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当前通过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来转变增长方式,已成为能否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和理论,首先指出目前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新型化程度进行剖析,并分析其特点,最后对如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演进方向。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1 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1.1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中国的产业发展总的态势为: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
产业结构演进趋于良性循环,主要反映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水平趋于优化。
工业结构正逐渐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
我国的重化工业正逐步成长为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己具备相当规模,尤其是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农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牧渔业产值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门类越来越全,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在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各产业的产值结构的波动较大,而其从业人员的结构的波动较小。
1.2 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总体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失衡:第一产业滞后,第二产业超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第一产业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合理,地区同构化问题较严重。
突出体现在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供给能力相当有限,多数行业产品的差别化率低,集中在单一品种和档次上,技术水平落后使得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化的趋势,并致使不少行业出现了过度竞争的格局。
(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物耗高、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

中国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
一、历史中国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一套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产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了工业部门的发展。
二、现状目前,中国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农业产值的下降。
2. 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占据了整个工业部门的大部分份额。
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工厂,并以其生产规模和制造能力在全球久负盛名。
3.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升级的推动,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金融、零售、旅游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4. 区域差异明显:中国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更加发达,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以原材料加工为主。
三、未来展望未来,中国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将继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1. 产业升级与转型:中国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2. 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的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3. 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在历史的演变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正处于从大规模制造向创新驱动的转型阶段。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单元复习)-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主要产业 农作物的分布
4.1 《农业》
1.农作物包括 粮食作物 和 经济作物 。 2.粮食作物以 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 为 主,是我们食物的基本来源,也是重要的 饲料 和 工业原料。 3.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历史悠久。
中国的主要产业 粮食作物的分布
4.1 《农业》
1.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小麦 , 居民的主食是 面食 ; 2.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水稻 ,居民 的主食是 大米 。 3.南北方粮食作物的分界线是 秦岭淮河一线。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但由于行 业整体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和技术创新动力,平均利润率仅为5.1%。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局部示意图及嘉兴气候资料图
(1)嘉兴市位于 浙江 省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
的 综合性 工业基地。(2)嘉兴成为“丝绸之府”的自然原因
中国的主要产业
4.2 《工业》
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写出图中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的名称和性质: ①辽中南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的基地 ②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③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基地
中国的主要产业
例题分析
工业布局要因地制宜,需要考虑资源、人口、市场等因素。读辽中南工业基地
中国的主要产业
例题分析
D 1.我国淡水鱼生产集中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西南地区
D.长江中下游流域
下图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B 2.甲处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宜发展( )
A.种植业
B.林业
C.畜牧业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和布局分析

1、概念:
在当代化过程中,发展多种经营、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 旳农业经济构造,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长投入,提升农业 综合生产力;依托科技,增长资源产出率;预防污染,保持农 业生态平衡;增长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渐建成一种资源节
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旳当代化农业。 2、目旳、内涵
2) 农林间作或混林间作模式: 3) 枣粮间作、果粮间作等 。 3) 多种多收旳时间构造优化模式: 4) 利用各个农作物之间生长时间差及对养分旳需求差
进行合理配置,多种作物互不影响而生长良好。 4) 多层高效旳空间构造模式: 5) 农田作物按地形带立体种植。 5) 基塘结合模式: 6) 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稻基鱼塘、果基鱼塘、花基
• 粮食总产量变化图
2023年9052.8亿斤
1999年10500亿斤
6 7 3 5 20 ? 6
3
播种面积与粮食单产量旳变化
• 播种面积 亿亩
中国粮食构成变化与分布
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万吨)
•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构成变化 %
年代 作物
水稻 小麦 玉米 薯类 其他
1952年
41.7 11.6 10.2 9.9 ---
•
增产261.5亿公斤
•
其中:江南各省22亿公斤
•
黄河-长江之间100.7亿公斤
•
东北三省75亿公斤
• 失
300 公斤/亩以上旳地域增产抵消耕地降低旳损
• 合计增长 633.7亿公斤
4. 播种面积单产与估算增产区
人
人 口 注意:播种面积单产东西差别与南北差别旳差别
5. 控制无效蒸发,提升降水利用率旳工程试验与设想
(三)生态农业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19
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源,而产业结构的变革又会影
