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肖邦《b小调圆舞曲》解读疑点的探讨
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探析

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探析作者:崔玮晨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9期摘要:肖邦是波兰的作曲家,同时也是浪漫主义乐派中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为后世对于音乐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的范例。
他创作过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比如协奏曲、奏鸣曲、圆舞曲、夜曲、回旋曲以及钢琴奏鸣曲。
但是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数量非常的少,只有三首,但是这三首钢琴奏鸣曲可以反应出肖邦的整个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之所以少,我们才会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整体到部分的详细的分析了《b小调钢琴奏鸣曲》,从而总结出本文的特点和观点。
关键词:肖邦;浪漫主义乐派;b小调钢琴奏鸣曲用我们的观点来说艺术就是来自于生活,并且又服务于生活。
《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肖邦在1844年夏天完成的作品,这个作品也是他在这年创作的唯一件作品。
他从巴黎搬到诺昂的女朋友的家中,为的只是获得一份恬静和舒适的心情,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听到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也许是环境和心的宁静这首《b小调钢琴奏鸣曲》向我们表达出的是一份乐观,抒情,积极向上,肯定生活的。
可以说他在短暂的一生给后世留下来不朽的经典,被人们所传唱,肖邦的钢琴奏鸣曲中第三首就是《b小调钢琴奏鸣曲》,堪称是音乐中的经典,本文对《b小调钢琴奏鸣曲》进行探析,可以加深我们对钢琴奏鸣曲的理解。
一、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探析的选题理由及意义艺术家都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他的作品当中,亦或者可以通过作品可以让观众们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创作时候的心情。
肖邦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就是这样,他在作品的内容上就能表达出了丰富的思想。
通过对这首钢琴奏鸣曲的深入了解,可以发现在音乐发展的轨迹上,我们不难看出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肖邦本人对于情感的控制和驾驭,以及内心对矛盾冲突得以释怀和宽容得无限情怀。
研究音乐得专家和学者有很多,这之中研究肖邦得作品也是非常常见的,学界对肖邦的作品、题材、创作方面以及读个层次和角度都有了大量的研究,比如肖邦的协奏曲、奏鸣曲、圆舞曲、夜曲、回旋曲,但是對于肖邦的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却不多,可能是因为钢琴奏鸣曲的数量较小,所以没有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是他们忽略的却是珍贵的经典,虽然数量少,但是质量却是很高的,并且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浅谈肖邦《降b小调谐谑曲》中的和声色彩及演奏技巧

浅谈肖邦《降b小调谐谑曲》中的和声色彩及演奏技巧肖邦的《降B小调谐谑曲》,是肖邦众多作品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维也纳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作品集合了肖邦的丰富想象力和技巧,展现出了独特的和声色彩和演奏技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降B小调谐谑曲》中的和声色彩及演奏技巧。
我们来谈谈《降B小调谐谑曲》中的和声色彩。
这首曲子以降B小调为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和声进行展现,呈现出深厚的音乐内涵。
曲子的开头就展现了浓厚的情感色彩,采用了宁静的和声进行引子,缓慢的和弦变化和柔和的音色,营造出一种神秘、迷人的氛围。
接着,曲子进入了快速的乐章,和声色彩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
