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其人与杜甫作品赏析共16页

合集下载

七律之冠杜甫《登高》及赏析

七律之冠杜甫《登高》及赏析

【导语】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甫《登⾼》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登⾼唐代:杜甫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风急天⾼猿猴啼叫显得⼗分悲哀,⽔清沙⽩的河洲上有鸟⼉在盘旋。

⽆边⽆际的树⽊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腾⽽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漂泊常年为客,⼀⽣当中疾病缠⾝今⽇独上⾼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偏⼜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作《九⽇登⾼》。

古代农历九⽉九⽇有登⾼习俗。

选⾃《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历⼆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中的⼩洲;⽔中的⼩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飘落的声⾳。

万⾥: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这⾥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指衰⽼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历⼆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六岁的⽼诗⼈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天他独⾃登上夔州⽩帝城外的⾼台,登⾼临眺,萧瑟的秋江景⾊,引发了他⾝世飘零的感慨,渗⼊了他⽼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

赏析 此诗载于《杜⼯部集》,全诗通过登⾼所见秋江景⾊,倾诉了诗⼈长年漂泊、⽼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弦。

高中语文重要诗人简介及主要作品赏析

高中语文重要诗人简介及主要作品赏析

样, “欲共冤魂语 ”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
最后一句 “投诗赠汨罗 ”,用一 “赠 ”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
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
“赠 ”字
之妙,正如黄生所说: “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读杜
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
二、艺术风格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艺术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 主。杜诗创作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 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杜甫的一生颠沛 流离,沦落潦倒, “苦难 ”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 于个人的不幸,而是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以满含血泪的 动地歌吟,传达出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 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他的诗,以 “沉郁顿挫 “的独 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他的不朽人格,
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 “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 ‘几回 ’二字括
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 ”(《唐诗成法》 )不过应该指出,
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
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 “山形依旧枕寒流 ”,山形,指西塞山;寒 流,指长江, “寒 ”字和结句的 “秋 ”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 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 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 册的 “活剧 ”,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 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 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 峭,而是突出 “依旧 ”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 “依旧 ”,就更显 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 “江山不管 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 ”(包佶《再过金陵》 )的意境。这些又从 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 “伤 ”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 “第六句一笔 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 ”(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

江汉(杜甫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汉(杜甫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汉唐代: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病欲疏一作: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标签思归、壮志译文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

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

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注释江汉: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

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

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心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片云”两句: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

病欲苏:病都要好了。

苏:康复。

存:留养。

老马:诗人自比。

赏析“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

“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乾坤”代指天地。

“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

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

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

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

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的皎洁。

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

杜甫《登高》诗词赏析与感悟

杜甫《登高》诗词赏析与感悟

杜甫《登高》诗词赏析与感悟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一生经历了唐朝的盛衰转折,见证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

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

此时,杜甫流离失所,身处四川夔州。

诗人在战乱中饱经沧桑,对国家和个人命运深感忧虑。

在一个重阳节登高之际,他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充满悲凉气息的诗歌。

三、诗词赏析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诗词重点句子赏析(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诗通过猿啸、鸟飞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落叶和长江的景象,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生活艰辛的现状,透露出他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3.情感表达《登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无奈。

诗中充满了浓郁的悲凉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4.写作意境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发不可收拾。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关于杜甫生平介绍及作品赏析的(共19张PPT)

关于杜甫生平介绍及作品赏析的(共19张PPT)

读书和漫游时期 (三十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 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 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 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 ,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 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 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古人“开涮”,看似无伤大雅,但是炒作和公众的围观,恰恰折射出了当下 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杜甫涂鸦现象,也给当下社会一个善意的 提醒:对于李白、杜甫诗歌这样支撑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石,人们或 许还是应该教育孩子学会“仰望”,而不是视如玩物。
谢谢观赏
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
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
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
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
点击继续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多种版本的语文课本再创作恶搞令人捧腹,适逢杜甫诞辰1300 周年,突然的风靡网络恐怕是杜甫本人也始料未及的.
80、90后的网友,对杜甫这样的人物非常的熟悉,都是自己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人物,
因此,面对着对杜甫很忙图片的恶搞,很多一部分是对自己儿时的回忆,有网友戏称,这是对 那些年,我们一起恶搞过的古代人物!
为官时期 (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 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 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 《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

杜甫诗作精选赏析(附人物小传)

杜甫诗作精选赏析(附人物小传)

杜甫(712-770)杜甫(712-770)字子美。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

杜甫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大将、著名学者杜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父亲杜闲,做过朝议大夫、奉天令。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壮游(35岁以前);长安求职(35-44岁):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陷贼与为官(44-48岁):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

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

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今存诗1400余首,文21篇。

历代杜诗校注批点本约550多种,现存170余种。

现存最早的杜集是宋王洙本、九家注本等。

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

望岳1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

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6。

会当凌绝顶7,一览众山小。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

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唐]杜甫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作品赏析:【鹤注】许即任城许主簿。

当是开元二十五年至兖州,与许游南池时相先后。

今诗云“东岳云峰起”,则是在兖州甚明。

鲁訔年谱引公酹文云:“二十九年,在洛之首阳祭远祖。

”则至兖在二十九年之前。

梁权道编在天宝十三载,非。

盖是年公在长安矣。

走邀,遣人持诗往邀也。

东岳云峰起①,溶溶满太虚②。

震雷翻幕燕③,骤雨落河鱼④。

座对贤人酒⑤,门听长者车⑥。

相邀愧泥泞⑦,骑马到阶除⑧。

(单复注:上四对雨,五六书怀,七八走邀主簿。

)①“东岳”二句,即《公羊传》“泰山之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意。

《说苑》:泰山,东岳也。

谢道韫侍:“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庾肩吾诗:“雨足飞春殿,云峰入夏池。

”②《楚辞》:“云溶溶兮雨溟溟。

”《内经》:“太虚廖廓。

”③《国语》:“震雷出滞。

”《左传》:吴公子札聘于上国,宿于戚,闻孙林父击钟,曰:“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上。

”严有翼曰:幕非巢燕之所,此言其至危。

潘岳《西征赋》:“危素卵之累壳,甚立燕之幕巢。

”丘希范书:“将军鱼游鼎沸之中,燕巢飞幕之上。

”盖用此意。

邢劭《春宴》诗:“檐喧巢幕燕,池跃戏莲鱼。

”谢瞻《九日》诗:“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

”却是误用其文。

杜诗“震雷翻幕燕”,则仍合本意矣。

④《老子》:“骤雨不终日。

”《始皇本纪》:“八年,河鱼大上。

”注:“谓河水溢,鱼大上平地。

”《杜诗博议》:《汝南先贤传》:“葛玄书符着水中,大雨淹注。

复书符投雨中,须臾落大鱼数百头。

”暗使此事。

全大镛注:明万历丁酉,楚墩子湖忽龙起,是日雨如倾,鱼从云中散落百里,家家得鱼。

慈水姜氏曰:“骤雨落河鱼”与“细雨鱼儿出”照看自明。

雨细则鱼浮而上淰,雨骤则鱼落而潜伏也。

⑤《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杜甫诗词《月夜》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月夜》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月夜》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月夜》的诗意赏析《月夜》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望月思家的有感之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全诗构想新奇,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月夜》【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意赏析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

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

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颈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