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高尿酸与肾脏及降尿酸药物治疗原理详解(精) (1)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PPT医学课件

• 痛风作为与HUA直接因果相关的疾病,应严格控制SUA在 360 μmol/L以下,最好到300 μmol/L,并长期维持。
• 对于无症状的HUA,也应予以积极地分层治疗。
HUA的诊断标准
HUA的定义: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 两次空腹SUA水平:男性>420 μmol/L,女 性>360 μmol/L。
不良反应:可能出现胃肠不适、腹泻、皮疹等,较为少见。 罕见肝功能损害,国外报道发生率为1/17000。
禁忌证:对本品中任何成分过敏者。严重肾功能损害者(肾 小球滤过率低于20 ml/min)及患有严重肾结石的患者。孕妇、 有可能怀孕妇女以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4. 联合治疗
如果单药治疗不能使SUA控制达标,则可以考虑联合治 疗。即XOI与促尿酸排泄的药物联合,同时其他排尿酸 药物也可以作为合理补充(在适应证下应用),如氯沙 坦、非诺贝特等。氯沙坦、非诺贝特可以辅助降低痛风 患者的尿酸水平。高血压患者伴血尿酸增高,选用氯沙 坦抗高血压的同时,亦能降低血尿酸;非诺贝特可作为 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伴高尿酸血症的首选。
非布司他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别嘌呤醇(活性体)
肝脏 活性本体
非布司他(活性体)
肝脏 不活性体
肾脏
肾脏
尿中排泄
排泄路径:别嘌呤醇是在肝脏代 谢后成为活性产物-羟基嘌呤,只 通过肾脏排泄,是单途径排泄。 所以,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 整剂量。
粪中排泄 尿中排泄
排泄路径:非布司他是在肝脏代谢 后成为非活动产物,通过胆汁和肾 脏排泄,是多途径排泄。包括粪便 和尿,所以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 者,无需调整剂量。
别嘌呤醇
痛风患者的酸降低西药治疗方案及使用说明

痛风患者的酸降低西药治疗方案及使用说明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引起,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关节炎和尿酸结石等症状。
西药治疗是痛风管理的关键,其中针对降低体内尿酸水平的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痛风患者的酸降低西药治疗方案及使用说明。
一、西药治疗方案目前,主要用于痛风的酸降低药物包括尿酸生成抑制剂和尿酸排泄增加剂。
以下是常用的酸降低西药治疗方案:1. 尿酸生成抑制剂尿酸生成抑制剂通过抑制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从而降低尿酸水平。
常用的尿酸生成抑制剂包括以下药物:(1)丙戊酸(Allopurinol):该药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来阻断尿酸的生成。
初始剂量为100-300毫克/日,根据尿酸水平调整剂量。
(2)费布索斯塔特(Febuxostat):与丙戊酸类似,该药物也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来降低尿酸水平。
常见的剂量为40毫克/日。
2. 尿酸排泄增加剂尿酸排泄增加剂可以提高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从而降低体内尿酸水平。
常用的尿酸排泄增加剂包括以下药物:(1)丙苯尼酮(Benzbromarone):该药物通过抑制尿酸的重吸收以及增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来降低尿酸水平。
初始剂量为25毫克/日,根据尿酸水平调整剂量。
(2)洛麦地特(Lesinurad):该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尿酸的重吸收以及增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来降低尿酸水平。
常见的剂量为200毫克/日。
二、使用说明在使用酸降低西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医生指导下使用: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需要长期进行。
因此,使用酸降低西药治疗方案前,应咨询医生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2. 剂量调整: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剂量应根据尿酸水平以及身体的反应进行调整。
不要自行增减药物的剂量,以免影响疗效或出现不良反应。
3. 并发症风险:使用酸降低西药治疗方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皮疹、胃肠道不适等。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处理。
秋水仙碱治痛风的原理

秋水仙碱治痛风的原理
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尿酸结晶沉积。
秋水仙碱作为治疗痛风的药物之一,其治疗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秋水仙碱能够抑制尿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尿酸的合成。
尿酸是痛
风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多的尿酸在体内沉积形成尿酸结晶,导致关节炎和疼痛。
秋水仙碱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酶,降低了尿酸的生成,减少了尿酸在体内的沉积,从而减轻了痛风的症状。
其次,秋水仙碱还能够促进尿酸的排泄。
尿酸是通过肾脏排泄的,而秋水仙碱
能够增加尿酸在肾脏的排泄量,加速尿酸的清除,从而降低了体内尿酸的浓度,减少了尿酸结晶的形成,减轻了痛风的症状。
此外,秋水仙碱还具有抗炎作用。
痛风的发作主要是由于尿酸结晶引起的关节炎,而秋水仙碱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炎的症状,从而减轻了痛风的疼痛和肿胀。
总的来说,秋水仙碱治痛风的原理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的合成、促进尿酸的排泄
和抗炎作用。
通过这些作用,秋水仙碱能够有效地缓解痛风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秋水仙碱虽然在治疗痛风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
中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因此,在使用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秋水仙碱治痛风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尿酸的合成、促进尿酸的排
泄和抗炎作用来缓解痛风的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秋水仙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在使用时必须谨慎,遵医嘱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痛风的用药及急性期治疗

一、降尿酸西药分类/作用机制/使用原则: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类。
可通过24小时尿尿酸检测,来明确尿酸生成过多还是排泄过少。
如果测出来尿中24小时尿酸明显增高,说明是尿酸合成过多,就应该选用抑制生成的药物;如果尿中24小时尿尿酸水平低于600mg/d,那就是排泄减少,可以选择使用促排药。