通过交错的音阶和和弦变化,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极强的视听冲击力。
在演奏技巧方面,《降B小调谐谑曲》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演奏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手指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才能够准确地表现出曲子中那些复杂多变的和声。
曲子中有不少地方需要进行十指交叉的演奏,要求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手指灵活性和独特的技巧。
曲子中还有不少地方需要进行快速的音符转变和精准的音色控制,演奏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反应速度。
曲子中还涉及到大量的音乐情感表达,演奏者需要理解曲子的内在情感,通过细腻的音色和动态控制来表现出曲子的奇妙魅力。
在演奏《降B小调谐谑曲》时,演奏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良好的手部协调和配合,避免出现错位错误。
同时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手部训练和热身,以确保手指的敏捷和柔韧性。
演奏者需要理解曲子的内在情感,通过深入的音乐理解和感悟,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曲子的艺术魅力。
演奏者还需要注重音色和动态的控制,通过细腻的音色变化和动态的调整,来表达出曲子中的不同情感层次。
肖邦的《降B小调谐谑曲》集合了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精湛的演奏技巧,是一首充满挑战性且极富艺术价值的作品。
演奏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手指技巧、音乐表现力和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够准确地表现出曲子中的和声色彩和情感表达。
浅谈肖邦《降b小调谐谑曲》中的和声色彩及演奏技巧

浅谈肖邦《降b小调谐谑曲》中的和声色彩及演奏技巧《降b小调谐谑曲》是肖邦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其婉转,灵动和优美的旋律著称。
除了旋律之外,和声也是这首曲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曲子增添了许多美妙的色彩和情感。
本文将从和声的角度来探讨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以及其美妙的音乐色彩。
作曲家在《降b小调谐谑曲》中巧妙地利用了和声技巧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色彩。
例如,第一段中出现了三连音,这是一种轻快,欢快的旋律。
然而,这个旋律下面的和声是由主音、属音和下属音构成的三和弦,给人以平静、平衡的感觉。
而第二段中出现了多声部的和声,让曲子在音乐表达上更为丰富,调动听众的情感。
在演奏技巧方面,要真正达到曲子的精髓和情感表现,演奏者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点。
首先,要注意旋律和和声的协调。
在演奏过程中,旋律应该是主导,而和声应该是支持。
这意味着演奏者需要确保和声不会掩盖旋律。
其次,注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节奏上,曲子有短暂的停顿来强调一些重要的音符或转变。
在速度上,曲子有些地方需要快速而明快的演奏,而有些地方则需要略微放缓,为更加深情的音乐情感打下基调。
最后,曲子中有许多技术挑战,如快速切换手指、连音技巧等,演奏者需要练习和掌握这些技能,以便能够更好地表达曲子的情感。
总的来说,《降b小调谐谑曲》是一首充满动感和表现力的曲子。
通过和声的运用,这首曲子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色彩,使得听众们能够感受到曲子的深邃情感。
在演奏上,我们需要注意旋律和和声的协调、节奏和速度变化,以及技术挑战等一系列细节,从而能够更好地演绎这首精美的曲子。
[肖邦圆舞曲音乐情感内涵赏析]肖邦圆舞曲
![[肖邦圆舞曲音乐情感内涵赏析]肖邦圆舞曲](https://img.taocdn.com/s3/m/85ded7f159eef8c75ebfb3ae.png)
[肖邦圆舞曲音乐情感内涵赏析]肖邦圆舞曲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édéric Franccedilois Chopin,1810-1849),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时期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家,他创造了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理想的键盘风格。
