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其人和杜甫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高中语文重要诗人简介及主要作品赏析

高中语文重要诗人简介及主要作品赏析

样, “欲共冤魂语 ”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
最后一句 “投诗赠汨罗 ”,用一 “赠 ”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
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
“赠 ”字
之妙,正如黄生所说: “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读杜
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
二、艺术风格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艺术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 主。杜诗创作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 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杜甫的一生颠沛 流离,沦落潦倒, “苦难 ”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 于个人的不幸,而是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以满含血泪的 动地歌吟,传达出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 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他的诗,以 “沉郁顿挫 “的独 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他的不朽人格,
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 “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 ‘几回 ’二字括
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 ”(《唐诗成法》 )不过应该指出,
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
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 “山形依旧枕寒流 ”,山形,指西塞山;寒 流,指长江, “寒 ”字和结句的 “秋 ”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 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 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 册的 “活剧 ”,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 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 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 峭,而是突出 “依旧 ”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 “依旧 ”,就更显 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 “江山不管 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 ”(包佶《再过金陵》 )的意境。这些又从 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 “伤 ”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 “第六句一笔 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 ”(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作品特点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但以沉郁顿挫为主。

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厚重,内涵深刻,多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登高》诗词赏析与感悟

杜甫《登高》诗词赏析与感悟

杜甫《登高》诗词赏析与感悟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一生经历了唐朝的盛衰转折,见证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

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

此时,杜甫流离失所,身处四川夔州。

诗人在战乱中饱经沧桑,对国家和个人命运深感忧虑。

在一个重阳节登高之际,他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充满悲凉气息的诗歌。

三、诗词赏析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诗词重点句子赏析(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诗通过猿啸、鸟飞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落叶和长江的景象,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生活艰辛的现状,透露出他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3.情感表达《登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无奈。

诗中充满了浓郁的悲凉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4.写作意境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发不可收拾。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关于杜甫生平介绍及作品赏析的(共19张PPT)

关于杜甫生平介绍及作品赏析的(共19张PPT)

读书和漫游时期 (三十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 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 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 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 ,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 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 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古人“开涮”,看似无伤大雅,但是炒作和公众的围观,恰恰折射出了当下 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杜甫涂鸦现象,也给当下社会一个善意的 提醒:对于李白、杜甫诗歌这样支撑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石,人们或 许还是应该教育孩子学会“仰望”,而不是视如玩物。
谢谢观赏
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
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
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
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
点击继续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多种版本的语文课本再创作恶搞令人捧腹,适逢杜甫诞辰1300 周年,突然的风靡网络恐怕是杜甫本人也始料未及的.
80、90后的网友,对杜甫这样的人物非常的熟悉,都是自己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物,
因此,面对着对杜甫很忙图片的恶搞,很多一部分是对自己儿时的回忆,有网友戏称,这是对 那些年,我们一起恶搞过的古代人物!
为官时期 (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 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 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 《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唐]杜甫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作品赏析:【鹤注】许即任城许主簿。

当是开元二十五年至兖州,与许游南池时相先后。

今诗云“东岳云峰起”,则是在兖州甚明。

鲁訔年谱引公酹文云:“二十九年,在洛之首阳祭远祖。

”则至兖在二十九年之前。

梁权道编在天宝十三载,非。

盖是年公在长安矣。

走邀,遣人持诗往邀也。

东岳云峰起①,溶溶满太虚②。

震雷翻幕燕③,骤雨落河鱼④。

座对贤人酒⑤,门听长者车⑥。

相邀愧泥泞⑦,骑马到阶除⑧。

(单复注:上四对雨,五六书怀,七八走邀主簿。

)①“东岳”二句,即《公羊传》“泰山之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意。

《说苑》:泰山,东岳也。

谢道韫侍:“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庾肩吾诗:“雨足飞春殿,云峰入夏池。

”②《楚辞》:“云溶溶兮雨溟溟。

”《内经》:“太虚廖廓。

”③《国语》:“震雷出滞。

”《左传》:吴公子札聘于上国,宿于戚,闻孙林父击钟,曰:“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上。