抑制尿酸生成药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合成(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别嘌醇用法用量:需从小剂量起始。
成人初始剂量50~100 mg/d,每2~5周测血尿酸水平1次,未达标患者每次可递增50~100 mg,最大剂量600 mg/d。
肾功能不全患者起始剂量每日不超过 1.5 mg /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肾脏病3-4期患者推荐剂量为50~100 mg/d;肾脏病5期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肝损害、骨髓抑制。
剥脱性皮炎属严重超敏反应与HLA-B*5801 阳性密切相关。
非布司他用法用量:初始剂量20~40 mg/d,2~5周后血尿酸不达标者,逐渐加量,最大剂量80 mg/d。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G1~3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CKD4—5期)患者慎用。
促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隆抑制肾小管尿酸转运蛋白-1(URATl),抑制肾小管尿酸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
用法用量:起始剂量 25~50 mg/d,2-5 周后根据血尿酸水平调整剂量至75 mg/d 或 100 mg/d,早餐后服用;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异常或肾移植患者,eGFR 20~60 ml/(min·1.73 m^2)患者推荐 50 mg /d。
eGFR<20ml/(min·1.73m^2)或尿酸性肾石症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有“严重细胞溶解性肝损”的风险。
在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时,一定要大量饮水,心肾功能正常者维持尿量2000 ml以上,同时口服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1-2g,3次/日)碱化尿液,将尿液pH值调整至 6.2~6.9,以增加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从而避免尿酸盐在肾间质及尿道中形成结晶。
痛风为什么吃药就不痛了

痛风为什么吃药就不痛了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常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痛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疾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可以出现关节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症状。
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吃药就不会痛了,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其会对人体的各个系统造成影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
一、为什么吃药就不痛了1.药物治疗降低血尿酸水平:痛风的本质是血尿酸过高,尿酸结晶在体内沉积,引起关节炎症,使病人感到疼痛。
治疗痛风的首要目标是降低血尿酸水平,以避免尿酸结晶沉积和预防反复发作。
常用的药物有尿酸合成酶抑制剂类和尿酸排泄增加剂类,这些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尿酸浓度,从而减轻关节痛。
2.抑制炎症反应:炎症是痛风关节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物治疗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关节疼痛和红肿,这也是药物治疗能够缓解痛风疼痛的原因之一。
3.促进尿酸排泄:痛风患者的肾脏功能常常受到损害,难以有效排泄过高的血尿酸,而药物治疗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从而缓解痛风疼痛。
二、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缓解痛风症状的有效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尿酸合成酶抑制剂、尿酸排泄增加剂等。
其中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关节疼痛、消肿、发热等症状;尿酸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尿酸合成,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尿酸排泄增加剂可促进尿酸的排泄,减少尿酸在体内的沉积。
2.生活方式干预改变饮食:痛风患者应该控制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包括肉类、鱼虾、动物内脏、酒等,以减少尿酸的生成。
控制体重:痛风患者应该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避免发生关节炎症。
避免长时间坐卧:长时间坐卧不动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容易引发痛风。
三、注意事项1.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低脂、低蛋白、低嘌呤的食物,特别是要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动物内脏、啤酒等,以免加重病情。
2.痛风患者要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运动或体力劳动,以免加重关节负担。
3.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如有新的症状出现,应及时向医生反映。
痛风治疗:使用降尿酸药物有讲究

痛风治疗:使用降尿酸药物有讲究作者:罗光荣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21年第11期近年来。
我国人群中痛风发病率不断增高。
还有更多没有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
痛风患者如何科学使用降尿酸药物,应当为广大患者所知。
痛风为何“找上门”嘌呤代谢紊乱是痛风发作的根本原因。
嘌呤代谢紊乱通常会造成血尿酸升高;高尿酸血症还可能并发尿酸性肾结石、高尿酸肾病等,导致肾脏损伤,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人每天有700~800毫克的尿酸需要排出体外,其中约2/3是通过肾脏排泄。
如出现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就会引起血液中尿酸过高。
临床上将男性血尿酸>416微摩尔,升、女性血尿酸>357微摩尔/升称为高尿酸血症。
需要注意的是,测量前不要吃过多高嘌呤食物(如猪牛羊肉、动物内脏、菇类、豆类、坚果等)。
降尿酸治疗的最佳时机痛风可分为三个阶段: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关节炎发作期,及痛风发作间歇期(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
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时期:以日常预防为主。
处于这个时期的患者,还没有过痛风发作史。
如患者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危险因素,应注意少进食嘌呤含量高的食物,禁烟限酒,每日充分饮水(至少2000毫升),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规律运动,争取将尿酸长期控制在标准范围。