并因其优美的曲调和作品中情感的流露,被称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一生创作了十几种音乐体裁,圆舞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体裁之一。
在继承传统圆舞曲风格的同时,肖邦以独特的创造力使圆舞曲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圆舞曲最早起源于14世纪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舞蹈――连德勒舞,17、18世纪开始应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到19世纪后,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家族创作的维也纳圆舞曲逐渐风行欧洲各国,成为城市中最时尚的社交性舞曲。
肖邦继承了圆舞曲传统的风格,伴奏部分仍采用简单的三拍子节奏,所使用的和弦是简洁的功能性和声,单速度变化加大,节奏更加自由,音乐织体丰富,风格高雅。
肖邦以独特的创造力使圆舞曲这种体裁得到了发展,成为一种作为音乐会欣赏的单纯器乐表演形式的钢琴小品。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20首圆舞曲,后选用其中的17首出版。
肖邦创作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以下3个时期:一是“华沙圆舞曲”时期,这是1827-1830年间,肖邦离开故乡波兰前的作品。
包括2首没有编号的降A大调和降E大调圆舞曲;降D大调Op70-no3,b小调Op69-no2,另外还有2首没有编号的E大调和e小调圆舞曲。
第二时期是1831-1835年间肖邦在巴黎生活时的早期作品。
包括降E大调Op18,a小调Op34-no2,降A大调Op34-no1,降A大调Op69-no1和降G大调Op70-no1。
第三时期是1838-1847年间创作的作品,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趋于成熟。
包括F大调Op34-no3,降A大调Op42,降D大调Op64-no1,升c小调Op64-no2,降A大调Op64-no3以及2首没有编号的圆舞曲。
肖邦《b小调谐谑曲》的“悲剧-戏剧性”音乐分析

SONG OF YELLOW RIVER2023/ 02一句是前一句上方三度模进,不停发展向前。
77-93小节左右首三音反向进行,连绵不断起伏的旋律线条,似在低吟,似在压抑却不断积累力量,并在交织中爆发。
旋律线条在低声部与高声部行进过程中的最低音与最高音中,又在后面八分音符交替演奏中变换成每小节的强调之音,力度变化随长句走向,后期处于强奏状态。
此段主题音乐比作沙俄的残暴统治像狂风掳掠,音乐的力度和气势有一种强烈的震撼、暗示、回味。
(二)展开部分析中段(305-388小节)共84个小节,此B部分结构为cdcdc’,与呈式部的情绪相反,此部分慢板如歌般恬静安宁,调性也从b小调转为B大调,强烈的对比也突出了悲情效果与戏剧性转变。
B部分中c(305-320小节),是肖邦一贯抒情音调,取自波兰古老的《摇篮曲,圣婴耶稣》。
“sotto voce”弱声演奏,充满浪漫主义音乐特征的表达,宽广的气息及长线条旋律。
采用规整的平行复乐段,以大调式为主,级进进行,每小节几乎相似的节奏型,四个八分音符为一组加一个四分音符的停顿,低声部固定低音,高声部分像海上船只一样,进行高低的摇摆与定格演奏,旋律线条也在低声吟唱,隐伏在中声部,民族曲调也融入中声部中,时而是右手大拇指在演奏表达,时而在小拇指头的触摸,高声部旋律的点缀也带来和静谧的幻想,和声简朴尽显摇篮曲风格,在平静中显得波澜起伏,宁静中的一丝探究,一丝婉转的激动。
d部分(321-336小节)旋律来自肖邦所之手幻化的美好回忆,音色相较c部分的朦胧宁静低语,变得坚毅和明朗,情绪上的递进也从不同的节奏和装饰音中突显不同,左手依旧是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弹奏,右手的装饰音为旋律的悲伤增添了维度层次,使旋律更具流动性,层层渐进的情感,以及在高声部出现的大量二分音符长时值保持,将持续为装饰音做坚实的柔美色彩打底,像是沉思后内心一直涌动地对民族悲惨命运的叹息。
B部分结尾的最后四小节(385-388小节),出现熟悉又突兀的两个和弦,与引子相呼应,在一片宁静幸福中强有力地拽回痛苦现实,除去不协和音程外,仿佛不舍得离开这梦境,之前的美好在激烈和弦的余音中静谧回味,在回味中再次爆发了第二个和弦,为全曲悲情色彩埋下伏笔,带着不舍进行到整首乐曲的再现部。
肖邦b小调圆舞曲

整体艺术风格:充满思念的情感,表 现对故乡的依恋与怀念。
总结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 二、肖邦b小调圆舞曲 三、处理音乐元素与风格
布置作业: 课下针对各自演奏 中的问题继续练习
!
谢 谢!
