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简述

俄罗斯文学简述
俄罗斯文学简述

俄罗斯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评估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绪言)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文学,尤其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俄罗斯造就了一大批才气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学大师和一部部名闻遐迩、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就像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经典。高尔基曾说:“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发出了这么强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辉……全世界都惊讶于她的美和力量。” 一、俄罗斯文学的分期和主要成就 为了更好地欣赏俄罗斯经典文学,有必要简要了解一下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分期和主要成就。俄罗斯文学分为古代文学(9—17世纪)、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最重要也最主要的两个阶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 (一)古代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俄罗斯古代文学又分为早期民间口头文学(9世纪前)、基辅罗斯时期文学(9-12世纪)、莫斯科公国时期文学(13-16世纪)和16-17世纪沙皇俄国文学。 俄罗斯早期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勇士歌或壮士歌,占卜歌,神话故事,歌谣、童话和寓言等。基辅罗斯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俄罗斯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另外《俄罗斯编年序史》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文学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顿河彼岸之战》等。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为沙皇(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从此开始了沙皇俄国统治。到17世纪,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代表作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二)18世纪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俄罗斯文学鉴赏

《俄罗斯文学鉴赏》 结课论文

我眼中的普希金 首先,普希金奠基了俄国的民族文学,使俄语文学能够屹立于欧洲的民族文学之林 虽然在普希金之前,俄国文学已经有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比如12世纪的《伊戈尔远征记》,但俄国文学始终是被认为西欧文学中“落后的”文学。普希金自幼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在他身上法国等当时被推崇为文学“先进”国的西欧国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难能可贵的是普希金在其文学作品中对民族意识和民族风格有自觉的追求,他的作品贴近俄国民间生活、描写俄国人的真实生活,他在批评中对俄国文化的价值、俄国民族精神的特性以及俄语较其他欧洲语言的“优越性”等都做了大量的评论,此外,在借鉴西欧文学的同时对过民族文学的积极鼓吹和无保留的抬举,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建树等,都极大扩大了俄语文学的影响力,使俄国文学终于可以与西欧诸文学并肩而立了。 其次,普希金开创了俄语文学传统。 普希金的创作呈现出了惊人的多样人,他涉及多种文学体裁,他是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童话作家、批评家、历史学家等,而且他在各个体裁的创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俄国文学传统之内涵的许多因素均发端于普希金,对反对专制制度、农奴制度的自由精神、对人的尊严和个性的捍卫、对“小人物”的同情、对因社会不公而鸣的人道主义、对官僚的批判、对贵族的嘲讽、对教会虚假的揭露等,这些严肃的、充满道德感的文学传统,被19世纪乃至20世纪众多俄国文学家所继承,构成了俄语文学最为突出的特色。从这一点上甚至可以把19世纪的俄国文学划分为前普希金时期和普希金时期。 再次,普希金规范了现代的俄罗斯语言。 俄语字母又称为“基里尔”字母,是有两个希腊传教士确立的,后很多欧洲国家的语言涌入俄国,对俄语又产生了一定影响,直到彼得大帝改革后的18世纪,法语又对俄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如此庞杂的语言体系对民众交流、国家治理和文学创作各方面都不利,因此规范俄语成为了必须。虽然莱蒙诺索夫对俄语的语法和诗歌格律等进行了严谨的研究,但他的严格有余和活力不足,缺乏活生生的语言范本,因此规范俄语的重任落到了普希金身上。普希金并没有从语言学的角度而是在活生生的作品中完成这个任务,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流社会

浅谈俄罗斯语言中的文学素养

浅谈俄罗斯语言中的文学素养 俄罗斯的语言文学作为高校设置的专业,不仅承担着翻译的功能,还承担着文明融合传播者的角色,学习俄罗斯语言中的文学素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补充系统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主要阐述俄罗斯语言中文学素养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为其他俄罗斯语言中的课程设置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标签:俄罗斯语言;文学素养;策略 一、俄罗斯语言中文学的重要价值 俄罗斯语言作为一个小语种,是中俄人民交流的媒介。其文学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精神和历史过程,值得我们去学习,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言,理解俄罗斯的历史价值观以及风土人情,翻译的时候更加注重语境问题,增加学生的丰富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转换教学意识,在新理念中创设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的特点和俄罗斯的语言文学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会俄罗斯语言之美。 二、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中的问题 (一)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单一 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在我国的高校中,作为一门重要的小语种,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但是各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对于课程的设置也不一样。但是我国的高校在俄罗斯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是关于文学和语言的学习,而缺乏对于俄罗斯其他方面的学习和交流,没有从全面性的角度去了解俄罗斯的文学,教学方法上,仍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模式,比较枯燥。 (二)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的教材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俄罗斯语言文学的教材是汉语编写的,且数目较少,真正的俄罗斯语言的教材还未普遍使用,同时,主要是一些关于俄罗斯语言文学史的教材书目,缺乏文学选读,这从侧面说明我国的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上的知识教授比较狭窄,没有根据我国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选编出适合的教材,也没有结合学习的习惯设置适合学生的教材,函待完善。 (三)学生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的素养低 学生在学習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的时候,由于是比较陌生的课程,是学生的首次学习,并且没有相关的基础,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存在困难的现象,学习兴趣较低,对于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素养培养也比较低,造成了在学习过程中的畏