2.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期:禁用降尿酸药物。
很多人痛风一发作,就马上吃降尿酸药,一种药不行,就几种药一起上,以为快速把尿酸降下来痛风就好了。
其实不然。
维持尿酸水平稳定是预防痛风发作的根本,在急性发作期内越吃降尿酸药,尿酸波动反而越大,关节肿痛就越严重。
虽然痛风急性发作期禁用降尿酸药物,但应在痛风缓解期后慢慢添加降尿酸药。
否则会让血尿酸水平剧烈波动,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释放不溶性的针状结晶,使患者感觉更痛苦。
此期应以减轻患者痛苦为主,可抬高患肢、冷敷,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必要时可用激素缓解症状。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患者教育及心理支持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向患者详细解释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措 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缓解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生活方式指导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调整、增加运动、保持充足睡眠 等,以降低尿酸水平并减少痛风发作。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管理
1 2 3
复发预防
针对痛风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复发,包括持 续降尿酸治疗、避免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等 。
并发症管理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可能伴有肾脏损害、心血 管疾病等并发症,应积极治疗并发症,降低患者 风险。
多学科合作
对于复杂病例或伴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建议多 学科团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 疗效果。
将指南征求意见稿发送 给全国范围内的相关领 域专家征求意见和建议 ,对反馈意见进行汇总 和分析,对指南进行相 应修改和完善。
经过多轮修订和完善后 ,形成《中国高尿酸血 症与痛风诊疗指南》最 终版,并在全国范围内 推广实施。
02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高尿酸血症定义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是指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正常范 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新指南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还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评估和改善措施。
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深入研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机制
01
进一步探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
疗靶点和方法。
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02
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尿酸药的功能主治

尿酸药的功能主治1. 尿酸药的定义尿酸药是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疾病的药物。
高尿酸血症是由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可导致尿酸结晶堆积在关节组织中形成痛风。
2. 尿酸药的功能尿酸药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尿酸的合成、分解和排泄,以达到降低血尿酸水平的效果。
3. 尿酸药的主治以下是尿酸药的主要治疗疾病和功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尿酸药可以抑制尿酸的合成,减少血液中尿酸的含量,从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这对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疾病非常重要。
•预防痛风发作:痛风是由于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导致尿酸结晶在关节中沉积而引起的关节炎。
尿酸药可以帮助预防痛风发作,减轻关节的疼痛和炎症。
•降低尿酸结晶的形成:尿酸结晶是痛风的主要病理基础。
尿酸药可以减少尿酸结晶的形成,从而减轻关节疼痛和炎症,防止关节损伤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尿酸排泄:尿酸药可以增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促进尿酸的清除,减少尿酸在体内的积累。
这对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预防痛风发作非常重要。
•改善肾脏功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疾病可能对肾脏功能造成损害。
尿酸药的适当使用可以减轻肾脏负担,改善肾脏功能。
4. 常用的尿酸药以下是常用的尿酸药:•乌骨藤素酸:乌骨藤素酸是一种中草药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尿酸排泄等多种作用,可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别嘌醇:别嘌醇是一种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减轻痛风发作。
•利尿药:利尿药可以增加尿液的排出,促进尿酸的排泄。
常用的利尿药包括噻嗪类利尿药和噻嗪类利尿抑制剂等。
•尿酸酐酶:尿酸酐酶可以分解尿酸,帮助降低血尿酸水平。
目前尚未有尿酸酐酶的市售药物。
5. 小结尿酸药是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疾病的关键药物。
它们通过调节体内尿酸的合成、分解和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和减轻痛风发作,并改善肾脏功能。
常用的尿酸药包括乌骨藤素酸、别嘌醇、利尿药等。
合理使用尿酸药可以有效控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碱中毒 – 细胞外液量减少—血尿酸升高。
肾对尿酸转运-转运子的发现
• 有 机 阴 离 子 转 运 蛋 白 家 族 (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s,SLC22A家族) – URAT1(urate/anion exchanger) • 尿酸重吸收 • 氯沙坦和苯溴马隆通过抑制URAT1对尿酸的 重吸收 • 吡嗪酰胺则促进URAT1对尿酸的重吸收 • URAT1和Na(+)/H(+)交换调节因子3 – OAT4和OAT10 – OAT1和OAT3
Alper等
2005
577,儿童
11
Sundstrom等 2005
3119,成人
4
5.1倍
血尿酸与高血压(3)
• 美国规范老年化研究(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 显示,血尿酸>357-381umol/L,患高血压危险 性显著增加.