肖邦b小调圆舞曲
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古典主义音乐之后便是浪 漫主义音乐德产生与发展十九世纪中叶是其全盛 时期。,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同是浪漫主义音 乐的繁荣时期的作曲家。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 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 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 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民族性、民主性。反 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 族分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 ,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在音乐风 格上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
肖邦生平:弗 里德里克·弗朗 索瓦·肖邦 1810─1849 波 兰作曲家
肖邦《b小调圆舞曲》 调式:b小调,调式特性暗淡忧伤。
临时升降记号。
节奏:四三单拍,强弱弱节奏特点, 附点节奏
速度: moderato 中速、渐慢与恢复 原速。
肖邦《b小调圆舞曲》 其他音乐元素:乐句划分“圆滑线”,
呼吸语气,“二音连线”的处理。 力度记号,上行渐强、下行渐弱。 个别因加强。踏板,加在左手重拍 上,连接音响润泽音色,用的不用
肖邦: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 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 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 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 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圆舞曲:是他创作中最具浪漫气 质的体裁,他在圆舞曲上的贡献是使 原来的市民音乐进一步的艺术化、高 雅化,赋予它前所未有的艺术气质。 在内涵与形式上都超越了一般的圆舞 曲模式,使作品蒙上了一层哀愁和忧 郁,写得楚楚动人。
肖邦《b小调谐谑曲》的悲情内涵

肖邦《 b 小调谐谑曲》的悲情内涵弗雷德里克?肖邦,是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
肖邦的钢琴作品在体裁、旋律、和声、音乐内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
创作手法在继承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对作品进行特殊处理。
作品涉及的体裁有:钢琴协奏曲、奏鸣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马祖卡、波兰舞曲、即兴曲等,其中谐谑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
肖邦将谐谑曲用做独立的器乐曲,在结构上进行了扩大和延展。
他一生共创作了四首谐谑曲,以创新的体裁、庞大的气势和深刻的内容,赋予谐谑曲以新的艺术特点。
李斯特认为肖邦的练习曲和谐谑曲最能说明他自己阴郁的一面,他说:“他的多数练习曲和谐谑曲,都在表明激烈的愤怒及绝望的情绪,时而会有辛辣的讽刺,顽固的自尊。
他的音乐所具有的阴郁的侧面,并不像他那优美的诗一般的曲调那样被人理解,也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肖邦个人的性格也因此成为他被人们误解的最大原因。
肖邦为人亲切,彬彬有礼,才貌双全,内向恬静,经常会表现出快乐的样子来。
”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波兰不会灭亡。
”肖邦《b 小调谐谑曲》的构思和初稿产生于1831 年,这是肖邦得知华沙起义后创作的一首作品。
华沙起义的消息使当时身处异乡的肖邦热血沸腾,同时,也为自己不能亲自参与到这场战争中而感到郁闷和沮丧。
正是在这种不可抑制的爱国热情和对家乡亲人深情怀念的心境下,产生了富有悲情色彩的《b 小调谐谑曲》。
这首谐谑曲是肖邦四首谐谑曲中的第一首,也是肖邦音乐创作的一个重大转折,是肖邦音乐从华沙时期的华丽风格走向成熟风格的转折点。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作品的悲剧色彩进行了分析:一、将传统体裁进行新的提升谐谑曲又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
