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

杜甫的简介及作品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大诗人之一。

他一生历经天星斗转,几经离合,经历了战乱、疾病和家庭不幸等困苦,但依然创造出了众多的诗歌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篇文档将向大家讲述杜甫的个人经历和创作特点,以及他的杰出作品。

一、个人经历杜甫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官家,父亲是个刺史,母亲是个聪明而节俭的妇女。

他的童年时光过得很难,常常饿着肚子,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

后来,他进入成都府学习,接触到了许多文化人士,开始了他的文化之路。

他曾做过书生、群众反抗起义军的讲解员和县令等,但都没有成功,身体也不好,常常患病卧床不起。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如意外风波、宰相相继落马等重大事件,这些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的妻子生了许多孩子,但只有一些幸存,他也经历了失子和财产亏损等悲惨的事件。

然而,他坚信自己的文学梦想,不断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直到他死去。

二、创作特点杜甫的诗歌作品以抒发感慨、抒发正义、抒发情感为主,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咏史抒怀。

他以他所见所闻、历史之记、自身感受,将深沉的思想、强烈的情感、清晰的形象融为一体,推陈出新,诗歌自然流畅,情感真挚,无一不给人以震撼。

他的诗句具有纵深感和饱满感,常常描绘出自然、人物及其表情等生动的画面;同时他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在敘述历史和人物形象时无一繁琐费力,且具有朋友性,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他那幽默生动的风格。

三、代表作品杜甫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历史典故、人物性格等多个方面,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1.《春望》:杜甫在时局动荡的时期写成这首诗,以表达他对春天的思念和祈愿。

2.《登高》:闲游山中,感叹人生百态,赞美山水之美,显示出深情厚爱。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调侃时势不景气,反衬国人富庶的现状。

4.《长恨歌》:此诗是杜甫生前的巨作,以貌似骈文的形式抒发对王昭君的悲痛之情。

5.《丽人行》:叙述出门相送之情良辰美景,将对山水胡风民俗的生动描写融入了爱情的表达中。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介绍一下杜甫的早年游历经历

介绍一下杜甫的早年游历经历

介绍一下杜甫的早年游历经历
杜甫的早年游历经历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部分,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杜甫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

他首先从河南洛阳出发,经过淮河,渡过长江,前往湖州、常熟、苏州、绍兴、萧山、南京等地游学。

在游历的过程中,杜甫深入体验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如苏州的阖闾墓、萧山的古驿台、绍兴的鉴湖和天姥山,以及南京的瓦棺寺和雨花台等。

这些游历经历不仅让杜甫开阔了眼界,也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在游历的过程中,杜甫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官员,这为他后来的仕途和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按照唐朝的科举制度,考生参加进士考试除了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是否有名人推荐。

因此,杜甫在游历过程中结交的名士对他后来的仕途有着重要的帮助。

杜甫的早年游历经历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关注,这与他早年深入体验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他的诗歌也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一面,这也可以从他早年游历的经历中找到一些线索。

总之,杜甫的早年游历经历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他后来的仕途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历不仅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也让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官员,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杜甫生平、经历影响

杜甫生平、经历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 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 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于大历元年到 达夔州。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 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 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 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 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 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 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 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 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 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 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 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 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 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 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用一些生活细节 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 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杜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由于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推崇。

在其诗作中,常常出现一种沉郁、顿挫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就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的成因进行浅析。

一、杜甫人生经历的影响杜甫生于贫寒家庭,少年时期遭遇了国家变乱和家庭不幸,这些经历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

在其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悲惨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

例如《兵车行》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等等。

杜甫诗作中的沉郁、顿挫情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心灵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二、杜甫写作风格的特点杜甫的诗作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他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精细的构思,展现出生命的伟大与坚韧。

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反思,也使得他的诗作中对于人生的看法更加充分和深刻。

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冷静思考、深沉内敛的个人内心表达,如《佳人》中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以及《自京赴奉先》中的“饮啄自如乐田园,三杯吐然诺何愁?”,而这些个人情感的表达,则使得其诗作的节奏、语调变得沉郁顿挫。

三、杜甫文化背景的熏陶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杜甫所处的时代也是文化交汇的时期。

他受到先贤文化、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得他的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例如《登高》中的“昔日龙虎相逢处,轻骑千里犹未休”,以及《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中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等,这些与文化背景有关的元素,也为其诗作增添了一些沉郁顿挫的情感色彩。

