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

合集下载

完整版各家学说

完整版各家学说

医家一:孙思邈1、生平:初唐。

2、著作:①《千金要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②《千金翼方》3、学术理论:大医精诚论。

强调医德。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4、学术理论之养生论述:养性和养老,即养生之道和老年保健。

养生之道:①抑情节欲②“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③依时摄养④内视和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⑤食宜、食养、食疗:为了避免酸咸过度,有伤于人,他还主张“学淡食”,朱丹溪“茹淡”。

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

“善养性者线饥而食,先渴而饮。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

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⑥服食、服水⑦养老:老年人的养性及老年人的防治。

5、学术理论之脏腑虚实寒热辨证:每一脏、每一腑都有“实热”和“虚寒”证,而相为表里的脏腑又有“俱实”“俱虚”“俱实热”“俱虚寒”肝湿热-目痛胸满,气急塞,用泻肝前胡汤;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用槟榔汤。

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温胆汤。

6、伤寒温病方论:①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

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②主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

处方用药重在化裁,汗吐下三法为祛邪大法,开表里双解之法。

为后世医家开启了扶正攻下和滋阴润下的法门。

③重视瘟疫,详论防治。

首先他把瘟疫与其他热病区别开来,重视“辟温”,屠苏酒、太乙流金散、雄黄散、辟温病粉身散、治瘴气方。

详载了四时五脏阴阳毒的病名病机及证治:春三月“青筋牵病”,属肝腑藏温病阴阳毒,以发热、项直、背强为特点;夏三月“赤脉奋病”心腑藏温病阴阳毒,发热、战掉惊动、口开舌破;秋三月“白气狸病”肺腑,体热生斑,或暴嗽呕逆、气喘引饮。

冬三月“黑骨温病”肾腑,里热外寒,恶寒引饮,胸胁腰部疼痛。

四季“黄肉随病”,脾腑,隐隐发热、不相断离、头重颈直、皮肉强痹。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对“王焦”认识,《难经· 二十五难》云:“心主 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而《灵枢· 本输》篇 云:“三焦者,中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 本藏 》篇云;“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 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前者论三焦无 形,后者言三焦有形,学术观点不一。 既有学术争鸣,又有师承授受,形成学术流派要 具备的基本条件.况《汉书· 艺文志》又记载医经七家 、经方十一家,前者在于研究中医理论,后者侧重中 医方药,因此任氏认为此时已产生了医学流派。
四、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的目的 1、掌握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和各家学说的基本内容、价


值和意义; 2、熟悉各家学说学术流派的纵横关系及基本概况; 3、了解各家学说及其学术争鸣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五、学习《中医各家学说》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1四大经典 2历史常识 3中国古代哲学知识 六、学习《中医各家学说》的方法 1读史书了解医家的人生轨迹 2读原著理解医家的学术思想 3在临床中实践


可见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往往不一,在学派的 划分上会有不同见解。

主要中医学术流派
伤寒学派
一、一般情况 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该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 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彬响。 二、形成 东汉张机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 的基本体系,代表了东汉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其具有很高 的临床指导价值,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青睐,被称为“活人书” 。 因为汉末的战乱,此书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后晋代太医令 王叔和重新搜集整理编次此书,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 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伤寒论>进行各种研究 和发挥,形成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学说,每一派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为了帮助读者复习中医各家学说的重点内容,本文将针对各家学说进行逐一梳理与总结。

1. 黄帝内经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石,也是最早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中医理论的著作。

其学说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性,指导着中医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将自然界万物按照五行分类,运用于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经络系统及其作用的研究。

2. 五藏六腑学说五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脏腑的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学说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病理特点,中医临床常常以五脏六腑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

3. 四诊学说四诊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等来推断内脏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得病情资料;切诊是通过按摩腧穴或把握脉搏等来了解体内病变情况。

四诊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4.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体液的理论体系,包括气、血、津液等概念。

气是生命活动和生命能量的基础,血是人体组织和器官正常运动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是保持组织润滑和营养的重要物质。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平衡与健康密切相关,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5.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疾病形成机制的研究。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外界病因(六淫,如风、寒、湿、热、暑、燥)与内因(七情,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众多的学术派别和学说构成了中医的多元性,其中包括六经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派、经络派等等。

本文将介绍中医各家学说的特点和主要观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复杂性。

一、六经学说六经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之一。

它以《内经》和《难经》为代表,将人体生理活动分为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并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方面作为分析和诊断依据。

太阳经代表着人体表面的阳气活动,阳明经代表着人体内脏的阳气活动。

阳明与太阳相对应,是六经学说中的表里对应原则。

而太阴、少阴、厥阴则是对应于人体阴气活动的三个经络。

在六经学说中,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架构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为基础,将人体生理活动以及自然界的现象归纳为五行之中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构成了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关系。