Relative Risk(95%CI)
1.4 1.2
• 免疫荧光:无异常发现 • 电镜: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和肾间质出现针状结晶。
章友康.谌贻璞。慢性肾脏病高尿酸血症治疗的争论和进展.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27(2):72-76.
病例
• 病史:男性,44岁,发现血肌酐升高5年。近5年来血压 135-160/95-100mmHg,血肌酐114-151μmol/L。
高尿酸导致肾小动脉硬化的机制
• 诱导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
• 局部RAS激活 • 氧化应激
肾小动脉 硬化增厚
肾小管 间质纤
维化
•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机制探讨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表现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机制探讨 • 高尿酸血症肾小动脉硬化的鉴别
●高血压 ●恶性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
500umol/L,尿酸盐沉淀。
影响肾对尿酸转运的因素
药物
– 升高血尿酸
• 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速尿、乙醇、小剂量水杨 酸、吡嗪酰胺等。
• 促进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噻嗪类利尿剂、甘露醇 等。
– 降低血尿酸
• 抑制肾小管重吸收尿酸:丙磺舒、苯溴香豆酮 (痛风利仙)大剂量水杨酸等。
• 抑制尿酸生成:别嘌呤醇、非布司他等。
GFR不是唯一影响血尿酸的因素
分泌50%
重吸收 98-100%
尿酸在肾脏内滤过及重吸收 过程: 尿酸经小球滤过后,98%在近 端 肾 小 管 S1 段 主 动 重 吸 收 , 50% 在 S2 段 分 泌 , 40%-44% 在 S3段分泌后重吸收。
40-44%重 吸收
6-12% 少量重吸收
少量重吸收
主要内容
• 尿酸与肾脏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表现与机制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干预治疗
尿酸 一个让人又恨又爱的话题
高尿酸血症危害
血
尿
酸
升
高
沉积于关节
沉积于肾脏
刺激血管壁
刺激胰腺β细胞
痛风性关节炎 关节变形
痛风性肾病 尿酸结石
动脉粥样硬化
损伤胰腺β细胞
尿毒症
加重冠心病 高血压
诱发或加重 糖尿病
尿酸的益处
病理
• 免 疫 荧 光 : IgG-、IgA-、IgM - 、C3–、 C1q–、FRA–、Alb–。
• 光镜:皮质肾组织2条,髓质肾组织1条,25 个肾小球中11个球性废弃,其余肾小球体积 增大,系膜区增宽不明显,袢开放尚好,节 段袢皱缩。皮质区小灶状肾小管萎缩、基底 膜增厚,未萎缩小管基膜亦增厚,管腔内见 蛋白管型,皮质间质灶状纤维化,单个核细 胞浸润灶性聚集,髓质间质纤维化+-++。间 质血管病变多样,动脉平滑肌细胞增多,血 管壁增厚,细动脉管腔狭窄、闭锁,弹力分 层。
• SCr大于176μmol/L时,尿酸升高不应大于 714μmol/L 。
肾对尿酸的转运
1. 100%经肾小球滤过 2. 近端肾小管的复杂处理过程
– S1段98%主动重吸收 – S2 段 主 动重吸 收减少 ,
分泌量增多,达50% – S3段被动弥散入血-分泌
后重吸收40%-44% – 最终随尿排出占6-10%
• 多重药物抵抗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s) – MRP4,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管腔侧,负责尿酸从细胞向 管腔内分泌。 – ABCG2:表达于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管腔侧,同样负责 尿酸从细胞向管腔内分泌。
• 其他相关的转运子 –位于近端肾小管细胞的钠 /磷共转运子 ( sodium/phosphate cotranspoter NPT4 ) 和 近 端 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有关。
病理(续)
• 电镜:1个肾小球。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基膜样物质增 多,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开放尚好,节段性基膜扭曲、塌 陷;肾小球足细胞节段足突融合,少量微绒毛化。肾小 球基底膜、上皮下及系膜区均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肾 间质区域见浸润细胞及有明、暗带分布的胶原纤维。
• 病理诊断:(1)肾间质小动脉病变;(2)肾小球体积 增大,球性硬化(11/25);(3)肾间质慢性化病变。 高度提示肾脏病变与高尿酸血症(HUA)相关。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特征
高尿酸
肾脏小动脉损伤
与其他代谢因素如 高血压、高血脂、 等
弥漫性肾 小管间质