其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
谐谑曲常用出其不意的转调和强弱对比,突如其来地反复主题或引进新的主题,突然地结束一个段落或结束全曲等手法,造成一种幽默和诙谐的效果。
浅析肖邦《b小调谐谑曲》的演奏

浅析肖邦《b小调谐谑曲》的演奏作者:赵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4期摘要:本文从演奏角度分析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
谐谑本是一文学用语,与戏谑,诙谐同义,它具有开玩笑、幽默、讽刺之意,谐谑作为喜剧表现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及许多民间艺术中早有体现,同样它在音乐中也多有表现。
关键词:谐谑曲;情绪;力度;音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213-01谐谑本是一文学用语,与戏谑,诙谐同义,它具有开玩笑、幽默、讽刺之意,谐谑作为喜剧表现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及许多民间艺术中早有体现,同样它在音乐中也多有表现。
“谐谑”在音乐作品中还是一种表情记号,它所表示的音乐风格常常是活泼、轻快、力度变化比较明显,且具有突变性,速度一般较快甚至很快,音乐写法上属于动机性的展开,而不是旋律的写法。
肖邦著名的第一首谐谑曲《b小调谐谑曲》创作于1831年至1832年之间,这部作品是在1831年波兰起义影响下创作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肖邦对祖国沦亡的悲愤和焦虑不安的心情,以及对祖国的思念。
本曲不具有诙谐性,而有着史诗般的气势。
“在艺术领域里属于最强有力的反抗的呼喊和爱国主义感情的爆发”。
乐曲以不协和和弦开始,好像是在尖叫、呐喊既有悲痛、失望的哀鸣,又有愤慨、抗议的激情,是贝多芬式的愤怒的询问,简短、强烈的“首卷语”。
演奏这两个不协和和弦必须饱满、洪亮而且沉重,以腰部为发力源。
以腰部力量结合大臂的重量,将力量集中于指尖,下落时要将第三关节撑住,手指稳立于琴键,并控制音量与音色,不可发出“砸”或“燥”的声音,造成一股强烈的不稳定的感觉。
然后,出现了乐曲的第一主题,接下去是一片音响的急流,这里一切都在动荡中,在沸腾中,这是激昂的愤怒之情的表现,体现了作曲家内心的焦躁不安和竭力挣扎。
演奏这些快速跑动的音时,要求速度、力度、情绪上变化很大且戏剧性很强,从技术角度说:此时腰的作用根据音流走向而横向发力带动大臂、小臂及手指的运动趋势,这种横向的力将一个个散得音符串成一条线,而手指第三关节则需纵向爆发性的发力奏出似珍珠般的颗粒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肖邦《b小调圆舞曲》解读疑点的探讨作者:钱生槭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2期【内容摘要】文章认为大多资料对肖邦《b小调圆舞曲》(Op.69-2)这首乐曲的解读存在疑点,通过对当年肖邦创作此曲时的主要活动和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创作风格方面的研究,说明这些资料对这首圆舞曲的解读并不是十分恰当,且存在疑点。
【关键词】肖邦《b小调圆舞曲》肖邦一生中共创作了21首圆舞曲,《b小调圆舞曲》(Op.69-2)是第10首,属于1827—1830年出国前的早期作品。
大多资料是这样解读这首乐曲的,“1829年肖邦创作此曲时才19岁,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的情绪,有非常明显的玛祖卡风格。
”笔者认为这个解读存在疑点,不是很恰当。
一、1829年肖邦没有去过巴黎据肖邦传记记载,1829年之前,肖邦首次出国远行是在1828年9月初,趁华沙大学动物学家费列克斯·雅洛茨基被邀请到德国柏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肖邦一同前往,此次出行的目的是结识柏林著名音乐家,听一次优秀的歌剧。
虽然肖邦在近处看到了许多名人包括与自己同龄的门德尔松,但他没有勇气自我介绍并且没有和任何人交谈,只能远远地站着。
但是这次旅行使肖邦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他对于柏林歌唱演员的评价并不高,只好寄希望于在巴黎能听到完美无缺的音乐会。
据资料记载,肖邦于1829年创作《b小调圆舞曲》(Op.69-2),1826—1829年在华沙音乐总校学习,毕业后的当月就前往奥地利的维也纳举办音乐会。
关于这次活动,著名翻译家梁全炳曾撰文:“1829年7月,肖邦毕业于华沙音乐总校,同月,他首赴维也纳,顺道参观了波兰南部,包括古都克拉科夫等地,归途中游览了德国和捷克。