在中医临床中,五行学说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中医师可以识别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

三、气血派气血派是中医理论中关于气和血的重要学说。

它强调气和血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认为气血的充盈和运行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来源,它主要通过呼吸和脾胃的消化吸收来得到补充。

血则是人体营养和氧气的主要载体,它通过心脏的泵动和经络的输送来维持全身组织的正常功能。

气血派关注气血的调和平衡,注重调理气血不畅的疾病。

例如,在治疗贫血和气虚的疾病时,中医师常常会采取调理脾胃和补充营养的方法,从而改善气血的运行和充盈情况。

四、经络派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起着连接脏腑和四肢百体的作用。

经络学说以《灵枢·经脉》为代表,系统地介绍了经络的分布、功能和调理方法。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一、名词解释1.下法:具有下行作用的治疗方法。

2.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特色兼及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学说的一门课程。

3.五行互藏:是指五行之中又有五行,五行的每一个行里还包含一个五行,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又各有木、火、土、金、水。

二、判断该错1.孙思邈重视环境养生、四时养生及体质养生。

(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药饵养生)2.孙思邈认为十二多为“丧生之本”。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是载方最多的方书。

(明代朱橚等编纂的《普济方》)4.孙思邈认为久视、久卧、久立、久坐、久行不利于养生。

5.孙思邈主张养生方法应简单易行。

6.孙思邈可划入伤寒学派。

7.钱乙多以蜜或糯米粉、白米粉等作为制作丸剂的赋形佐料。

8.钱乙反对使用金石、介类等药。

(钱氏还将金石、介类、香窜、走泄等不宜入汤剂或药性峻猛之药,多入丸、散之中)9.钱乙诊断儿科疾病重视指纹。

(创立小儿五脏辨证纲领)10.钱乙常根据病情轻重判断其预后。

(钱氏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辨别五脏相兼病证的虚实,以判断其预后)11.钱乙继承《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之旨,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五脏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五脏所主,以虚实寒热概括脏腑病理变化,用五行阐述五脏之间相兼为病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

12.刘完素因家居河间府,故被后世尊称为刘河间。

13.刘完素专治火热病,被称为寒凉派。

(总结火热病与杂病的治疗经验)14.张从正师承刘完素,治病主张攻邪。

(私淑)15.刘完素认为阳气怫郁是火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16.刘完素首先提出热极生风理论。

17.“三一承气汤”出自医家吴有性,用以治疗表里同病病证。

(刘完素)18.继《中藏经》之后,对脏腑辨证有发展的医家是张元素。

19.张元素创立脏腑苦欲理论。

(《黄帝内经》)20.张元素创制枳术丸以阐明其制方大法。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说和派别。

这些各家学说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的主要学说和其特点。

一、黄帝内经学说黄帝内经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也是最早并最为广泛应用的学说之一。

该学说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强调阴阳五行理论、藏象论及脏腑经络等方面的医学知识。

黄帝内经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疾病是因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导致的。

因此,该学说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的功能,使人保持健康。

二、四气调神学说四气调神学说是张仲景创立的学说,主要阐述了病因和病理的理论。

该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受到外部天气的影响有关,即风、寒、暑、湿等四种气候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

四气调神学说通过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来治疗疾病,例如通过温热药物治疗寒气引起的疾病。

这一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急性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三、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是华佗创建的学说,该学说主要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疾病的治疗。

五运六气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气候,通过观察环境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在治疗上,五运六气学说强调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来调整药物的使用。

该学说注重平衡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四、辨证论治学说辨证论治学说是中医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它包含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强调疾病的整体观,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该学说注重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学说强调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全面而细致地了解病情,使治疗更为准确和有效。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医的一部分学说,每个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特点。

