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汇总

合集下载

世界文化概论

世界文化概论

世界文化概论导论:文化视域下的西方一、“文化”含义的演变文化的一般特征:1.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4.文化是一份社会遗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5.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二、关于文明“文明”一词的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强调文明的物质内涵,另一类是比较强调其精神内涵。

布罗代尔属于第一类,他认为:文明首先是一个地域范围,要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其次,文明可以等同于社会。

第三,文明就是经济。

第四,文明也包含了思维方式。

亨廷顿的文明概念更多地强调文明的精神内涵。

三、西方文化中的“西方”现在的西方人对东西方的认识,源自希罗多德的《历史》。

希波战争被希罗多德记述为是代表专制的东方的波斯和代表民主的西方的希腊之战,这样一种地域认识和价值判断,一直影响至今。

“西方文化”是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主要是指欧美文化。

西方文化的源头有两个: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西方文化大致出现过三个高峰期——希腊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

第一章西方神话新石器时代也是神话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生活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之下,这种观点是原始神话的真正内核。

“体系神话”又可以叫做“文明的、综合的神话”,“独立神话”则是“原始的、单个的神话”,两者的差别不仅在量的不同,也在质的相异。

一、体系神话的特征:1.相对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大致形成,上至宇宙的起源、诸神的世系.下及人类的诞生、天灾与救世的主题等等。

2.居于独尊地位的主题开始出现,并在神界故事的系列中起着支配性作用,在诸神关系中具有枢纽的地位。

3.贯穿体系神话的基本线索,在早期是主神的生殖行为和“神族的血统”,到晚期则体现为某种抽象的观念。

文化概论重点

文化概论重点

1、文化的内涵:(1)广义:(以人类和非人类的分野为立论的根据,着眼点在于人与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由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为着眼点。

)称大文化。

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这个定义从三方面理解: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专指人的精神层面而言的,排除了物质层面。

)称小文化或人文文化。

是指某一社会集体(民族、阶层、集体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结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体体系。

从三方面理解:狭义文化不但是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事物当中的人类特性方面的东西称为文化内涵。

(对物质文化人文精神方面的界定)3、文化事象:当某一种文化现象以同样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含有了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某一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作用的事情,这一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1、文化产生的制约因素:(一)地理因素:1.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的存在,而文化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

因而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化的产生的先决条件,也决定着文化的形成和延续。

文化概论考试

文化概论考试

名词解释一、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二、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亦叫宗法制度。

三、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四、封邦建国:简称封建。

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各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五、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六、、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七、、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答题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

对农耕及农耕文明的影响深远。

农耕自然经济易于发展延续。

中国内陆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其水平尝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令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劲的影响力与延续力。

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统。

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2. 对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再加上地理障碍特别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影响,各种文化交流相对不是那么频繁,利于保护其独特性。

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

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

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一、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的精神遗产和生活方式。

2. 文化的基本特征(1)多元性:文化是多样化的,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2)虚拟性:文化是人们共同构建的意义世界,是一种虚拟的存在。

(3)符号性:文化通过符号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意义。

(4)传承性:文化是代际传承的,是历史和现实的交织。

(5)变动性: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受到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文化的功能(1)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是人们彼此联系和归属感的基础,是社会组织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来源。

(2)促进社会整合和发展。

文化通过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满足精神需求和情感诉求。

文化在人们精神层面上提供了满足与交流的方式,增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

(4)传承历史与建设未来。

文化传承了人类的历史和传统,同时也影响和塑造了未来的社会发展。

二、文化的分类和本土化1. 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建筑、工艺品、服饰等有形物品,非物质文化包括语言、信仰、音乐、舞蹈等无形文化。

(2)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现代文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联系的新型文化。

(3)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

全球文化是全球化进程中形成的普遍性文化,本土文化是特定地域和民族形成的独特文化。

2. 文化的本土化文化的本土化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地域和民族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保持和强调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

(1)语言的本土化。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本土语言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风俗习惯的本土化。

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习俗,这些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宗教信仰的本土化。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体现,本土文化在接受外来宗教信仰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和传统。

《世界文化史》期末复习提纲(全)

《世界文化史》期末复习提纲(全)

