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鉴(杜)

合集下载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是谁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是谁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是谁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指的是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

唐代诗人李白又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又被称为诗圣。

李白和杜甫也被合称为“大李杜”,与“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相区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出自清代赵翼《论诗五首》中的其二。

原文是《论诗五首·其二》。

赵翼〔清代〕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流传至今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

我眼中的李杜的鉴赏文章

我眼中的李杜的鉴赏文章

我眼中的李杜的鉴赏文章以我眼中的李杜的鉴赏李杜,是唐代文学史上一对著名的文人。

他们分别是李白和杜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唐代乃至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我眼中,李杜的诗歌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他们的才华和文学造诣感到敬佩。

李白是唐代最具个性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奇思妙想。

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波折和挫折,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以及自由奔放的人生态度。

例如他的《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简洁而深情,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明月的赞美。

杜甫是唐代最为著名的“社会批判派”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常常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愤怒。

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哀愁和忧郁的情绪,但却也流露出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例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不满。

李杜的诗歌作品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豪放奔放,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和壮丽的想象力;而杜甫的诗歌则更加接地气,批判社会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眼中,李杜的诗歌作品展示了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力。

他们的诗作既有感人肺腑的抒情之作,也有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批判之词。

他们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美感,更承载着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注。

李杜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才华和文学造诣让人敬佩。

他们的诗作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以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之峨眉山月歌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之峨眉山月歌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2016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之峨眉山月歌知识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以下是查字典整理的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之峨眉山月歌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原文峨眉山月歌⑴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

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白话译文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创作背景编辑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古典文学 第九讲 李杜诗

古典文学 第九讲  李杜诗

第十讲李杜诗赏析——《天末怀李白》和《不见》一、从李、杜的交谊说起:唐代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生当同时,诗名盛为后世所称。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亦云:“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两人在诗艺上的成就,虽特色不同,俱各臻其极,如今已是定论。

但论到两人的交谊,却也很有意思。

一般印象中,李、杜交谊深厚,从杜诗中尤能印证此点。

但细察两人的交游、年辈、当世声望以及两人诗集中的相关篇章,却让人们感觉到李、杜在对方心目中份量和情谊,实在有点畸重失衡。

首先看两人的交游。

李白和杜甫在洛阳初识,时为天宝三载(744)夏,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

两人相得甚欢,开始一同游处。

秋,与李白、高适游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登吹台、琴台。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高适”条云:“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

中间唱和颇多。

”可见他们的交谊自此时打下基础。

然而为时颇短。

据考证,这一段时间大约有三个月左右。

到了第二年即天宝四载(745)春,杜甫已在齐州。

这年秋后,杜甫与李白分手。

天宝五载(746)十月,杜甫自齐、鲁往长安,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求官生活。

而李白也漫游至河北、山西一带。

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断断续续加起来,也就一年左右,此后两人不复再见。

一年的相处,要在两人心中种下相同深厚的情谊,不免让人有点怀疑。

其次,就年辈和当时声望来看,两人感情深度的不对等,似乎也很正常。

李白生于701年,杜甫生于712年,李白比杜甫长11岁。

两人相见,大哥、小弟的感觉应该很明显。

两人初识之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曾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被唐玄宗召见,可谓荣宠已极,虽然是刚从长安被排挤出来,但形式上却是李白自己要求弃职归隐,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挣足了面子。

所以在声誉上几乎没有损伤,“放还”后似乎声名更盛。

《李杜诗学》

《李杜诗学》

《李杜诗学》李杜诗学是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杜甫的研究者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对李白和杜甫诗歌创作特色与艺术表现手法所作的评价。

在该诗中,他从“人才”、“境界”、“思想”、“笔法”、“音节”、“兴象”、“才力”等七个方面对李杜诗歌进行了论述,认为李杜诗歌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一、李诗的飘逸俊爽的风格与个人气质性格李白不仅善于体察人物内心世界,还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使读者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意气风发的英雄气概;再如《蜀道难》中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就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将蜀道山水的险绝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李白性格的豪放不羁。

二、李诗的对比。

李杜诗歌的共同点,是善于将抒情主人公的眼睛、耳朵乃至皮肤细微末节进行逼真的刻画,且同中见异,异中见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李诗的夸张。