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当产业结构处在以第一产业为主体时期,经济发
展处于主要满足于人们生存需要阶段,即表现为农业社会的特征。当 第二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进入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
平的阶段,即表现为工业社会的特征。而一旦当第三产业成为主体产
发展的关键 。
2019/1/12
22
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的基本前提,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 就会影响资源投入的效率,造成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使宏观经
济运行失衡,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产业结构
条件。因此,适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 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
2019/1/12
17
八五计划:1991-1995年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 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八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速度达11%,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 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八五”计划是 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 小的一个五年计划。
2019/1/12 18
四、建国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主要实现了两个转折:第一个
转折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这在2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的。第二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三 产业,逐步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这是在80年代后期
1. 工业地区:东北、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 北以天津、青岛为中心的工业地带、广州为中心的制 造中心。 2. 铁路交通 3. 农业分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党中央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将我国经济的整体布局分为“四大板块”即: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探索的结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首先在深圳、厦门等地逐步建立经济特区。
建立特区后,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管理权限。
1984年5月,国家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中央政府、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沿海地区由于拥有港口、海洋、腹地等优势,又能发挥对内通道功能,影响、辐射和带动国内区域均衡发展,也是国内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从南往北看,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能发挥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的功能,推动中部崛起、深化西部大开发。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能将台湾的优势辐射到海峡西岸地区,继而推动中部崛起。
长三角开发开放能进一步拉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7.8%左右,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于这一地区。
如果不改变这种欠发达状况,将会拖延全国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全国的现代化就不完整。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其中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的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从而全面提高中国综合国力。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精讲

2024/9/17
82
(二)农业信息化将是21世纪农业 发展的重要标志
主要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1.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环境信息化是为环境保护提供信息服务和辅 助决策支持的重要基础, 是环境管理工作实现 综合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2.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
2024/9/17
83
3.农业生产信息化 4.农业科技信息化
2024/9/17
84
5.农业教育信息化 6.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 7、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8、农业管理信息化
2024/9/17
85
二、中国农业生产的五大趋势
1.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从纯农业向综合企业发展 都市农业
3.从单纯生产向种植、养殖、加工、销 售、科研一体化发展
2024/9/17
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比:
80年代中期: 1: 1.8 1990年: 1: 2.2 1995年: 1: 2.71 2012年: 1: 3.1
2024/9/17
46
(5)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就业问题突 出
经济发展的矛盾(工业化的矛盾):
劳动力充分就业和产业升级的矛盾
2024/9/17
47
2024/9/17
*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
*太空农业: 将航天航空技术与农业和 生物技术相结合。
2024/9/17
93
三、21世纪农业发展的八种类型
1.可持续农业:
符合环境和发展要求
2.立体高效型农业:
符合复合生态系统要求
沪、浙、湘、
鄂、赣、粤、 闽、琼
湿润气候,降水800-1800mm;人多地 少,粮食不均;集约化程度高,59主产稻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百度百科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百科名片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根据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国家重新调整了区域发展的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要求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目录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其他旧版参考资料展开编辑本段中国经济“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编辑本段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1、辽宁中南地区。
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
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
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
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
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
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
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
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6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得到显著改善。
2020/10/6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趋向良性循环 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2020/10/6
2020/10/6
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
2020/10/6
2020/10/6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2020/10/6
4、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2020/10/6
2020/10/6
5、从土地向工厂、海洋、沙漠、太空发展
*白色农业: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 、植物为原料,发展相关的产业。 *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
*太空农业:将航天航空技术与农业和 生物技术相结合。
2020/10/6
大力兴修水利,建成了大量的防洪、灌溉 、排涝、发电等工程。
农业的机械装备和物质投入大幅度增加。
2020/10/6
2020/10/6
3)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