《战争与和平》文学赏析

《战争与和平》文学赏析 外院09级03班潘澄05090331 托尔斯泰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成就非凡。《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俄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在这部作品里表现俄国人民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还有贵族家庭的带头充军和捐钱给俄国,使军民们士气大增和老百姓同仇敌气,浴血奋战。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武装的强大是可以打败的,打不败全国人们同仇敌气,团结不屈的精神。这本书中给我影响最大的人是别祖霍夫—彼埃尔,他心直口快,易动感情,见义勇为,出手大方,他在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但他却不重视钱财,在最后他为了帮助俄国的胜利变卖了自己的所有的家产,并鼓励人民投入到战争中去,还带头参军,为俄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最后世界名城——莫斯科落入拿破仑手中时,他坚持不走,准备为了国家的胜败,牺牲自我去刺杀拿破仑,我对他十分敬佩,我要学习他这种牺牲自我,完成大我的牺牲精神。” 作者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十九世纪的时候,是俄国文学的分期。列宁说:“俄国解放运动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与曾给该运动以深刻影响的俄国社会的三个主要阶段是相适应的,这三个主要阶段就是:(1)贵族时期,大约从1825年到1861年;(2)平民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大致上从1861 年到1895 年;(3)无产阶级时期,从1895 年到现在。”这段话就是十九世纪俄国历史和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即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和衰落的三个时期。 这个时候的所有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这与解放运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解放运动即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其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和农奴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个突出的内容就是反专制和农奴制,因此被视为俄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学。 于此同时,俄国的文学在这混乱之中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与十九世纪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相比,俄国文学后来居上,不仅在作家和作品的数量上超过了西欧,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体裁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而使俄国文学走在了欧洲的前列。正如高尔基所说:“度比较一下西方文学史和俄国文学史,就可以得出这个不可动摇的结论: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出现过灿若星群的伟大名字。”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普希金的诗歌,都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一流的位置。另外还有奥斯特罗夫斯基的戏剧,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都充分反映出俄国文学的成就与特色。 在所有此时产生的作品中系列化形象开始出现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了形象系列

俄罗斯文学名词解释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在真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 首先,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解冻文学之前的苏联文学作品往往写事重于写人,“生产小说”、“商业小说”、“农业题材”、“工业题材”等都是指写事,而不是写人,解冻文学力图走出这种文学误区。 其次,要求重新发掘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流。1953年底至1954年上半年,苏联的《新世界》导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它们触及到了当时十分敏锐的社会问题。其中,波麦兰采夫的《论文学的真诚》最有代表性。该文揭露了文学中“粉饰现实”的种种积习和手法,呼吁作家拿出“真诚”和“良心”,写“生活的真实”。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苏联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连串反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如亚·雅申的《杠杆》、丹·格拉宁的《个人意见》等。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在30年代遭镇压而死的作家的作品。 苏共20大后,思想解放界的“解冻”思潮一泻千里,波匈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边串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上国内出现“莫斯科大学事件”,使苏共领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1957年开始,便开始收紧“解冻”的闸门,特别是对文艺界的“不健康倾向”的批判,随后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解冻”思潮便基本停止发展。在1959—1960年期间,“解冻”的闸门虽没有关死,正常的平反虽还照常进行,但思想解放的步伐却大大放慢了下来。 以《解冻》发表为标志,被西方称为“解冻文学”时期的作品从此源源不断地出现,如:柯涅楚克的剧本《翅膀》、佐林的剧本《客人》、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杜金采夫的《不是单靠面包》,特瓦尔托夫斯基的长诗《华西里·焦尔金游地府》,尼古拉耶娃的《前进中的战斗》,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叶甫图申科的诗歌《斯大林的继承者们》等等。不过,苏联文学界一直不承认“解冻文学”这个说法。西方评论界的说法也不尽相同。就我们的理解,“解冻”思潮主要指斯大林逝世后十年中,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那些揭露苏联社会阴暗面,反斯大林化,要求创作自由,向西方靠拢的趋向。这里所说的反斯大林化,不单是指反对斯大林的错误,而是把斯大林的名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俄罗斯经典文学赏析