中医的多样学说使其具有更加灵活和全面的治疗方法,也更加适应不同的疾病和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学的实践过程中,不同学说并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有着交叉和互补的关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地域性和民族性明显
不同地区的医学流派和民族医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 性,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对健康的独特认识和诊疗方法 。
中医各家学说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各家学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医学 流派。
详细描述
在历史上,中医各家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早期有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医家创 立的学派,中期有金元四大家、明清温病学家等创立的学派,近现代有中西医结合学派 等。这些学派的创立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
脾胃学派
总结词
脾胃学派强调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主张调理脾胃以治疗全身疾病。
详细描述
脾胃学派以李杲、李中梓等为代表人物,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张调理脾胃以治疗全身疾病。 该学派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尤其在治疗虚证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脾胃学派在中医各家学说中具有重要地位, 对临床治疗脾胃不和等病症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中医各家学说与其他学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术交流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中医各家学说与其他学 派的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合作研究
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共同开展中医各家学说与其他 学派的研究项目,共享研究成果,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 地位和影响力。
人才培养
加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 能力和竞争力,为中医药的国际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短。
互补作用
通过融合,中医各家学说与其他 学派可以相互补充,完善中医理
论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创新发展
融合过程中,中医各家学说与其 他学派可以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 治疗方法,推动中医的持续创新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适应范围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胸脘以上大满大实:风痰,宿食,酒 积等 ●伤寒和杂病中的某些头痛; ●痰饮病:胁肋刺痛; ●痰厥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 眩晕恶心诸症。
③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治疗方药
●张氏认为病邪“凡在上者,皆宜吐 之。” ◆瓜蒂散:治伤寒头痛, ◆葱根白豆豉汤:治杂病头痛 ◆瓜蒂配茶末:治痰食积滞 ◆三圣散:治疗发狂 ◆稀涎散:膈实中满、痰厥失音、牙 关紧闭
●张氏认为疾病是由于邪气侵犯人
体所导致的,因为“夫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
2、三邪致病
●邪气包括天、地、人三邪 。
攻邪应就近而祛之 “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 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 之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 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 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 之。”
汗法与吐、下相合使用
◎汗法:飧泄不止,日夜无度,或见脉 浮大而长,身表热者,可用桂枝麻黄汤 ◎吐、汗结合:惊风搐搦、涎潮热郁可 用瓜蒂散先涌出风痰,再投以通经散解 之。 ◎下、汗结合:风寒湿痹,腰脚沉重, 可先服导水丸(大黄、黄芩、滑石、黑 牵牛),继用发汗之剂。
④ 汗法注意事项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儒 门 事 亲
儒门事亲
●卷一、二、三《儒门事亲》, 反映张子和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卷六、七、八为《十形三疗》, 以风、寒、旨、湿、燥、火、内 伤、外伤、内积、外积等十形为 纲,汗、吐、下三法为治,介绍 内、外、妇、儿各科病案约一百 三十九则 ●卷九《杂记九门》 ●卷十《撮要图》 ●卷十一《治病杂论》 ●卷十二《三法六门》 ●卷十三《刘河间先生三消论》 ●卷十四《治法心要》 ●卷十五《世传神效名方》。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返回攻邪
注意事项
●少壮气实之人,宜辛凉解之, ●老耆气衰之人,宜辛温解之。 ●病人因冒寒食冷而得者,宜辛温解之; ●因役劳冒暑而得者,宜辛凉解之。 ●病人禀性怒急者,可辛凉解之; ●病人禀性和缓者,可辛温解之。 ●病人两手脉浮大者,可辛凉解之; ●两手脉迟缓者,可辛温解之。”
(2)吐法
返回攻邪
●观察汗出程度:“凡发汗欲周身漐漐然, 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俱周遍,汗出一、 二时为佳。” ●发汗之剂:“中病则止,不必尽剂。” ●因时因地,因人因脉,辨证施治。 ●如“南陲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 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温之剂解之。 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 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

凡在表者皆可汗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以《本草》校之,荆芥、香白芷、陈皮、 半夏、细辛、苍术,其辛而温者乎; ●蜀椒、胡椒、茱萸、大蒜, 其辛而大热者乎; ●生姜,其辛而微温者乎; ●天麻、葱白,其辛而平者乎; ●青皮、薄荷,其辛苦而温者乎; ●防己、秦艽,其辛而且苦者乎; ●麻黄、人参、大枣,其甘而温者乎;
2、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天邪 外 来 之 邪 地邪 人邪
上部


中部
就 近 祛 邪

病 产 生吐下部源自汗吐下攻邪三法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氏行医于民间,中年曾为军医 ●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其攻邪已病思想指导下,对《内经》 《伤寒论》等前贤的有关汗、吐、下法 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与适应症,发展了 中医攻邪学说。
●定义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即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治疗方法。 ●理论依据: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适应范围
●邪气侵犯肌表,尚未深入,结搏于皮 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外的疼痛走注,麻 痹不仁,四肢肿痒拘挛。 1表证:恶寒为主要表现(现狭义,专指 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2外证:皮毛、肌肉、关节、肢体 (其表现:疼痛、麻木、瘙痒、走窜、 拘挛、肿等)
天邪:天之六气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风 寒 火
天邪
侵犯人体上部