李杜诗歌无不都带有夸张的成分。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第一句和第三句便有超常的夸张,而在最后一句却戛然而止,并未说出如此壮观之景竟是从几千米的高处飞流直下,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这也正是李白所追求的。

李杜诗歌的风格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豪迈雄浑之美。

李白豪迈奔放,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诗词鉴赏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诗词鉴赏

【导语】杜甫(712年—770年),字⼦美,汉族,本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号少陵野⽼,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与李⽩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常深远,被后⼈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簇开⽆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 黄师塔前那⼀江的碧波春⽔滚滚向东流,春天给⼈⼀种困倦让⼈想倚着春风⼩憩的感觉。

江畔盛开的那⼀簇⽆主的桃花映⼊眼帘,究竟是爱深红⾊的还是更爱浅红⾊的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散步。

塔:墓地。

⼀簇:⼀丛,⽆主--没有主⼈。

译⽂⼆ 黄师塔前的江⽔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

⼀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经管,你喜欢深红⾊,还是浅红⾊的桃花? 鉴赏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

“黄师塔前江⽔东”,写具体的地点。

“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的倦态,春暖⼈易懒倦,所以倚风⼩息。

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簇开⽆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这⾥叠⽤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是紧跟着“开⽆主”三字来的。

“开⽆主”就是⾃由⾃在地开,尽量地开,⼤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的处所。

第⼆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组诗。

杜甫的诗词

杜甫的诗词

杜甫的诗词杜甫的诗词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词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那什么样的诗词才是好的诗词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杜甫的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的诗词1《春日忆李白》原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鉴赏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我眼中的李杜的鉴赏文章

我眼中的李杜的鉴赏文章

我眼中的李杜的鉴赏文章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但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以下是我对李杜诗歌的鉴赏文章。

一、李白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不羁的个性。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李白的诗歌中,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山水诗。

他的山水诗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瀑布的美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李白还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他通过对酒和月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的态度。

这种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二、杜甫杜甫是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与李白截然不同。

杜甫的诗歌更加深沉和内敛,他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我最喜欢杜甫的咏史诗,他通过咏史诗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

他的咏史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评价,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通过对长安城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

杜甫的诗歌中还充满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穷苦人民的描写和关怀,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综上所述,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各有特色。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自然的赞美,他的山水诗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而杜甫的诗歌则更加深沉和内敛,他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咏史诗更是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
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 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
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他出身于一个具有悠久传 统的官僚世家,自十三世 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 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 所以杜甫自豪地称为“奉 儒守官,未坠素业” (《进雕赋表》)。其母 系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 的清河崔氏。只是杜甫的 父亲杜闲只做到奉天县令, 这个家庭已呈衰落之象。
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 盾,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政策,及 其骄奢淫逸、专横暴虐的行为,还 反映了战争、兵役、徭役给人民造 成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表现了深刻 的现实批判精神。如《丽人行》、 《兵车行》、《草堂》、“三吏”、 “三别”等。
杜甫的诗歌还有登临抒怀、写景咏物、 思亲怀友、咏史、题画的内容。如《登 岳阳楼》、《秋兴》、《春夜喜雨》、 《月夜》、《蜀相》、《戏题王宰山水 图歌》等。
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 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 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 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
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杜甫的诗歌把个人的遭际与国家命运、 民生疾苦结合起来,抒发了悯时伤乱、 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爱国精神。如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春 望》、《北征》、《羌村》、《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等。
Hale Waihona Puke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 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 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 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这跟《有客》 中写的“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一 样,都是彼此相亲不见外之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 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 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至此结束全诗, 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 交代,当然是来了。
(5)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 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 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 正是为下句作铺垫,因为下句说的就是 “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 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 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 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 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
读书壮游时期 《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 《兵车行》 陷贼为官时期 《春望》 漂泊西南时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旧时注家
(1)反映离乱的痛苦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 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 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 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 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 概。 全诗即景抒情 。
(4)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以为,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 义”,此说有理。证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 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 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 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再看诗 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之别。而《客至》 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 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 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至于崔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 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崔的缘故;但“明府” 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成都西 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 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 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 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 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奥秘:原来他 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 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