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这是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诗的主要内容及本诗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掌握本诗描写音乐的高妙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文化的热爱。

2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

但学生还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为鉴赏本文经典的音乐描写。

体会诗人与琵琶女产生的天涯沦落之情作为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琵琶行并序首先,我来说说我的情境导入。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在导入环节中,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琵琶语》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在课件中我插入了琵琶女的图片,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深情吟诵:两千多年前,一曲古筝将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段琵琶凝住了时空,将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的千古绝唱奏响在了我们面前。

今天,就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和老师一起,伴着那浔阳江的悠悠江水,走进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相信知音故事的引领、音乐、图片的创设,会使学生很容易走进本诗凄切忧伤的情境中。

我的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诗人情。

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诗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凄切悲凉的感情基调。

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江州司马为谁而泪湿青衫?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对这位天涯歌女产生了如此深切的共鸣呢?层层诱导,既使学生很好的感知了诗文内容,又为局部研读,突破天涯沦落人的形象打下基础。

3《琵琶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琵琶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琵琶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教案【学习提示】《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

学习时,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

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单元学习任务】1、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人理解作品。

2、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教学目标】1、感受琵琶女的形象及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

2、赏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歌曲入境:播放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白居易的《琵琶行》,其感受音乐的精妙绝伦。

二、知人论世1、解题《琵琶行并序》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行"指那些行文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它的典型特点是婉转流动、纵横多姿。

“并序”,一般出现在诗文的题目或前言中,其内容与诗文密切相关。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

他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琵琶行》是一首代表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曲目。

《琵琶行》充满了悠久文化的浪漫情怀,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赏。

为推动琵琶行并序教学,收获了一等奖,我和同学们以贴近实践创新的理念,以系统的思路,构建了完备的弹奏技能。

一、预备工作1、曲目选择《琵琶行》的编曲很丰富,有曲调高低平和、律动明快的版本,历经工匠不断改进不断炼化,形成了更加精致的作品。

在曲目选择上,要注重曲子的细节和表现力,选择一到两首不同版本的《琵琶行》,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探索空间。

2、技术熟悉学习弹奏《琵琶行》之前,要先将指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同学们要在纸上记录如何形成指法,并把它们融入自己的弹奏实践之中,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

二、弹奏习惯训练1、培养专注力弹奏期间,要细心聆听,静谧深入,专注自己,将琵琶与心灵成功融合。

把握节奏,淡定应对曲抒情变化,提高节奏感,灵活把握琴音气场,让个人表现得更出色。

2、完善技能在练习琵琶之前,可以先教学生一些基本琴技,以及其他一些弹奏技巧,例如:发音、放松、抚摸琴面,减少紧张感,让良好的情绪滋润琴弦,克服屈指的障碍,从而保护掌握琵琶技巧,增强技术水平。

三、合作协作训练1、舞台表现力弹奏琵琶行并序,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协作表现,要调节好旋律的配合度,眼神接触,细腻的节奏感,给观众以精彩的表演。

2、实践探索在实践探索中,学生可以尝试自己改变曲调,尝试用新鲜色调表现,可以用更多的乐器进行融合,将夹杂声音注入其间,丰富曲调的表现力,尝试新的音色组合和表现方式,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音乐沉浸体验感。

总之,《琵琶行》的琴音是深沉而又灵动,把弹琴结合准确的演奏技巧和表演精湛绝伦融入自己的曲目创作中,充分展示琵琶之美,为大家带来深刻的视觉体验。

3《琵琶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琵琶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琵琶行(并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题《琵琶行》课时第 2 课时主备人上课人上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第8节总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欣赏诗歌中音乐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内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一、导回顾上节课内容二、思一、详析课文1、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反应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三个弹奏片段中的释义、艺术手法、情感。

①江头送客闻琵琶③重闻琵琶青衫湿二、江心聆听琵琶曲1、思考:琵琶女演奏前,作者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展:一系列的动词,看出作者急切的心情。

