率和强度(如潜育期和 产孢能力等),是一种数量性状,它没有专化性, 即不因品种而异,故又称非专化性致病性(nonspecific pathogenecity)。
2、 生理(毒性)小种
同一种病原菌可以分化成许多类型,不同类型之 间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这种根 据病原菌致病性差别划分出的类型,就是生理小 种(physiological race),也称毒性小种

中抗稻瘟病常规早稻新品种冈早籼11号的选育

中抗稻瘟病常规早稻新品种冈早籼11号的选育

中抗稻瘟病常规早稻新品种冈早籼11号的选育稻瘟病是水稻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长期以来给水稻的种植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育种专家们针对稻瘟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选育出了中抗稻瘟病常规早稻新品种冈早籼11号。

冈早籼11号是一种中抗农转菌稻瘟病的早熟品种,其选育过程如下:育种专家从国内外收集了大量的稻瘟病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筛选,筛选出高毒菌株,为后续的杂交配基提供了基础。

接下来,育种专家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市场的要求,确定了育种目标。

他们希望育成一个早熟品种,具有稻瘟病中抗性好、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

然后,育种专家利用亲本杂交和自交返交等传统育种方法,逐步选育出了数代优良的单株,进行了精细的观察和评价。

经过多年的筛选和优胜劣汰,选出了冈早籼11号的良种亲本。

在良种亲本的基础上,育种专家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结合组织培养和胚乳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快了育种进程。

他们通过分析核酸序列,找到了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借助转基因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到冈早籼11号中,提高了其稻瘟病的抗性。

经过多年的试验和推广示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试种。

结果表明,冈早籼11号在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都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状况,具有稳产性好、色泽呈浅黄色、米粒饱满、口感好、耐煮性好的特点。

冈早籼11号对稻瘟病具有中抗性,能够在病害高发期稳定生长,减少了农民的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环境污染。

冈早籼11号的选育是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

通过经过多年的筛选和观察,以及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导入,最终选育出了这个具备稻瘟病中抗性、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作物品种。

这一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将为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农民的增收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提供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虫育种是利用作物自身的抗病性通过育种方
法选育出抵抗病害或减轻病害危害的品种。 强调选育对病虫害的抗性,不是创造变异。