俄罗斯经典文学赏析 从俄罗斯文学了解俄罗斯 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交通运输1601 姓名: ** 学号: 3160409023 课题名称: 2020年11月28日 从俄罗斯文学了解俄罗斯 说起俄罗斯,我的第一印象是高中课堂上经常被开玩笑的一些话语,比如说俄罗斯的 人开车一定很厉害,因为名字都叫什么“斯基”,又比如会想起新闻上经常说的俄罗斯飞 机起飞故障,全机人下去推飞机的“战斗民族”。我们中国的学生从小接受到的俄罗斯文 化虽然有限,但是也不少,从小学高尔基的《海燕》,初中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再到高中的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不觉都在潜移默化的受俄罗斯文化的 影响。历史是一个社会文化的背景,而文化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文字,要了解一 个国家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除了最简单粗暴的旅游的方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文学 作品。下面我将通过几个著名的俄罗斯的作家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从历史纵向的角度介绍 以及描述俄罗斯文化。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罗斯19世纪末期最 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 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 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我们都知道,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 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他辖制着大家,给众人精神 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

俄罗斯文学概论——《罪与罚》中索尼娅形象分析

俄罗斯文学概论 题目:《罪与罚》中索尼娅形象分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有许多成功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丰满、动人、令人惊叹,她们丰富了世界的文学殿堂。有许多研究者对她们都很倾心,进行过大量地多角度的分析研究。有的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有的从人物心理角度分析,还有的从人物体现的作家心理来研究。女性作为与男性相对的“他者”而言,在男性的作家心理是有不同意义的。这种不同意义既可以从女性人物本身体现出来,也可以从作家在故事情节中对女性人物的设置看出来,更可以从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表现出来。 本文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罪与罚》中女性地位的转变、女性形象在小说结构中作用以及宗教意义三方面分析索尼娅这一人物形象。 在小说《罪与罚》中索尼娅是退职九等文官马美拉多夫的大女儿。她为了养家糊口,被迫去当妓女。房东嫌弃她所从事的职业,不允许她住在家里。没有办法,她只有每星期偷偷地回家一次,看看弟妹,把自己受侮辱得来的钱交给继母,以维持家人的生命。就是在这种生活中,索尼娅竟然还试图去帮助有罪的拉斯科尼科夫,帮助他摆脱精神的折磨。在性格上,索尼娅恭顺、忍让、情愿受苦并富有牺牲精神。对任何羞辱她都加以理解和宽恕。她的理想是“对任何人小心、和气、顺从是可以消灾灭祸的”,为此她从不抗议,不怨天尤人,表现出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索尼娅可说是陀氏宗教受难思想的体现者和代言人。 一、从索尼娅形象看女性地位变化 1,从受压迫到救赎他人的转变 在《罪与罚》的小说世界中,从纯洁美好的代表( 如索尼娅、杜尼娅) 到罪恶的化身( 阿廖娜) ,她们作为“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女性,全都是男权社会中受压迫的对象,置身于苦难、压抑的广漠社会背景之中。小说中着力塑造的女性索尼娅,美丽、仁慈、对上帝无比虔诚,却深受命运的苦难,因为家庭的贫困而不得不沦为妓女以补贴家用,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面对社会的压迫她表现出极度的听凭和忍耐,企图用基督信仰消解一切苦难。 我们应该看到,索尼娅对于拉斯科尼科夫的救赎过程,也是女性争取主动地位的过程,充满着艰辛,这在他们针锋相对的对话中有所体现。“‘难道您到这儿来只是为了折磨我吗?’”拉斯科尼科夫望着她,“他故作无礼和无能为力的挑衅腔调消失了”,他“轻声地说:‘……我这是请求你饶恕,索尼娅……’”此中原因,一方面来自于拉斯科尼科夫内心根深蒂固的“超人理论”无法忍受索尼娅打破其平衡; 另一方面,无可厚非地,也是来自于索尼娅作为一名女性的角色定位。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话语是注定要被忽略甚至抹灭的。但最终,索尼娅还是以其强大的基督中介形象,从一个客体角色进入了主体领域,完成了“叛教—落难—悔改—救助”这样一个圣经文化中“U”型的救赎结构。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摘要:“多余人”的产生和发展是俄国历史的产物,“多余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一些对社会制度不满、生活苦闷、厌恶当局又脱离人民无处施展抱负的先进人物的迷茫状态,“多余人”形象有其先进性和历史性,对整个世界文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俄罗斯多余人贵族爱情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形象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奥涅金”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一、出身“贵族”的“多余人” “多余人”都出身于贵族家挺,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根本不必为生活担心,他们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正是教育使他们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也许人们追求财富、荣誉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出生就拥有财富的贵族地主,他们渐渐认识到正是自己的特权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他们背离本阶级价值的标准,不再把追求功名利禄、家庭幸福当作自己人生目的,作为上流社会、贵族阶级的一员却走上了与本阶级的价值标准相背离的道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学识广博、聪明深刻的奥涅金在二十六岁时仍然是个既无公职也无家室的人,成为上流社会眼中的怪人。毕巧林同样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他思维敏捷,才华出众,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但是他同样没有

