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第22次课2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七章食品色素和着色剂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天然色素的种类、结构、性质掌握天然色素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变化、作用和控制了解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食品着色剂的种类、结构、性质以及应用规范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⑴掌握天然色素的种类、结构、性质⑵掌握天然色素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变化和控制难点:掌握天然色素的种类、结构、性质四、主要参考资料《食品化学》,王璋、许时婴、汤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食品化学》,刘邻渭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3;《食品化学》,谢笔钧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6;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辅导手段:PPT板书:板书+多媒体主要内容⑴食品中固有色素的种类、结构和性质⑵天然色素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变化和控制⑶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种类,及应用范围食品中的天然色素按来源分为动物色素、植物色素和微生物色素三大类。
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卟啉类衍生物(如叶绿素、血红素和胆色素)、异戊二烯衍生物(如类胡萝卜素)、多酚衍生物(花青素、类黄酮、儿茶素和单宁等)、酮类衍生物(如红曲色素、姜黄色素)、和醌类衍生物(虫胶色素和胭脂虫红等);若按色素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
第一节食品中固有的色素一、叶绿素1、结构2、植物中的叶绿素叶绿素有多种。
如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和叶绿素d。
以及细菌叶绿素和绿菌属叶绿素等。
与食品有关的主要是高等植物中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种(3:1)。
在叶绿体内,叶绿素可看成是嵌在蛋白质层和带有一个位于叶绿素植醇链旁边的类胡萝卜素脂类之间。
当细胞死亡后,叶绿素即从叶绿体内游离出。
游离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和热都很敏感。
3、理化性质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均可溶于乙醇、乙醚、苯和丙酮等溶剂,不溶于水,而纯品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仅微溶于石油醚。
叶绿素b和脱镁叶绿素b也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和苯,纯品几乎不溶于石油醚,也不溶于水。
食品化学考试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考试名词解释1、阈值: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浓度,单位为mol/L。
2、LD50:半数致死量,指能使一群试验动物中毒死亡一半所需的剂量,单位为mg/kg(体重)。
3、BHT(写出结构式):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
4、Vc(写出结构式):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
5、温度系数Q10:表温差为10℃时的呼吸强度比。
水果、蔬菜呼吸作用的温度系数Q10在2~4之间。
1、MNL:最大无作用量是指长期摄入被试验物质仍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最大摄入量单位为mg/kg(体重)。
2、ADI: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单位为mg/kg(体重)。
3、TBHQ(写出结构式):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
4、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乳化剂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平衡值。
以石蜡为0,油酸为1,油酸钾为20,十二烷基磺酸钠为40作为参考标准。
5、ppm:表百万分含量。
每公斤(升)中所含毫克数,或每克(每毫升)中所含微克数。
3、寡聚酶:寡聚酶由几个甚至几十个亚基组成,这些亚基可以是相同的多肽链,也可以是不同的多肽链。