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
1.作物的抗病性 当某种病害流行的时候,作物的某些品种对 这种病害不感染或者是感染程度轻,生长发 育和农艺性状受害程度较小,即为抗病性。 并不要求完全抗病
2.作物的抗虫性
100%
相 对 病 指
1 2 3 4 5 6 7 生理小种
水平抗性示意图
(三)其他分类方法(了解)
从抗性表现时期
全生育期抗病性 苗期抗病性 成株期抗病性
从抗性机能
生物学抗病性 形态和组织结构抗病性 生理生化抗病性
主效基因抗性 微效基因抗性
从抗性的遗传
三、抗病虫性的机制
(一)抗病性机制 1.抗侵入 在等量接种病原菌时,如某一品种被侵染的 点数显著少于其它品种,则为抗侵入。 李树果实的表面有一层蜡质,它使带有病原 菌的侵染液不易在果 面粘着,从而抵御了病 原菌的入侵。
3.体细胞重组(异核现象和拟性重组) 不同生理小种的菌丝联结或芽管结合,进 行核交换或产生核突变。 4.适应性 病原菌在弱抗性条件的胁迫下,其致病性 增强的现象。如Buxton(1959)用抗枯萎病的豌豆 品种的不同浓度的根系分泌液处理弱毒性小种, 从而获得了能侵染该品种的新菌系。处理浓度越 高,新菌系的致病性越强。 关于适应性变异的遗传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寄主植物所具有的能抵御或减轻某些害虫
的侵袭或危害的能力。
即某一作物品种在相同的虫口密度下,比
其它品种能够获得高产、优质的能力。
二、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 1.抑制病原菌数量和虫口密度、 降低病虫危害、 提高防治效果 2.减少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 3.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4.投资少,见效大 采用抗病虫的方法是最经济最好的方法。 通过作物自身的抗性来解决产量的稳定性。 不是提高产量,而是保持产量稳定。
第十一章 抗病虫育种
作物育种学Ⅰ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第三节
第四节
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一、抗病性、抗虫性概念
二、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 三、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造成“爱尔兰饥馑”
1845-1846 “爱尔兰饥馑” 马铃薯晚疫病大流
2.抗扩展
当病原菌侵入寄主体内后,会遇到寄主的一系列组 织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抑制而难以扩展。主要 表现在潜育期长、病斑少而小,病斑扩展慢、产孢量低、 传染期(一个病斑维持产生孢子的日期)短。 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寄主对病原菌抗扩展反应的重要 类型。常说的反应型、侵染型或病斑型,就是这种反应 中不同强度的表现。当病原菌侵入具有这种抗性的植物 体内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高度敏感,原生质迅速 坏死,病原菌被封锁或杀死于枯死的组织中。
说明:1. R-A 抗;R-a 感;r -A 感;r -a 感。 2. 抗病表现为上位性。
Flor以及以后的不少学者通过大量的试验, 直接或间接地证明了寄主与寄生物的这种关 系,不仅在真菌病害中存在,而且在细菌、病 毒、线虫病害 甚至高等寄生植物所致的病害 中,也广泛存在着基因对基因的关系。目前已 证实存在这种关系的还有小麦的三种锈病、三 种黑穗病和白粉病,大麦的白粉病和散黑穗 病,燕麦的秆锈病、冠锈病和散黑穗病,马铃 薯的晚疫病、癌肿病、金线虫病和病毒病,玉 米的锈病,棉花的角斑病等20余种。 但也有许多例外。
表 基因对基因相互关系的模式(2对基因)
小 种 病原菌 基因型 A1A1A2A2 a1a1A2A2 A1A1a2a2 a1a1a2a2 寄 甲 r1r1r2r2 主 基 因 型 丁 R1R1R2R2
乙 R1R1r2r2
丙 r1r1R2R2
0 1 2 3
感 感 感 感
抗 感 抗 感
抗 抗 感 感
抗 抗 抗 感
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
(一)按抗病虫性程度可分为 • 1.免疫 • 2.高抗 • 3.中抗 • 4.中感 • 5.高感
(二)按寄主—病原菌的专化性有无可分 1.垂直抗病性(vertical resistance) 又称小种特异性抗病性或专化性抗病性。其特 点是寄主对某些病原菌生理小种是免疫的或高 抗的,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
育,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均表现出一定的再
生或补偿能力,不致大幅度减产的特性。
第三节 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
一、抗病虫性的遗传
(一)主效基因遗传
绝大多数的垂直抗性是受单基因或少数几个主基
因控制的,其杂交后代基本按孟德尔法则进行分离。 1.基因的显隐性 在一般情况下,抗病性为显性,
感病性为隐性。也有抗病性为隐性的个别实例。 (显性程度受品种的遗传背景、测定菌系和环境的影 响 ),