四、杜甫诗歌艺术的创新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诗仙李白的“抒情”诗,而杜甫则革新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让诗歌以新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情感。

他创造性地运用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使得其诗作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

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

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2.杜甫的生平简介3.杜甫的诗歌创作及其影响4.杜甫的晚年生活及其影响正文(篇1)一、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然而,他的生活和创作并不为后人所熟知。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了解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字子美,生于712年,卒于770年。

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深受家庭熏陶。

青少年时期,他游历祖国山河,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胸襟。

三、杜甫的诗歌创作及其影响杜甫的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杜甫的晚年生活及其影响杜甫晚年寓居四川,生活贫困,疾病缠身。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创作,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反映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目录(篇2)1.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概述2.杜甫的生平简介3.杜甫的诗歌创作与影响4.杜甫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正文(篇2)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被广泛传颂和赞誉。

然而,他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杜甫出生于唐朝,是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和官员。

杜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创作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为主题,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但他的诗歌却一直被人们传颂和赞誉。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杜甫绝句创作背景

杜甫绝句创作背景

杜甫绝句创作背景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其绝句创作在唐代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

杜甫的绝句作品多数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体悟。

那么,杜甫绝句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首先,杜甫绝句的创作背景与唐代社会的背景密切相关。

唐代时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杜甫深受这一时代的影响,他的绝句作品中反映了社会的种种不幸和人民的苦难命运。

其次,杜甫绝句的创作背景也与他自身的经历和境遇有关。

杜甫经历了流寇起义和唐朝政治动荡的时期,曾多次身陷囹圄,遭受巨大的打击和伤害。

这些经历让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也使他的绝句作品更加真实、深刻、感人。

最后,杜甫绝句的创作背景还与他对前人诗歌的学习和吸取有关。

杜甫广泛阅读了唐代前人的诗歌作品,吸取了前人的精华,汲取了前人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绝句创作风格和技巧。

总之,杜甫绝句的创作背景是多方面的,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前人文化传统等息息相关。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杜甫绝句创作的高峰和辉煌。

- 1 -。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一、生平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称“诗圣”,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曾经历了辽东、太原等地的流亡生活。

他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深感忧虑,以独特的视角刻画了当时社会现实。

二、早期经历杜甫少年时在家庭遭受了不幸丧失财产并且被掳为奴隶,这段经历使他对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后来他放逐到长安,在寒窗苦读中广泛接触各种文学作品,培养了自己的才华。

三、友谊与影响杜甫与另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有一段深厚的友谊。

他们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并通过写诗来表达情感、思考人生。

这种交流与启发成为了双方创作风格上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作品特点1.热爱国家和人民:杜甫在他的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百姓和社会的真实之情,描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困境和历史变迁所带来的苦难。

2.反映时代矛盾:他以饱满的激情创造出深沉而感人的诗作,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评,使他的诗具有时代性。

3.抒发个人情感:杜甫创作了大量表达自己内心体验和情感状态的诗歌,例如怀古咏史、游吟颂辞等。

4.表现自然景物:他善于运用典型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使其作品更具艺术性。

五、代表作品介绍•《登高》: 揭示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月夜忆舍弟》: 表达对逝去亲人之思念;•《前出塞九首》: 追溯历史,反映战乱时期烽火连天。

六、影响与评价杜甫是中国文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他以其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开创了壮丽而悲凉的诗歌传统,被誉为“诗圣”。

以上是关于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的简要介绍。

通过深入研究杜甫及其作品,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贡献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摘要: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和叙事诗沉郁顿挫,叙事性强,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关键词:杜甫四个时期人生经历儒家思想
一、杜甫的人生经历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二、杜甫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杜甫的思想,渊源于儒家。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使杜甫积极入世,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

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士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入仕,即“学而优则仕”。

入仕不仅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还可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入仕成为萦绕在士人心头的头等大事。

杜甫在35岁即天宝五年(746年)入长安求官,次年玄宗
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的士人到京就选。