”严有翼曰:幕非巢燕之所,此言其至危。

潘岳《西征赋》:“危素卵之累壳,甚立燕之幕巢。

”丘希范书:“将军鱼游鼎沸之中,燕巢飞幕之上。

”盖用此意。

邢劭《春宴》诗:“檐喧巢幕燕,池跃戏莲鱼。

”谢瞻《九日》诗:“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

”却是误用其文。

杜诗“震雷翻幕燕”,则仍合本意矣。

④《老子》:“骤雨不终日。

”《始皇本纪》:“八年,河鱼大上。

”注:“谓河水溢,鱼大上平地。

”《杜诗博议》:《汝南先贤传》:“葛玄书符着水中,大雨淹注。

复书符投雨中,须臾落大鱼数百头。

”暗使此事。

全大镛注:明万历丁酉,楚墩子湖忽龙起,是日雨如倾,鱼从云中散落百里,家家得鱼。

慈水姜氏曰:“骤雨落河鱼”与“细雨鱼儿出”照看自明。

雨细则鱼浮而上淰,雨骤则鱼落而潜伏也。

⑤《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杜甫诗作精选赏析(附人物小传)

杜甫诗作精选赏析(附人物小传)

杜甫(712-770)杜甫(712-770)字子美。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

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大将、著名学者杜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父亲杜闲,做过朝议大夫、奉天令。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壮游(35岁以前);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

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

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今存诗1400余首,文21篇。

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

现存最早的杜集是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

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

望岳1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6。

会当凌绝顶7,一览众山小。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

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杜甫诗中的写景手法及赏析

杜甫诗中的写景手法及赏析

杜甫诗中的写景手法及赏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以写实、关注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为主要特点。

在他的诗中,写景是他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

本文将对杜甫诗中的写景手法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赏析。

一、杜甫的写景手法1. 营造氛围的描写杜甫的诗中常常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例如,在《月夜忆舍弟》中,他描绘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思乡之情。

2. 对自然景色的直接描写杜甫经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直接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用词和精准的描绘,将景色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登高》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个形象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3. 运用对比手法杜甫的诗中常常通过对比来凸显出景色的美丽和宏伟。

通过将不同的景物或情感进行对比,他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景色的魅力。

例如,在《曝马碣》中,他将凄凉的景色与壮丽的历史对比,揭示出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二、杜甫诗中的写景赏析1.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诗人登高时所见的景色描绘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描写,通过暗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伸,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宏伟壮丽的赞叹和向往之情。

2.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以描绘夜晚的月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

通过写景手法,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到了一个宁静而怀旧的夜晚。

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描写,通过写夜景中的露水和明亮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曝马碣》这首诗以古代长城的废墟为背景,描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光的流转。

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废墟与壮丽的历史进行对比,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世的变迁。

诗人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通过对杜甫的写景手法分析及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描写自然景色时的细腻和准确性。