亚基之间不是共价结合,彼此很容易分开。
4、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需要量很少,但对维持健康十分重要。
人体一般不能合成它们,必须从事物中摄取。
维生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作为辅酶的成分调节机体代谢。
5、糖酵解:糖酵解是将葡萄糖转变成酮酸并同时生成ATP的一系列反应,糖酵解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的途径。
6、发酵:由葡萄糖形成乙醇及乳酸称为发酵。
7、氨基转移作用:氨基转移作用是由一种氨基酸把它的分子上的氨基转移至其它α-酮酸上,以形成另一种氨基酸。
1、食用合成色素: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色彩鲜艳,牢固度大,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并可任意调色,成本也较低。
但合成色素本身无营养价值,大多数对人体有直接危害或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86》规定,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共有8种,即: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和亮蓝。
食品化学思考题—第七章色素

第七章色素与着色剂1. 下列色素为合成色素的是( )。
A.苋菜红 B.花青素 C.血红素 D.红曲色素2. 下列色素为合成色素的是( )。
A.胭脂红 B.类胡萝卜素 C.叶绿素 D.叶黄素3. 下列色素属多烯色素的是( )。
A.β-胡萝卜素 B.血红素 C.花青素 D.红曲素4. 下列色素属多烯色素的是( )。
A.α-胡萝卜素 B.叶绿素 C.柠檬黄 D.胭脂红5. 下列色素属多烯色素的是( )。
A.γ-胡萝卜素 B.花青素 C.血红素 D.柠檬黄6. 下列天然色素中属于多酚类衍生物的是( ) A、花青素B、血红素C、红曲色素D、虫胶色素7. 既是水溶性,又是多酚类色素的是()A、花青素、黄酮素B、花青素、血红素C、血红素、黄酮素D、类胡萝卜素、黄酮素8. 下列色素中属于水溶性色素的是( ) A 叶绿素 B 红曲色素 C 花青素D类胡萝卜素9. 下列基团有助色功能的是()A、—NO2 B、—CHO C、—NH2 D、—C=O10. 分子中含有一个生色基的物质,吸收波长为200~400nm是()A有色B无色C紫色D黄绿色11.叶绿a、叶绿b的主要区别是在3位碳上所接的基因不同,即( )。
A、叶绿a 接的是-CHO,叶绿b 接提-CH3B、叶绿a接的是-CH3,叶绿b 接的是-CHOC、叶绿a接的是-CH3,叶绿b 接的是-COOHD、叶绿a 接的是-COOH,叶绿b 接的是-CH312.为了提高绿色蔬菜的色泽稳定性,采用下列的()处理可以改善加工蔬菜的色泽品质。
A 加入一些有机酸B 加入一些锌离子C 增加水分活度D 乳酸菌发酵13.在腌制肉的过程中,为了使肉颜色好看,应加入( ) A、NaNO3 B、NaNO2 C、Nacl D、NaHCO314.在有亚硝酸盐存在时,腌肉制品生成的亚硝基肌红蛋白为( )A. 绿色B. 鲜红色C. 黄色D. 褐色15.马铃薯、稻米、小麦面粉、芦笋、荸荠等在碱性条件下烹煮而呈黄色,这是由于其类黄酮生成黄色的()型结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化学实验实验六 花青素色素稳定性实验 ppt课件

实验结果
列表记录各种处理对花青素颜色的变化, 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实验说明
实验中可自行选择带有花青素的样品,影 响因素及实验条件也可以自己设计。
实验材料
几种色彩不同的花 含有花青素的蔬菜水果试剂1mol/LNaOH溶液、冰乙酸、亚硫酸氢 钠、
2%抗坏血酸溶液、三氯化铝、三氯化铁、 盐酸、果糖等
实验过程
提取:将几种花用沸水浸泡,取溶液实验 将鲜样匀浆,纱布过滤后取汁液实验
实验内容: 1、pH值对花青素颜色的影响 2、亚硫酸盐对花青素颜色的影响 3、抗坏血酸对花青素颜色的影响 4、金属离子对花青素色泽的影响 5、温度对花青素的影响 6、糖对花青素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化学实验实验六 花 青素色素稳定性实验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化学实验实验六 花青素
色素稳实定验性目实的验
了解花青素色素的变色原理,通过实验, 学会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化学实验实验六 花 青素实色验素原稳理定性实验
花青素属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主要 的水溶性色素之一。
花青素和花色苷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常 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影响变色 的条件主要包括pH值、氧化剂、酶、金属 离子、糖、温度和阳光等。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

食品化学第八章色素(一)引言概述:食品色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它能够为食品赋予各种各样的颜色,提高食物的视觉吸引力和吸引消费者的欲望。