杜甫决定参加考试。

这是一个以诗赋取士的时代,杜甫对这次考试充满希望,没有想到的是,落入由李林甫操纵的一场骗局,金榜题名指望落空,这次考试无一人及第。

元结《喻友》《新唐书·李林甫传》《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对此均有记载。

李林甫害怕草野之士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建议由尚书省长官试问。

诗人元结等都去应了试。

李林甫却上表称“野无遗贤”。

一个全国范围的招贤考试,却连一个人才都选不出来,这在我国考试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这个事件对杜甫的打击是不小的,这等于断绝了杜甫通过科举而进入仕途的想法,但杜甫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同时又有着“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宏伟抱负与“忧国忧民无已时,君圣民安死方休。

”杜甫在长安忍受冷嘲热讽,奔走于权贵之门,谒见王公大臣,想找到一条入仕的道路。

不管他是怎样的委屈求全,怎样的忍辱负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幸运之神还是不肯光顾。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是杜甫的人生理想的体现。

杜甫是一个能够经受得住打击的人。

开元二十三年,杜甫从吴越回到了巩县,再到长安去应试。

这时他已经自许多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怀抱着扶危济世的愿望。

希望能够考中,结果还是落第了。

这次考场蹭蹬,对杜甫并有没有什么打击。

正像后来他安慰别人落第时所写的,不过是“暂蹶霜蹄未为失”(《醉行歌》)。

在晚年写的《壮游》中对这件事有所记载,应试前杜甫很自负,“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将前代大文学家们全没有放在眼里。

但是却“忤下考功第”了。

然而,这只是初试锋芒的挫折,他并未气馁得一撅不振,而是很快又振作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良好的心态很重要。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石。

或许正是因为年轻,杜甫才会有处变不惊、败而不馁的可贵素质。

综观杜甫的一生,很容易给人一种认死理的印象,似乎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倔老头。

其实不是。

我们看《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严公,即严武,曾两度为剑南节度使。

文才武略,品性与杜甫相投。

宝应元年四月,肃宗死,代宗即位,六月,严武被召,可谓连奉三朝,此时,杜甫赠诗送别。

“列郡讴歌”、“三朝出入”,这是杜甫做梦都想着的事,但看开了,也就没什么了。

杜甫没有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的旷达之作,其人生态度也有通达的一面。

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善于调节自己,要能进能退,能官能民,能贵能贱。

总是汲汲于进取不行,弦始终绷得紧紧的,总有崩溃之时。

当然,走向其反面也不行。

儒、道思想各有所宗。

《礼记·杂记下》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这首《重送严公》对自己生活的描述,虽有些悲切凄楚,但心态是好的,是正确的,对人生领悟得很透,以至于有归隐田园之意。

其实,杜甫早就有归隐田园之意。

“困守长安的十年里,在杜甫的内心或所作的诗作中,主要就交织着两个矛盾的主题:一是积极干求,希望有权位者汲引自己;一是要高蹈避世,去过远离政治的隐逸生活。

”杜甫前后两次落第,其性质是不同的。

第一次是发挥不佳,属于偶然因素,第二次做了“野无遗贤”阴谋的牺牲品,属于必然因素。

困守长安十年,求仕效果一般,尤其还要蒙受一些非亲历者难以想象的屈辱,这对于一个自尊心很强的读书人来说,心理压力不能没有。

《醉时歌》、《白丝行》、《贫交行》等作品都是这段时间心理状态的描述。

满腹经纶而找不到用武之地,积极进取的济世之志屡屡受挫,苦闷和激愤使
杜甫经常萌生退而归隐的念头。

应制举落第第二年,杜甫在《奉赠韦左承丈二十二韵》表示自己“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要去过“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退隐生活。

另外还有《重过何氏》其五、《曲江三章章五句》其三、《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等都流露了隐逸思想。

可以用天宝六载(747七)杜甫赴长安应制举的时间为界,将杜甫一生的隐逸思想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杜甫前期的求仙隐逸思想以道家成份为主,原因是受了道教热情很高的道教徒李白的影响,杜甫隐逸的第一步即迈入了炼丹求仙的道家路上。

杜甫后期的隐逸思想中道家因素减少,释家思想因素增大,入蜀后诗中流露欲皈依空门的篇目更明显增加,“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赠蜀僧间丘师兄》),和释子的交往更多了,甘于淡泊不为物役,新到一地,常去寻访当地的高僧,“游寺可终焉”(《回棹》),往往流连忘返。

杜甫退隐思想在陇右诗中表现非常突出。

陇右诗作中尽管到处弥漫着悲伤愁苦的色彩,但只要一说隐士和归隐,诗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向往之情,流露出一股轻松的情致。

三、结语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