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叙事性作品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第四章 叙事作品课后习题

概念1)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2)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所谓的”故事时间”是故事中时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和前后顺序。
3)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4)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5)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
6)事件:就是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后果,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7)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8)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和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就是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
9)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当这种单一的性格特征反复出现并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某一类人物的特征时,这种扁平人物就称成为类型人物。
10)表意型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这种人物可以划入扁平人物一类。
11)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12)性格人物是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即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的人物。
13)行动:是人物的有目的的行为,它是事件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14)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15)叙述逻辑是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16)叙述动作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这个概念包括了叙述者、接受者以及讲故事时的声音情态这样三个方面。
17)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真实的作者就是创作作品的作者本人。
隐含的作者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是作者的”第二自我”。
18)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隐含的作者则是叙述者背后使叙述者和他的讲述行为得以存在的一种意识。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是文学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是流动的变化的。
16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18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1表现说:是指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代表人物渥滋渥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雪莱《为诗辩护》.23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代表作家德国卡西尔。
38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48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62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上)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主体特征)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目的功能上看)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76移情: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81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
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86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什么?共有那几个命题?33-34答:1、综合性的文学定义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艺术语言。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主体/客体,发送 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等范畴。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二)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 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 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
Strauss,1908~2009)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 X和Y,是行动者,相当于专有名词;它们 充当语句的主语。
➢ 谓语项,是一个动词,如违犯、处罚、避免。 ➢ 在上述叙事结构中,有两个基本单位,陈述
和序列,陈述由专有名词和动词构成,如 “X违犯戒律”;序列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 的各种陈述组成,如“X违犯戒律→Y必须 处罚X→X设法免受处罚→Y相信X没有违犯 戒律”就是一个序列。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文学概论,讲义,第四章 叙事作品

第四章叙事作品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一)传统叙事理论叙事的概念: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叙事的内容是故事。
西方叙事艺术理论:1.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已是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理论专著。
2.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进一步提出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问题。
3.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诗人布瓦洛等人又将贺拉斯的观念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理性制约。
4.感情表现和类型化人物为中心的完整系统的古典叙事理论。
5.启蒙运动后由法国学者狄德罗、德国诗人莱辛对平民戏剧的推崇,叙事理论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物性格的现实主义观念。
中国叙事艺术理论:1.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叙事文学的发展,对叙事艺术的研究也发展起来。
2.明代后期,评点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研究形式发展到高峰。
3.19世纪以后,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倡导一种与社会改造目的直接相关的叙事理论。
4.王国维对宋元戏曲研究方面的著作则是对中国传统的戏剧叙事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标志着中国的叙事艺术研究在西方叙事文学和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形成新的特征。
(二)现代叙事学什么是现代叙事学?现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开始的。
普洛普于 1928 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俄罗斯100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这100个故事实质上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
这一结构体现在按照严格的、不可改变的次序前后相接的31个“功能”中。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施特劳斯把普洛普民间故事研究中功能与结构的观点介绍到法国。
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被称做“叙事学”。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历年真题整理 - 个人版