在维也纳,他举行了两场音乐会。
”①这应该是肖邦第二次出国,当时肖邦于8月11日在维也纳帝国歌剧院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于8月底回国。
受首次演出成功的鼓舞,肖邦回波兰后积极投入到创作和音乐活动中。
1830年3月17日肖邦在华沙国家剧院第一次举行独奏音乐会。
同年10月11日肖邦在华沙举办告别音乐会,1830年11月2日肖邦离开华沙奔赴西欧,11月24日抵达维也纳,11月29日深夜至30日凌晨爆发了华沙起义,肖邦滞留国外无法回国,1831年7月20日肖邦从维也纳启程西行,路经德国慕尼黑短暂逗留之后,到达德国斯图加特,1831年9月抵达法国巴黎,确切地说这才是肖邦的第三次出国,也是他首次的巴黎之行。
从上述活动的时间来看,肖邦1830年11月2日离开华沙,真正到达巴黎的时间已经是1831年9月,所以1829年肖邦并未去过巴黎。
对此著名音乐家于润洋在《悲情肖邦》一书中写道:“1831年9月……初到巴黎的肖邦,经济拮据、生活相当窘迫,不得不接受经济上并不富裕的父亲的接济。
” ②从这句话的描述也可以看出,1831年9月是肖邦第一次来到巴黎。
大多资料认为,此曲的创作背景是1829年19岁时的肖邦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强烈的思乡之情促使他创作此曲不是很恰当。
二、1829年的肖邦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目前还没有资料能够证明《b小调圆舞曲》(Op.69-2)具体创作于1829年的几月几日,大家都认为这首圆舞曲是肖邦早期的作品,是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创作的。
但有资料证明1829年4月21日,肖邦第一次在音乐会上见到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女同学康斯坦齐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肖邦对她一见钟情,只是迄今确定不了两个年轻人是什么时候相识的,不过,1829年底到1830年初他们一定是真正相识相爱了。
”③从这里可以看出,肖邦在1829年深深地迷恋上了康斯坦齐娅,也意味着肖邦在这一年有了初恋。
据肖邦传记描述,肖邦一次又一次地去聆听康斯坦齐娅的歌剧,任凭她美妙的歌喉拨动他爱的心弦。
当有俄国军官挤向后台向她献殷勤时,他心如刀割。
后来,弗雷德里克与康斯坦齐娅还互相交换了戒指。
所以就有人大胆地推测,《b小调圆舞曲》(Op.69-2)应该是肖邦19岁时候写的,那时候他迷恋上了康斯坦齐娅,天性悲伤的肖邦于是就写下了这首曲子,可以给它起名“初恋的回味”。
这样的解读当然是没有根据的,更无法证实,只能看做是一种推测而已。
大量的资料证明,肖邦对康斯坦齐娅·格拉德科夫斯卡开始只是一种暗恋,肖邦羞于对她表白爱慕之情,这段“单相思”持续了半年还从未与康斯坦齐娅说过话,对于肖邦的暗恋,康斯坦齐娅也许是全然不知。
肖邦1829年7月毕业后前往维也纳成功举办了两场音乐会,归来后受维也纳音乐会成功的鼓舞和对康斯坦齐娅爱的驱使,在向往爱情的日日夜夜触发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把难以启齿的话语转化为深情的音符,为“意中人”写下了动人的《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1)的小广板慢乐章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把自己纯朴的热情完全倾注在这首协奏曲之中,并在当年9月举办了这两首协奏曲的初演。
同时肖邦在1829年10月3日清晨又创作了《降D大调圆舞曲》(Op.70之3),充满了甜蜜的憧憬,并在当天写信才把自己有了“意中人”这个秘密透露给他的好友伏伊切霍夫斯基,肖邦在信中坦率地写道:“我已经有了意中人,虽然半年来我没有跟她谈过话,却忠实不渝地为她效力。
她已经闯入我的梦境,对她的想念使我产生了《协奏曲》的慢板的乐感,她使我今晨获得灵感去创作寄给你的那首圆舞曲。
”(1829年10月3日)《F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慢板)倾注了对“意中人”的真挚感情,被称为“康斯坦齐娅的音乐画像”。
这个乐章中优美、动人心弦的旋律是肖邦初恋之情最纯真的流露。
从这里可以看出,从4月开始直至10月,在这为期半年的暗恋中,肖邦将康斯坦齐娅作为“心中的偶像”,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1)的小广板慢乐章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还有《降D大调圆舞曲》(Op.70之3),可见肖邦对这份爱的重视,从而也说明肖邦对这份爱充满了憧憬。
另外这一年7月前往维也纳举办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8月底就回到了华沙,这次出行应该是肖邦1829年离开家乡时间最长的。