本文将介绍食品化学第八章中关于色素的内容,包括色素的定义、分类、应用、安全性以及检测方法等。
正文内容:一、色素的定义1. 色素是指能够为食品提供各种颜色的化合物,可以天然获得或通过合成获得。
2. 色素在食品中广泛应用,包括糖果、饮料、糕点等,能够增加食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色素的分类1. 天然色素:包括植物色素和动物色素,如胡萝卜素、叶绿素、虫红素等。
2. 合成色素:经过化学反应合成的色素,如亚硝基染料、偶氮染料等。
3. 食品添加剂色素:经过安全评估合格的色素,如苏丹红、塔尔红等。
三、色素的应用1. 提供颜色:色素能够赋予食品各种颜色,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外观的需求。
2. 增加稳定性:某些色素具有抗氧化和抗光的性质,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3. 修饰食品质感:色素能够改善食品的质感,增加其口感和口感的层次感。
四、色素的安全性1. 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对食品色素的使用有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以确保其安全性。
2. 食品色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3. 消费者应注重食品色素的选择,选择符合规定和标准的色素。
五、色素的检测方法1. 化学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可以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定量分析。
2. 光谱分析方法:如紫外-可见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等,可以对食品中的色素进行快速检测。
3. 生物传感器法:利用生物分子或细胞对色素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灵敏的优点。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食品化学中关于色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安全性以及检测方法等相关内容。
色素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对于提高食品的外观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色素的安全性,并选择符合规定和标准的色素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健康。
湖南大学农学院2022年《食品化学》考试试卷(273)

湖南大学农学院2022年《食品化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50分,每题5分)1. 色素之所以能显色是由于色素分子中含有生色团和助色团,色素所显示的颜色与其吸收光的波长颜色相一致。
()答案:错误解析:色素所显示的颜色与其反射光的波长颜色相一致。
2. 乳品中Na、K、Ca、P都为可溶态。
()答案:错误解析:3. 植物中的矿物质一般优于动物中的矿物质。
()答案:错误解析:4. 土豆、苹果去皮后发生的褐变为非酶褐变。
()[华中农业大学2017研]答案:错误解析:土豆、苹果去皮后发生的褐变为发生的是酶灰促褐变。
水果蔬菜中含有常见的果蔬酚类化合物物质,当细胞组织破坏后,氧大量侵入,酚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造成醌的形成和积累,醌再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褐色色素,造成食品的褐变。
5. Na+、Ca2+是维持人体渗透压最重要的阳离子。
()答案:错误解析:Na+、K+氮是维持人体表面张力最重要的阳离子。
6. 矿物质在体内能维持酸碱平衡。
()答案:正确解析:7. CoA是酰基的载体,ACP也是酰基的载体。
()[扬州大学2017研]答案:正确解析:CoA为乙酰辅酶A,而ACP为酰基载体蛋白,两者均为酰基的载体。
8. 蛋白质的水合性好,则其溶解性也好。
()答案:正确解析:蛋白质的水合是通过蛋白质分子表面上的各种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蛋白质的水合作用通常以持水力或热力保水性来衡量。
所以蛋白质的水合性越听话,溶解性也越好。
9. 在啤酒和酒精制作过程中,酵母可利用麦芽糖、蔗糖和糊精等来发酵。
()[昆明理工大学2018研]答案:正确解析:在啤酒和酒精的制作过程中所,酵母可以利用麦芽糖、蔗糖和糊精等经过一系列的糖化、水解等过程将糖类发酵成酒精。
10. 美拉德反应与焦糖化反应的不同在于温度不同,焦糖化反应的温度更高。
食品化学色素(二)

食品化学色素(二)引言概述:食品化学色素在食品加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增加食品的色彩和吸引力。
然而,在使用食品化学色素时,必须注意其安全性和合规性。
本文将探讨食品化学色素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并介绍其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影响。