《世界文化史》期末复习提纲(全)《世界文化史》期末复习提纲一、客观题1、人类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2、世界四大语系:1、闪米特-含米特语系(现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和北部,包括希伯来语(犹太人)、阿拉伯语、埃塞俄比亚语等);2、印欧语系(现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印度、伊朗、欧洲和美洲等);3、阿尔泰语系(现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和前苏联地区);4、汉藏语系(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印度等国)。

3、"图腾"的原意:来源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属",“他的标记”。

4、古埃及文字的造字法:三部分,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

5、两河流域早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史诗《吉尔伽美什》6、世界最早的一神教:犹太教7、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8、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代表作为九卷本《历史》,记载了希波战争的历史。

)9、罗马最古老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10、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11、最早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二、主观题(一)古希腊文化达到古代社会高峰的原因(3条)1、奴隶主民主政治为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创造了有力文化发展的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公民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文化创造。

2、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是希腊文化昌盛的保证。

古希腊奴隶制经济一直呈上升态势,发达的奴隶制经济构成古希腊文化雄厚的基础。

3、埃及、西亚历史悠久的文化为古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遗产。

古希腊文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开放的海洋文明优势,不断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二)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3种)1、多立克柱式: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纹、柱头没有装修,被称为男性柱。

如巴特农神庙立柱。

2、爱奥尼柱式:优雅高贵、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被称为女性柱。

文化考试知识点总结

文化考试知识点总结

文化考试知识点总结自上一世纪末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

文化考试成为了各种招聘考试以及学校教育考试的一部分。

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对于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文化考试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文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世界文化遗产1.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对人类有着重要文化意义的遗产,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定,这些遗产被视为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艺术、历史和民族特色,还具有普遍价值,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2.世界文化遗产的分类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大类。

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城市、考古遗址、民俗和文化风景。

自然遗产包括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以及地质和地球历史。

3.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众多,其中一些最为著名的包括中国的故宫、兵马俑、周口店遗址;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以及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城市皇宫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雕刻等多种形式。

其中中国绘画、书法和音乐常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

2.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而中秋节则是中国人团聚、赏月的日子。

3.中国传统习俗中国传统习俗包括拜年、端午龙舟、中秋赏月、过年吃饺子等,这些习俗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比如端午节的端午粽子和赛龙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三、世界各国文化1.美国文化美国文化包括音乐、电影、文学、时尚等多个方面。

美国流行音乐和好莱坞电影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欢迎。

2.法国文化法国文化以浪漫主义和艺术气息为主,法国人的生活节奏较慢,注重享受生活。

法国的美食、时尚和艺术一直是世界瞩目的焦点。

3.日本文化日本文化以和谐、简约为主,日本人尊重传统,注重礼仪和规矩。

日本的动漫、歌舞和传统工艺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欢迎。

世界文化知识点

世界文化知识点

世界文化知识点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点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世界文化的知识点,旨在增加读者对世界文化的了解。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共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习俗风尚、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共同特征。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文化是社会共同的:文化是由一群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共同认知和行为准则。

2.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的,它受到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文化是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了世界上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二、世界各地的文化1. 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主要指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日本文化则以和风、茶道、武士道等为特色;韩国文化则注重礼仪、家族观念等。

2. 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指欧洲、北美洲等地的文化。

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西方文化则以科学、人权、自由等为核心价值观。

3. 非洲文化:非洲文化是世界上最为多样的文化之一,它包括了几百个不同的民族和语言群体。

非洲文化以部落文化、鼓舞舞蹈、土著艺术等为特色。

4. 拉丁美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主要指中南美洲的文化。

这个地区的文化受到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影响,包括了神秘的玛雅文化、热情的弗拉明戈舞等。

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地点或建筑物。

以下是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例子:1. 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等;2. 意大利的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威尼斯等;3. 埃及的金字塔、卢克索神庙等;4.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基督像、亚马逊雨林等。