俄罗斯文学概况

俄罗斯文学概况 提到世界文学就不得不说到欧洲文学,自近代以来文学界几乎全部的大变革和发展都源自欧洲大陆。而俄罗斯文学作为欧洲文学大河雄伟壮丽的一条分支,有着灿烂而辉煌的古代文明,在近现代也涌现出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 古代文学 俄罗斯古代文学的发展主要由三个时期组成,首先是基辅罗斯时期(11~12世纪),在这个时期文学形式以历史故事、英雄史诗为主,其代表作为《伊戈尔远征记》。它被公认是俄罗斯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全诗由序诗、中心部分和结尾组成,以12世纪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为史实依据。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踞在黑海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抗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作品在叙述英雄业绩时充溢这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抒情气氛。 从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罗斯近两个半世纪之久,使罗斯的经济、文化遭到巨大破坏。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较重要的有《拔都灭亡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以及索封尼记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败蒙古军事迹的《顿河彼岸之战》等。 1480年伊凡三世彻底战胜蒙古侵略者之后,逐渐崛起一个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全国性的文学代替了分散的地区性文学,并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主要反映进步小贵族同反动领主之间的斗争,代表作为伊·彼列斯维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同库尔勃斯基公的通信。 十八世纪文学 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古典主义兴起。例如苏马罗科夫的悲喜剧,罗蒙诺索夫的颂诗和康捷米尔的讽刺诗。18世纪末叶,在英、德、法等国文学的催化下,感伤主义在俄国勃兴,反映了1773至1775年普加乔夫起义后贵族的忧伤情绪。其中以卡拉姆津、冯维辛和拉季谢夫为代表人物。 十九世纪文学 十九世纪是俄罗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成果最丰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上升到它的巅峰期,现实主义开始萌发并发展壮大,批判现实主义也开始产生。期间出现了数位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坛的文学巨星,如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列夫和列夫托尔斯泰等。 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作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作品,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赏析

19世纪俄罗斯爱情诗坛上的奇葩 —读《致凯恩》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绝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喧闹的虚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面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 狂暴的激情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记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面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失去了神往,失去了灵感, 失去了眼泪,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爱情。 如今灵魂已开始觉醒: 于是在我的面前又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我的心狂喜地跳跃, 为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神往,有了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致凯恩》写于1825年。1819年,普希金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艺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家中见到凯恩,那时她才19岁,却已成了一位52岁的将军的妻子。普希金在彼得堡和她相识。1824年8月,普希金在宪警的押送下被发配到原籍米哈伊洛夫斯克村,陪伴他的只