燥 湿
地邪:是指地之六气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地邪

侵犯人体下部


人邪:是指人之六味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返回攻邪

茯苓


人邪

侵犯人体中部


其它邪气
●七情所伤 ●药邪:治疗失当所造成 ●指出“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
自号戴人。
下一页
◎1166年受庭训学医,1176悬壶,1178年移居宛 秋行医, 1180简 年鉴于当时医界滥用辛热温补之时 生平 介 弊,提出了“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的攻邪学说,1201年46岁在隐水流域行医。 ◎1203年从军入伍,1207年52岁时回师中原。 ◎1217年被举荐为太医,1219年辞去太医。感慨曰 “齿豁头童六十三,迩来衰病百无堪,归游马上 行人老,不似当年过汝南”。 ◎1222年与朋友麻知己、常仲明酝酿撰写 《儒 门事亲》,1224年麻被特赐为进士,因病未任; 1227年张子和病老缠身,难以东笔,由其口述, 麻记录整理而成书。
凡在表者皆可汗
●葛根、赤茯苓,其甘而平者乎; ●桑白皮,其甘而寒者乎; ●防风、当归,其甘辛而温者乎; ●附子,其甘辛而大热者乎; ●官桂、桂枝,其甘辛而大热者乎; ●浓朴,其苦而温者乎; ●桔梗,其苦而微温者乎; ●黄芩、知母、枳实、地骨皮, 其苦而寒者乎;
凡在表者皆可汗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师承授受
传张从正之学者 ●麻九畴 ●常 德 ●李子范
后世评价
◎《金史· 本传》谓:“张从 正,精于医,贯穿《素》、 《难》之学,其法宗刘河 间,用药多寒凉,然起疾 救死多取效。” ◎王孟英:“自古以来,善 治病者,莫如戴人。”
2、治学方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张氏治学主张以《内经》《难经》《伤 寒论》为宗,兼采百家之长。临证主张以祛 邪为主,多采用汗、吐、下三法;并发展情 志疾病治疗方法。针对医界滥用辛燥温补 之弊,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学术 观点。
1服用药物发汗
凡在表者皆可汗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如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五积散、败毒 散,皆发汗甚热之药也 ●如升麻汤、葛根汤、解肌汤、逼毒散,皆辛 温之药也。 ●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饮子,苦寒之 药也。 ●如通圣散、双解散、当归散子,皆辛凉之药 也。 ●故外热内寒宜辛温,外寒内热宜辛凉。
“余之用此吐法,非偶然也,曾见病之 在上者,诸医尽其技而不效,余反 思之,投以涌剂,少少用之,颇获 微应。既久,乃广访多求,渐臻精 妙,过则能止,少则能加,一吐之 中,变态无穷,屡用屡验,以至不 疑。”
① 定义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具有催吐等上行作用的治疗方法,促使停 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 食、毒物等的排出。包括服用催吐药、引 涎、漉涎、嚏气、追泪等多种方法。 ●“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理论依据: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其高者引而越之。”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张从正
导学 张从正远承《内经》及 仲景学说,近宗刘河间之学, 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观点,阐发攻邪学说,善用 汗、吐、下三法治疗疾病。 总结以情胜情法调治情志 疾病。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一、概说
1、生平 2、治学 3、著作
1、生平
中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 医 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 ●因居宛丘(今河南省 各 淮阳县东南)较久, 家 故自称宛丘; 学 ●因春秋战国时睢州 属于戴国,因此又 说
凡在表者皆可汗
中 ●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 医 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 各 ●圣人之刺热五十九刺,为无药而设也,皆 家 所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与汗同。然不若以 药发之,使一毛一窍,无不启发之为速也。 学 说
治疗方药
●然发汗亦有数种。世俗止知惟温热 者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亦 有熏渍而为汗者,亦有导引而为汗 者。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① 定义
② 适应范围
③ 治疗方药
④ 注意事项
吐法导源于《内经》 张仲景《伤寒论》中以瓜蒂散吐伤 寒邪结于胸中, 《千金方》中以盐汤吐宿食停滞不 消, 《普济本事方》中以稀涎散治痰厥 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 《圣济总录》中以常山散吐疟疾, 《孙尚方》中以三圣散吐发狂等。
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言:“今予论汗吐下三法,先论攻其邪, 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况予所论之法, 识练 日久,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 也。”
●“世人欲论治大病,舍汗、吐、下三法,其 余何足言哉”《儒门事亲· 五积六聚治同郁断》
2、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返回攻邪
中 ●感受风寒:麻黄汤或桂枝汤辛热发表; 医 ●表里俱病:大、小柴胡汤、柴胡饮子; ●风热侵袭:通圣散、双解汤、当归饮子 各 等辛凉解表; 家 学 说
下一页
2外治法发汗:灸、蒸、渫、洗、熨、烙、 针刺、砭石、导引、按摩等多种方法。
●所谓熏渍而汗者,如张苗治陈廪丘,烧地 布桃叶蒸之,大汗立愈。又如许胤宗治许 太后感风不能言,作防风汤数斛,置于床 下,气如烟雾,如其言,遂愈能言。 ●此皆前人用之有验者。
学术渊源
●《内经》的影响 ●《难经》的影响 ●《伤寒论》的影响 ●私淑河间学术思想 ●兼千百家之长
3、著作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代表作:《儒门事亲》 作者:张从正 麻知几 常仲明 最新版本: 《张子和研究集成》 《张子和医学全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