他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富有情感的环境中,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社会等深刻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杜甫的思想与文学主张
• 1、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 2、具有广泛同情与博爱襟怀 • 3、人生理念指向现世
• 1、重视创作实践 • 2、强调艺术的美的价值与功用 • 3、宽容对待各种艺术风格
李杜之思想、经历比较
• 1、二者出身不同 • 2、二者家境不同 • 3、二者的人生态度不同
杜甫诗歌创作的分期
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乐府转为新题时事。 • 第二,以论入诗。由山水藴籍向现实忧患、个人
感叹转变,在表现方式上表现为夹叙夹议的散文 化的铺排技巧。 • 第三,以才学为诗,由诗人之诗向学人之诗的转 变。 • 第四,追求“尽工尽善”之境界,开苦吟之风气。
阅读并思考
❖ 《箧中集》的主题是什么? ❖ 元结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文学主张?
❖ 盛唐后期的诗人,尤其是经历了安史之乱过渡到中 唐时期的诗人,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开始由人生理 想转向了现实悲苦,形成了一股写实主义诗风,而 其起源者正是伟大诗人杜甫。
杜甫的生平 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三十五以前,读书与壮游时期。 二、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十载长安困守时期。 三、四十五岁至四十八岁,陷贼与为官时期。 四、四十八岁至五十九岁,漂泊西南时期。
寄寓自己对社会的评价,显扬自己的社会观和道 德观。
2、诗歌内涵:家国一体的二重奏
选读《登岳阳楼》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杜甫表现的家国一体成为他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他对自我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揭示,表现出极富感 染力的人格力量。
3、诗歌主调:状物抒怀、寄情寓意的纡曲沉郁 • “沉郁”表现为感情上的深沉苍凉, • “顿挫”表现为语言和韵律上的屈折有力,杜诗语言苍劲
• 杜甫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后期 • 他在长安时所作的《兵车行》《丽人行》
《奉先咏怀五百字》等,确立他现实主义 的风格。
• 安史之乱到他入蜀期间,他一直流离转徙, 奔走于各地,经历了亲人的亡痛、战事的 恐怖,目睹了人民的死骨与房屋破坏等, 诸多悲惨现象使他更深一层地观察社会, 体会人生,写下了大量诗篇。
• 其次,以议论入诗,表现对社会、人生的 看法。
• 再次,这类诗歌重时事且多用铺陈,以细 致入微的观察描绘出一幅幅社会生活图景。
杜甫“史诗”的创新:
• 他大力发扬了诗歌感事写意的功能。 • 杜甫以时事入诗,将诗歌的叙事手法引入了一片
新天地。 首先,他用铺陈的手法叙事,既叙事件经过,
又用力于细部描写,使诗歌明显具有叙事特征。 其次,采用深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形式。 再次,注重描写人物形象,并在人物形象身上
• 其次,杜甫的律诗纵横恣肆,格律严整而 又富于变化,对仗工整而又不露痕迹。
• 再次,精心锤炼的诗歌语言,追求“语不 惊人死不休”,提高了古典诗歌语言的艺 术表现力。
杜甫诗风
1、诗歌精神:再现社会生活的“诗史” 选读《石壕吏》与《新婚别》
• 首先,这一类诗以国事与家事为基本的表 现内容,表现他对整个社会痛苦的分担。
凝炼。其功力表现为: 一是讲究锤词炼句,准确有力。 二是注意色彩,调动情绪。 三是巧妙运用律诗的句式,造成独特表达效果。喜欢
用拗格造成新的艺术效果,即当平的用仄,当仄的用平, 非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语调起伏有致。 4、诗歌异调:清丽俊秀、奇崛病丑的艺术创造
杜诗的影响
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主要表现在: • 第一,以文为诗。即事名篇,以诗纪行纪实,由
• 从由他入蜀入湘直至去世
1、他仍是飘零四方,但状况比较平定
2、他已近老年,心境亦趋于淡漠,诗中虽 仍多关怀时事之作,然其情感的表现,则 颇为含蓄悠远,已没有前期的那种火气了。
3、回忆怀古之篇特别多,在律体上大用心 力,有由内容而转回艺术美的倾向。
4、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很多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名篇。如 《登高》《登岳阳楼》《咏怀古迹》等。。
杜甫诗歌
• 杜甫诗歌众体兼备 • 杜甫的古体能打破建安以来沿袭乐府旧题
的做法,缘事而发,自创新题,开拓了 “即事名篇”(因事立题),“无复依傍” 的创作新途经,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运动。 • 他的《戏为六绝句》以绝句形式评论诗家, 开启了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杜甫的律诗
• 首先,律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能突破 律诗传统表现范围,以律诗写时事,增强 了律诗的表现功能。
杜甫生平与思想 杜甫诗歌创作分期 杜甫诗风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 李白的诗歌飘逸豪放,清新自然,是盛唐之 音的典型。
❖ 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李白的诗歌中具有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
彩,充满变化莫测的想象,彰显了豪放飘逸 与清新自然的风格,将古典诗歌的浪漫特质 推向了一个极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