有年老的奶娘。1825年夏天,凯恩凑巧到与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毗邻的三山村中一位亲戚家做客,从而得与诗人见面。普希金与凯恩一起散步、交谈,度过了几天美好的时光。凯恩离开三山村的这一天,普希金送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二章给她,其中就夹了这首诗,署的日期是“一八二五年七月十九日”。凯恩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他清早赶来,作为送别,他给我带来了一册《奥涅金》的第二章,在没裁开的诗页间我发现了一张折成四层的信纸,上面写有‘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等等。当我准备把这个诗的礼物放进盒子里时,他久久地看着我,然后猛然把诗夺了过去,不想还给我。我苦苦哀求,才又得到它,当时他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诗人在意外的欢欣之中写下了这首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的作品。 《致凯恩》这首诗歌是情诗的典范之作,是普希金写得最美的一首。普希金的爱是幸运的,凯恩给了普希金两个美妙的瞬间,而她自己却因普希金的诗而获得了永恒。在手稿上,普希金在这首诗边上还画了一幅凯恩的速写头像,凯恩曼妙的形象、温柔的声音和天仙似的倩影,都永久地定格在普希金的诗歌中。《致凯恩》写的就是这种瞬间的爱的感受以及由之带来的长久的爱的回味。爱,往往是一见钟情式的,在一个瞬间突然产生的。爱,又可能是朦胧的,生成之后仍往往不能被清晰地意识到,待到某一类时机的出现,情感的闸门才可能被突然地打开。诗的第一节写诗人当年在彼得堡遇见凯恩时的美妙情景。“幻影”、“精灵”,美得让人目眩神迷,美得几乎如堕梦境。第二节写那一瞬间给诗人留下的长久的记忆,第三节写爱的淡忘,第四节

俄罗斯文学

填空1’×5 单选1’×5 阅读理解40’ 论述20’×2 普希金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短篇小说《驿站长》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小人物主题,以满腔同情描写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遭遇。《驿站长》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开山之作。整篇小说通过作者虚构的人物别尔金三次访问驿站,描写了驿站长一生悲惨的命运。 《别尔金小说》中感伤主义最浓烈的要属《驿站长》。主人公普通的驿站长萨姆松·维林与自己的宝贝女儿冬尼亚艰难维持着驿站的生计,聪明可爱的冬尼亚善解人意,能为老实的父亲平息一次次客人的怒火。但这样平静的生活却被路过的军官明斯基打破了。他骗走了驿站长唯一的女儿,从此驿站长痛苦不堪,贫困潦倒,几次寻女无果,郁郁而终。 驿站长维林长久过着被侮辱被欺压的生活,他生命中唯一的安慰和幸福是女儿冬尼娅,然而这仅有的幸福也被过路的军官明斯基夺走了。作者通过维林四次寻女,逐步展示了贵族军官的凶暴和社会的不公,揭示了小人物惶惶不可终日处境的社会原因:是他们卑下无权的地位,是统治者的骄横暴虐,是专制农奴制度的反动黑暗。 普希金塑造人物简洁鲜明,但并不单薄。小说中维林扔掉明斯基的钞票,后又回去寻找的细节,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深刻地展现出来。同时,对明斯基的描绘也没有止于花花公子的形象,毕竟他对冬尼娅没有始乱终弃。 小说结尾,冬尼娅回来了。这个美丽、勤劳的姑娘,这个维林视为珍宝的女儿,是来求得父亲的谅解,是来弥补心灵的愧疚,可面对的却是老人凄凉的坟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何等的创痛,又是何等的无奈与悲哀啊! 莱蒙托夫 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诗人之死》创作背景 1837年2月10日,俄罗斯新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在与逃亡俄国的法国保皇党徒丹特士的决斗后死于非命。这场决斗实际上是上流社会对普希金的侮辱所酿成的恶果,官方舆论千方百计地掩盖诗人之死的真相。莱蒙托夫出于对伟大诗人的热爱和对沙皇尼古拉一世黑暗统治的义愤,写下了这首不朽名诗:痛揭诗人之死的谜,猛追凶手的宫中后台,在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头一个喊出了与沙皇抗争的人民心声。这首重量过千钧、锋利如匕首的悼亡诗,震动

俄罗斯文化欣赏

《俄罗斯文化欣赏》 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公共管理类学号:姓名:王银琳 普希金的苦短人生 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年代,只要时代在发展,就会有名人层出不穷的涌出。当然,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也不会例外。为我们所熟知的如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赫尔岑,列夫·托尔斯泰,彼得·柴科夫斯基,弗拉基米尔·列宁等等。然而,当我们研究着俄罗斯文化著作上时,绝对会少不了这位:普希金。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俄历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享年38岁。他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青铜骑士”。然而这么短的时间却活出了酸甜苦辣杂味的人生。 一青少年时代 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农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的影响。1811年进彼得堡皇村学校。1812年战争所激起的爱国热潮给少年普希金极大鼓舞。在校期间,他与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丘赫尔伯凯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时,他的诗歌才能已经开始显露出来。1814年,他朗诵的《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在外交部任职,并先后参加了“阿尔扎玛斯社”与“绿灯社”。在十二月党人影响下,这时期普希金写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抨击专制制度、歌颂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7)、《乡村》(1819)等。他还写了一首叙事诗《卢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 二南方流放时期 普希金于1820年5月来到南俄后,先后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和基希尼奥夫等地逗留,并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南俄一带是十二月党人南社的据点,普希金和他们关系密切,在思想上受他们的影响。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风光也在这一时期普希金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南方流放时期是普希金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在这几年里,他写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奥夫开始创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南方流放的后期,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关系恶化。1824年当局截获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并以此为借口,将普希金放逐到他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软禁了起来。 三乡村幽禁时期