(完整word版)上海大学 世界文化概论 课程 资料

(完整word版)上海大学 世界文化概论 课程 资料

世界文化概论复习提纲中西方文化之异:一、有与无、实与虚。

西方有与无的对立造就了进取、抗争、追求的精神,同时也含着弱点,在古代暗酝了命运大悲剧,近代为想象力把握不住的无限,可怖的崇高客体。

当代则是弥温开来的荒诞意识.中国的虚空充满着宇宙的灵气.是人的本原和归宿。

产生了安定静穆和谐的天人关系,同时又包含着自己的弱点。

失却了对空间的追求,但仍有人生的失意没有与自然对立的激情和抗争,又摆脱不了大化的命运。

二、形式与整体西方重形式,中国崇整体功能。

重形式,能获得各部分各层次的明晰精确,但在整体上把握反而受到部分和层次明晰的局限,因为没有部分和层次上的明晰证据的支持,就不敢对整体下结论.结果整体依赖部分、层次,整体的认识不断被修改、订正、否定。

但正因有部分层次明晰的基础,正因有上升不到整体的苦衷,才使西方文化不断前进,而且是气氛襁褓的前进。

三、明晰与模糊。

西方的明晰文化是一个不断前进的文化。

明晰增强人的信心,激起对趔的热爱。

但明晰本身包含着有限和无限、部分和整体、表层和深度、历史和超越的矛盾。

当明晰黑心为工具的明晰,发展为工具异化,明晰性的绝对权威开始遭到怀疑了。

中国模糊文化是一个停滞的文化。

模糊超越了工具的局限而达到对整体功能的洞见,模糊又能纳受最荒谬的胡说。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

中国的天人合一,西方主张人定胜天.中国中和谐,但比较封闭.西方重创造,但不利于团结。

总之,有、实、形式、明晰使西方文化突飞猛进,但永不能把握整个宇宙,且由工具异化,时常产生心理危机,永远有人与自然的对立。

气,功能,模糊,使中国文化处于宁静的天人合一中,但又陷入一个封闭的停滞系统,当代西方文化普遍的荒诞意思表现了西方文化的内在矛盾,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悲剧意思则触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

中西文化的互补,将是世界的未来。

叛逆人生中“自我救赎”与“精神狂欢”(斜体书为老师补充内容)第一部分:1举例说明东方文化的重要性(见笔记)2世界文化的发展历程(见笔记)3欧洲文明的源头及源头的源头第二部分古希腊和罗马文明1.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大悲剧戏剧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三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一.“两希传统”的影响:1.两希传统指的是西方文明的希腊传统和希伯莱传统。

它们在欧洲文学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呈现矛盾冲突与互补融合之势,欧洲近现代文学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主要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是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2.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

3.在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强调的是重视人的精神与灵魂,重视对彼岸价值世界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

二.骑士精神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的表现,但它也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它的主要特征有: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尊重女性。

三.西方现代主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西方资本主义危机时代的产物。

主要表现为:对传统的西方价值观念,如正义、博爱、诚信、文明等彻底失望,失去了精神支柱;对现代工业文明、战争和战后的社会现实反感;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尼采的悲观主义哲学等影响,带有强烈的反理性色彩;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非典型化,常采用意识自然流动的手法,注重形式和技巧,标新立异。

四.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

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要饱含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后印象主义绘画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主义与强调主观感情的表现主义。

代表人物有梵高,高更等。

五.表现主义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主要成员有海格尔、施密特、康定斯基、迈德纳尔等。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很少有主题欢快的作品。

六.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1908年始于法国。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主要画家有毕加索,布拉克,莱歇等。

七.几何抽象派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型主义等发展出来,以蒙德里安为代表。

几何抽象派的作品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被成为形体的东西,而只有横线和竖线组成的格子,色彩也较为单调和灰暗。

八.推荐书籍玛格丽特·米切尔《飘》慧能《六祖坛经》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罗素《西方哲学史》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王瑾瑾《中国文化概论》费孝通《乡土中国》亚当·斯密《国富论》宗白华《美学散步》唐纳德·卡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奥古斯丁《忏悔录》许慎《说文解字》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余英时《士与中国传统文化》课内书目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川端康成《雪国》海勒《第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赛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荒诞派萨特《间隔》存在主义奥尼尔——美国戏剧大师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计》表现主义艾略特《荒原》象征主义近代中国文学曹禺《原野》巴金《家》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沈从文《边城》老舍《骆驼祥子》鲁迅《故事新编》近代的亚非文学泰戈尔《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夏目漱石《我是猫》19世纪的欧美文学玛克西姆•高尔基《母亲》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丑小鸭》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果戈尔《钦差大臣》、《死魂灵》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福楼拜《包法拉利夫人》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司汤达《红与黑》惠特曼《草叶集》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拜伦《唐璜》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抒情歌谣集》第一章导论一.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又被称作“大文化”。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工业也”)狭义:它排除人类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故被称为“小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层次1.物质文化:人类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2.行为(制度)文化:①由人类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②人类建立了一个规范化的社会,用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文化演进的四个阶段1.原始社会自然主义的文化(血缘关系、缺乏自我意识的集体意象)2.农业社会经验主义的文化(宗法制、家国同构)3.工业社会理性主义的文化(技术理性、人本精神)4.后现代主义的文化①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通常是用来指那些对结构主义的基本原则持批判态度的结构主义的反叛者,他们的典型战略就是利用结构主义本身的一些缺陷,将其推向极端,让其自我颠覆。