正文内容:1. 食品化学色素的类型a. 天然色素:来自天然来源的压榨、提取或精制而成,如胡萝卜素、叶绿素等。
b. 人工合成色素:通过化学合成制得的色素,如安红染、亚甲基蓝等。
c. 可溶性色素:可以溶于水、油或酒精的色素,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食品加工。
d. 不可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油或酒精,适用于特定类型的食品加工。
2. 食品化学色素的用途a. 增色效果:能够赋予食品鲜艳的色彩,增加吸引力和美感。
b. 保鲜作用:一些食品色素具有抗氧化和抗菌作用,可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c. 食品品质改进:适当运用色素可以改善食品的外观、口感和口感。
d. 模拟食品:色素可以用来模拟天然食品的颜色,增加其可识别性。
e. 营养价值增强:部分食品色素具有添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功能。
3. 食品化学色素对食品质量的影响a. 外观性质:色素可以使食品变得更加饱满、鲜艳、诱人,增加其食欲。
b. 感官品质:色素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口味和香气,提升整体食品体验。
c. 装饰效果:适当使用色素可以使食品更加吸引人,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d. 一致性:色素可以使不同批次的食品保持一致的色彩和外观。
4. 食品化学色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a. 毒性:某些合成色素可能具有潜在的毒性和致癌性风险,应根据安全标准使用。
b. 添加量限制:色素的使用应该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规定。
c. 过敏反应:少数人可能对某些色素过敏,应注意避免过量摄入。
d. 替代选择: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天然色素或纯天然食材来代替化学合成色素。
5. 趋势和未来发展a. 天然色素的应用趋势:由于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天然色素的需求逐渐增加。
b. 新型色素的研发: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开发新型色素,以满足消费者对天然和安全食品的需求。
食品化学-色素章节总结

名称
吸收波长
C-C
乙烷
135
CH=CH 烯 淡黄色
乙烯 258
185 无色(CH=CH)4
(CH=CH)5
维生素A
335
(CH=CH)8 二氢胡萝卜素 415
(CH=CH)11
番茄红素
470
(CH=CH)15 去氢番茄红素
504
颜色 无色 无色(CH=CH)3 二甲基辛四烯
己三 296
淡黄色 橙色 红色 紫色
1.下列哪种物质吸收光的波长最长(C)
A. CH=CH B. (CH=CH)3
C. (CH=CH)11 D. (CH=CH)5
2.可见光范围内,某物质选择对吸收紫色光,则该物质呈现的颜色是(B)
A紫色
B绿色
C红色
D黄色
食品色素的分类
天然色素
食品色素
(按来源)
叶绿素 植物色素 类胡萝卜素
3、下列护绿技术中哪种效果在最适合条件下持续的时间最 短(B )
A中和酸而护绿 B高温瞬时杀菌
C绿色再生
D降低水分活度
⑶ 叶绿素在哪个pH值下最耐热(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9.2.1.1 叶绿素的结构与性质
叶绿素是含镁的四吡咯衍生物, 个吡咯环和4个 叶绿素是含镁的四吡咯衍生物,有4个吡咯环和 个 个吡咯环和 甲烯基连接成的一个大环,叫做卟啉环 卟啉环, 甲烯基连接成的一个大环,叫做卟啉环,也称为叶 绿素的“头部” 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 绿素的“头部”。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偏向 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连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 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连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 因而卟啉具有极性,可以与蛋白质结合。 因而卟啉具有极性,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卟啉环上 连接一个含羰基和羧基的副环( ),称为同素环, 称为同素环 连接一个含羰基和羧基的副环(Ⅴ),称为同素环, 副环上的羧基以酯键与甲醇结合。以酯键与Ⅳ 副环上的羧基以酯键与甲醇结合。以酯键与Ⅳ吡咯 环侧链上的丙酸相结合的部分称为叶绿醇或植醇 植醇, 环侧链上的丙酸相结合的部分称为叶绿醇或植醇, 此部分称为叶绿素的“尾部” 此部分称为叶绿素的“尾部”。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3.叶绿素的加氧作用与光降解 叶绿素的加氧作用与光降解