蒲宁-乡村-读后感-《俄罗斯名篇赏析》论文

寒冷乡村·悠长悲歌 浅析蒲宁《乡村》的内容与艺术 [摘要] 蒲宁的《乡村》一经发表,便在当时的文坛引起轩然大波。这部情节性减弱但却让人为小说布景及氛围所吸引的中篇小说,它一改往常小说的经典,赋予其自身特殊的艺术特色,带给读者不同的文学品味。《乡村》既生动又深刻地描绘了从农奴制改革四十多年后、1905年革命前后的俄罗斯乡村的混乱以及乡村人的冷漠,以小见大折射出当时俄罗斯民族的劣根性。本文首先从情节内容、叙述方法等角度解析《乡村》所描所绘,以及所表现的深层意义,继而结合作者自身特点、对照作者的其他作品,探讨《乡村》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俄罗斯;情节进展;人物塑造;乡村现实;环境氛围 我原是怀着读《安东诺夫卡苹果》的心境开始阅读《乡村》(张耳译)的,但是从小说的开头叙述克拉索夫家族历史(如果配得上“历史”这个词语的话)的时候,就让我感觉到了一股紧张的气氛。这种紧张不是因为情节的压抑,因为开头甚至还没真正提到主人公季洪和库济马,而这种紧张感是因为作者的寥寥数语就已经跨越了一百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从曾祖父写到克拉索夫兄弟(季洪和库济马),而又仅用了两句话,又把两个孩子拉扯到四十多岁: “他们哥俩常常赶着一辆大车,车中央放着一口大箱子,一路闷声闷气地吆喝着: ‘大娘大婶,货到啦!大娘大婶,货到啦!’” “不过兄弟俩一起跑了纪念小买卖之后,有一天差点互相动起了刀子,所以过后两人就分道扬镳了。库济马……”[1] 正是这种语言上平淡得不能再平淡,但是时间上十分紧凑甚至有点让人窒息的迅速的情节,我想换成别人也会感觉到一点紧张的吧。这纵写四代的情节,仅仅是主人公的出场,还只是一个开端。后面开始写季洪的故事,便是在这种紧张之中展开。主人公一出场,故事叙述的节奏必然会慢下来。 季洪夺来主人的家产自己开始打理酒店,照顾农场,农场上有一个不能生育的彼得罗夫娜,小说中写到她经常怀孕却一直生死女婴。在季洪打理农场的时候,遇上圣彼得节,季洪前往肮脏混乱的圣彼得节集市,在此小说泼墨叙述了季洪在往返集市路上出现的乡村的所见所闻。归来后小说又写到季洪和别人关于土地没收的争论、罗季卡和新娘子的出场,以及与库济马的重逢。紧接着库济马接替罗季卡成为管家,罗季卡“闹起肚子疼”离奇死去。杰尼斯卡去图拉之前与季洪关于新娘子的交易(将新娘子嫁给杰尼斯卡),回来季洪对自己的衰老和前途展开思考;对于衰老的思考,作者大费笔墨,让季洪的人格悲剧在悠长又略显悲哀的夜中远去。[2] 关于季洪,作者用了一个部分叙述,而库济马则用了后面两个部分。库济马从离开哥哥之后生活潦倒,在去租园子的途中也遇到了乡村的各种丑陋。从乡下