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 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渔的全面 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2020/10/6
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总产 值 农业
1990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8151.2
构成比 重(%
)
100.0
5190.8 63.7
1995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构成比 重(%
)
11668. 100.0 6
6403.8 54.9
1997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13415. 0
构成比 重(%
2020/10/6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2020/10/6
3、秦汉以后:
农耕区范围逐步扩大。
4、东晋、南北朝以及南宋时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荒芜,水利失修, 灾荒频繁。
2020/10/6
5、明清时代:
南方出现了商品生产较为集中的产区。 北方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
东北、西北及西南的大部分地区,农业 生产相当落后。
)
100.0
7219.1 53.8
2012年
经济收 入(亿 元)
15351. 4
构成比 重(%
)
100.0
8891.1 54.9
林业1
4.4
629.6
4.4
牧业 2048.8 25.1 3598.3 30.8 4175.2 31.1 4165.9 29.0
渔业 533.2
三、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 展
农业地理:
研究生产条件、结构及其地域分布 规律的科学。
2020/10/6
1、农产品供给由过去的全面的短 缺
走向了阶段性的过剩
1)以前中国农业增长: 结构刚性
(一)新时期 中国农业的特点
2)90年代以后:
引入科技、投入资本
3)新的农业发展方式:
减产
2020/10/6
2020/10/6
Eg 顺鑫公司——组培“蝴蝶兰” :
转基因抗棉铃虫棉种的推广应用
2020/10/6
2020/10/6
2020/10/6
2020/10/6
(一)新时期 中国农业的特点
4、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再是无限 供给,就业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中国劳动力结构:
1)90年代开始:绝对量持续下降
2)2000年开始:占全国劳动力比重 低于50%
September 8-13, 2002 Beijing, China
2020/10/6
桑基鱼塘——古代的生态系统
2020/10/6
3、超级型农业
符合超高产超优质要求 超级方向一般有两种: 一是大。
二是小。
2020/10/6
广西矮马
新疆育出“袖珍马”
2020/10/6
4、快速型农业
符合快节奏要求
2020/10/6
2020/10/6
2、类型
1)观光农园
2020/10/6
农 业 观 光 、 采 摘
东京居民在生态农场参观、劳动
2020/10/6
2020/10/6
2)农业公园 ——葡萄园公园
2020/10/6
3)教育农园
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 经营形态。
2020/10/6
(5)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就业问题突 出
经济发展的矛盾(工业化的矛盾): 劳动力充分就业和产业升级的矛盾
2020/10/6
2020/10/6
(6)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效益 低
乡镇企业还面临相当多的问题: 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集中度低,资金不足,
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过高等。
2、农业生产在向商业化、专业化 和区
域化方向发展
例如苹果 商业化——专业化——区域化
(一)新时期 中国农业的特点
总之,农业生产要向区域化和规模化 方向发展
2020/10/6
2020/10/6
(一)新时期 中国农业的特点
2020/10/6
3、农业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 依赖”
度越来越强
我国的农业增长方式: 越来越依赖资本和技术
2020/10/6
广东乡镇企业
2020/10/6
乡镇企业的竹编手工业生产
湖南最大的乡镇企业 ——长沙果园汽车改装厂
2020/10/6
珍珠加工厂的采珠车间
2020/10/6
2020/10/6
2、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1)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方向的 转化
遥感(RS)与信息技术结合—— 灾害预测预报
都市 农业
(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 )
英文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
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 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2020/10/6
2020/10/6
都市农业
特点:
A、包括范围: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 B、必须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 C、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 D、高度的集约化经营方式
6.5 1123.2 9.6 1427.6 10.6 1664.9 11.6
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2020/10/6
2012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0/10/6
4)农业生产布局渐趋合理
建设发展了一大批各种农产品商品基地。 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逐渐缩小。
2020/10/6
旧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布局的基本特征 :
1、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 2、以粮食为主体 3、“小而全”的多样性栽培和农产品商品率低 4、区域专业化不显著 5、区际交换不发达
2020/10/6
二、1949年以后中国农业的 发展
1、从1949年以来:
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增加了农业 技术装备,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 生产的措施。
2020/10/6
(3)结构转换和工业产业升级对增 加农业投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出现了大农业与大工业不相协 调的矛盾。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之一:农 村土地改革问题。
2020/10/6
(4)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 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比: 80年代中期:1:1.8 1990年:1:2.2 1995年:1:2.71 2012年:1:3.1
2020/10/6
一、未来农业发展新趋势
农业信息化—— 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2020/10/6
(一)农业信息化的涵义及其意义
1、农业信息化的涵义
是指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交 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
2020/10/6
2、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1)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 2)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 3)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4)加速农产品的流通 5)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三、21世纪农业发展的八种类 型
1、可持续农业:
符合环境和发展要求
2、立体高效型农业 :
符合复合生态系统要求
2020/10/6
第二届国际可持续农业会议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FOR FOOD,ENERGY AND INDUSTRY
智能化农业—— 改变其技术传播推广方式
2020/10/6
2020/10/6
农业遥感中心
2020/10/6
2020/10/6
2)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 经济效益
东部地区: 土地密集型
北方:
资本、技术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走节水农业之路
2020/10/6
全国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图
2020/10/6
绿色的田野 时令棚菜
2020/10/6
科技进步二等奖冬小麦新 品种冀麦38号
冬小麦新品种冀麦30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 步一等奖
2020/10/6
2020/10/6
第二节 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趋 势
2020/10/6
一、未来农业发展新趋势 二、中国农业生产的五大趋势 三、21世纪农业发展的八种类型
5、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
符合集约时空要求
6、工业型农业
符合休闲时尚要求
2020/10/6
“福”果
“寿”桃
2020/10/6
7、保健型农业
符合健康意识要求
8、风光型农业
符合观光旅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