(三)致病性的遗传 根据一些真菌病害(如多种锈菌、白粉菌、黑 粉菌等)的遗传研究结果,认为毒性为单基因 隐性遗传。 (四)致病性的变异 小种毒性和侵袭力的变化以及小种组成的消 长,都是病原菌群体致病性变异的表现。其 变异的原因可能有: 1.突变 自然突变率一般为10-7-10-5,自发突变频率 低,人工诱发突变率较高。 2.有性杂交 真菌病原菌通过小种间、变种间和种间杂交 后的基因重组,会产生新的毒性基因型或侵 袭力的变异。
1.要了解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
2.了解病原菌或害虫的遗传特性;
3.了解作物和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了解作物和寄生物对环境的敏感性。
第二节 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 (一)致病性 病原菌的致病性常表现在毒性(virulence) 和侵袭力(aggressiveness)两个方面。 毒性: 指的是病原菌能克服某一专化抗病基因,而侵染 该品种的特殊能力,是一种质量性状,又称专化 性致病性。 侵袭力:是指在能够侵染寄主的前提下,病原菌 在寄生生活中的生长繁殖的速率和强度,是一种 数量性状,又称非专化致病性。
(二)生理(毒性)小种 同一种病原菌可分化成许多类型,不同类型 间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这 种根据病原菌致病性差别划分出的类型,就 是生理小种。 一般而言,病原菌的寄生性水平越高、寄主的 抗病特异性越强,则病原菌的生理分化也越强,生 理小种也越多。
各小种间在形态上一般难以区别
只能用抗病力不同的鉴别寄主来区别。
3.避病 感病品种因某些原因没受到病菌的侵染而未 发病者,称为避病。 时间避病:作物易受感染的生育期错开了病 原菌侵染的高峰期或适于发病的环境条件; 空间避病:因寄主作物的株型、组织结构、 开花习性等阻碍了病原菌与寄主的接触而表 现不发病或发病较轻。
例如苹果、葡萄及大樱桃等果树的一些早
熟或特早熟品种,很少发生果实病害,即属于
在专设病圃中进行,均匀种植感病材料作诱发行。 育种试验地一般都通过人工接种来建立病圃,病 圃要发病均匀、适度。全年不使用任何杀菌药, 并于发病盛期,调查发病程度,计算病情指数。 优点:能较全面地反应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结 果可靠性较强,操作方便。 缺点:占用较多的土地,费用较高。
避病。
避病不是真正的抗病,避病的植物本身可
能是感病的。
4.耐病
当某一品种被病原菌侵染、并发生了典型 的发病症状,但受害程度较感病品种轻,产量、 籽粒饱满度以及其它农艺性状等不受损害或影响 较小者,称耐病。
耐病品种有一定的生产利用价值和潜力, 其抗性效果虽不如抗病品种,但它不会促进病 原菌小种的变异。不过种植耐病品种,会繁殖 出大量菌源,对邻近地区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小种的消长(了解): 小种分化明显的病原菌群体,实际上是由 若干毒性有所不同的小种组成,其中比例较大 的小种称优势小种,其余的称次要小种。小种 组成比例常随寄主的品种类型和自然、栽培条 件等的变化而消长。当某一地区大面积推广某 个品种时,能寄生于该品种上的小种便逐渐繁 殖、积累而成为优势小种,因此称该品种为该 小种的哺育品种;而原来的优势小种由于失去 了最优的寄主条件而降为次要小种。
2.复等位性
抗病基因常有复等位性,每个等位基因或
抗不同的生理小种,或具有不同的表型效应。
具有复等位性的抗病基因,其表现型也不
完全相同,有的是完全抗病,有的是中度抗病。
3.不同抗病基因间连锁和互作 抗病基因间还会发生上位、抑制、互补、 修饰等作用。
(二)微效基因遗传
水平抗性多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
Hatchett和Callur(1970)把基因对基因的 概念延伸到昆虫—寄主的关系中。 当寄主中每有一个主效抗虫基因时,在害虫 中便有一个相应的致害基因。
当寄主具有抗虫基因而害虫不具有致害基因 时,则表现抗虫; 当寄主具有抗虫基因,而害虫具有相应的强 致害基因时,寄主则表现不抗虫。
三、 抗病虫性鉴定
抗病性鉴定的任务:
1. 弄清各育种材料的抗病性和病原菌的致
病性,筛选出抗病性强的材料,
2. 探明抗病性和致病性的遗传、变异特点。
(一)田间鉴定 1.抗病性的田间鉴定 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 病性的最基本的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 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 非常有效的方法。促进自然发病
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特定的营养物质,致使
害虫取食后,其幼龄若虫或幼虫死亡;或发育和 繁殖受到有害影响的特性。
稻纵卷叶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是一种典型 的迁飞性害 虫,也是对 水稻危害最 为严重的主 要害虫之一 。多雨日及 多露水的高 湿天气,有 利于猖獗发 生。
3.耐害性
有些作物品种遭受虫害后,仍能正常生长发
1946年Flor在亚麻锈菌的研究中发现: 寄主的抗病基因与病原菌的致病基因间存在着 基因对基因关系。即针对寄主植物每一个抗病 基因,病原菌迟早会出现一个相对应的毒性基 因。毒性基因只能克服其相应的抗病基因,而 产生毒性(致病)效应。 在寄主—寄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 基因都只有在对方相应基因的作用下,才能被 鉴定出来。这就是基因对基因学说,也就是寄 主和寄生物关系的基本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