叶绿素溶解在乙醇或其他溶剂后并暴露于空气中会 发生氧化, 发生氧化,将此过程称为加氧作用 )。当叶绿素吸收等摩尔氧后 (allomerization)。当叶绿素吸收等摩尔氧后, )。当叶绿素吸收等摩尔氧后, 生成的加氧叶绿素呈现蓝绿色。 生成的加氧叶绿素呈现蓝绿色。 植物正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 植物正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素由于受 到周围的类胡萝卜素和其他脂类的保护, 到周围的类胡萝卜素和其他脂类的保护,而避免了 光的破坏作用。 光的破坏作用。然而一旦植物衰老或从组织中提取 出色素, 出色素,或者是在加工过程中导致细胞损伤而丧失 这种保护,叶绿素则容易发生降解。 这种保护,叶绿素则容易发生降解。当有上述条件 中任何一种情况和光、氧同时存在时, 中任何一种情况和光、氧同时存在时,叶绿素将发 生不可逆的褪色。 生不可逆的褪色。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这些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说明: 这些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说明: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9.2.1.2
1.酶促变化 酶促变化
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
叶绿素酶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使叶绿素降解的酶。叶绿素酶 叶绿素酶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使叶绿素降解的酶。 是一种酯酶,能催化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脱植醇, 是一种酯酶,能催化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脱植醇,分别生成 脱植叶绿素和脱镁脱植叶绿素。 脱植叶绿素和脱镁脱植叶绿素。 对于叶绿素的其他衍生物,因其结构不同, 对于叶绿素的其他衍生物,因其结构不同,叶绿素酶的活 性显示明显的差别。 性显示明显的差别。 叶绿素酶在水、醇和丙酮溶液中具有活性, 叶绿素酶在水、醇和丙酮溶液中具有活性,在蔬菜中的最 适反应温度为60~82.2℃,因此植物体采收后未经热加工, 适反应温度为 ~ ℃ 因此植物体采收后未经热加工, 脱植叶绿素不可能在新鲜叶片上形成。 脱植叶绿素不可能在新鲜叶片上形成。如果加热温度超过 80℃,酶活力降低,达到 ℃ 酶活力降低,达到100℃时则完全丧失活性。 ℃时则完全丧失活性。
5.水分活度 5.水分活度
低水分活度有利于叶绿素的保存。 低水分活度有利于叶绿素的保存。
6.气体环境 6.气体环境
不利于叶绿素的保存; O2 不利于叶绿素的保存;N2有利于叶绿素的保存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9.2.1.3 护绿技术
对于蔬菜在热加工时如何保持绿色的问题,曾有过大量的研究, 对于蔬菜在热加工时如何保持绿色的问题,曾有过大量的研究,但没有 一种方法真正获得成功。 一种方法真正获得成功。 a、中和酸而护绿:采用碱性钙盐或氢氧化镁使叶绿素分子中的镁离子 碱性钙盐或氢氧化镁使叶绿素分子中的镁离子 、中和酸而护绿:采用碱性钙盐或氢氧化镁 不被氢原子所置换的处理方法,虽然在加工后产品可以保持绿色, 不被氢原子所置换的处理方法,虽然在加工后产品可以保持绿色,但经 过贮藏后仍然变成褐色。 过贮藏后仍然变成褐色。 b、高温短时灭菌:人们还应用高温短时灭菌 高温短时灭菌(HTST)加工蔬菜,这不仅 加工蔬菜, 、高温短时灭菌:人们还应用高温短时灭菌 加工蔬菜 能杀灭微生物,而且比普通加工方法使蔬菜受到的化学破坏小。 能杀灭微生物,而且比普通加工方法使蔬菜受到的化学破坏小。 c、绿色再生:在商业上,目前还采用一种复杂的方法,采用含锌或铜 、绿色再生:在商业上,目前还采用一种复杂的方法,采用含锌或铜 的热烫液处理蔬菜加工罐头,结果可得到比传统方法更绿的产品。 盐的热烫液处理蔬菜加工罐头,结果可得到比传统方法更绿的产品。 d、水分活度很低时有利于护色,脱水蔬菜能长期保持绿色。 很低时有利于护色, 、水分活度很低时有利于护色 脱水蔬菜能长期保持绿色。 e、气调保鲜目前保持叶绿素稳定性最好的方法,是挑选品质良好的原 目前保持叶绿素稳定性最好的方法, 、气调保鲜目前保持叶绿素稳定性最好的方法 尽快进行加工并在低温下贮藏——气调保鲜。 气调保鲜。 料,尽快进行加工并在低温下贮藏 气调保鲜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9.1概述
9.1.1食品色素 食品色素: 食品色素 食品中能够吸收或反射可见光进而使食品呈 现各种颜色的物质, 现各种颜色的物质,包括天然色素和食品着 色剂。 色剂。
食品的颜色是食品主要的感官质量指标之一 食品的颜色通过影响人的感官, 食品的颜色通过影响人的感官,从而影响人的食欲 和购买欲。 和购买欲。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9.2 四吡咯色素