琵琶女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她含蓄、害羞、端庄的姿态。

2、第一阶段——调弦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

她低头随手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

第二、三阶段——第一、二乐曲使用叠词(切切、嘈嘈切切),特点:急切愉快大量比喻(大珠小珠落玉盘、莺语、泉流、冰泉冷涩)特点:忧愁暗恨4、三、议讨论一2四、展一、2①③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五、练配套练习对应部分课题《琵琶行》课时第 3 课时主备人上课人上课时间2023年10月26日星期四第 6 节总课时总第19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欣赏诗歌中音乐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内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一、导听琵琶乐曲二、思一、赏析音乐描写1、思考:《琵琶行》中正面描写音乐的这个部分,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这个部分妙在哪里?展;②拟声词、叠词:使诗句增加了音乐性和节奏感;使音乐悦耳动听,更加形象。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教案【素养目标】1、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参考导学提示,能准确说出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3、学生参看课文注释,记住生字读音、重点实词的意思并背诵全文。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能准确翻译诗句,并能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出每层的内容。

【教学重点】能流利朗读并当堂背诵全诗【教学难点】能准确翻译诗句,并能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出每层的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诵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家轶事顾况戏白居易唐朝的张固在《幽闲鼓吹》中记载:“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

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唐代诗人。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任左拾遗、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因越职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

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并序》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2、写作背景《琵琶行并序》写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

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他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并序获奖教案

琵琶行并序获奖教案

琵琶行并序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引导学生欣赏琵琶音乐的韵味。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讲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琵琶行》的背景。

教师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琵琶的韵味。

学生分享对琵琶音乐的感悟。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意象。

解读诗中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

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诗中人物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诗中的一个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动作、语言和表情,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和准备。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并提出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诗人的创作手法,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诗歌手法。

学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琵琶行》的诗歌手法,如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等。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参考《琵琶行》的题材和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学生分享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程总结。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音乐欣赏与实践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琵琶音乐的独特魅力。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1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诗歌,梳理疑难字词。

教学重点:梳理疑难字词。

教学难点:梳理疑难字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课题。

提问:《登高》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此句出处《琵琶行并序》,看看是什么让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与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诗人生平、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诗歌,梳理疑难字词。

三、阅读教材,整体感知(7分钟)朗读古诗,思考:诗中的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四、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3分钟)1.自主阅读《导学案》79页“识作者”“知背景”“晓常识”部分,圈点勾画,完成下列各题。

白居易(772- 846),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_,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白居易与______并称“元白”,共同倡导了______。

有______传世,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

(5分钟)通过诵读诗歌,完成以下任务:读准字音。

湓倡贾荻抹复挑霓裳六幺间关蛤蟆绡钿头银篦呕哑嘲哳2.熟读课文。

(8分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序言,关注以下字词含义。

1、元和2、予3、左迁4、郡5、司马6、明年7、铮铮然8、尝9、贾人10、悯然11、出官12、恬然五、展示交流,精讲点拨一太白、青莲居士、“诗仙”、“李杜”、雄奇豪放、《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

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自的镇李师道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

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琵琶女和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其情感并体味情感变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诗人和琵琶女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认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继承发展中国古典诗歌“言志”的传统。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诗人和琵琶女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

教学难点分析动作、语言描写,理解其情感并体味情感变化,理解古典诗歌言志的传统。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的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和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曾祖迁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夙慧早现,读书不懈。

出生六、七月时,乳母抱至屏风前,就能默识「之」、「无」二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学设计【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

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

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1)字词正音 :湓pén( 江名 ) 贾g ǔ ( 商人 ) 思sì( 名词,思绪 ) 嘈cáo( 声音粗重 )舫f ǎ ng( 船 ) 虾蟆hámó 钿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bì(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ōuyā(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zhāozhā( 象声词,声音细碎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

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5)理清诗歌思路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

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品味鉴赏,体景悟情1 、赏“景”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

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

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

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

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 、品“声”(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

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分层导读,达到背诵)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

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

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

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3 、悟“情”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

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

”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

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反思】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

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

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