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过秦论》教案

合集下载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课时篇一一、检测背诵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三、迁移拓展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

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2)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

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过秦论》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阐述《过秦论》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3. 引导学生关注《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贾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教师阐述《过秦论》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4. 学生阅读《过秦论》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过秦论》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过秦论》的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 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现实意义。

1. 教师分析《过秦论》的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 教师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现实意义。

4.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议题探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过秦论》中的议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和覆灭的议题。

2. 分析《过秦论》中关于国家治理和君臣关系的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和覆灭的议题。

2. 教师分析《过秦论》中关于国家治理和君臣关系的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课堂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化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强调《过秦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秦论》语文教案素材

《过秦论》语文教案素材

《过秦论》语文教案素材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

下面就是本文库给大家带来的《过秦论》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过秦论》教案(一)一、缘起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这些探索文章中颇具影响的一篇,也是多年来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

《过秦论》问世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政治、历史、文学等各界人们的关注。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章内容丰富,涵盖博大,较之一般的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再从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优劣长短,自然又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

笔者不想放过这样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此向专家同好教正。

贾谊“仁义不施”一论,二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价秦王朝的准绳。

直到今天,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

“暴”就成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诚然,秦王朝的统治是残暴的。

但千百年来,残暴的统治岂止一秦!且不说揭竿而起的陈涉、推翻秦朝的刘项等,就说被后人称颂为英明君主的汉武帝、唐太宗、元始祖、明成祖、还有清代的康、雍、乾,请问,他们哪一个不残暴呢?然而,他们的“暴”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还获得了人们的交口赞誉!莫非真是“成则王侯败者寇”了吗?于是,在疏通字词、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设疑问难、层层导引的方法,让同学们暂时先把前人的定论和权威的理论“放在一边”,而以课文本身的文字为“本”,以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辅”,也来一个“过秦论”──讨论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二、过程在讨论课之前,我先动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走访专家)搜集与秦灭亡有关的资料典故,从中筛选信息,找出有用的材料,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

过秦论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2024)

过秦论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2024)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秦朝灭亡的原因, 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学生 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24/1/29
6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过秦论》的背景、作者及历史地位等相关知识;理解并掌握文中运用的 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能够准确翻译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和内涵。
习。
创新性评价策略
多元化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 头评价、书面评价、实践评价
等。
2024/1/29
注重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
鼓励创新思维
在评价中注重鼓励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独特见解。
及时反馈与调整
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评价 结果,并调整教学策略。
采用对比手法,将秦朝的兴盛与衰落 进行对比,突出秦朝灭亡的原因。
10
重要词句、段落解读
2024/1/29
重要词句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 诸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 策而御宇内”等,表达了秦朝的 强大和霸气。
关键段落
文章开头部分对秦朝统一六国的 描述,以及中间部分对秦朝政策 的批评,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 键段落。
2024/1/29
15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资源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如图片、视频等,丰富
教学内容。
2024/1/29
制作课件与教案
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精美 的课件和详细的教案,
提高教学效果。
辅助课堂讲解
拓展学习渠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讲 解,使抽象的知识更加

《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

《过秦论》优秀教案《过秦论》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作品;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作者简介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

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过秦论教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背景、主题及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2.部分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生平。

2.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

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一段,分析文章的总论点。

2.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

3.讲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秦之过”的表现。

2.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二段,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和语言特色。

3.讲解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及其效果。

2.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2.讲解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和实词、虚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2.讨论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论。

五、课后作业1.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2.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3.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阅读与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秦朝有哪些过错导致了它的灭亡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教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施行仁义,那么攻守的形势就会不同。

课文《过秦论》教案

课文《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过秦论》;(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论证技巧;(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文言文词句理解和翻译;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 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过秦论》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特殊句式;2. 文章深层的论证逻辑和辩证思维;3. 对文章中所阐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过秦论》全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过秦论》,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历史地位,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难题,理解文章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文章的重要词汇和句式;5. 案例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秦朝的兴衰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6. 价值观引导:通过文章的论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3. 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谊《过秦论》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论述了贾谊关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
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脉络。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诵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古装剧占了很大的成分。

其中有不少是以秦汉时期的历史为背景。

如香港拍摄的《寻秦记》、以及内地的电视剧《秦始皇》和电影《秦颂》、《英雄》。

这些影视作品在塑造历史真实的同时也加入了导演和编剧们的艺术创造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过秦论》却是离秦代最近的朝代汉朝的文人的作品,那么让我们穿越历史,在文字中了解秦亡的真实原因。

请同学介绍作者。

(李商隐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洛阳人。

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

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

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品。

二,诵读预习:
这篇文章比较长,相信在课前认真预习过的同学并不多,那么老师在这里带着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预习的工作。

老师先范读一遍,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做两件事。

一是注意课文的断句,把难读字的字音注在字的旁边;二是运用学习过的文言知识找出本课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文言知识点。

(教师范读)让学生自由诵读。

三,梳理词句,明确中心:
(1)梳理词句。

请同学分类指出本科中的文言知识点,并对教师提出的课文句子进行翻译。

1,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动词: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动用法: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吞二周而亡诸侯;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序八州而朝同列
2,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省略句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一词多义: 制、亡、利、固、度
4,古今:橹、河、山东、于是、以为
5,通假:从、衡、景
6,译句:
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明确中心:
[提问]通过对字句的梳理,我们能更好地读懂课文,那么在贾谊眼中,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讨论。

“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 这充分体现在第5 段议论中。

朗读第5 段。

[提问] 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 、陈涉四种力量用符号“〈”连结排列起来。

明确: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提问] 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

明确:“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 “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 “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作者议论秦的过失, 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 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 层层推进。

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从各个角度对比, 极言陈涉弱小; 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

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 不够明显, 但例句从课文第2 段找来明显的句子, 已经明确。

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

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 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

[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 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5
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 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 “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 肴殳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 第1~2 段及第3 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 段第二层写“守势”。

(3) 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强国请服, 弱国入朝; 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 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 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 秦从诸侯变
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 结果却走向反面, 更令人深思。

[提问] 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 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
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
天下,分裂山河。

(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 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

(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已
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

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
反而变本加厉, 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 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
崩瓦解。

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 是借秦作鉴, 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五,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除了要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我们更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灭亡的原因。

我们经常说一个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什么我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坚持“以和为贵”为什么党中央总是强调“代表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实行仁义。

今天在座的各位就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要这样去做。

记住: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