9.2.1 叶绿素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藻类和光合 细菌的主要色素, 细菌的主要色素,是深绿色光 和色素的总称, 和色素的总称,高等植物和藻 类中存在四种结构很相似的叶 绿素,称为叶绿素a、叶绿素b、 绿素,称为叶绿素 、叶绿素 、 叶绿素c、叶绿素d。 叶绿素 、叶绿素 。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叶绿素的衍生物
叶绿素在食品加工中最普遍的变化是生成脱镁叶绿素,在酸 叶绿素在食品加工中最普遍的变化是生成脱镁叶绿素, 脱镁叶绿素 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的中心镁原子被氢原子取代, 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的中心镁原子被氢原子取代,生成暗橄 榄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加热可加快反应的进行。 榄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加热可加快反应的进行。单用氢原子 置换镁原子还不足以解释颜色急剧变化的原因, 置换镁原子还不足以解释颜色急剧变化的原因,很可能还包 含卟啉共振结构的某些移位。 含卟啉共振结构的某些移位。 叶绿素在稀碱溶液中水解,除去植醇部分, 叶绿素在稀碱溶液中水解,除去植醇部分,生成颜色为鲜 绿色的脱植叶绿素 加热可使水解反应加快。 脱植叶绿素, 绿色的脱植叶绿素,加热可使水解反应加快。脱植基叶绿素 的光谱性质和叶绿素基本相同,但比叶绿素更易溶于水。 的光谱性质和叶绿素基本相同,但比叶绿素更易溶于水。如 果脱植基叶绿素除去镁,则形成对应的脱镁叶绿素甲酯一酸, 果脱植基叶绿素除去镁,则形成对应的脱镁叶绿素甲酯一酸, 其颜色和光谱性质与脱镁叶绿素相同。 其颜色和光谱性质与脱镁叶绿素相同。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4.盐 4.盐
盐的加入可以部分抑制叶绿素的降解,有试验表明, 盐的加入可以部分抑制叶绿素的降解,有试验表明,在 烟叶中添加盐( NaCl、 后加热至90℃ 90℃, 烟叶中添加盐(如NaCl、 MgCl2 和CaCl2)后加热至90℃,脱 镁叶绿素的生成分别降低47%、70%和77%, 镁叶绿素的生成分别降低47%、70%和77%,这是由于盐的静 47% 电屏蔽效果所致。 电屏蔽效果所致。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结构
色泽
熔点
~ 叶绿素 蓝黑色 117~ a 120 粉末 ℃ ~ 叶绿素 深蓝色 120~ b 130 粉末 ℃
乙醇溶 荧光色 旋光性 泽 液色 泽 蓝绿色 深红色 有
绿色或 红色 黄绿 色
有
叶绿素a b都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 丙酮、乙醚、氯仿、苯等有机溶剂。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2.热和酸引起的变化
pH影响蔬菜组织中叶绿素的热降解,在碱性介质中(pH9.0),叶 pH影响蔬菜组织中叶绿素的热降解,在碱性介质中(pH9.0),叶 影响蔬菜组织中叶绿素的热降解 ), 绿素对热非常稳定,然而在酸性介质中(pH3.0)易降解。 绿素对热非常稳定,然而在酸性介质中(pH3.0)易降解。植物组织受 热后,细胞膜被破坏,增加了氢离子的通透性和扩散速率, 热后,细胞膜被破坏,增加了氢离子的通透性和扩散速率,于是由于组 织中有机酸的释放导致pH降低一个单位,从而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 织中有机酸的释放导致pH降低一个单位,从而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 pH降低一个单位 叶绿素分子受热首先是发生异构化,形成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叶绿素分子受热首先是发生异构化,形成叶绿素a′和叶绿素b′, a′和叶绿素b′ 当叶片在100℃加热10min 大约5% 10%的叶绿素 和叶绿b 100℃加热10min, 5%~ 的叶绿素a 当叶片在100℃加热10min,大约5%~10%的叶绿素a 和叶绿b 异构化为 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叶绿素中镁原子易被氢取代,形成脱镁叶绿素, a′和叶绿素b′。 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中镁原子易被氢取代,形成脱镁叶绿素, 极性小于母体化合物,反应在水溶液中是可逆的。在加热时叶绿素b 显 极性小于母体化合物,反应在水溶液中是可逆的。在加热时叶绿素b 示较强的热稳定性。 示较强的热稳定性。 叶绿素在受热时的转化过程是按下述动力学顺序进行: 叶绿素在受热时的转化过程是按下述动力学顺序进行: 叶绿素→脱镁叶绿素→焦脱镁叶绿素 叶绿素→脱镁叶绿素→
食品化学——色素 食品化学——色素
9.1.2食品的呈色机理 食品的呈色机理
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如 果物质所吸收的光的波长在可见光区 以外,这种物质就呈现出无色, 以外,这种物质就呈现出无色,如果 它吸收的光的波长在可见光区域 ),那么该物质就会 (400~800nm),那么该物质就会 ), 呈现出一定的颜色, 呈现出一定的颜色,其颜色与反射的 光的波长有关, 光的波长有关,人的肉眼所看到的颜 色是由物体反射的不同波长的可见光 所组成的综合色。 所组成的综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