浅谈十九世纪俄国文学

浅谈十九世纪俄国文学 摘要:在欧洲各国中,俄罗斯发展是比较晚的。文学的发展更是如此。十七世纪以前,除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之外,俄罗斯文学是一片空白。十七世纪末彼得大帝向西方开放之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俄罗斯文学才发展起来。十九世纪初,随着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失败,俄军一直打到了巴黎。一些俄军中出身贵族的年轻军官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反而成了拿破仑事业的继承者。这就是十二月党人。他们反对农奴制的起义,虽然也以失败而告终,但给了农奴制俄国以最初的沉重打击。这一切都为普希金登上俄国文学舞台准备了条件。从普希金开始,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一浪接着一浪,形成了欧洲文学中一个突出的高峰。而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高峰,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本文就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进行简单分析,并列举出十九世纪几个代表作家,使我们在了解十九世纪文学作品的同时,从而更加了解十九世纪文学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十九世纪;代表作家;俄国文学 1、黄金时代―十九世纪现实主义 俄国文学泛指产生于俄语文化环境中、以俄语写成的文学作品。从地域上讲,不仅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 欧洲浪漫主义于19世纪初传入俄罗斯。19世纪前25年,由于1812年卫国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贵族革命的准备,加上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上升到主导的地位。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是茹科夫斯基(1783一1852)。他的诗歌不接触社会主题,有朦胧的神秘色彩,但诗歌语言纯正、优美,对俄国诗歌的发展有良好影响。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早期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和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1795一1826)等。十二月党人诗人以犀利的笔锋抨击专制暴政,揭露统治阶级对农奴的野蛮剥削,进行了革命的鼓动。不过,俄国的浪漫主义风潮很快就结束了;不仅如此,即使在浪漫主义高潮时期,俄国文学仍然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这与俄国贵族革命的失败以及政府统治的强化有关。社会形势的日益严峻残酷,使作家们无法单纯的多愁善感。 从19世纪20年代起,俄国文学进入了现实主义阶段,成为欧洲大陆唯一可与法国匹敌的文学大国。这一时期被称作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大批世界一流的作家,如克雷洛夫、屠格涅夫、托斯陀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等。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列夫·托尔斯泰,与发过的巴尔扎克齐名,其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 19世纪初的三个代表作家,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他们的创作轨迹明显带有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特征。普希金是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但后期创作则转向现实主义,为后来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莱蒙托夫起初诗歌浪漫诗人,他的抒情诗被认为是“诗体祷文”,俄罗斯宗教情绪的模式,诗人讲个人的、公民的、哲学的主题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但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塑造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典型形象,对现实的反应是准确而深刻的。果戈理的小说始终保持着浪漫气质,但从内容上来看,始终关注严峻的现实。本文将详细介绍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公认的“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出身

俄罗斯文学诗歌

Я вас любил…… 我曾经爱过你 Я вас любил:любовь еще, быть может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В душе моей угасла не совсем;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Но пусть она вас больше не тревожит;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Я не хочу печалить вас ничем.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Я вас любил безмолвно, безнадежно,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то робостью, то ревностью томим;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Я вас любил так искренно, так нежно,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Как дай вам бог любимой быть другим. 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 一样地爱你。 Парус Белеет парус одино'кой В тумане моря голубо'м!.. Что ищет он в стране дал?кой? Что ки'нул он в краю родном?..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都抛在故乡?

Играют волны - ветер сви'щет, И мачта гнется и скрыпи'т... Увы! он счастия не ищет И не от счастия бежит!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腰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 Под ним струя' све'тлей лазу'ри, Над ним луч солнца золото'й... А он, мяте'жный, про'сит бу'ри, Как будто в буреесть покой!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安静之邦! ТУЧИ Тучки небе'сные,ве'чные стра'нники! Сте'пью лазу'рною, це'пью жемчу'жною Мчи'тесь вы, будто как я же, изгна'нники С ми'лого севера в сто'рону южную. 天空的行云啊,永恒的流浪者! 你们,逐放的流囚,同我一样, 经过碧绿的草原,绵连的山脉,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奔向南方. Кто же вас гонит: судьбы ли решение? Зависть ли тайная? зло'ба ль открытая? Или на вас тяготи'т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ли друзей клевета' ядови'тая? 是谁在迫害你们:命运的裁判? 隐秘的妒嫉?还是公然的毁谤? 苦恼你们的是你们自己的罪行, 还是朋友们狠毒的恶意中伤? Нет, вам наску'чили ни'вы беспло'дные... Чу'жды вам стра'сти и чу'жды страда'ния; Вечно холо'дные, вечно свободные, Нет у вас родины, нет вам изгна'ния.