②以人的主体性和技术理性至上为内涵的现代文化精神合乎逻辑的产物。

③特点:非理性主义、反权威、多元主义④积极因素:人的理性和自由度不断地增强;属于人的东西不断增强⑤未来的文化将在理性同价值之间、科学同人文之间真正的融合中产生,在主体的平等化中产生。

四.文化的五大功能认识功能、教化功能、信息功能、动力功能、审美功能第九章民俗一.古代和近代的外国民俗欧美:法国:讲究礼仪、见面亲吻礼、时装设计、大多信仰天主教法国大菜讲究色香味,更注重营养;酿酒业发达、葡萄酒西班牙:重视艺术与文化的保存,斗牛、探戈主食以面食为主荷兰:喜欢郁金香,奶酪王国英国:时间观念强,习惯按规矩办事加拿大:重实惠,自由观念较强,行动较随便,不拘于礼节二.各国重要节日德国:宗教色彩浓厚,复活节、圣诞节、感恩节是最隆重的节日美国:分为两种,一种是政治性节日,如独立日;另一种是宗教性节日,如万圣节,愚人节三.饮食文化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第八章制度西方民主制的希腊渊源自然条件: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地中海气候经济:海外商业贸易(勇于开拓、善于求索地形:小国寡民本质:公民权概念为核心政治:城邦间没有隶属关系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行政)、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宗法制家天下的影响1.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2.宗法制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使得朝代的更迭就是家天下的延续。

3.使得历朝历代的封国制度不断。

4.中国历史常常动荡不安,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具体的体现就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5.家国同构。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的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

6.积极: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7.消极: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第三章学术中国传统法家的特点1、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2、“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3、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4、“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道家“无”的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1.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勉强妄为。

老子思想认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

2.在审美观上,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3.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

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强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尤其是诗中“无字处皆其意”,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白之美。

4.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就是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留白手法;散点透视,线条感、空间感、飞动感5.体现在音乐艺术上,就是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

6.体现在书法上,书法之线条之间是空白的,纸白为虚,线黑为实;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一.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博爱的区别两者相通之处: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具有许多相通之处。

1.两者都主张爱人。

2.两者在各自的文化体系中地位相同。

两者不同之处:1爱有无差别的区别。

“仁爱”一种有差等和层次的爱,孝悌之爱是它的根本。

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根据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不同而对不同的人区别对待,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要先爱。

然后再推己及人,把对父母亲人子女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

最后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终极目标。

“博爱”是指广泛的去爱一切人与生命。

主张人无差等,博爱众生。

2.情感状态不同。

“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情感,其来源是人类本身。

“仁爱”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它是互动的、双向的。

而“博爱”思想是基督教文化,它是一种信仰的情感,它的来源是神。

“博爱”出发点是神爱。

二.基督教原罪说,救赎说原罪说: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便有罪,而且代代遗传。

原罪说来源于《旧约·创世纪》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懂得了情欲,因而违犯了上帝的禁令,被“下放”到地上。

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而人类依靠其自身是无法消除罪恶的,只有依赖上帝才会得救。

原罪论是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根据,人在尘世的最高职责就是向上帝赎罪,赎罪的重要内容就是禁欲。

救赎说:基督教认为,人的本性就有罪,整个人类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原罪’。

而且无法自救。

所以人人都需要付出”赎价“进行赔偿。

三.契约社会的文化渊源在西方,契约在文化上有两个源头:一是世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二是神圣的基督教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