所以这首圆舞曲解读为“当时他对巴黎还非常不熟悉,思乡的情绪弥漫在乐曲中,全曲到处出现伤感”也是存在疑点的。
思乡的伤感也应该与维也纳之行有关,而与巴黎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而这份思乡的情感里应该还有对还未表露真情的康斯坦齐娅的思念。
三、肖邦华沙时期的创作还没有进入悲情的境界1830年前肖邦在波兰主要以学习生活为主,但他的创作却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成熟,鲜明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已逐渐形成。
由于肖邦刚刚步入青年,这期间的作品大多情绪明朗,技巧华丽,形象优雅、别致,充满了无忧无虑的青春活力。
肖邦充满了作曲家青年时代朝气蓬勃的精神和浪漫抒情的诗人气质,波兰民间音乐已成为他创作中的重要素材。
于润洋在《悲情肖邦》一书的导言中写道:“当他在华沙音乐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已经是一位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颇有造诣的青年音乐家了,这时期的创作还没有进入悲情的境界。
”④我们把肖邦离开华沙之前的时期称为“华沙时期”,也把这个时期的作品称为早期作品。
肖邦离开波兰前,在1827—1830年间的创作圆舞曲作品称之为“华沙圆舞曲”,这其中就包括《b 小调圆舞曲》(Op.69-2),还有两首没有编号的降A大调和降E大调,降D大调圆舞曲(Op.70-3),另外两首没有编号的E大调和e小调都是具有肖邦早期特征的作品。
在肖邦早期圆舞曲中,特别是那些节奏模式严谨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与维也纳圆舞曲相似的地方。
这些圆舞曲也受到波兰早期作曲家的影响,肖邦借鉴了维也纳圆舞曲,也同时借鉴了波兰城市圆舞曲的风格。
前浪漫主义时期波兰圆舞曲中具有明显的玛祖卡元素。
其节奏、旋律和结构的类似使人很难区分这两种舞曲。
肖邦也在他的《b小调圆舞曲》(Op.69-2)中采用了玛祖卡模式。
1829年肖邦毕业时,正值波兰民主运动走向高潮,正是反对侵略奴役和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培育了肖邦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
1830年11月2日,他带着一捧家乡的泥土悄然离开祖国,前往巴黎。
11月29日华沙沦陷,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国,他对波兰的故国之情深深根植于他的音乐作品中,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怀念祖国、思念亲人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主题,他的创作走向成熟,音乐色彩也由青年时代朝气蓬勃的精神和浪漫抒情走向悲情境界。
所以在早期圆舞曲中具有的那种感伤与成熟期的作品有着很大差别,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肖邦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是带有悲情色彩的,《b小调圆舞曲》(Op.69-2)属于肖邦早期的作品,对它的解读简单冠以“思乡、伤感”的色彩不是很恰当,如果把肖邦晚期和最后的圆舞曲与早期简单直接的作品混为一谈,那也将造成对其作品的歪曲。
总之,肖邦《b小调圆舞曲》(Op.69-2)的解读存在疑点。
尤其是这首圆舞曲中的思乡情绪从何而来?1829年的前半年和年底肖邦并未离开过家乡,更没有去过巴黎,只有7月毕业后就前往了圆舞曲之都维也纳,8月中旬成功举办两场音乐会,与8月底回国为期两个月。
那么思乡的情绪应该与这次维也纳之行有关,再加上还未与朝思暮想的康斯坦齐娅相识,忧郁应该与此有关,所以也有人把《b小调圆舞曲》叫做《忧郁圆舞曲》,认为《b小调圆舞曲》(Op.69-2)优美抒情,充满诗意。
注释:①梁全炳.肖邦素描[J].钢琴艺术,2010(3):19.②④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36,5.③梁全炳,姚曼华.肖邦与他爱过的四位女性(一)[J].钢琴艺术,2012(9):17.参考文献[1]尤尔根·罗茨.弗雷德里克·肖邦[M].宁瑛,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2]丁言模.肖邦[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3]司徒璧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作者单位:陇东学院音乐学院(责任编辑:刘黛)。