浅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的时代性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9 借鉴与比较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出现了一组特殊形象群体———“多余人”。这一典型形象是当时俄国处于西方文化与传统的俄罗斯文化相互冲突之下的产物。本文从它的产生、发 展、升华到灭亡做初步的整理。普希金笔下《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可谓“多余人”的“鼻祖”,是俄国第一个“多余人”。在俄国沙皇的高压政策下,普希金只能让他笔下的奥涅金停留在苦闷、彷徨、探索而又找不到出路的个人反抗 阶段,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专制农奴制度的危机和新一代年 轻人的觉醒。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是继奥涅金之后的第二个“多余人”。“多余人”发展到这个阶段,显示出更强的反抗性。与初期“多余人”相比,毕巧林在思想性格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的思想更尖锐,对抗更强烈。相对于奥涅金是一个超越。屠格涅夫笔下《罗亭》中的罗亭是“多 余人”形象系列的升华。无论道德情操或智慧才华都高于奥涅金、毕巧林。比之他们罗亭已经有了更高的觉悟,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思想上觉醒了过来,找寻着改革社会的道路。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是所有“多余人”蜕化的极限。他缺乏以前“多余人”那种探索生活、介入生活、改造生活的热情,而是退出生活,旁观生活。最终只能默默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多余人”形象的灭亡,也正象征俄国农奴制时代的结束,新生活的必然到来。19世纪上半期是俄罗斯近代民族文化的崛起与西方文化发生剧烈撞击与冲突的时期。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反映了俄国解放运动第一阶段的特殊历史氛围。“多余人”形象系列正是这一历史氛围的集中体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和作家赫尔岑指出:“多余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边,同时也永远不会站在人民一边,是一种游离于两种状态之外的社会群体。普希金在他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他是一个介乎“十二月党人”和“花花公子”之间的典型形象。普希金之后,莱蒙托夫又高举起批判现实主义大旗,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塑造了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之后,陆续走出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谁之罪》),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罗亭》)、拉夫列茨基(《贵族之家》),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 《奥勃洛莫夫》)等一系列“多余人”典型形象。至此,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余人”形象的画廊,生动地再现了俄国社会在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压迫下的先进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经历和他们的悲剧命运。 20世纪的俄罗斯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苏联。从20年代中期开始,俄国人民便处在动荡的政治旋涡之中,在斯大林模式的一言堂意识形态话语的高压下,失去了个性、自由和思想。之后,在漫长的几十年间,大部分俄罗斯 知识分子都经历了短暂的欣喜、彷徨与怀疑、失望与痛苦, 最终选择的是逃亡或精神的放逐。面对一元化语境,背负社会责任和历史十字架的俄罗斯创作知识分子要用自己的作品说话。作家们让笔下的主人公成为知识分子,成为“把自己放在人、人类、民族、人民、无产阶级、生物或其他类似存在的位置上的思想家”,让他们依靠自己渊博的知识来分析、思考、领悟、改变这个世界。我们惊喜地发现,“多余人”和一系列类似“多余人”的形象出现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从不同侧面反映了20世纪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一方面,这是由于俄罗斯文学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不断延续的缘故。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虽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却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整合俄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这是由相似的时代特征造成的。在封闭、压抑、不自由的历史环境中,俄罗斯知识分子既遭到当局的压制,又遇到被统一的舆论所催眠的民众之不理解,然而他们 依然坚持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坚持思考。 “多余人”身上的这些特点都是那个时代刻下的烙印。 “多余人” 是多棱多角多面的立体,身上混杂着复合的色彩,反映了复杂的人生。他们是思想上的“报晓的先觉者”,行动上则是“贫乏的残疾者”。他们是属于精神世界中 最鲜活和最忧郁的 “精神贵族”。用一句话概括,“多余人”的心理特征是,意识和意志的不相协调。意识上的“巨人”和意志上的“矮子”,这也是“多余人”大起大落的精神历程和悲剧。他们有勇气从厌恶的环境中拔了旧根,却找不到适宜的土壤扎新根,成了“无根浮萍”、“身外客”、“局外人”、“逃遁者”、“隐身人”。那个时代的俄国“多余人”的精神探索,具有东方人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的整体特征,在民族兴亡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使俄国“多余人”闪耀着某种灵光,格外动人,而且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或许这也是俄国“多余人” 在文学家笔下获得不朽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俄国“多余人”是从俄国的旧文化和欧洲新文化撞击融合的血肉土地上产生出来的。这是“多余人”产生的一般性回答。俄国盛产 “多余人”特别是从贵族阶级中不断地裂变出“多余人”,与摘要多余人形象是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青年形象。这一典型形象是当时俄国处于西方文 化与传统的俄罗斯文化相互冲突之下的产物。 他们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了于整个社会多余的人,无用的人。本文通过对多余人形象的产生、发展、升华到灭亡的整理,分析和阐释了多余人所体现的时代性。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多余人时代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孙红蕾 浅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人物形象的时代性 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