导论文学理论:(导论)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以美的艺术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第一章文学概念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第一章第一节)世界、作品、作者、读者文学:(第一章第一节)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再现说与表现说:(第一章第一节)再现是强调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表现是指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第一章第一节)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实用说与独立说:(第一章第一节)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比较典型的是中国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独立说: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等。
客观说与体验说:(第一章第一节)客观说:认为文学文本高于一切,它一旦产生,就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体验说:强调读者阅读时的感受和再创造,如接受美学。
价值阅读:(第一章第二节)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中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第一章第二节)广义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指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各种社会制度;精神文化:指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狭义文化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
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第一章第二节)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二)之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二)之名词解释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1、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
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1.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2.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1.掌握原理,注重理解2.抓住重点,融会贯通3.联系实际,培养能力4.学习教材,攻读原著三、考核知识点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工;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文艺学;2.文学史;3.文学批评。
(二)领会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
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四要素(二)文学活动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一)再现说(二)表现说(三)实用说(四)独立说(五)客观说(六)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一)文学的定义(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一)广义的文化概念(二)狭义的文化观念(三)符号义的文化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四)憧憬人类的未来(五)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一)“品质阅读”(二)“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源于生活(二)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一)经验与体验(二)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三、考核知识点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原因;3.文化概念;4.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5.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6.审美活动与文学;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8.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时间---语言顺序---语言长短决定
(一)时序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种时序的不同组成构成了叙事文本的 时序。
三种时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倒叙可 分为外倒叙、内倒叙、部分倒叙、完整倒叙 等。
(二)时距
时距: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对 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亦称叙述的步速。
叙事学的发展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 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 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 与叙事学的区别
因此“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形式而不是实 质’:它是具有各种模式的结构,而不是具有内 容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这个观念与整体性概念是 密切联系着的。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 语法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 有民族的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 看作是语言的深层结构
叙述方式的两个方 面:叙述者与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二)人物内视角 (三)外视角叙述者 (四)第二人称叙述 (五)叙述视角和人称的 变换
叙述者
绝大多数小说不是由作者出面讲故事,而是 由其代言人对你讲话。这个代言人便是小说文本 中的叙述者。
叙述视角
就是叙述者的角度,是作家为读者观察形象 体系所指定的距离、角度和视野。它直接体现着 叙述的基调、方式和形态。
(-)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
在全知视角中,叙述者大部分是第三人称, 也有第一人称。但不管是第三人称,还是第一 人称,都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二)人物内视角:叙述=人物
它的目的并不是引导读者对叙述者的交代和叙 述的内容认同,而是对一定程度上的直接显现场景 的内容认同。
1.主要人物内视角:叙述者就是故事主角。 2.次要人物内视角:叙述者仅是某个事件的 参与者 3.第三人称内视角:
3.认识体验性:体现着故事作者对世界的认 识和自己的精神需要,超越了个别的、已经发生 的偶然事实,是用话语重构世界。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是文学话语叙述出来的, 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区别
文学叙事
历史叙述1
历史叙述2
历史叙述3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叙事内容与审美意识形态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 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故事是按时间顺序来叙 述事件的。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传统的分析重 在揭示事件塑造性格的作用,叙事学重在分析事件推动情节
的作用。可分为:推动情节的事件;塑造形象的事件。
在实际鉴赏中不必硬性区分两种作用,在分析中则应明 确所用的分析方法,着重分析某一方面。叙事学分析对“事 件”作用(叙事功能)有细致地分类、归纳。
(二)情节
第二,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一般话语所 指对象是在话语之外的现实世界,文学话语所叙 的对象只存在于话语叙述之中。叙事文学用话语 虚构艺术世界。
文学叙事基本特征的三个方面
1.整体独立性:叙事的艺术特质就是通过 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完整的 艺术世界。
2.客观规律性:是以客观事物的发生规律 为依据。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 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 意识形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叙事方式与审美意识形态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 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 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 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 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故事
结构
行动
从叙事的角度 分析作品的构成,切 分构成作品的基本单 位及各部分的关系。
一.故事
叙事就是讲故事, 故事由一系列事件构成。
叙事是对一系列事 件的叙述,叙事是叙述 的话语,故事与话语的 区分是“叙事学不可或 缺的前提”。
一个故事至少必须 包括两个事件。
(一)事件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事件,就是行动。没有行动的性状属性,如“张三没有 朋友”就是描写,不是行动。没有动作就不是一个事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 叙述单位。 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二元对立概念(成双的功能性差异的复杂格局)是结 构概念的基础。对二元对立的辨认是儿童“最初的逻辑活 动”,创造和感觉二元对立的能力体现了人类一种基本的、 独特的心灵活动,这就是创造结构的活动。
3.共时性概念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共时性的重要性,认为 语言既有它的历史范围,也有它当前的结构的属 性。语言要素的意义必须在共时的结构之中显示 出来。
结构,不是事物本身固 有的结构,而人们认识事物 时赋予将各种现象组织起来 所用的基本形式。 1. 整体性观念 2. 二元对立关系 3. 共时性概念 4.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5. 人类“心灵的永恒结构”
几种影响叙事学理论的结构主义观念
1.整体性观念
实体的构成是完整的,不是各部分的混合。结 构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 决定着结构的性质和结构的各部分的性质。
1.叙事理论古已有之,叙事学产生于20世纪60 年代的法国。
2.传统叙事理论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 中心内容;叙事学研究叙事的本质、功能、形式, 研究对象为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
3.传统叙事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摹仿论”“反 映论”,叙事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是结构主义语 言学。
结构主义的
几个基本观念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 学的有关著作。
1.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 文出版社,1987
3.格雷马斯:《《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书中的意图标记虽然表达的 是作者的意图;但应当注意的是 这种意图有时并不一定等同于故 事中所真正蕴含的意图 。
(二)叙述标记 与人物性格塑造
还有一些标记可以使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得 以凸现出来。有些是直接 的或外在的标记,如人物 绰号、人物描写段落等等
另外有些标记是叙述 者并未直接说出,而是间 接暗示出的引导标记。这 种暗含的标记可以存在于 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之中。
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 人物、情节、环境—— 侧重内容,具体。
当代叙事学——叙 述方式、叙述声音、叙 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 —侧重形式、抽象。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 评点 以人物、情节、环境 三要素为中心
现代叙事学理论 以叙事方式与叙事结构为中心
左拉肖像
四.叙事的分类
1.短篇小说、中篇小说 和长篇小说、小小说这几种 基本类型。
2.戏剧剧本 3.影视文学又成为比小 说更大众化、更具社会影响 的叙事文学样式 4.网络文学作品
五.叙事的构成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 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 动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 的“我”,讲述他所旁观到 的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 身份和态度,使叙述话语相 当简洁而冷漠,与孔乙己的 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对比。小 说的艺术张力正在于此。
(四)第二人称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 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 的称谓出现的。这是一种很少 见的叙述视角。
叙述者与接受者并置 传统接受者是隐在的,而 此时接受者是显在的。比如戏 剧叙事
三.叙述标记
(一)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
有的作品标题很明显地表达 了作者想要体现的意图
除此之外,常见的醒目句段 有放在故事文本之外的序跋、题 记之类,古典小说中多有这类标 记
这种新的观念,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 事物构成的观念,就成为可以确切地称为‘结构主 义者’的那种思维方式的第一条原则。
简言之,这条原则认为,在任何既定情境里, 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 意义事实上由客观存在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 间的关系所决定。
2.二元对立关系
在语言学中,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言语只能在这 个系统中才有意义。“能使任何单独的要素‘有意义’, 并不是要素本身的个别的独特性质,而是这种性质和其他 语音的性质之间的差异。 表示这个差异的是普遍存在的 “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s)关系。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讲故事”,即叙事。 文学的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 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 期的叙事性文学。图为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插图——悉多被劫。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一,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 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叙事学的产生
叙事学产生的标志性 事件: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 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 法国叙事学研究
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
叙事学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 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 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 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 的小说研究。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 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 评方法,这种新理论就被称作“叙事学‘’
(三)频率
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 件在文本中被叙述的次数,频率的几种情况:
叙事次数 1 N 1 N
事件次数 1 1 N N
二.叙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