损伤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表现与机制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表现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机制探讨 • 高尿酸血症肾小动脉损伤的鉴别
高尿酸血症引起肾脏损伤的机制 高尿酸血症,肾病的隐形杀手
Kang DH, et al J Am Soc Nephrol ,2002,13:2888-2897. Mazzal M, et al. Hypertension, 2001, 38:1101-1106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鉴别诊断
• 恶性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病变:主要在 叶间动脉内膜增厚、粘液样水肿,血 管腔内见纤维素样坏死,管腔可被栓 子堵塞;纤维素样坏死可从血管极延 入入球动脉,致使整个肾小球节段或 球性坏死。
• 高血压良性肾动脉硬化症:透明变性 为良性肾动脉硬化肾血管病变的特征, 最常见于入球小动脉。
2003 2004
样本大小
10000,男性 2062,成人 1482,成人 619,男性 6356,男性 433,男性
2310,男性 4489,成人
随访时间 危险性增加情 (年) 况)
5
2倍
6
3倍
7
2倍
12
1.2倍
10
2倍
5
SBP+27mmHg
/1mg/dl SUA
6
1.6倍
23
男性1.5倍
女性1.9倍
为40-50%。 • 近年来多个大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尿酸可
预测高血压的发展和预后。
血尿酸与高血压(2)
作者
出版年份
Kahn等 Selby等 Hunt等 Jossa等 Taniguchi等 Masuo等
Nakanishi等 Nagahama等
1972 1990 1991 1994 2001 2003
主要内容
• 尿酸与肾脏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表现与机制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干预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表现与机制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表现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机制探讨 • 高尿酸血症肾小动脉损伤的鉴别
痛风性肾病的分类(传统)
尿酸性泌尿系结石 急性痛风性肾病 慢性痛风性肾病
急性痛风性肾病
• 高尿酸血症引起的血管病变:其特点 包括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加,致使血管 壁增厚,小动脉闭锁、废弃,动脉外 膜纤维化伴细胞浸润。
主要内容
• 尿酸与肾脏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表现及机制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干预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干预
• 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的危害 • 尿酸的目标值 • 如何干预 • 临床验证
血尿酸与糖尿病肾病(1)
2108例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可导致eGFR下降、ACR升高,增加糖尿 病患病发生CKD风险。而且血尿酸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随着其浓度增加, eGFR依然下降。
Chin Med J 2011;124(22):3629-3634
血尿与糖尿病肾病(2)
• 前瞻性研究,263例T1DM患者 • 评价血尿酸水平能否作为糖尿病肾病的预测指标 • 所有病人在糖尿病确诊后和出现白蛋白尿前测血尿酸 • 平均随访期18.1年
• 类似维生素C的抗氧化剂 • 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意义 • 和人类储存Na的能力密切相关
尿酸在人体的转运
内源性尿酸
外源性尿酸
80%
20%
每天产生750mg
进入尿酸池
尿酸池(1200mg)
60%参与代谢) 1/3
肾脏排泄600mg/日
肠内分解200mg/日
• 葡萄糖转运子SLC2A9(Glucose transporter family member SLC2A9) – 和果糖和葡萄糖重吸收有关 – 与尿酸的转运关系密切 – SLC2A9和尿酸的重吸收有关 – SLC2A9基因影响人群的血尿酸水平 – 氯沙坦和苯溴马隆可抑制SLC2A9重吸收尿酸的作用
肾椎体肾小管内尿酸沉积,无纤维化(大体)
急性痛风性肾病
髓质肾小管内尿酸沉积 Schultz染色(X6)
髓质肾小管内尿酸沉积,受 累小管扩张,上皮细胞损伤, 节段裸基底膜,无间质炎症 反应(HE X 125)
慢性痛风性肾病
• 光镜:早期仅在髓袢和集合管内出现尿酸盐结晶;进而肾 小管上皮损伤和崩解,尿酸盐沉积于肾间质,肾间质继发 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形成和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